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抗-HBc和IgM抗-HBc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LISA法检测52例急性肝炎(简称急肝),38例慢性迁延性肝炎(简称慢迁肝)及4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血清中抗-HBc和IgM抗-HBc的水平,同时用RIA法检测HBsAg。结果表明,IgM抗-HBc在急肝和慢活肝中阳性率高,在慢迁肝中阳性率低,统计学上差异显著;平均几何滴度,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抗-HBc滴度以慢活肝最高,与慢迁肝和急肝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在急肝中,抗-HBc显著升高或IgM抗-HBc持续阳性者,其HBsAg不易转阴。并对抗-HBc滴度与HBsAg阳性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B_c-IgM的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共调查各类肝炎及携带者109例,抗HB_c—IgM检出率急肝为15/57,迁肝16/24,慢活肝8/14,携带者7/14,抗-HB_c-IgM的阳性平均滴度急性早期乙肝(10≥10~(-5))>迁慢肝(10~(3·1))>携带者(10~(2.45))。把抗HB_c-IgM血清稀释度类型分为三类:Ⅰ急性早期乙肝,O,D最高值在10~(-3)至10~(-5)成以上仍为阳性,Ⅱ迁慢肝,O,D最高值常在10~(-2),可达10~(-3)或10~_(-4),Ⅲ携带者,与Ⅱ相似,但下降更迅速。作者对抗HB_c-IgM在诊断急肝,迁慢肝携带者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指出了高滴度的的抗HB_c-IgM的意义,同时强调动态观察及HBV指标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4.
采用10~40%蔗糖梯度密度超速离心和ELISA(捕捉法)检测21例乙肝患者的血清IgM抗-HBc分子类型。发现11例临床判断为急性乙肝的患者中,8例以19S IgM抗-HBc为主,余3例以7S IgM抗-HBc为主。对急性肝炎患者的随访发现,19S组7例HBsAg阴转,仅1例HBsAg持续阳性,病程中出现19S向7S转换;而7S组无1例HBsAg阴转。1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均以7S IgM抗-HBc为主。研究结果表明,同时检测血清19S和7S IgM抗-HBc,有助于鉴别急、慢性HBV感染和判断临床急性乙肝患者的预后,且7S IgM抗-HBc可作为综合判断慢性HBV感染自发性再激活的血清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总结 1997年 3月以来我院肝炎专科门诊及住院的 5 0 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三系及HBVDNA检测结果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 0 0例中男 344例(占 6 8.80 % ) ,女 15 6例 (占 31.2 0 % ) ;年龄 16~ 73岁 ,平均 38.4岁 ;其中有肝硬化的 34例。全部病例依据 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诊断。1.2 肝功能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正常15 1例 ,高于正常 349例 (2 5 .5~3988μmol/L ,平均 6 4 .85 μmol/L) ;ALT正常 14例 ,高于正常 4… 相似文献
8.
HBsAg/IgM是由多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夏合物组成.其中包括有聚合人体血清白蛋白受体,Dane氏颗粒及HBV—DNA聚合酶(DNA—P)等成份.该复合物在急性HBV感染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均可检出,为了进一步了解HBsAg/IgM的临床意义,笔者检测了279例住院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本组279例均为我院1991~1995年的住院患者,诊断按1984年我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9.
《河南医学研究》2017,(14)
目的观察分析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新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观察组)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例(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两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阳性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HBeAg、HBsAg、抗HBc均呈阳性,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HBsAg逐渐转阴,HBVDNA均为阴性,对照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降低,HBeAg、HBsAg呈阳性。结论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为有效诊断急性乙型肝炎,鉴别急、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 后,HBV感染者血清中可检出HBV 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 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和乙型肝炎核 相似文献
11.
检测198例各型乙肝患者血小板功能的五个项目:血小板总数、粘附试验、聚集试验、血块退缩、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发现各期乙肝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异常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提示乙肝患者除有血小板数量的改变外,还有质量的改变,因此,全面的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作为估计乙肝患者肝损害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清铁及转铁蛋白和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2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60例体检正常者血清铁(Fe)、转铁蛋白(TF)浓度;将肝硬化患者分为A级、B级、C级3组,进行Child-Pugh评分,比较3组患者血清Fe及TF水平,分析血清Fe及TF水平变化与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硬化程度相关性.结果:体检正常者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34.07±13.74) μg/L、(2.74±0.68)ng/L,12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317.28 ±98.42) μg/L、(1.87±0.54) ng/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ild-PughA级、B级、C级,Child-Pugh评分分别为(4.31 ±1.21)分、(7.87±0.85)分、(11.57±1.23)分,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133.28±42.78) μg/L、(2.11 ±0.37) ng/L、(389.28±101.28) μg/L、(1.95 ±0.51) ng/L、(521.28 ± 112.63) μg/L、(1.67±0.28) ng/L; Child-Pugh B级Fe浓度较A组显著升高,TF浓度较A组显著降低(P<0.01),C级Fe浓度较B组显著升高,TF浓度较B组显著降低(P<0.01),乙肝肝硬化患者Fe与Child-Pugh分级相关(r=0.824,P<0.01),TF与Child-Pugh分级相关(r=-0.728,P<0.01).结论:血清Fe及TF与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硬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冬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20(6):527-52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定量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子链信号扩增技术(bDNA),检测172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结果 各类型肝病患者血清病毒定量〈0.7mmol/ml者所占各自比率分别为:急性88.0%,慢性32.3%,慢性重型66.7%,肝硬化19.4%,肝癌50.0%。46例慢乙刖活检显示:纤维化程度35岁以下组明显高于35岁以下组(P〈0.01),而96例慢乙肝病毒定量3 相似文献
14.
