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吸烟与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以及颈动脉硬化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研究吸烟与颈动脉硬化改变、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臂踝血压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 将2739例受检者分为吸烟组与不吸烟组,测定2组血脂、血糖、餐后血糖、体质量指数、中心动脉压、血压、PWV、ABI以及颈动脉斑块等指标,并进行相关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吸烟组与不吸烟组年龄、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ABI、AIP 75%、中心动脉舒张压及舒张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吸烟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狭窄情况均显著高于不吸烟组(P均〈0.01);而ABI、PWV吸烟组略高于不吸烟组,但无显著性差异.吸烟与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呈正相关,与ABI呈负相关,与PWV不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收缩压、斑块及年龄是IMT、baPWV及ABI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吸烟及LDL-C也是IMT及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baPWV与ABI互为因果,但与吸烟不直接相关.结论 吸烟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吸烟者来说,尽早进行颈动脉IMT等指标检查,可能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有AS危险因素的人群中,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及其校正指数(baPWVi)和临床事件的相关性,以及连豆清脉方干预AS患者baPWV及baPWVi的效果.方法 该研究共计纳入130例研究病例,其中无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临床事件患者54例、有AS相关临床事件患者76例,进行baPWV、baPWVi检测;并将其中64例有AS相关临床事件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连豆清脉方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进行标准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连豆清脉方,观察治疗前后baPWV及baPWVi的变化.结果 有临床事件组的年龄、baPWV及baPWVi均明显高于无临床事件组[年龄:(66.7±9.6)岁.vs. (63.3±10.8)岁;baPWV:(20.40±0.67)m/s .vs. (15.72±0.38)m/s;baPWVi:(1.25±0.04 ).vs. (1.00±0.02), 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baPWVi和临床事件成正相关(r=5.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8), 而baPWV、年龄和临床事件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baPWVi增高发生临床事件的相对危险度高于baPWV和年龄(OR值:296.6 .vs. 1.001 .vs. 0.995).baPWVi对于临床事件预测的价值高于baPWV和年龄[ROC曲线下面积(AUC):0.808 .vs. 0.789 .vs.0.614)],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原则,取baPWVi和baPWV的cut-off值(1.043,16.52 m/s),预测临床事件的特异性baPWVi高于baPWV(68.5%.vs. 62.7%),但是敏感性不如baPWV(76.3%.vs.80.3%).对照组和连豆清脉方治疗组治疗前的baPWV、baPWVi没有差异,治疗后两组baPWV、baPWVi均下降,但治疗组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baPWV:(1.97±0.40)m/s .vs. (0.13±0.17 )m/s;baPWVi:(0.12±0.02) .vs. (-0.01±0.01),P=0.000)].结论 在有AS危险因素的人群中,baPWVi和临床事件相关性、预测临床事件的能力优于baPWV;连豆清脉方可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降低baPWV及baPWVi.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疾病脉搏波传导速度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不断升高,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日益受到重视.心内科的临床医生常常把重点放在已经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治疗上,而忽略了早期对外周动脉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中医证候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有无相关性,为冠心病痰浊证的客观量化标准积累经验.方法 冠心病(痰浊证)患者120例,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高低,分为高分组、中分组及低分组,每组各40例,同时测量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随着痰浊证中医证候积分的增加,baPWV、ABI及IMT呈上升趋势,中分组大于低分组同时低于高分组(P< 0.05或P<0.01).中医证侯积分与baPWV及IMT存在正相关.结论 baPWV、IMT可以作为评估痰浊证程度轻重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连豆清脉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脉搏波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的干预。方法:将64例至少有一项AS相关临床事件(冠心病、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连豆清脉方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标准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连豆清脉方,观察治疗前后PWV及AB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连豆清脉方治疗组PWV、ABI没有统计学差异[(19.04±0.85)vs(18.61±1.43),P=0.801;(1.03±0.02)vs(1.03±0.02),P=0.913)]。治疗后,两组PWV均下降,但治疗组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1.97±0.40)m/s vs(0.13±0.17)m/s,P=0.000)];而ABI两组均升高,但是,治疗后治疗组ABI明显高于对照组[(1.16±0.03)vs(1.08±0.02,P=0.000)],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连豆清脉方可以进一步降低PWV、提高ABI,改善A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为早期发现和干预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健康体检部体检发现的高尿酸血症患者300例为观察组,以年龄、性别匹配的血尿酸正常者3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比较2组baPWV的变化,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动脉弹性的相关性。结果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尿酸组比较,2组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有显着差异,高尿酸血症组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较正常血尿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证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呈高度正相关,即血尿酸越高,脉搏波传导速度越快,动脉僵硬度增加。提示高尿酸血症可能是独立于传统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以外新的危险因素,应注重早期干预与治疗。在健康体检中定期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可对防治心血管疾病起到提前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和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JP3选取我院体检者1ooo名,进行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轻度动脉硬化组和重度动脉硬化组,随访4年,对三组的心脑血管事件进行记录,统计分析脉搏波传导速度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动脉硬化程度越重其血脂、血压及血糖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指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重度动脉硬化组为31.7%,轻度动脉硬化组为15.3%,明显高于正常组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动脉硬化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轻度动脉硬化组(P〈0.05)。结论脉搏波传导速度越快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越高。脉搏波传导速度是早期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敏感性指标,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上肢脉搏波传导速度(ulPWV)特征价值及不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脉图参数的关系。方法 同步采集82名健康人上肢不同部位多信号波形,利用Matlab提取传导时间与脉图参数,结合传导距离计算6种ulPWV,观察其分布情况并比较左右侧差异;对不同PWV之间的关系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对不同PWV与脉图参数的关系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 心臂脉搏波速度(hbPWV)、心桡脉搏波速度(hrPWV)与心指脉搏波速度(hfPWV)变异率小,可能是较为稳定的ulPWV指标。