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26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结肠镜检查所见的息肉均用活检钳夹除或在内镜下行息肉电切,送病理检查:示炎性息肉54例(42.86%),增生性息肉16例(12.70%),腺瘤性息肉56(44.44%),大肠息肉伴异型增生的19例(15.08%)。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内镜下息肉电切术操作简单,疗效肯定,是治疗腺瘤性息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盐城大丰人民医院结直肠息肉患者病理诊断及临床表现结果。结果:258例检出息肉患者病理结果中腺瘤174例(67.68%),非腺瘤82例(32.31%);腺瘤组平均年龄、便血、息肉直径1cm、数量3个、分叶、腺瘤上皮内瘤变、癌变的发生比例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发生率较高,恶变与患者便血、年龄、息肉大小、发生部位、癌变状况等情况有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临床上应尽早完善全结肠镜检查及时发现息肉并给予摘除,同时应注重监测及随访预防癌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直径大于1.0 cm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 对21例直径大于1.0 cm的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患者行普通内镜、超声内镜检查,根据超声特点分类行内镜下治疗,术后送病理.结果 普通内镜结合超声内镜诊断息肉11例,腺瘤性息肉4例,间质瘤1例,异位胰腺1例,脂肪瘤2例,Brunner腺腺瘤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息肉10例,Brunner腺腺瘤5例,脂肪瘤2例,腺瘤性息肉2例,间质瘤1例,异位胰腺1例.结论 超声内镜对于直径大于1.0 cm的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1983年,Waddell和Loughry首次报道,苏灵达(sulindac)使4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sis polyposis,FAP)患者直肠腺瘤性息肉消退。近10年来,一些动物癌发生模型应用非类固醇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 matory drugs,NSAIDS)治疗的结果支持上述的报道。而且,一些病例报告和有关人的对照性研究也证实NSAIDS可使腺瘤消退,虽然有几种假说已取得了某些进展,但NSAIDS化学预防结直肠癌的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结直肠腺瘤消退主要在FAP患者中得到证实。FAP及一常  相似文献   

5.
大肠息肉高频电凝切1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琳  陈新华 《职业与健康》2010,26(8):949-950
目的分析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9例238枚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以及高频电刀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5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82.94%),息肉好发部位为直肠,占34.11%,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32.56%)、增生性息肉(31.78%)和腺瘤性息肉(27.13%)常见。除9例腺癌转外科继续治疗外余120例均治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安全、疗效可靠,是治疗大肠息肉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西藏地区藏族人群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经肠镜检查诊断为结直肠息肉的5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0例为来自西藏地区的藏族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结直肠息肉情况,分析年龄、病理类型与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结直肠息肉患者的民族差异。结果 240例藏族结直肠息肉患者,男180例,女60例;平均年龄(51.94±11.02)岁,其中以40~59岁为主;非腺瘤性息肉98例,腺瘤性息肉137例,肿瘤5例。不同年龄组患者的结直肠息肉解剖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年龄增加是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藏汉族患者的年龄及结直肠息肉数量、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藏族人群中,结直肠息肉患者以中年人为主,且息肉好发于男性;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且男性、年龄增加是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与...  相似文献   

7.
