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级别胶质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级别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30%~40%,虽然大多生长缓慢,但由于其呈侵袭性生长且不少低级别胶质瘤和功能区相关密切.给手术广泛切除带来困难。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成像技术等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开展.以及神经导航、唤醒麻醉和术中磁共振等的应用,使低级别胶质瘤的广泛切除甚至镜下全切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提高了低级别胶质瘤的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含替尼泊甙联合化疗同时放疗治疗脑恶性胶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含替尼泊甙的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脑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探讨有效的辅助化疗方案,以期提高恶性脑神经胶质瘤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方法:不能手术、术后残留或复发的恶性脑神经胶质瘤25例,其中大脑半球胶质瘤15例,包括星形细胞瘤Ⅲ级11例,Ⅳ级4例;脑干胶质瘤8例;小脑胶质瘤2例。采用含替尼泊甙的联合化疗方案:1)TV方案:紫杉醇135mg/m^2,静脉滴入d1;替尼泊甙200mg/m^2,分3天静脉滴入,(dl-d3),3周后可重复。2)MV方案:司莫司汀100mg/m^2,d1晚顿服,替尼泊甙(用法同前),6周后重复。第1周期化疗后常规局部外放疗,DT50—60Gy。结果:25例患者有效17例,总有效率68.0%,其中大脑半球胶质瘤有效率60.0%(9/15),脑干胶质瘤有效率87.5%(7/8),小脑胶质瘤有效率50.0%(1/2)。经x^2检验,两种化疗方案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Ⅲ、IV度毒性反应5例,占20.0%,经对症处理均恢复正常。远期疗效正在观察中。结论:替尼泊甙加紫杉醇或司莫司汀联合化疗同时放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安全、有效,为脑瘤辅助化疗提供了新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BT325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XIAP全硫代反义寡核苷酸,通过脂质体途径转染BT325脑胶质瘤细胞。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杀伤率,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XIAP的mRNA和蛋白表达,JC—1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XIAP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BT325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XIAP反义寡核苷酸使XIAP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mRNA较对照组减少了67.8%,蛋白较对照组减少了63.3%;反义寡核苷酸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诱导BT325细胞凋亡,反义寡核苷酸组的凋亡率为54.7%,错义链组为14.O%,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反义寡核苷酸使BT325细胞Caspase-3活性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XIAP可能参与了脑胶质瘤细胞BT325的增殖和凋亡,下调XIAP可抑制BT325细胞增殖及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球囊法^32P内放疗同步替莫唑胺化疗对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胶质瘤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52例)为球囊法^32P内放疗组,B组(53例)为行球囊法32P内放疗同步替莫唑胺化疗组。比较两组肿瘤体积缓解率及1、2和3年生存率,分析其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KPS评分,分析其治疗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好转、稳定和进展分剐为6、15、9、14和8例,B组分别为14、23、8、4和4侧;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8.8%、57.7%、40.4%和92.4%、77.4%、60.4%;6个月、1和3年KPS评分分剐为75.89±9.23、71.97±10.73、64.31土10.11和85.22±9.40、83.96±10.33、81.97±11.01,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法^32P内放疗同步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胶质瘤优于单纯球囊法32P内放疗。  相似文献   

5.
探讨手术全切或大部切除肿瘤后,球囊置入32^P内放疗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及临床价值。对218例脑胶质瘤患者行手术切除或大部切除后,瘤腔内置硅胶球囊外接注药泵埋入皮下。手术后即将32P9mci注入硅胶球囊,以后每2个月更换一次(通过穿刺注药泵更换)。随访观察存活1年以上者166例,占76.1%(166/218),2年以上者109例,占50.0%(109/218),3年以上者89例,占40.8%(89/218);5年以上者61例,占27.9%(61/218)。其中生存5年以上者,有34例取硅胶球时,球囊周围多点取病理,未见肿瘤细胞。手术加球囊置入32^P内放疗生存时间长,并发症少,是治疗脑胶质瘤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球囊法32P内放疗同步替莫唑胺化疗对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胶质瘤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52例)为球囊法32P内放疗组,B组(53例)为行球囊法32P内放疗同步替莫唑胺化疗组.比较两组肿瘤体积缓解率及1、2和3年生存率,分析其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KPS评分,分析其治疗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好转、稳定和进展分别为6、15、9、14和8例,B组分别为14、23、8、4和4例;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8.8%、57.7%、40.4%和92.4%、77.4%、60.4%;6个月、1和3年KPS评分分别为75.89±9.23、71.97±10.73、64.31±10.11和85.22±9.40、83.96±10.33、81.97±11.01,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法32P内放疗同步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胶质瘤优于单纯球囊法32P内放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43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疗效观察,并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手术切除后经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其中肉眼全切11例(25.6%),大部分切除19例(44.2%),部分切除13例(30.2%)。