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螺旋CT低剂量扫描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随着螺旋CT的临床应用及普及,其所带来的医源性辐射损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辐射剂量成了影像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就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胸部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128-8128
胸部CT检查因其对肺内病变的发现敏感性较高,成为医学影像学最常用的检查方法。然而,由于X线对于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近年来也成为影像学专家关注的重点,如何在不增加辐射剂量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CT的优势,更有效地发现肺部等早期病变是未来影像学研究的方向。本文通过45例采用两种扫描方法,来分析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在病变显示及影像质量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与扫描参数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螺旋CT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CT的应用范畴,临床对CT检查的依赖性增强,普通X线检查中许多投照位置如副鼻窦、乳突、头颅等的检查完全被CT取代.我院2009年接受CT检查的患者较2004年增加了1倍.同部位CT检查的辐射剂量远大于普通X线检查,在保证影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各部位扫描参数,探讨低剂量扫描技术,以减少对患者的辐射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640层螺旋CT采用容积(Volume)扫描模式和螺旋(Helical)扫描模式检查婴幼儿肺部的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两种扫描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婴幼儿患者行肺部CT扫描,其中采用容积扫描模式50例,螺旋扫描模式50例.计算噪声(Noise)及信噪比(CNR);按1~5分评价诊断信息(图像主观噪声、图像总体质量),记录曝光时间与一次成功率.采用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组的图像质量、患者吸收有效辐射剂量、图像噪声、曝光时间及检查序列数.结果:容积扫描模式较螺旋扫描模式两组图像各项诊断信息评分无差异(P>0.05).主客观图像噪声基本相同(P均>0.05).有效剂量(ED)剂量降低(1.17±0.43,0.56±0.32,P<0.05),曝光时间减少(0.5 s、(3±0.7)s),P<0.05,一次成功率提高(96%、88%).结论:应用容积扫描模式可在扫描剂量减半的情况下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婴幼儿肺部CT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儿童鼻窦中的应用,获得不同参数的辐射剂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方法采用Toshiba64排螺旋CT,分别选择管电压为120和100kV时,转速O.5s/rot,螺距41,用80、40、30、20、10mA的剂量对1具儿童尸体头颅标本鼻窦进行扫描,比较不同参数时的图像质量。选取能满足临床需求的最低辐射剂量作为扫描参数。并用该参数对33例儿童鼻窦炎患者进行扫描。评价图像的质量和显示精细结构的能力。结果当毫安值从100mA降到30mA时,辐射剂量明显下降,保持30mA不变,100kV时有效cT剂量指数(CTDIv01)明显小于120kV(3.1mGy比4.8mGy)。当mA降至20mA以下,图像质量明显变差。用100kV、30mA进行33例儿童鼻窦扫描,鼻窦内各结构显示清晰,所有图像均满足临床需求。CTDIvoL平均为3.03±0.09(mGy),剂量长度乘积(DLP)为30.63_±2.58(mGy·cm),有效辐射剂量为0.07±0.003(mSv),仅为常规剂量的1/10。结论采用64层螺旋CT以100kV、30mA(15mAs)作为扫描条件检查儿童鼻窦,可能是满足临床要求的最低剂量。  相似文献   

6.
