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目的 评价国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方法学质量与报告质量,比较不同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异同。方法 以“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指南”等为主题词检索刊载于国内相关数据库发表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以建库至2021年4月15日为检索期限;方法学质量与报告质量评价通过AGREEⅡ与RIGHT准则进行评价。结果 按照纳排标准纳入7部指南,范围和目的评价领域分数61.11%,参与人员领域评价分数44.84%,制订严谨性评价领域分数41.60%,明晰陈述与表达评价领域分数56.15%,应用性评价分数8.21%,编辑独立性分数10.71%;推荐级别B级的指南有5部,推荐级别C级的指南有2部;报告质量中等的指南有1部,报告质量低的指南有6部。结论 国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规范性、严谨性有待加强,中医药指南制定过程中应遵循国际指南规范,突出中医药行业特色,以提高中医药指南质量。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循证医学方法编制的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与现有的其他现有行业共识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对该指南的要点进行解读,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设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中、西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中医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有独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病证结合诊疗指南》基于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症状指标、西医分期与中医病证结合思路制定了糖尿病肾脏病诊疗指南,提出了DKD病证结合的诊疗路径,突出中医特色,现对该指南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在病证结合诊疗模式下,目前尚缺少符合中医自身特点且能够被国际公认的疗效评价方法。如何在现代临床评价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评价中医疗效的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临床特点并能够被国内外认可的疗效评价方法以证明中医药的疗效,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中医疗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医疗效评价研究的方向及模式,以为今后探讨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了制约中医药发展瓶颈的现状,在集成、整合、吸收既往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中医临床效应的病证(症/征)结合、系统分段、多维指标评价研究思路,并就病证结合、系统分段、多维指标中医临床效应评价方法的内涵及建立思路与实践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7.
临床实践指南(CPG)是指导临床实践的诊疗技术标准,其核心价值是提高临床疗效,目前我国已颁布并不同程度应用了大量的CPG,但由于缺乏客观的疗效评价方法,很难回答中医CPG的临床疗效,进而评价其临床价值。辨证论治是中医CPG的核心技术,中医CPG疗效评价很大程度就是对CPG中证候-治疗-疗效间非线性关系从多维度层面进行客观的评价。本课题在发现矩阵模型的原理基本符合辨证论治的特征时,拟以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CPG为范例,用矩阵模型研究其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方法学。首先,鉴于中医CPG的证候、治疗均已明确,通过会议共识法确定疗效、安全等多维度的疗效评价指标;其次,分别构建证候矩阵、治疗矩阵和疗效矩阵,并运用相应的算法计算证候矩阵、治疗矩阵与疗效矩阵的关系数值;然后,前瞻性临床验证CAG中医CPG矩阵疗效评价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中医CPG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临床疗效。当前“病证结合”为主的诊疗模式下,传统上以个人经验进行个案前后比较式的疗效判定方法已经不适应中医药学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直接用现代医学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也不适用于中医学的诊疗规律。因此,如何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已成为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针对中医临床的特点,认为针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当分为对中医“法”的疗效评价、对“方”的疗效评价和对“药”的临床疗效评价,并且以对“法”的评价为例进行探讨,进一步提出临床研究方案、证候以及来自患者和其家属的报告等当作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着力点,为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模式并进行方法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数据质量是临床科研工作的核心。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研究中存在研究进度难以保证,数据完整性、逻辑性和真实性不足等问题。通过制定调查员和质控员工作手册、严格培训与考核,实施"个人-科室-医院"三级质控制度,定期召开质控员工作会议,及时录入数据,完成信息反馈等质量管理过程可以有效弥补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工作的效率,从数据中获得真实/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来自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消化慢性胃炎患者480例。进行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中医证候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研究45例,确诊为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中医证候表现为脾胃虚弱证、脾虚痰湿证、脾胃湿热证。每组症候患者数均为15例。正常对照组15例。对三组进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胃泌素(Gas)检测以及CD4和CD8的检测。[结果]脾虚痰湿证组与脾胃虚弱证组相比较.胃黏膜胃泌素Gas含量呈上升趋势。与脾胃虚弱证组相比较.脾虚痰湿证组CGRP含量和脾胃湿热证组胃黏膜Gas含量均有明显升高:与脾胃虚弱证组相比.脾虚痰湿证组和脾胃湿热证组每个视野内的胃黏膜CD4阳性细胞面积明显增大,脾虚痰湿证组和脾胃湿热证组相比较.每个视野内的胃黏膜CD4阳性细胞面积没有明显差异,每个视野内胃黏膜CD4阳性细胞面积。三组证候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T淋巴细胞免疫、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在慢性胃炎以及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候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证候具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2.
22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222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2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肝胃不和型占46.85%、脾胃湿热型占16.22%、脾虚气滞型占15.32%、脾胃虚弱型占12.61%、胃阴不足型占5.41%、胃络瘀阻型占3.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者以肝胃不和型与脾胃湿热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女性患者则以肝胃不和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平均年龄和病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病证结合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病证结合做一初步介绍,论述其理论体系的意义所在。主要讨论病证结合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状况,当今病证结合的内涵,及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针对我国中医脑病临床指南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中医脑病临床指南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15年3月国内公开发布的中医脑病临床指南,制定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分析指南发布年份、发布机构、开发方法、涉及病种以及指南推荐建议等。结果:我国发布中医脑病临床指南20个,涉及13种西医疾病,4种中医病证,基本涵盖了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其中还包含16项共识指南,4项循证指南,循证指南出现的时间晚于共识指南,且数量也明显少于共识指南。采用共识法和循证法针对同一疾病开发指南,推荐意见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建议进一步增加中医脑病循证指南开发的数量,及时对现有指南进行更新、修订。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NKI、VIP数据库,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中医证候、证素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报告病例16358例,报道中医证候46种,常见的证候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素15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阴虚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多见,主要病位在胃、脾、肝。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笔者探讨慢性胃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以期对慢性胃炎诊治及预防病变进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57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PAG)患者109例,分为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57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分型加用中药口服,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胃镜改善及Hp根除率。[结果]在改善胃痛、胃胀、泛酸、嗳气、纳呆症状方面,除对照组改善嗳气、纳呆不明显外(P>0.05),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P<0.01或P<0.001);总有效率与Hp根除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PAG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矩阵分析法在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方法:以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范例,临床选择经"虚实标本证候辨识数据库"辨识的CAG 5种虚实相兼证候共100例,采用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的证治方法治疗,半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采用证候矩阵、治疗矩阵、效果矩阵模型的变量测算及误差矩阵推导,推算出疗效值。结果:虚实标本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总体症状的疗效为0.4~0.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表明矩阵分析法可用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24例,采用西医三联疗法(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治疗组28例在西医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两组均用药7天,后口服奥关拉唑片至1个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