刘存平  林春花 《中国卫生产业》2013,(11):114-114,116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内镜下行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的11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14例患者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患者内镜下治疗情况。结果本试验中114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根据病理分型:管状腺瘤93例(81.5%),绒毛状腺瘤17例(14.9%),混合性腺瘤4例(3.5%),随着年龄的增大,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的比例逐渐增多,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息肉位置分布为:直肠39例(34.2%),乙状结肠19例(16.7%),降结肠18例(15.8%),横结肠9例(7.9%),升结肠9例(7.9%),回盲5例(5.4%),多发15例(13.2%),分布在左半结肠的腺瘤性息肉患者明显多于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有9例并发出血,未出现穿孔、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经随访6~30个月,有4例复发(老年组3例,中年组1例),其中2例为多发性息肉,2例为恶性患者。结论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是治疗结直肠腺瘤的有效手段,尽早采取内镜下治疗,长期、定期随访,是控制其恶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为阻断息肉癌变进程提供参考.方法:回顾结直肠息肉电切术病例103例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60岁)和老年组(≥60岁),分析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分布部位、病理类型、巨大息肉癌变的不同特点.结果:老年组便血明显高于中年组,中老年组在直乙结肠的息肉分布、腺瘤性息肉数目、巨大息肉癌变均较青年组有明显差异.结论:结直肠息肉的老年患者便血的发生率较高、腺瘤性息肉的数目较多、直乙结肠息肉的发生率较高、巨大息肉癌变较多,故对老年患者应适当放宽结肠镜指证,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对早期发现结肠癌并阻断其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结肠息肉患者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病发部位及其内镜下的特点,分析当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应用电子结肠镜发现的210例结肠息肉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对其在年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发生部位以及内镜资料进行探讨分析.结果:210例结肠息肉患者中,男性为120例,女性90例,发病年龄集中在40~69岁,共计161例,占比率为76.67%.其中息肉发生部位以直肠较多,占比率为32.79%,乙状结肠为30.70%,降结肠为15.81%,横结肠为7.44%,升结肠为6.98%,盲肠为6.28%,病理类型中腺瘤性息肉为主,占比率为54.42%.结论:结肠息肉主要发生于40~69岁年龄段,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大便性状改变、便血以及腹痛、腹胀等,分布的部位主要在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为预防结肠息肉进一步癌变的发生,早期的诊断及其治疗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粪便环氧合酶(COX)-2检测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收集21例结直肠腺癌患者(结直肠腺癌组)、17例结直肠腺瘤样息肉患者(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组)以及23例存在腹痛、贫血、粪便异常等症状对照患者(对照组)的粪便,检测粪便中COX-2.结果 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组和结直肠腺癌组的COX-2阳性率分别为88%和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COX-2阳性率为0,对照组与结直肠腺癌组及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粪便COX-2检测对于发现结直肠腺癌和结直肠腺瘤样息肉具有一定敏感度,是有前途的无创检测方法,用于早期发现结直肠肿瘤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1.
陈秀芳 《现代医院》2010,10(5):57-58
目的探讨内镜对大肠小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内镜下检出的小于5 mm的息肉205例,255枚进行活检摘除,并送病检。结果炎性性息肉190例(239枚),腺瘤息肉15例(16枚),腺癌1例(1枚)。结论内镜切除大肠小息肉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小息肉性质,提高早期结肠癌检出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5019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3324例)和老年组(≥60岁,1695例).比较分析两组结直肠息肉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点.结果 共检出结直肠息肉1168例,年龄(53.4±6.1)岁.老年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和息肉癌变率[31.92%(541/1695),14.05%(76/541)]均高于中青年组[18.86%(627/3324),8.29%(5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单发率[79.74%(500/627)]明显高于老年组[59.89%(324/541)],且多发患者癌变率高于单发患者[中青年组:40.94%(52/127)比0,老年组:33.18%(72/217)比1.23%(4/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癌变息肉的数量、基底和表面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腺瘤占60.93%(382/627),老年组腺瘤占73.20%(396/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镜是发现并处理息肉的有效手段,息肉的直径、数量与息肉癌变有一定关系,结直肠息肉尽可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定期随访,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 FAP)乃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该病外显率高,并有极高的结肠癌发病率。本文拟对FAP及其几种变异体的临床特点、遗传学、筛检方法、治疗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1 临床特点1.1 结肠腺瘤和结肠癌 FAP是一种由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在结肠内发生成百上千个具有高度癌变危险的腺瘤性息肉。发生息肉的平均年龄为16岁,而几乎所有罹患者在35岁时均将发生结肠癌。未经治疗的FAP患者,70%在21岁时发生结肠癌,而39岁和45岁结肠癌的发生率分别为50%和90%。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35岁。在具有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靛胭脂染色内镜在大肠微小息肉和腺瘤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将109例患者分为常规结肠镜阴性组(A组)、常规结肠镜阳性组(B组)、染色结肠镜阴性组(C组)、染色结肠镜阳性组(D组),分别行普通内镜及靛胭脂染色内镜诊断,并与组织学结果比较.比较2种内镜诊断方法对大肠微小息肉和腺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靛胭脂染色内镜对微...  相似文献   

15.
