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hen Z  Ni JL  Liu LY  Yan JJ  Huang L  Yan YQ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9):1328-1330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5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15例患者中右上腹隐痛不适者7例(46.7%),乏力1例(6.7%),低热1例(6.7%)。B超检查肝孤立性坏死结节显示为边界尚清、回声欠均的低回声结节。CT平扫呈相对肝实质的低密度病灶,增强后在动脉、门静脉期均无强化。磁共振成像检查T1W1上病变呈边界清楚的相对于肝实质的低信号,在T2WI上病灶为等或相对低信号。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病灶内为大片凝固性坏死,无组织细胞结构,周边有纤维组织包绕,其中含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实验室检查提示肝功能轻度异常3例,甲胎蛋白定量定性均为阴性。术前正确诊断4例(26.7%)。15例均行手术切除,经3个月~6年的随访,无复发。结论结合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术前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0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病好发于男性(7/10),中位年龄47岁.患者多无临床症状(8/10);多不合并肝炎病毒感染,肿瘤标记物CA199,AFP,CEA等正常.本组9例患者为单发病灶,l例为2个病灶,其中7个病灶位于肝左叶,4个病灶位于肝右叶.结节大小为(2.9±1.1) cm.MRI检查T1WI扫描肿瘤呈低信号或中信号,T2WI扫描肿瘤呈低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或有周边强化,MRI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达66.7% (4/6).术前穿刺活检较难定性.术后病理检查提示病灶结节中心由坏死的肝细胞组成,周边为增生的纤维细胞、炎性细胞及多核巨细胞,5例患者存在肝组织脂肪变性.10例患者病灶均经手术切除,经随访6~67个月,无复发.结论 该病病因尚未达成共识,由于临床少见,临床医师认识不足,容易误诊,如能诊断准确,可随访观察,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告7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并进行了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由致密的胶原纤维包膜包裹着凝固性坏死物,坏死物中PAS及抗酸染色未检见真菌及结核杆菌。纤维包膜内可见较多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周围肝组织无异常改变。结论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病人局部切除预后好,不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 39例均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分析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B超、CT及MRI等表现.结果 男性多于女性,病灶多位于肝右叶.23例显示乙型肝炎指标异常,5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组织病理显示肝脏病灶为凝固性坏死结节,周边为炙性纤维组织带包裹.最小的0.3 cm×0.3 cm,最大的6.5 cm×3.4 cm.B超多呈低回声结节,内回声不均匀.CT平扫为低密度影,增强后约2/3病例无强化.MRI的T1WI多呈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至高信号,大部分病例(15/18)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内部无强化,部分(7/15)边缘有强化,且在延迟期更明显.结论 肝孤立性坏死结节临床并不罕见,本组患者多有乙肝病毒指标异常,更应重视与肝癌鉴别诊断.MRI的诊断特异性较强,综合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有利于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准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收治的76例SNN病人的临床、病理、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大多数SNN病人无明显症状,血清学检查正常。病理显示病灶内部为凝固性坏死,周边纤维组织包绕,并可见炎细胞浸润。大多数病灶超声为内部欠均匀的低回声结节,CT平扫为低密度,T1W、T2W为等或低信号,CT、MRI增强扫描后病灶无强化,少数病灶可见轻度延迟强化的包膜。手术切除疗效确切,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无特异性临床表现,CT、MRI增强扫描对SNN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手术切除是SNN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对诊断明确而瘤体较小者,可密切随访及定期观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对4例较为罕见的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的病因、病理形态学特点及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等做一初步探讨.方法 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PAS,六胺银及抗酸杆菌染色,光镜观察.另对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法染色.结果 4例患者中有男性及女性各2例,发病年龄26~52岁,平均发病年龄41.5岁.显微镜下见4例病变内均为大片的坏死组织,在坏死组织的周边可见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在增生的纤维组织内及其周围可见弥漫多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在4例坏死组织周围均可见多少不一的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其中3例尚可见少数多核巨细胞反应.结论 本组4例患者在病变内均未见病原体,在坏死组织周围可见多少不一的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其形态学改变支持病变可能与寄生虫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良性肿瘤,约占肝原发肿瘤的8%,发病率仅次于肝血管瘤[1]。FNH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常被认为是肝细胞对局部血管异常产生的一种反应性增生性改变,临床上大多数无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右上腹包块,甚至破裂出血等。由于目前对FNH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最终导致不恰当的外科治疗,增加患者心理及身体负担。