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医者勘病,动曰实火虚火,泾渭分明,见真识确者固多;岐路亡手,马鹿其“间者亦”复不少。《内经》虽屡申“谨守病机”之训,而针药治火,实实虚虚者多矣。故景岳云“诸”病之杀人,而性火为最者,正以凡火未必杀人,而以虚为实,则无不杀之矣”。此虚实二火之所以不可不论也。何谓实火虚火?实火者,邪郁经络,热积脏腑也;虚火者,脏真不守,正气外扬也。来(?)既异,火生自殊,虽同火证而别若天渊。析而论之,盖有五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光明中医》2014,(11):2460-2460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浓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相似文献   

3.
《光明中医》2014,(10):2194-2194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浓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相似文献   

4.
宋兴 《中医杂志》1995,36(9):520-521
《景岳全书》传忠录上卷论治篇中专列“探病”一法,谓:“探病一法,不可不知。如当局临证,或虚实有难明,寒热有难辨,病在疑似之间,补泻之意未定者,即当先用此法。若疑其为虚,意欲用补而未决,则以轻浅消导之剂纯用数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即知为真虚矣;疑其为实,意欲用攻而未决,则以甘温纯补之剂轻用数味先以探之,补而觉滞,即知有实邪也。假寒者略温之必见躁烦;假热者略寒之必加呕恶。探得其情,意自定矣。《经》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又曰:‘假者反之’,此之谓也。但用探之法,极宜  相似文献   

5.
[原文]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  相似文献   

6.
王宏刺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2):126-126
"天明则日月不明"实为"上下,则日月不明"之误。据其上文"藏德不上,故不下"之理,当释为:天德当无为不上而成万物之事,若其上而有为,则必有下之时,若下,则无为所成清净光明之事不能成矣,天之清净光明之性亦不存矣。日月者,天之清净光明时之所显之象也。若天无清、无净、无光、无明,则无日月之象,故曰日月不明。  相似文献   

7.
修炼     
修炼是人类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和改善自己的登天塔,是人类社会从偶然王国走向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阶梯。人体是修炼的桥梁,同时又是修炼的迷洞,当你走出来的时候才能彻悟,放下一切,遁入空门,才能证实迷洞的三道机关:一灵变(神虚道)、七慈变(经胳脉)、九气变(筋骨皮)。古之研万物者,通阴阳之变,通阴阳者莫不得一之理而出迷,得一者实乃通灵,通灵者必破虚空。若破虚空。C必止于死地而后生,后生之觉似轻舟漂游于圣天之上而,C乐。若有坠悔之忧,方知精进,精进者慎独于戒定之慧不可戏言。闻口:“有德无德不讲德,有理无理…  相似文献   

8.
中医者均晓“异病同治”之理。然而临证时用之甚微者有之 ,临证时疏忽者亦有之 ,临证时获“同曲异功”之效时 ,方悟者亦有之。笔者所亲历一案正是如此 ,今示之同道。患者徐某 ,2 1岁 ,未婚 ,职业经商。自述全身骨节酸痛 ,且无定处 ,并伴有身体沉重 ,肢体麻木 ,手足拘急 ,腰膝冷  相似文献   

9.
《西部中医药》2011,(6):76-76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相似文献   

10.
<正> 症虽各有源,而罹亦不同一.本文同是血症,其原则异.辨证同中求异,异中有同;既有定法,又有活法;既是道其常,又能测其变.此医无一定之法,而有一定之理也.余临床40余载,体会芣?汤治疗出、溺血症,其效颇显.例一〔肾外伤〕田某,男,23岁.因被他人用三棱刀刺伤腰部,流血过多,休克入院.经手术探查,见右肾下极  相似文献   