六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成功开展3例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标志着该院消化内镜诊疗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利用各种电刀对大于2cm的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其治疗适应证包括巨大平坦息肉,早期消化道肿瘤,黏膜下肿瘤,EMR术后复发及其他.经过消化一病区医务人员认真讨论,3例患者被分别诊断为"贲门息肉EMR术后复发"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直肠巨大腺瘤性息肉"符合行ESD治疗适应证,与患者家属沟通后,于5月6日在手术室为患者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顺利,术中术后患者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是为了对经内镜诊断、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研究.经过肠镜检查发现,有2404例肠息肉情况存在,经过电子肠镜下的治疗,对其病理结果进行观察.临床上应用内镜诊断、治疗大肠息肉的技术已经很多年,尤其是对于腺瘤-癌变的阻断,将其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联动成像内镜技术在结直肠息肉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检出率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江门市人民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180例受检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0例,普通白光内镜模式检测)和观察组(90例,联动成像内镜模式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对结直肠息肉的检出情况,以及对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不同形态、大小和位置的息肉检出情况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180例受检者中86例患者检出息肉,共252枚,观察组检出57例,156枚;对照组检出29例,96枚;观察组的息肉总检出率(63.33%)及对扁平息肉的检出率(3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2.22%、11.11%)(均P<0.05);两组对隆起息肉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出的156枚息肉中腺瘤性息肉82枚(52.56%),对照组检出的96枚息肉中腺瘤性息肉37枚(38.54%);观察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对扁平息肉、1~3 mm息肉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4~5 mm息肉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结直肠息肉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临床特点及血浆胃泌素-17(G-17)、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表达水平及结直肠组织环氧合酶-2(COX-2)阳性率。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7月武汉市第八医院收治的89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Hp感染情况,分为Hp阳性组58例和Hp阴性组31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比较两组患者血浆G-17、sIL-2R水平及结直肠组织COX-2阳性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17、sIL-2R、COX-2对结直肠息肉患者Hp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Hp阳性组患者多发息肉检出率高于Hp阴性组,其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患者Ⅰ型Hp检出率呈升高趋势(P<0.05); Hp阳性组G-17、sIL-2R水平及COX-2阳性率高于Hp阴性组(P<0.05); G-17、sIL-2R水平及COX-2表达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息肉患者Hp感染的AUC为0.854,敏感度为77.59%,特异度为83.87%。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Hp感染类型不同,血浆G-17、sIL-2R水平及COX-2...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凸向肠腔的息肉样变,患者临床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胀等症状。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黏膜炎症刺激、异物和粪便刺激均会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结直肠息肉多为良性病变,但也有部分出现恶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息肉最常用的方法,其主要通过病理组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一般在明确诊断后需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针对结直肠微小和小息肉主要采用钳夹活检术、圈套切除术等治疗;针对结直肠大息肉主要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二者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本文对结直肠息肉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通过分析各种方法的适应证、优势及不足,旨在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大肠腺瘤息肉经内镜切除后复发的主要因素,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水市中医医院行大肠腺瘤息肉内镜切除术的1 0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复发率,对可能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19.0版本)行单因素描述,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 025例患者中有277例复发,复发率为27.02%。大肠腺瘤息肉复发中年龄≥65岁、腺瘤个数≥3个、腺瘤直径≥6㎜、腺瘤位于乙状结肠及直肠处、腺瘤基底部无蒂、肠道清洁为Ⅱ级、高级别瘤变、整块切除和绒毛状腺瘤等患者的复发率相比年龄65岁、腺瘤个数3个、腺瘤直径6㎜、腺瘤位于升横结肠、基底部有蒂及亚蒂、肠道清洁为Ⅰ级、低级别瘤变、部分切除和管状腺瘤患者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大肠腺瘤息肉内镜切除术患者复发的因素为腺瘤类型(OR=3.531)、瘤变程度(OR=1.258)、腺瘤基底部(OR=2.331)、年龄(OR=1.282)、腺瘤直径(OR=6.298)、肠道清洁度(OR=1.295)和腺瘤个数(OR=3.386)。结论影响大肠腺瘤息肉经内镜切除后复发的因素较多,临床上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