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在骨折愈合过程的表达及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用32只白兔随机分为8组(每组4只):对0、1、3、5、7、14、21、28 d组.制作右下颌骨骨折模型,立即行钛板固定.术后实验组动物分别在1、3、5、7、14、21、28 d处死.切取下颌骨脱钙后制作骨组织切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NGFR-p75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NGFR-p75在未骨折组仅仅弱阳性表达,而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表达阳性,5~7 d达到高峰,到21 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GFR-p75在骨折的愈合过程中,通过与NGF的结合,调节骨细胞的活性,对于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修复重建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折愈合过程中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 1,DMP1)与破骨细胞的时间效应。为研究DMP1在体内矿化重建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将40只成年Wistar雄性大鼠左侧下颌支骨折,建立下颌骨骨折模型。骨折后5、7、14、21d处死大鼠,取骨痂和对侧正常骨组织(对照组),分别采用HE染色、TRAP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 perosidase,sp)法染色切片检测。结果在对照组正常下颌支组织中没有DMP1的表达,偶见破骨细胞;实验组在骨折后14~21d是破骨细胞活动高峰。结论DMP1与破骨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离断下齿槽神经对兔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建立可行的失神经支配下颌骨骨折愈合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40只中国大白兔被随机分为2组:下齿槽神经横断+下颌骨骨折组(20只),单纯下颌骨骨折组(20只)。两组动物分别于骨折术后7、14、21、28d处死,取骨痂组织行HE染色及P物质(substance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照组CGRP、SP大量表达于骨痂组织,骨痂致密且排列规律;实验组CGRP、SP在骨痂组织中持续弱阳性表达,骨痂结构稀疏而紊乱,骨质成熟缓慢。结论:本实验所采用的离断下齿槽神经的下颌骨骨折愈合动物模型具有稳定、可重复性的特点,可望成为研究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整合素B1mRNA时空表达的变化。方法:用地高辛标记的整合素B1mRNA 的寡核苷酸探针,采用组织切片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整合素B1mRNA的时空表达变化。结果:骨折愈合过程中,整合素B1mRNA在骨组织细胞,特别是成骨细胞中广泛表达;阳性染色出现于细胞浆和细胞核中;骨组织中的整合素B1mRNA在骨折7 d后表达增强,14至30 d最强,60至90 d时基本接近正常。结论:下颌骨骨折的愈合过程中,骨组织细胞中整合素B1mRNA表达增强,提示整合素B1对骨折的愈合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整合素β_1 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整合素 β1mRNA时空表达的变化。方法 :用地高辛标记的整合素 β1mRNA的寡核苷酸探针 ,采用组织切片原位杂交技术 ,观察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整合素 β1mRNA的时空表达变化。结果 :骨折愈合过程中 ,整合素β1mRNA在骨组织细胞 ,特别是成骨细胞中广泛表达 ;阳性染色出现于细胞浆和细胞核中 ;骨组织中的整合素 β1mRNA在骨折 7d后表达增强 ,14至 30d最强 ,6 0至 90d时基本接近正常。结论 :下颌骨骨折的愈合过程中 ,骨组织细胞中整合素 β1mRNA表达增强 ,提示整合素 β1对骨折的愈合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纤维粘连蛋白mRNA的表达规律。方法:制作下颌骨骨折动物模型,对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组织标本切片行mRNA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正常骨组织中没有检测到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mRNA表达。骨折愈合过程中,在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软骨细胞、破骨细胞和一些骨组织细胞中观察到FN的mRNA表达。表达的时间规律为骨折后3d出现明确阳性表达,逐步增强,7~14d达到峰值,其后急剧下降;至1月时,仅有微弱信号存在,2月后未再观察到阳性信号。结论:在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有多种类型的局部组织细胞出现了FNmRNA表达,合成的内源性细胞型纤维粘连蛋白(cellular fibronectin,cFN)对骨折愈合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折愈合过程中纤维粘连蛋白(FN)和整合素β1 (Itgβ1)基因时空表达变化规律。方法 取兔 下颌骨骨折愈合各时期标本的石蜡切片,采用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骨折愈合过程的不同时期FN 和Itgβ1 mRNA的时空表达。