高能X线照射,肿瘤剂量DT40-60Gy,常规分次照射。数据经随访获得,结果:43例总5年生存率为23.3%。其中低分级(Kernohen分级法Ⅰ、Ⅱ级)胶质瘤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0%、58.8%、42.1%,高分级(Kernohen分级Ⅲ、Ⅳ级)胶质瘤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29.4%、12.5%,两组3、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病理分级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年龄,性别等未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替纪泊甙对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将60例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患者分为两组:单纯手术组30例,手术加威猛组30例。术后静脉途径给威猛剂量为60mg/m^2,3-4天,疗程间隔4-6周,平均每人4.6个疗程。随访时间24-30月,中位随访期26月。结果纯手术组和手术加威猛组的复发率分别为6月36.7%和16.7%,12月53.7%和26.7%,18月56.7%和30.0%,24月73.3%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初治的97例喉咽鳞癌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方法后的生存率、喉功能保留率和复发与转移情况等,探索更合理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Kaplan—Meier法和PearsonY。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比较单纯放疗组30例,新辅助化疗+放疗组17例,单纯手术组11例,手术+术后放疗组33例,姑息化疗组6例的治疗效果。结果:97倒喉咽鳞癌总的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46.43%和31.88%,中位生存时间是28个月。单纯放疗组、新辅助化疗+放疗组、单纯手术组、手术+术后放疗组5年生存率分则是18.33%、23.53%、36.36%和53.65%,5年复发率分别是70.00%、52.94%、36.36%和27.27%。接受原发灶手术共41例,喉功能部分或全部保留的手术患者与全喉切除术不保留喉功能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57.14%、39.16%,P=0.3574;两组的5年局部复发率分剐是21.05%、13.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140。结论:喉咽鳞癌患者接受单纯放疗或新辅助化疗+放疗生存率较低,单纯手术治疗也不能明显提高生存率,手术+放疗的治疗模式可使患者生存率有明显提高,部分喉咽鳞癌肿瘤局限,可考虑行保留喉功能的喉部分切除术,并不增加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单药紫杉醇每周方案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老年或低生活状态食管癌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病理确诊中晚期食管癌患者42例,老年36例,低生活状态(KPS评分〈70分并〉50分)6例,随机分为两组:单放组21例:常规分割放疗,1.8~2.0Gy/次,5次/周,总剂量60~70Gy/67周;放疗化疗同步组(综合组)21例,每周40mg/m^2紫杉醇同时联合常规分割放疗。结果单放组有效率(RR)71.4%,完全缓解(CR)33.3%,部分缓解(PR)38.1%;综合组RR85.7%,CR47.6%、PR38.1%(P〉0.05)。中位生存时间(MST)两组分别为9.2个月和12.8个月,1、2年生存率两组分别为66.7%、80.9%和47.6%、57.1%,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主要发生在综合组,患者均能耐受。低生活状态6例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单药紫杉醇每周方案同时结合放疗对中晚期老年或低生活状态食管癌安全、有效且可耐受,但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长春瑞宾联合顺铂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长春瑞宾25mg/m^2d1,8,静脉滴注,顺铂25mg/m^2,d1~3,静脉滴注,21天为1周期,至少两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50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9例,总有效率为42.0%(21/50),疗效分析显示Ⅲb期有效率为44.8%,Ⅳ期有效率为38.1%(x^2=0.227,P=0.634)。50例患者中位生存期(MST)10.0个月,其中Ⅲb期MST13.6个月,Ⅳ期MST8.6个月(X^2=0.239,P=0.601)。50例患者1年生存率42.0%,其中Ⅲb44.8%(13/29),Ⅳ期38.1%(8/21)(X^2=0.245,P=0.596)。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为76.0%(Ⅱ~Ⅳ级为28.0%),血小板减少为42.0%(Ⅲ~Ⅳ级为2.0%),消化道反应为72.0%(Ⅲ~Ⅳ级为12.0%),静脉炎为48.0%(Ⅲ~Ⅳ级为6.0%),脱发为46.0%(Ⅲ~Ⅳ级为6.0%)。结论长春瑞宾联合顺铂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为有效的一线联合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含亚砷酸化疗方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舍亚砷酸(arsenic trioxide,As2O3)联合常规化疗药物脱氧氟尿苷(floxuridine,FuDR)、卡铂(carboplatin,CAP)和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8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亚砷酸组(41例)和对照组(45例),分别采用As2O3联合常规化疗药物和单纯常规化疗药物方案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结果:As2O3组的客观有效率(CR+PR)、荻益率(CR+PR+SD)、AFP下降率及肝内外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4.6%、75.6%、84.6%和14.6%;对照组的客观有效率(CR+PR)、获益率(CR+PR+SD)、AFP下降率及肝内外转移发生率分别为8.9%、66.7%、73.5%乖33.3%。