健康人ulPWV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ulPWV与对应的动脉血管类型及动脉壁构成特点有关,富含主动脉弹性信息的hbPWV最低,反映肌性中小动脉硬度的臂桡脉搏波速度(brPWV)最高,对应手部末梢循环的桡指脉搏波速度(rfPWV)有其特异性。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WV指标与脉图参数的集合变量间相关(R=0.612,P=0.004),hbPWV、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h3/h1正相关、与h5/h1负相关,hrPWV...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人群踝肱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踝肱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探讨影响动脉弹性的主要因素。方法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2010年4月—2011年10月的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1 075例(男7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清LDL-C水平分为4组:LDL-C正常组(C组,LDL-C〈3.42 mmol/L);LDL-C临界升高组(H1组,LDL-C 3.42mmol/L~4.20mmol/L);LDL-C升高组(H2组,LDL-C:4.21mmol/L~4.97mmol/L);LDL-C显著升高组(H3组,LDL-C≥4.98mmol/L)。测定各组体检者的baPWV和踝肱指数(ABI),及其他临床指标,并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高LDL-C组baPWV值显著高于LDL-C正常组(1 391.74cm/s±224.74cm/s比1 310.49cm/s±222.10cm/s,P=0.027)。C组和H1组baPWV值处于正常范围,且H1组baPWV值(1 351.77cm/s±229.88cm/s)明显高于C组(1 310.49cm/s±222.02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H2组baPWV值和H3组baPWV值轻度升高,与C组、H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各组间A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baPWV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SBP)、年龄、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均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在控制SBP、年龄、HDL-C、UA影响因素后,LDL-C仍然与baPWV存在相关性(r=0.078,P=0.012)。结论随着LDL-C的升高,baPWV值增高,LDL-C升高者早期动脉血管弹性下降,baPWV检测有助于发现LDL-C升高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动脉硬化度指数baPWV值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期为中西医结合的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收集的18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四组,统计出四种证型大动脉硬化指数baPWV的分布状况,进行组间比较和统计分析。并将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的baPWV值均较正常对照组高,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baPWV值较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为高,其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硬化指数baPWV是心脑血管病变及不良预后的强烈预测及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中医辨证分型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ABI及PWV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确定为冠心病的患者1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应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仪的血管功能性指标ABI、PWV,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冠心病患者中,痰浊血瘀型23例,气滞血瘀型22例,气虚血瘀型24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31例,四型中ABI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PWV异常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PWV异常率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方对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LEAD)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D-二聚体(D-Di),C反应蛋白(CRP),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踝臂指数(ABI)及肱踝脉搏波速度(ba PWV)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予辛伐他汀片40 mg,qd,拜阿司匹林片100 mg,q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并随访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血脂,D-Di,CRP,股动脉IMT,ABI,ba PWV的变化,并监测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LDL-C,D-Di,ba PWV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方联合辛伐他汀、拜阿司匹林能够有效地改善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评分,降低LDL-C,D-Di,ba PWV,可能对改善动脉僵硬度有益。 相似文献
14.
张瑞义;张伟妃;王立娟;洪芳;邹璐;李福凤;张伟荣 《中医教育》2019,38(3):7-10
为了提高中医脉诊操作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中医脉诊操作规范化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文献检索、专家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等方法,确定从脉位、至数、脉长、脉力、脉宽、流利度、紧张度和均匀度等脉象八要素入手,对脉象概念进一步深入诠释;初步建立了中医脉诊操作规范化训练流程,探讨了该流程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建立了脉象要素水平等级表。在中医脉诊操作规范化训练流程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并建立了适用于中青年医师临床使用的脉诊操作规范化流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现况调查方法,调查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体质类型的因素。方法: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的中医体质评分表及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咸阳市23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结果: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以平和质最多,其次为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等,不同性别人群体质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调查的因素中,性别、BMI、是否饮酒、是否有冠心病史及夜尿次数与高血压患者体质类型有关(P0.05),是否饮酒及有无冠心病史与体质类型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体质类型与性别、BMI、是否饮酒、是否有冠心病史及夜尿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及中医防治情况。方法:2015年1月—2016年3月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门诊及住院≥50岁的MCI患者98例进行一般问卷调查及认知功能检查,调查期间筛选出的认知功能正常人群98例。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生活方式、躯体疾病及家族疾病史3个方面26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1)一般人口学资料中,与MCI发生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及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婚姻状况及就业情况与MCI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2)生活方式相关资料中,与MCI发生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居住方式、兴趣爱好、铝制品使用、偏好肉食、社区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饮酒、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与MCI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3)躯体疾病及家族痴呆疾病史相关资料中,与MCI发生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脑卒中、糖尿病、高血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白内障、贫血、失眠、慢性胃肠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家族痴呆疾病史与MCI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高龄、低文化程度、独居、无兴趣爱好、少社区活动、铝制品使用、偏好肉食、脑卒中、糖尿病、高血脂为MCI的独立危险因素;低龄、高文化程度、合居、有兴趣爱好和社区活动为MCI的保护因素,结合中医"治未病"经典理论,对MCI相关影响因素的早期管理,对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医心理病因研究中,从教育层面提炼出保护缺失。本文从保护缺失的定义、成因、分型、影响、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中医心理病因的发展、中医心理家庭治疗、中医心理治未病之家庭教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