早期肺癌动态进展的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肺癌动态进展的低剂量CT征象及特点。材料与方法:通过某企事业单位职工的肺部低剂量CT扫描普查,对发现的肺内结节进行追踪观察。对17例确诊早期肺癌不同时期的低剂量CT征象进行分析,寻找早期肺癌的生长规律和具有诊断价值的新征象。结果:17例中,初次扫描时典型的CT诊断征象显示率明显偏低。其中,分叶征6例,血管集束征7例,胸膜凹陷征4例,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3例,毛刺征1例。在结节的生长过程中,结节周围模糊征12例。结论:“结节周围模糊征”是早期肺癌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检查对肺和气道定量评价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多层螺旋CT机,初诊时对52例患者胸部用250 mA常规剂量扫描,复诊时分三组,分别为17例、17例及18例,分别用100 mA、50 mA和25 mA管电流进行胸部低剂量扫描;测量剂量长度乘积(DLP)、平均肺密度、肺容积及体素指数.将68例患者分为四组,每组17例分别采用250 mA、100 mA、50 mA和25 mA管电流进行全肺扫描,由3位医师对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横断面影像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随着管电流的降低,辐射剂量随之下降,对于平均肺密度和肺容积测量不产生影响,但对于体素指数的测量则产生影响,100 mA、50 mA、25 mA与250 mA时相较测得的体素指数均较高,但各组之间呈良好的正相关,r值范围0.938-0.996,均P<0.00l;管电流为100mA、50mA时支气管评分与250mA时无差别,再降低则支气管评分出现差别,评分减低,但管电流使用50 mA以上时,评分均在3分以上,可以满足对支气管的评价.结论 电流下降时,辐射剂量明显减少,低管电流扫描可用于肺测量,但支气管评价时,管电流宜用50 mA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扫描条件和低剂量对比剂进行128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接受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管电压、管电流和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00 kV、300 mA、50 ml和120 kV、450 mA、70 ml,对比分析图像质量、血管强化情况、静脉硬化伪影及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结果①除右侧锁骨下动脉外,各主要动脉节段影像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CT值高于对照组(P<0.05);③对照组静脉伪影较研究组明显(P<0.05)。④对照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采用低剂量扫描条件和低剂量对比剂进行头颈部128层螺旋CTA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多排螺旋CT低剂量非螺旋扫描筛查早期肺癌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采用非螺旋方式进行低剂量胸部扫描筛查早期肺癌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对60例胸片阴性患者和长期吸烟无症状志愿者分别行螺旋低剂量和非螺旋低剂量扫描。CT扫描机采用Toshiba 4排多层螺旋CT(Asteion 4)。螺旋扫描采用预设40mA,床进30mm(螺距1.5),0.75s/圈,非螺旋扫描预设40mA,床进20mm(层厚=层距),0.48s/圈,其他扫描参数相同:120kV,准直0.5×4,DFOV 320mm,重建层厚5mm。在CT图像上,统计病变的检出例数,观察肺门部段支气管显示情况,并通过随机软件比较两者的有效放射剂量。结果:两种扫描方式均能清楚显示胸部的正常解剖结构、病变的特征及其细节。肺门部96%段支气管可显示;肺野显示3mm以上肺结节10例、纵隔淋巴增大2例、支气管扩张2例、肺气肿伴肺大泡3例、炎症5例及冠状动脉钙化8例。非螺旋扫描与螺旋扫描的有效放射剂量分别为(0.70±0.05)mSv和(0.93±0.03)mSv mGy。结论:非螺旋方式扫描与螺旋方式扫描在胸部低剂量检查中对于肺内病灶的发现及诊断无统计学差异,而非螺旋方式扫描的有效放射剂量更低,将其应用于筛查早期肺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部CT扫描时,单纯净nA值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行CT扫描者根据有无异常改变分为正常组和病变组,正常组40例,病变组40例。每组患者根据扫描的mA值设置为150mA和50mA两组,评价不同条件时的图像质量及对病变诊断的影响,评价指标:①纵隔内各大血管。②两上叶支气管和两中间段支气管。③各级血管束。④小叶间隔及胸膜。评价指标为:未显示,0分;显示但不清楚,1分;清楚显示,2分。结果 当mA值由150mA减至50mA时,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P〉0.05)。虽然图像噪声增大,但不影响解剖结构显示及对疾病的诊断。结论 在单纯降低mA值的条件下,受检者所受射线剂量明显减少,虽图像噪声增加,但图象仍保持良好的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王文双  孙晓东  刘丽梅  夏洪波  丁梅 《临床荟萃》2012,27(7):568-570,573
目的 探讨俯卧位超低剂量7.5 mAs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肺及乳腺联合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女性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100 mAs及超低剂量7.5 mAs俯卧位肺及乳腺联合扫描.记录两组扫描方式肺组织及乳腺结构的显示情况,CT容积剂量指数(CTD)、剂量长度乘积(DLP)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肺组织及乳腺结构显示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低剂量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及剂量长度乘积(DLP)仅为常规组的7.5%.结论 俯卧位超低剂量7.5 mAs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肺及乳腺联合体检中能清晰显示肺及乳腺的各部结构,并且辐射剂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兔肺损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大白兔放射性肺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照射组和对照组,照射组均行右肺单分隔照射建立肺损伤模型,照射后第3、5、7、8、11和14天、第3周、第5周、第8周和第12周分别行MSCT检查,并用pulmo自动评估软件测定双肺的密度值。结果照射后2周内,CT图像无明显改变,利用pulmo自动评估软件分析发现从第7天开始,右肺平均密度高于左肺平均密度(P〈0.05)。照射后第3周-12周可依次观察到毛玻璃样征象、斑片状及纤维索条影。结论MSCT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肺功能pulmo自动评估软件分析有助于早期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全身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64排螺旋CT 血管成像310例,其中颅内血管36例,颈部血管70例,胸腹部血管175例,肾动脉28例,下肢血管1例。