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心衰研究的不断深入,心衰的本质被逐步揭示,心衰时神经内分泌变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利用神经内分泌指标探讨中医诊治心衰的研究刚刚开始,有利于对心衰"证"的实质性研究.本文综述了慢性心衰的辨证分型、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心功能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内利用神经内分泌指标研究慢性心衰的现状,探讨心衰辨证客观化研究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心衰合剂治疗难治性心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难治性心衰是指心功能3~4级的充血性心衰患者,经过适当而完善的治疗及消除合并症和诱因以后,心衰的症状和临床状态未能得到改善甚至恶化的现象.近20年来,心衰的治疗有了可喜的进步,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ACEI制剂的联合应用,对各原因引起的心衰,特别是急性心衰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对慢性难治性心衰的治疗,单独西药应用往往难以奏效.因此,适当加用中药制剂联合应用,可获得明显疗效.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参附汤和生脉散加减制成心衰合剂治疗慢性难治性心衰病人31例,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难治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指心衰经常规治疗,包括去除诱因、休息、氧疗、限盐、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措施效果仍较差,心衰症状持续存在的情况.对洋地黄效果不佳或不适宜使用的收缩功能不全性心衰,笔者应用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难治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指心衰经常规治疗,包括去除诱因、休息、氧疗、限盐、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措施效果仍较差,心衰症状持续存在的情况.对洋地黄效果不佳或不适宜使用的收缩功能不全性心衰,笔者应用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衰动物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人类的病理过程,稳定成熟、可重复性好、贴近临床实际的心衰动物模型是开展心衰实验研究的关键前提.本文归纳总结近年来心衰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阐述其具体制备方法及诱导原理,探讨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以期为心衰动物模型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心衰规范治疗,治疗组在规范治疗的基础加用中药养心安神汤剂口服.结果 治疗组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心悸、喘憋、倦怠乏力等临床症状的改善率均大于90%;治疗组心衰改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两组比较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能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难题.主要表现在终末期难治性心衰、心衰的猝死高危、心衰伴低蛋白血症和顽固水肿及反复急性加重住院.通过开展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干预方案优化、推广中医综合心脏康复和优化中西医结合干预策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可能会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演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晓斌  孔立 《环球中医药》2011,4(3):201-203
心气虚衰是心衰发病的根本原因,心阳虚衰是心气虚衰发展加重的必然阶段,血瘀是心衰的重要病理环节,痰浊、水饮是心衰发展的最终结果,心阴虚是心阳虚的病理基础.心气虚导致的心阳虚、心阴虚为心衰病之本,由心气虚、心阳虚导致的瘀血、痰浊、水饮为心衰病之标.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并发症多,是影响多器官的综合症,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肌重塑,是由于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避免导致心衰病情恶化的因素,提高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通脉强心汤治疗慢性心衰7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通脉强心汤对慢性心衰的疗效及机理.方法:按标准选择55-73岁慢性心衰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受试组和对照组.受试组在慢性心衰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通脉强心汤.对照组仅接受慢性心衰的标准治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受试组与对照组在主要临床症状变化、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通脉强心汤对慢性心衰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系疾病中常见的一种,西苑医院名老中医在多年临床中以"心"为主线,围绕心气、阳虚,血瘀水停等病机,将心衰分为气虚血瘀型、中阳虚衰、水湿内停、肾阳虚衰、水饮淩心型.临证多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法治疗,整体全面的把握心衰疾病的发展转归,减缓心衰病程进程.诸位名老中医的经验,对于建立及优化中医心衰诊治的规范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心衰)的探索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相关的论述散见于中医古籍中.以中医学中的心衰病名为主线,回顾中医古籍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不同时期对心衰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等的认识,为今后深入探讨心衰辨证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心衰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湿、痰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是心衰的病理特点.心气虚是病理基础,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故心衰病机关键点为心阳虚衰.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中医对心力衰竭(心衰)的认识过程,探讨了该病名最早提出者及其病机、治法,认为中医对于现代心衰也以心衰名之为妥.因心衰一词,即使从中医的角度而言,亦能较好地揭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主要病机及转归预后,且易为中医、西医学术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和再住院率逐年上升.近年来,中、西医学者就心衰的防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关成果屡见报道.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慢性心衰的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1 中医学对慢性心衰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现代中医学对心衰的病因病机研究很多.王科军等[1]认为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即正虚为本,瘀水为标;虚以气阳虚为主,阴阳并损,标以瘀血痰湿为主,并可以累及他脏.戴雁彦等[2]认为,气虚、血瘀、水饮三者互搏因果,相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细胞凋亡角度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探讨开心胶囊Ⅰ号在临床上防治无症状心衰、轻度心衰的治疗作用机制,为揭示防治心力衰竭提供依据.方法用结扎左冠状动脉主干致大鼠心肌梗塞后作为心衰模型,随后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心衰空白对照组、开心胶囊大剂量组、开心胶囊小剂量组、开博通等5组,用不同实验条件处理8周后,分别测定梗塞周围心肌细胞的凋亡指数和bcL-2、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心衰空白对照组凋亡指数较假手术对照组增加(P<0.05);开心胶囊Ⅰ号大剂量组较心衰空白对照组减少(P<0.05).心肌细胞bcL-2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心衰空白对照组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加(P<0.001);开心胶囊Ⅰ号大剂量组较心衰空白对照组增多(P<0.05).各组P53蛋白表达未能显示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衰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心衰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老年人心衰患者经过治疗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老年心衰伴有其它疾病,正确诊断,及时用药、细心观察是治疗缓解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浅谈"心衰"的临证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元 《中医药导报》2004,10(6):24-25
从心衰的病因病机、治疗大法、辨证施治等方面阐述了心衰的中医辨证思想,并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指出各型心衰的治疗机理.  相似文献   

18.
补气中药治疗心衰新机制的研究——调节心肌能量代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心肌能量代谢紊乱为切人点探讨中药特别是补气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新思路.总结既往学术文献及研究结果,分析心衰与心肌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及补气中药与能量代谢的关系.能量缺乏及能量代谢障碍是心衰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心衰发生、发展和恶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抑制脂肪酸代谢产能、增加葡萄糖代谢产能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中医学“气”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与现代医学中“能量”密切相关.党参黄芪等补气中药及其相关复方及/或有效成分在改善心衰、调节脂质和糖代谢供能方面显示了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中药大都含有多糖,其代谢成单糖后可能成为心肌能量代谢的底物,从而发挥对心衰心肌的保护作用.以心肌能量代谢为切入点开展中药特别是补气中药治疗心衰的研究,将有可能找到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改善心衰预后的新的药物作用途径,从而从一个新的视角进一步完善补气中药对心衰治疗作用的机制研究,同时也为中药治疗能量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衰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不足,表现为全身血液循环减少和静脉瘀血的一种综合性疾病.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脾胃病变可导致慢性心衰的形成或者加重,为了进一步探讨从脾胃论治慢性心衰的可行性及其疗效,从而对李东垣脾胃论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李东垣脾胃损伤理论与慢性心衰的关系浅述于下. 1 脾胃损伤是慢性心衰的重要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并无"心衰"这一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心悸"、"胸痹"、"怔忡"、"水肿"、"积聚"、"喘证"等范畴.  相似文献   

20.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为心衰),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人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随着对心力衰竭研究的日益深入,中医药治疗心衰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尤其对潜在性心衰、难治性心衰及洋地黄中毒等患者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就其近年来的研究概述综述如下,以期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