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结合现代心理应激理论,探讨中医肝主疏泄功能的相关理论,并提出相关研究的思考。通过对心理应激理论与肝主疏泄功能及其近年相关的研究进展的整理归纳,认为心理应激理论与中医的肝主疏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从中医角度来看,中医的肝主疏泄功能在机体调节心理应机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对今后从心理应激理论探讨中医肝主疏泄功能的研究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脏象本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脏象学说的研究中,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着重探讨了中医肝主疏泄功能的心理应激机制。认为肝主疏泄的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中医理论而言,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同时对今后相关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心理应激与肝失疏泄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论述肝为调适心理应激的先天决定因素之一,肝失疏泄是情志过极的直接原因,肝失疏泄是情志过极的必然结果,阐述了肝失疏泄在心身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噬是细胞特有的保护机制。细胞自噬通过清除细胞内异常折叠蛋白及受损细胞器等,以维持细胞正常的物质代谢与生理功能,这与中医学的肝主疏泄,调节机体正常气机,以维持人体正常的代谢及生命活动具有相似的内涵。慢性心理应激损伤属于中医学情志内伤病因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以慢性心理应激损伤为切入点,从细胞自噬的角度探讨肝主疏泄的功能实质,对于深入挖掘中医学肝脏象理论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肝主疏泄理论探讨亚健康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主疏泄,包括疏泄气机、调畅情志、调节脾胃运化和血脉等。从肝主疏泄探讨亚健康状态,认为亚健康状态是因持续、过度的应激反应导致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的躯体、心理症状。提出从肝主疏泄的基本功能出发,以心理应激为切入点,分析亚健康的基础证候肝郁脾虚证的特点,探讨亚健康的诊断与评价,有助于亚健康中医证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对应激性情志异常疾病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注意到生活压力与环境应激等因素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心理应激已然成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关键因素.心理应激在中医学中虽无直接对应概念,但其关于情志活动的调控已归入肝藏疏泄功能之中.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若肝藏疏泄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  相似文献   

7.
1心理应激与海马损伤心理应激反应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绪。心理应激源包括躯体性应激原、心理性应激原、社会性应激原、文化性应激原四个方面,当个体经认知评价而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就会通过调整自身基因表达及代谢状况来对抗内部或外部的胁迫而做出生理或病理生化反应。心理应激反应发生时,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迅速升高,糖皮质激素(GC)大量分泌,从而可造成了机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应激性损伤,引发各种  相似文献   

8.
肝主疏泄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调畅情志方面。肝是心理应激反应机制的核心,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情志起着重要的作用,究其根源是肝失疏泄。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若能从肝主疏泄的角度考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论肝主疏泄     
笔者根据中医典籍对肝主疏泄的记载,论述了肝主疏泄的理论起源、功能表现、病因等。  相似文献   

10.
"肝主疏泄"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调畅情志方面,研究证明,肝是心理应激反应机制的核心,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情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究其根源是肝失疏泄,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若能从肝主疏泄的角度考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情志疗法理论与实践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颖  吴旭东 《陕西中医》2002,23(9):821-822
现代医学认为 ,情绪与情感是脑的功能。它通过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等对人的健康产生双重影响。不良情绪与情感成为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 ,并导致疾病恶化 ,影响治疗与康复的效果。而积极的情绪与情感可作为一种调适手段 ,用于很多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这一理论 ,其实早在古代医典《黄帝内经》中就已明确提出 ,并在其后长达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被运用 ,形成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情志疗法。   1 情志疗法的涵义 中医学认为 ,人的精神与形体、情志与情志之间 ,在生理上、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辨证关…  相似文献   