造影剂用量按0.8~1.5ml/kg,一般用量为60~80ml,速率4.0~5ml/s,扫描延迟时间按两种方法进行:①SURE START实时跟踪技术;②根据动脉循环时间确定,数据重建为vitrea 2图像处理工作站容积重建。结果: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310例,图像及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病灶显示准确。结论:64排螺旋CT机技术上改进了两方面:高空间分辨力(亚毫米)和高时间分辨率,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各向同性扫描, 血管成像迅速快捷,在全身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较以往MSCT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数据的回顾性后处理,产生高质量三维尿路成像,提高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对8例疑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畸形的病例进行多层螺旋CT三维尿路成像(MSCTU)。结果 全部病例行B超、IVU、经MSCTU确诊,其中6例行逆行造影(RP)。临床治疗采用输尿管复位矫正术,术后8例获随访,随访期限6~24个月,症状消失,肾积水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吻合口无狭窄。结论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一种极少见的腔静脉发育畸形,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B超、IVP、RP是主要的方法,而MSCTU检查使病变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更直观,为轴位图像提供补充信息,使病变情况一目了然,帮助制定手术计划,是诊断本病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曲面重建技术在输尿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均采用PHILIPS MX8000 CT机扫描后选取冠状面进行曲面重建。结果所有病例的曲面重建图像均能显示扩张的肾盂、输尿管及输尿管梗阻末端管腔内的高密度结石影。42例患者共获得43幅曲面重建图像,其中图像清晰细腻,无运动伪影及阶梯伪影35幅(81.4%)。图像质量一般,有轻度运动伪影及阶梯伪影8幅(18.6%)。结论曲面重建技术可以使扩张的肾盂、输尿管及输尿管梗阻末端管腔内的高密度结石影全程显示在一幅图像上,图像效果直观明了,对轴扫及多平面重建图像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同时对于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以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与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SSDE)所评估的儿童CT辐射剂量差异,分析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于儿童CT辐射管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 247例患儿,其中1 238例接受头颅CT检查,1 152例接受胸部CT检查,857例接受腹盆部CT检查;记录年龄、CTDIvol及DLP,计算有效直径(De)、水当量直径(Dw)、转换因子(f)及基于Dw的SSDE(SSDEDw)。比较CTDIvol与SSDEDw在不同年龄段儿童CT检查中的差异,观察其评估CT辐射剂量的效能;建立CTDIvol、DLP、f与年龄及De的回归模型,观察其用于儿童CT辐射管控的价值。结果 头颅、胸部及腹盆部CTDIvol与SSDED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随年龄和De增高,CTDIvol和DLP增加(R2为0.76~0.93)而f减小(R2为0.74~0.99)。结论 相比CTDIvol,以SSDEDw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虚拟平扫(VNC)联合40 keV虚拟单能量成像(VMI)用于降低小肠CT造影(CTE)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接受CT真实平扫(TNC)及双期增强扫描的炎性肠病(IBD)患者,测算病变/组织结构在重建TNC,常规动、静脉期,虚拟动、静脉期平扫(VNCa、VNCv)及40 keV VMI图像中的CT值和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以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有效剂量(ED);对比TNC及VNC图像、常规动脉期及40 keV VMI图像并进行客观评价;对常规扫描与VNCv联合40 keV VMI CTE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并比较其辐射剂量。结果 TNC、VNCa及VNCv图像中,病变累积肠壁、未累及肠壁及腰大肌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肠壁、腹主动脉及回结肠静脉在40 keV VMI图像中的CT值、SNR及CNR均高于常规动脉期图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MS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并将原始数据在SGI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阴影表面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处理(VR)等后处理。结果15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MSCTA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技术对于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100例因疑诊头颈部血管疾病而接受头颈部CTA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50例,对A组采用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模式,对B组采用常规螺旋扫描模式。比较2组图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降主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M1段及其血管对比区域(ROC)(血管对应同层面肌肉或脑白质)的CT和标准差(SD),以及信噪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分析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和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A组降主动脉SD及SDROC、颈内动脉分叉处SDROC均高于,而降主动脉SNR及CNR均低于B组(P均<0.05);组间其余客观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A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及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DLP(DLPSSDE)均低于B组(P均<0.001)。结论 利用螺旋联合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技术行头颈部CTA可在保证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