史冬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20(6)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定量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子链信号扩增技术(bDNA),检测172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 DNA。结果各类型肝病患者血清病毒定量<0.7mmol/ml者所占各自比率分别为:急性88.0%,慢性32.3%,慢性重型66.7%,肝硬化19.4%,肝癌50.0%。46例慢乙肝肝活检显示:纤维化程度35岁以上组明显高于35岁以下组(P<0.01)。而96例慢乙肝病毒定量35岁以下组明显高于35岁以上组(P<0.01)。结论HBV的存在与复制是导致肝组织病变的最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表型和血清学特征,以探讨二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2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载量和HBV 基因亚型、HBV血清标志物HBsAg和HBeAg以及ALT水平,分析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水平复制期和复发期4个时相中HBV基因亚型与血清标志物水平、HBsAg效价与HBV DNA载量、HBeAg及AL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主要为HBV DNA高载量的B2和中等载量的C2亚型,阳性率分别为59.0%和25.2%。B2亚型与HBsAg、HBeAg和ALT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C2亚型与各指标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乙型肝炎不同时相的基因亚型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BsAg水平与HBV DNA量、HBeAg和ALT水平分别存在不同的相关性。结论 HBV基因分型和血清学检测可早期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疾病进展结果。 相似文献
16.
17.
荧光定量PCR在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不同血清免疫标志物模式与HBVDNA定量的关系。方法 对10 2 5份临床血清标本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的方法进行HBVDNA定量检测 ,并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进行乙肝免疫学指标的对比检测。结果 HBsAg( + )、HBeAg( + )、HBcAb( + )模式HBVDNA阳性率为 99.2 % ( 390 / 393) ,其平均拷贝数为 4 .6 5× 10 8拷贝 /ml;在HBsAg( + )、HBeAb( + )、HBcAb( + )模式中HBVDNA阳性率为 6 2 .5 % ( 2 6 1/ 4 17) ;而 6 8例HBsAg( + )、HBcAb( + )模式中 ,2 6例 (占 38.2 % )检出HBVDNA。结论 单凭血清免疫标志物模式难以准确判断HBV的复制程度及传染性的强弱 ,定量检测HBVDNA能真实反映HBV复制情况 ,为乙型肝炎的诊断及治疗监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杨水贤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2):1424-1425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与CHB、肝脏损伤程度、HBeAg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07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速率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 HBeAg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患者,两者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重度CHB患者之间HBV DNA水平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HBV DNA水平与ALT浓度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虽然HBV DNA水平与CHB患者血清HBeAg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单独检测HBV DNA难以有效地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肝细胞损伤程度,我们应对患者进行包括ALT、HBeAg等多方面的检查。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HBV-DNA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DNA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HBV-M、拉米夫定治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280例乙肝患者HBV-M和HBV-DNA载量进行检测;同时动态检测32例乙肝患者48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血清HBV-M和HBV-DNA载量变化。结果:HBeAg(+)组患者血清HBV-DNA载量显著高于HBeAg(-)组(P<0.01);不同临床类型急性肝炎组HBV-DNA载量与其它组比较(P<0.05);其它各组HBV-DNA载量之间比较(P>0.05);拉米夫定治疗12周、24周、48周后HBV-DNA载量迅速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01);HBV-DNA载量下降明显较HBeAg血清学转换发生早。结论:HBeAg是反映HBV-DNA复制的重要指标;HBV-DNA载量测定是反映HBV复制和判断药物疗效的最直接、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在60例肝病人群中检测出同时伴有HBV的患者,并根据HBeAg的活性分型,在此基础上分别测定这些患者几项纤溶指标t-PA、PAI、PLG、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显示,HBV患者的PLG、D-二聚体显著升高,HBsAs、HBeAs阳性患者的所有的纤溶指标呈上升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HBV患者的D-二聚体的含量与HBV患者同时伴有的肝病分类的符合率较高,D-二聚体随肝病的严重程度升高而增高。提示HBV患者的纤溶指标变化也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和愈后观察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