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特点及家系调查登记的意义。方法对10个家系的患者及高危亲属进行登记、随访、结肠镜检查。结果普查Ⅰ、Ⅱ级亲属共45例,发现患者26例,其中新突变者3例,有症状者19例,已癌变者3例,5例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先天性肥大(CHRPE)。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开展患者登记家系调查是早期发现患者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 FAP)乃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该病外显率高,并有极高的结肠癌发病率。本文拟对FAP及其几种变异体的临床特点、遗传学、筛检方法、治疗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1 临床特点1.1 结肠腺瘤和结肠癌 FAP是一种由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在结肠内发生成百上千个具有高度癌变危险的腺瘤性息肉。发生息肉的平均年龄为16岁,而几乎所有罹患者在35岁时均将发生结肠癌。未经治疗的FAP患者,70%在21岁时发生结肠癌,而39岁和45岁结肠癌的发生率分别为50%和90%。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35岁。在具有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预防性手术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1月—2012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患者病例72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和预防性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涉及有结、直肠切除术、永久性回肠造瘘术;全结肠、直肠黏膜剥出、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次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直肠息肉电灼术.结论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预防性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4.
5.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导致结肠、直肠等部位出现息肉的疾病。大多数患者有数百至数千个息肉,平均死亡年龄40岁,如不予治疗,几乎所有患者在39岁前会发展为结肠癌,约占结直肠癌患者的1%。不过,也有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息肉出现时间延迟、发生数目较少、结直肠癌转化年龄较晚(平均55岁)的,称为减弱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相似文献   

6.
报告了12例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各项常规检查,饮食、肠道准备及造口定位等;术后检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工作。本组12例患者经治疗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5019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3324例)和老年组(≥60岁,1695例).比较分析两组结直肠息肉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点.结果 共检出结直肠息肉1168例,年龄(53.4±6.1)岁.老年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和息肉癌变率[31.92%(541/1695),14.05%(76/541)]均高于中青年组[18.86%(627/3324),8.29%(5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单发率[79.74%(500/627)]明显高于老年组[59.89%(324/541)],且多发患者癌变率高于单发患者[中青年组:40.94%(52/127)比0,老年组:33.18%(72/217)比1.23%(4/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癌变息肉的数量、基底和表面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腺瘤占60.93%(382/627),老年组腺瘤占73.20%(396/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镜是发现并处理息肉的有效手段,息肉的直径、数量与息肉癌变有一定关系,结直肠息肉尽可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定期随访,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大肠息肉是上皮来源隆起于肠黏膜表面的肿物,除家族性息肉或者镜下估计恶变、病变累计黏膜下肌层者,肠息肉均应在镜下摘除[1-3].目前,结肠镜下摘除息肉术已成为治病大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4,5].特别是全结肠各段均有息肉患者,无法外科手术治疗,镜下治疗为目前理想的方法.但一次切除多部位息肉容易发生穿孔或者出血等并发症.我科2004-2008年为21例结肠多部位息肉患者,分段、分2~3次摘除息肉,疗效确切,无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5号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整个大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目前尚无折刀位结直肠全切除的报道。我们最近对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实施了折刀位结直肠全切除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便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原因很多,有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大肠息肉与大肠息肉病是属于非感染性肠道疾病。但二者不是一种疾病,可是临床上常常被一些人混淆。虽然二者表面看来都是肠黏膜向大肠腔内隆起。前者是黏膜向大肠腔内局限性隆起或大’肠黏膜局限性增殖突出肠腔病变。而大肠息肉病,又称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大肠内有弥漫性息肉、多发生在大肠的远端,是一种癌前病变,癌变危险性很高。如果不治疗,在一定时间内,就会癌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如何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肠镜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66例患者中年龄≥65岁53例,占80.3%.首发症状均有腹痛,首发时间以夜间居多(42.4%,28/66),疼痛部位以下腹部常见(53.0%,35/66).粪潜血试验均为阳性,血浆D-二聚体升高达84.0%(42/50).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阳性率43.9% (29/66).19例经腹部CT确诊,2例经选择性腹腔血管造影确诊,45例经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结论 急性缺血性肠病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可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病史、血浆D-二聚体水平来辅助诊断,及时完善腹部CT、肠镜、病理组织学等检查,以促进受损肠道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2.
胡东昊 《健康天地》2009,3(12):4-4,10
目的:探讨多发大肠息肉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通过临床资料、肠镜及病理检查对2例大肠息肉病进行观察,总结其特点,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论:大肠息肉病恶变率极高,诊断依赖临床、肠镜、病理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有较高的结肠癌发病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若不能及时发现治疗,将进行不可控癌变。本文对近年FAP临床方面进展进行简单整理与总结,可供相关学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为APC基因或Mut YH双等位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是第二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临床经验表明,虽然APC基因突变携带者其终生癌变率几乎是100%,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完全可以预防癌变恶化~([1])。简要整理目前经证实的FAP的临床特点及有效预防手段可为临床FAP早发现、早诊断、早防癌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大肠腺瘤性息肉489例,男314例,女175例。年龄18—81岁,高峰年龄为51—60岁。分布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多见(占65.8%)。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形态、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和组织类型有关。息肉越大、不典型增生程度越重、恶变率越高。绒毛状息肉较混合型及管状息肉易恶变。广基息肉的癌变率为有蒂和亚蒂的三倍。本文对息肉癌变的治疗,特别是内镜下摘除后是否要追加根治性肠切除,认为必须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及类型,手术的危险性作全面考虑决定。强调定期随访、复查,是预防复发和癌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庞晓阳 《现代保健》2012,(13):126-127
目的:总结分析沈阳二四五医院近10 年炎症性肠病(IBD) 的临床特点,观察IBD 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肠外表现.方法:利用富士88 型电子肠镜对本院住院患者有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等症状的患者行肠镜检查,内镜活检取标本.结果:80 例明确诊断的IBD 患者并发症和肠外表现占10%、15%、6.25%,患者因并发症或肠外表现就诊.结论:IBD 临床表现多样,短期确诊困难,应通过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普及肠镜检查,以提高对IBD 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肠息肉患者采取不同结肠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7月~12月收治的60例肠息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无痛组和常规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无痛组的手术时间、结肠镜插入至回盲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无痛结肠镜下行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的相关致病因素及其与结肠息肉、结肠肿瘤的关系.方法 对结肠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22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18例便秘,16例有服用泻药史.伴发息肉7例,伴发结直肠癌2例.结论 结肠黑变病主要与长期便秘、滥用蒽醌类泻药有关,可能与结肠息肉、结肠癌及溃疡性结肠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结肠黑变病是一种结肠黏膜色素沉着性疾病,结肠黏膜出现异常的暗褐色和黑棕色,状如虎豹皮或鳄鱼皮。它的致病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它的发生发展与我们一些常用的通大便药中某些化学成分有关,也与粪毒素的吸收相连。有学者称它是一种“癌前病变”,因为它常常与结肠腺瘤样息肉和结肠癌相伴相生。随着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普及,结肠黑变病的检出率逐渐提高.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结肠黑变病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杨长伟  熊炜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501-2502
目的探讨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腺瘤(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80例结直肠腺瘤(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术后1年复查情况。结果 80例患者结肠镜联合腹腔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后,腺瘤均被切除,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漏以及肠穿孔等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异常迟发性出血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所有患者术后1年纤维直肠镜复查结果显示原息肉部位均未见息肉复发。结论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腺瘤(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