12.
仲景学说与痫病证治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仲景学说之“营卫“、“脾胃“学说探讨痫病的证治规律,认为脾虚,风、火、痰、瘀阻滞营卫不和,枢体不利,脏气不平,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发病,脾气虚为病机之本,风痰夹瘀为病机之标。发病特点可以“阴阳往来,休作有时“加以概括。治痫原则可以“调和营卫、调和少阳、补益脾胃“为其本,本重标佐,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3.
王莉华  钱俊华 《河南中医》2009,29(8):737-739
先秦时期对饮病已有初步认识,《黄帝内经》时代饮病学说的思想就已萌芽;后汉张仲景首创“痰饮”病名,《金匮要略》对饮病论治的总结,形成了饮病学说的系统理论;至宋元,饮病学说研究较前人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当属巢元方痰饮分治;明清时代,饮病学说的研究逐渐完善,医家在理论上大多遵循前人观点,许多医家已经主张痰饮分治,逐渐改变了以往痰饮混称、混治的局面,痰饮病学说发展为独立体系。  相似文献   

14.
大气论价值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喻昌提出,大气是搏聚于胸中,包举于肺周围的阳气,既不同于膻中之气,又不同于宗气,亦有别于营气与卫气。张锡纯则把大气又具体化为“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为养料,以胸中为宅窟者也”。可见,大气即胸中的阳气,是主持诸气,支持全身活动的基本动力。大气的主要病变,不外气虚与气机失调两端。临床运用此理论,在治疗虚陷病证、郁滞病证、闭脱病证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芳芳  张晓甦 《吉林中医药》2010,30(11):921-923
子宫肌瘤的病因病机多为经产不慎,六淫乘袭,七情内伤,饮食劳逸等致气血不和,脏腑失调,进而损伤冲任,血、瘀、痰、湿相结,阻于胞宫,日久积而成癥瘕。瘀血内停是其病机关键,临床活血化瘀、消癥散结兼以扶正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6.
李振华教授调理脾胃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振华教授,生于1924年,河南省洛宁县人。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全国片批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六十余载,长于内科杂病,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研究,著有《中国传统脾胃病学》等,并负责研究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及“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且均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奖。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李老整理总结出调理脾胃的用药规律。提出通过药物件味归经,以及药效应用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的川药大法。  相似文献   

17.
"调神解郁"是陈熠主任医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参考历代医家理论,逐渐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癌症等恶性疾病的临证心法。作者对"调神解郁"的核心内涵"神"进行探讨,从人体抗病能力的角度探索狭义之"神",并依据《素问》理论,分析不同人群"神"的不同状态,提出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调治。对于防治恶性肿瘤等疾病,"调神解郁"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正来自陈熠主任医师对于《黄帝内经》的孜孜以求,和对其师——海派名医陈苏生的"自然疗能与本体疗法"学说的体悟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藏药的理论探讨与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纯天然药物-藏药是藏民族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结晶,它内在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有效性被世界上众多的人群公认,但想以微观知识解释用药理论和治病的物质基础,必须用现代知识去认识。藏药现代化的目的是要把具有疗效的藏药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再按国际品质标准推进世界市场,期望能将其良好药效与世人共享,这一过程称之为现代化、科学化或国际化。藏药走向世界的当务之急是分析和研究西方国家对藏药制剂的要求和研究西方国家对藏药制剂的要求和标准,将疗效确切的藏药方剂开发成符合国际规范、为发达国家医药主流市场乐意接受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关于阴阳开合枢协调寤寐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凤娜 《河南中医》2007,27(10):5-6
昼夜是天地阴阳变化的表现,卧起(寤寐)是阴阳之气规律转化的结果,即阳入阴则寐,阳出阴则寤,寤寐与阳气的出入直接相关。三阳开合枢主要影响阳气的升发和收敛,三阴开合枢则主要影响阳气的潜藏和释放。阴阳开合枢之间是一个协同合作、相互制约的整体,阳气有序的升降出入,关乎三阴三阳的每一个环节。阳气升已则降,即阳入阴;降已而生发,即阳出阴,寤寐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20.
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表现以及对肝病患者心理情况的研究来看,本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往往都存在着心理疾患。所以在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除药物治疗以外,从中医理论出发调畅情志可以缓解病人心理负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