结果 ①骨折愈合过程中,FN mRNA和Itgβ1 mRNA在骨组织的多种细胞中广泛表 达,阳性信号出现于细胞浆和细胞核中;②整合素β1 mRNA在骨折5~7 d后表达增强,14~30 d最强,60~90 d时基 本接近正常;③FNmRNA骨折后3 d出现阳性表达,7~14 d达到峰值,然后急剧下降,30 d时有微弱表达,60 d后未 检测出表达。结论 骨折愈合过程中局部FNmRNA和Itgβ1 mRNA表达均增强,在时空关系上具有协同作用,提示 FN和Itgβ1对骨折愈合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在种植体周围骨愈合及骨缺损愈合中的表达,探讨NGF在骨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用29只SD大鼠,按观察时间不同随机分4组,每组大鼠随机选取4只,左侧后大腿股骨植入种植体设为种植组;另外3只左侧后大腿股骨备洞设为骨缺损组。右侧后大腿均无骨损伤,设为对照组。术后取股骨标本拍X线片,去种植体制作切片行HE染色、NGF免疫组化染色。剩余1只大鼠取颌下腺作为NGF染色阳性对照。结果种植体无松动,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种植组及骨缺损组在愈合过程中可见骨髓基质细胞、骨母细胞、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成骨细胞有NGF阳性染色。对照组相同位置骨组织中,未见NGF阳性染色。统计学结果显示,1周时种植组和骨缺损组NGF阳性染色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3、4周时2组NGF阳性染色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NGF可能参与了种植体周围骨愈合及骨缺损愈合过程。在种植早期,植体周围的NGF分泌情况与骨缺损愈合不同,较晚时期二者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对体外培养的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NGF(0.0,0.1,1.0,10.0,100.0,200.0ng/ml)对体外培养的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2和Acc-M的作用;使用反转录(RT)-PCR检测两株细胞系中NGF的受体TrkA和p75的表达。结果Acc-2和Acc-M细胞中各浓度组的吸光度值和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指数增长期的两株细胞内在mRNA水平均未发现TrkA和p75基因的表达。结论体外培养的腺样囊性癌细胞不表达NGF的受体TrkA和p75。NGF对体外培养的腺样囊性癌细胞的增殖无明显的促进或者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整合素 β1表达水平的改变。方法 :用兔作下颌骨骨折的动物模型 ,分别于骨折前一天及骨折后第 1、3、5、7、14、3 0、60、90天取骨断端组织标本作成石蜡切片并用LsAB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以探讨整合素 β1在骨组织 ,特别是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整合素 β1在骨组织及其周围软组织中广泛表达 ;成骨细胞上的整合素 β1在 7d后表达增强 ,14~ 3 0d最为强烈 ,90d时接近正常。破骨细胞上整合素 β1在骨折后 14d表达增强 ,一直延续到 90d。结论 :在下颌骨骨折的愈合过程中 ,整合素 β1在骨组织 ,特别是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上的表达增强 ,整合素 β1对骨折的愈合过程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新掣L/DL聚乳酸(poly-L/DL-lactide,PLDLA)接骨材料行兔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的可行性及其在动物体内的组织学反应。方法:分别采用PLDLA接骨材料和纯钛接骨材料行兔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术后1、2、4、8周进行大体标本、影像学、骨生物力学测试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实验动物下颌骨骨折断端均对位良好。PLDLA组的愈合骨折力学强度测试结果与钛板组无统计学差异。PLDLA接骨板在动物机体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PLDLA接骨材料对兔下颌骨骨折具有良好的内固定作用,对骨折愈合过程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不同应力条件下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内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通过截骨方法,在兔下颌骨的相同部位造成斜行和垂直2种不同类型的骨折,用小型接骨板进行固定。对骨切开线下方、骨折间隙、牙槽嵴3个骨痂的不同部位,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对不同愈合时期的骨痂内的组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2组骨折在骨折愈合方式、愈合顺序上基本类似。垂直骨折组在愈合速度上略快于斜行骨折组,骨痂内分化组织的时间分布在垂直骨折组和斜行骨折组略有差异。结论:由于2组动物实验的生物条件基本相同,造成2组骨折愈合过程中组织学变化的不同源于其不同的生物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Vβ3(ItgαVβ3)在下颌牵张成骨(DO)过程中的表达分布情况,探讨ItgαVβ3在DO中的作 用。