通过本病例报道,结合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26岁,因肝占位性病变破裂出血行选择性肝左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后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突发急性上腹部疼痛到当地医院就诊,查体发现左上腹有压痛伴心动过速及动脉压过低,并很快进展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红蛋白74g/L,红细胞压积20%,CT显示左肝内巨大类圆形等低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伴肺外恶性肿瘤史的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胸腔镜手术对该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1月~2011年8月,胸腔镜手术治疗伴肺外恶性肿瘤史的孤立性肺结节54例,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症状、肺内外病灶的诊断间隔时间、肺内结节的影像学表现、手术情况、术后病理等因素,探讨该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价值。结果全组手术过程顺利,肺叶及肺段切除18例,楔形切除36例。中转开胸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全组手术确诊率100%,其中转移瘤、原发肺癌、良性病变分别为36例(66.7%)、11例(20.4%)、7例(13.0%)。原发肺癌Ⅰ期63.6%(7/11),Ⅱ期18.2%(2/11),Ⅲ期18.2%(2/11)。肺内结节为原发肺癌者肺外肿瘤与肺内病灶确诊间隔时间中位数为84个月(13~276个月),转移瘤为18.5月(0.8~26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8,P=0.001)。转移瘤者胸部CT出现毛刺者27.8%(10/36),分叶者38.9%(14/36),胸膜牵拉者11.1%(4/36)。原发肺癌呈现界限清楚者18.2%(2/11)。既往有结直肠癌或骨软组织肿瘤史者,肺内新发结节为转移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其他肿瘤史组[90.9%(30/33)vs.28.6%(6/21),χ2=22.442,P=0.000]。肺内结节为原发肺癌的比例较大者分别为头颈部肿瘤史(3/4)、肾癌(2/4)和乳腺癌史(2/4)。结论伴肺外恶性肿瘤史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接近30%易被影像学检查误诊,且有1/3为原发肺癌或良性病变。胸腔镜手术是此类患者较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33岁。因上腹部隐痛 1个月 ,B超发现肝门占位 3d就诊。患者上腹部隐痛为持续性 ,与饮食无关 ,无恶心、呕吐、发热、盗汗、腹泻、便秘和便血。无腰酸、尿频、尿急和尿痛等。体检 :T :36 5℃ ,P :80次 /min ,R :18次 /min ,BP :130 /90mmHg。巩膜无黄染。全身未及肿大淋巴结。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及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 :胸片 :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 ;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纤维肠镜 :全结肠粘膜光滑 ,未见溃疡和新生物 ;B超 :肝脏、胆囊和胆道、胰腺和脾脏未见异常 ,于胰头周围、腹主动脉旁、第一肝门处见范围 2 5mm× 2…  相似文献   

12.
病人男性,51岁,因胆道术后50 d,间歇性发冷、发热7 d入院,50 d前因“结石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术中见肝脏各叶比例正常,色暗红,质地较硬,呈小结节样肝硬化,常规切除胆囊后打开胆总管,见一长约5 cm条索状棕黑色坏死组织,疑为坏死蛔虫残骸或瘤栓,取出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坏死瘤样组织.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5岁,右上腹隐痛不适5年,入院后体检未见异常。B超检查:肝右叶包膜下可见一个强回声区.边界清晰,内回声呈筛网状,大小约2.8 cm×2.9 cm,胆囊显示不清。诊断为肝血管瘤,胆囊萎缩。CT:平扫见肝右前叶一个大小约3.2 cm×3.2 cm的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清楚,内可见  相似文献   

14.
[例1]患者男,63岁。因黏液脓血便5个月来院就诊。查体:老年男性,偏瘦体型,一般情况可。心肺正常,腹平软,无肠型及压痛。视诊肛门正常,指诊于距肛缘5.0cm处有一菜花状肿块,约4.0cm×4.0cm大小,质硬、活动度差,约占直肠1/2周,脓血沾染指套,气味恶臭。病理报告示直肠腺癌。术前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5.
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kidney, SFT)临床罕见,术前诊断困难,常常误诊为肾细胞癌或肉瘤.2010年11月我院收治1例左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现总结报告如下. 患者,女,30岁.因"体检发现左腹部包块5月余"入院.体格检查:平卧位,左上腹扪及一大小约12 cm×10 cm包块,质中,活动度较差,无压痛.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12岁。5年前发现右拇指根部有一肿物,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1年后伤口破溃,肿物复发,呈肉芽肿样。去年,由于肿物迅速增大,又到外地某医院行右拇指肿物切除,右示指背岛状皮瓣转移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良性肉芽肿。术后3个月,肿物再次复发,而来我院就诊。入院检查:全身一般情况好,胸部及手部X线片未见异常。局部检查:右拇指掌侧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29岁,既往无肝炎肝硬化病史,因"上腹部间断性疼痛4 d"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右肝囊实性肿瘤。术前肺功能检查过程中因腹压增高诱发肿瘤破裂出血,急诊手术行肝肿瘤切除、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肝脏肌纤维母细胞肉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增生结节(FN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12年间收治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9例FNH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结果FNH术前正确诊断率较低,该病多见于中、青年,多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AFP检查正常,彩色多普勒检查多发现病灶有血管通过,CT动态扫描增强后早期有显著强化,MRI检查也有明显强化。结论FNH在临床和影像学上均有一定特征,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多种影像学资料可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陈艳  曹宇 《腹部外科》2011,24(4):229-229
笔者曾遇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并癌变1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病人:女性,现年48岁。2007年10月4日因“大便带血1()余年”入院,结肠镜示盲肠至直肠密布大小不等数百枚息肉,其中距肛门10cm处可见一大小约3cm×3cm菜花样新生物,质脆。病理检查示直肠腺癌,术前诊断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癌变。鉴于病人拒绝行全结直肠切除术.,且息肉主要集中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上段,于10月9日手术切除肿瘤及其上部10cin肠管,并行结肠一肛管吻合。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6岁,间断上腹疼痛3个月,伴厌食消瘦1个月于1988年9月22日入院。胃镜及活检证实胃窦低分化腺癌。9月29日行胃癌根治术(毕Ⅱ式)。术后病理检查:胃低分化腺癌,见图1A。术后行放化疗恢复良好于1988年10月18日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