11.
传统毫针刺法的五大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新生 《新中医》2007,39(2):91-92
毫针刺法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一是体现针刺原理,正如《内经》所云:“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二是体现针刺法则,《神应经》曰:“孰不知补泻之法……随气血所行而治之,不合其理,孰为其治?”最后是体现临床疗效,经云:“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诀云:“效之信,若风之吹风,昭乎若具苍天,刺之道毕矣。”笔者在临床上一般采用针刺基本五大环节,实行补泻以达到毫针刺法疗效之目的,现简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随笔五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天下无不可治之病,有其病必有其药,亦如,有矛之利也,自有盾之固以制之;有金之坚,自有洪炉之火存以溶之也。然医人之知也有限,而疾病之变也无穷。以有限之知,应无穷之变,于理未明,自有治之不得其法者矣,故遇危难病证,谓我之技能尚不足以治此病则可,若轻断为不治之症,未免自信自负。有住大医院月余,最后被诊断为癌症晚期之患者,回家后服中药缓解者,可见癌症亦非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13.
养生论集萃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相似文献   

14.
<正>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似”字有三种意义。第一种用作本义。《说文·人部》:“似,象也”。徐锴注:“象,肖也”。段玉裁注:“象,当作像,相像曰相似,古今无异词?。古籍中每多用之。《孟子·告子》:“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国策》:“幽莠之幼也,似禾;黧牛之黄也,似虎”。仲景书中亦有此类用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服桂枝汤……若形似症”。《伤寒论·辨不可发汗》:“其形似疟”。“似疟”即“象疟”,其症情症状类似疟疾,词意清楚,不待解释而自明。又如《伤寒论·平脉法》:“其形何似”,“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伤寒例》)“钩吻与芹  相似文献   

15.
<正>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一大特点。同病异治这一个论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原文大意是:“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有的用砭石,有的用毒药,有的用艾灸,有的用针刺,有的用导引(气功)、按摩,“杂合以治,各得其宜”。“所治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病之大体也”。以后单就药物疗法而言,也有同病异治的情况,即同一种疾病,须用不同的方药治疗。近年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进一步发现不同的疾病可以用同一种方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乃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之关键 ,乃疾病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本质 ,即中医所称之证候。证同治同 ,证异治异。因之可知 ,中医治疗体系之核心 ,是证候的确立。故而《临证指南医案》云 :“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 ,此为三大关键 ,一有草率 ,不堪为医矣。……然三者之中 ,识证尤为紧要。”施治之时 ,法据证立 ,方随法定 ,是故一证有其主法 ,一法有其主方 ,如脾气虚弱证 ,治宜健脾益气 ,方选四君子汤 ,此乃众所周知之常理。然据临床实践 ,有同一证候治虽各异、而皆获其效者 ,亦颇为多见 ,乃临证处治之变局…  相似文献   

17.
《养生月刊》2004,25(12):1101-1103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相似文献   

18.
《金匱要略》为后汉,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籍。篇中在“病脉证并治”为纲下辨病又辨证,立“同病异治”和“异病伺治”之法,开凿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誉为医方之祖,奉为圭臬,本文仅就《金匮要略》(以下称《金匮》) “异病同治”之要例,不揣谫陋,略加分析,以求抛砖引玉。一、大承气汤例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扑,枳实,芒硝四味药组成,药虽少而配伍精当,是治疗肠胃热聚燥结成实的“胃家实”证之方剂。此方在《伤寒论》中,用治热与燥尿相搏结而致谵语,日晡潮热,大便不  相似文献   

19.
秘方     
古圣设立方药,专以治病,凡中病而效者,即为秘方,并无别有奇药也。若无病而服药,久则必有偏胜之害,或有气血衰弱,借药滋补,亦必择和平纯粹之品,审体气之所偏而稍为资助。如世所为秘方奇术、大热大补之剂,乃昔人所造以欺人者,无不伤生。更有一等怪方,乃富贵人贿医所造者。余曾遇一贵公子,向余求长生方,余应之曰:公试觅一长生之人示我,我乃能造长生之方;若长生者无一人,则天下无长生之方矣。其人有愠色。是时适有老医在其家,因复向老医求得之。乃傲余曰:长生方某先生已与我矣,公何独吝也?余视其方,  相似文献   

20.
"异病同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异病同治”的理论渊源《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同病异治”,“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内经》。而对“异病同治”并无明确的文字表述,但与“同病异治”相对已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至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也没有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概念,但在病证结合的辨证治疗方法和具体方药的运用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尤其在《金匮要略》中体现得更为充分,可以说“异病同治”导源于《伤寒杂病论》[1]。对于《金匮要略》中对“异病同治”精神的体现,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不同疾病,同一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