方法 选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4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牵张组、骨折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20、4只 动物。分别建立动物模型并于不同时期处死动物,取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tgαVβ3的表达及分布情况。 采用半定量法对组织切片的着色强度分级评分,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牵张及骨折组ItgαVβ3表达增强,阳性 着色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EC),定位于胞膜和胞浆,正常对照组骨组织无阳性着色。牵张组较骨折组ItgαVβ3的 表达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结论 ItgαVβ3能够促进牵张区血管形成,改善局部供养,从而提高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 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在下颌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新西兰大耳白兔25只,随机分为术后48h和1、3、5、8周5个时相组,每组5只,以健侧为对照,制作左侧下颌骨体部骨折模型,利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Flt1在骨折端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伤后48h~8周VEGF mRNA及VEGF在骨折部位被多种细胞表达,其表达强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以1~3周为表达的高峰期。在伤后48h~8周的骨折端不同细胞内检测到VEGF的受体Flt1,1~3周为表达高峰期。结论VEGF及其Flt1受体表达贯穿于骨折愈合的始终,VEGF可能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牙槽神经对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试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选用中国大白兔32只,分为实验组(去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组)和对照组(保留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组),分别在术后第7、14、21、28天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物质(SP)在新生骨痂中的表达,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失神经骨折组骨痂中SP含量早中期表达弱,晚期表达逐渐增强;对照组骨痂中SP在早期表达较强,到14d尤明显,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晚期SP表达复又增强;SP在骨痂中表达失神经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下牙槽神经参与了早期骨修复和晚期的改建,神经参与骨折愈合的调控与SP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组织学上观察锌剂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选用12只新西兰兔,先形成双侧颧骨骨折模型,然后随机分两组,实验组术后两周内每日肌注0.2%ZnSO4注射液,按1mg/kg计算;对照组同期注射蒸馏水,按0.5ml/kg计算。术后1,2,3,4周取下颧骨标本,从组织学上观察骨折愈合过程。结果:同一时期实验组骨断端细胞增殖和新生骨样组织的形成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骨折早期补充锌剂可加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7.
眶底和眶内侧壁骨折后眶内软硬组织移位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眶底和眶内侧壁骨折范围面积的大小和眶内移位软组织体积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15例颧眶骨折伴有眶底、眶内侧壁骨折、眶内软组织移位的患者分别做MSCT扫描,利用Simplant软件测量眶底和眶内侧壁骨折范围面积的大小和眶内移位软组织体积,做统计学分析,并将骨折形态以STL格式文件存储。结果:平均眶底骨折范围面积的大小为(4.64±0.77)cm2,平均眶底移位软组织体积是(2.58±1.33)cm3,两者相关关系是y=1.18602x-2.929,R=0.683。平均眶内侧壁骨折范围面积的大小为(5.53±1.14)cm2,平均移位软组织体积是(2.59±1.05)cm3,两者相关关系是y=0.6894x-1.1342,R=0.7829。结论:眶底和眶内侧壁骨折范围面积大小与其相应移位软组织容积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眶周骨折伴复视的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眶周骨折伴复视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 68例 ( 70只眼 )眶周骨折伴复视病例的CT图象和专科检查、临床资料 ,进行定位诊断和骨折分型。结果 :70只眼中眶底爆裂性骨折 45只眼 (其中 15只眼合并眶内侧壁骨折 ) ,眶底非爆裂性骨折 10只眼 ,鼻眶骨折 5只眼 ,颧骨骨折 5只眼 ,眶上部骨折 5只眼。CT检查诊断眶周骨折的正确率可达 10 0 %。 68例中 64例临床出现垂直复视 ,4例为水平复视。结论 :CT可以正确诊断眶周骨折部位并分型 ,帮助鉴别产生复视的原因 ,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