两组主要毒副反应为发热、胃肠道反应、血液学及肝脏毒性。As2O3组的肝内外转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客观有效率、获益率、AFP下降率及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THP、CAP及FUDR化疗方案相比,As2O3联合THP、CAP及FUDR化疗方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显著降低肿瘤的肝内外转移发生率,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而不增加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洛铂联合5-FU与亚叶酸钙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0例未经化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给予以下方案化疗;洛铂50mg,静脉滴注,2h;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滴注,2h,d1~d3;5-FU400mg/m^2,静脉推注,d1~d3;5-FU600mg/m^2,持续静脉滴注,22h,d1~d3。每21d重复。完成2个周期后行疗效评价。结果:可评价疗效病例37例,其中CR1例,PR16例,SD15例,PD5例,总有效率为45.9%(17/37)(95%CI为30%~63%),其中初治患者的总体疗效为68.2%(15/22),复治患者中总体疗效为13.3%(2/15);中住疾病进展时间为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白细胞下降Ⅲ,Ⅳ度为21.1%,血红蛋白下降Ⅲ,Ⅳ度为10.0%,血小板下降Ⅲ度为3.3%,未发现Ⅳ度反应。结论:该联合方案显示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与其他含铂方案相比,洛铂不良反应相对较轻,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静脉滴入替加氟、氟尿嘧(5-FU)分别与草酸铂(L-OHP)联合对晚期胃癌的效果。方法:67例晚期胃癌患者分别接受方案A(32例)和方案B(35例)治疗。方案A:替加氟800mg/m^2,持续静脉滴入(24h),d1~d5;甲酰四氢叶酸(LV)200mg/m^2,静脉滴入(2h),d1~d5;L-OHP135mg/m^2,静脉滴入(2h),d1。方案B:5-FU750mg/m^2,持续静脉滴入(24h),d1~d5;LV与L—OHP应用方法同方案A。均21d为1个周期。结果:67例患者中CR9例,PR34例,有效率64.0%。TTP和MST分别为7.2个月和11.3个月。方案A有效率高于方案B,分别为68.8%和6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7,P=0.456)。初次化疗患者有效率高于既往接受化疗者,分别为73.7%和60.4%。对复治患者方案A有效率为69.6%,方案B为52.0%,尽管方案A组有效率呈现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5,P=0.214)。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均易于耐受。结论:持续静脉滴入替加氟、氟尿嘧啶分别与草酸铂联合可以作为晚期胃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砷剂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32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为3组,分别采用亚砷酸联合VBMCP、VAD、MOD方案。其中,亚砷酸10mg/d静脉滴注,连续10天,判断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结果亚砷酸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总有效率为81.3%,其中显效34.4%、进步46.9%;亚砷酸+VBMCP方案有效率90%;亚砷酸+VAD方案有效率71.4%;亚砷酸+MOD方案有效率87.5%。长期随访10例,7例保持持续缓解状态达1年以上。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其次为肝功能损害,不需停药。结论砷剂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总有效率较高,很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RAIL对胶质瘤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原理。方法: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培养成功后,应用MTT法检测TRAIL和VM26作用于U251细胞后的生存率,DNA片段化分析凋亡后DNA的裂解,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凋亡率。结果:亚毒剂量的TRAIL、VM26及联合作用组致胶质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15%和60%。单独应用组与联合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TRAIL组和联合作用组均出现了典型的DNA片段化阶梯状条带现象。结论:TRAIL能显著增强人U251胶质瘤细胞对VM26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脑恶性肿瘤,标准治疗是手术联合术后放疗,但疗效并不理想。质子和碳离子治疗是目前最先进的放疗技术,在多种肿瘤中显示出优于光子放疗疗效和生存质量。然而,质子与碳离子治疗应用于胶质瘤的作用尚未明确,本文将就质子与碳离子治疗成人胶质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结果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
高分级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加后期同步化疗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高分级胶质瘤术后单纯放射治疗及放射治疗加化疗的疗效。方法:对57例高分级胶质瘤进行前瞻性分组研究,单纯放射治疗(单放)组29例,放射治疗加化疗(放化)组28例。2个组患者均在术后2-4周开始常规放射治疗,采用^60Coγ射线先全脑照射40Gy4周后缩为局部野追加20Gy2周,放化组在全脑照射30Gy后加用化疗,方案为替尼泊甙(100mg,氟尿嘧啶75mg第1-天静脉滴入,洛莫司汀120mg第1天口服,4周重复1次,共4-6个周期,结果:1、3、5年生存率单放组分别为58.6%、27.5%、10.3%,放化组分别为75.0%,53.5%,32.1%,放化组高于单放组(P<0.05)。手术全切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4%、68.4%,52.6%,明显高于大部切除的72.4%,34.4%和6.9%(P<0.01),结论:高分级胶质瘤术后采用放射治疗加化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手术切除方式与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9.
脑胶质瘤治疗中常见缺陷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胶质瘤治疗规范。临床经常见到各种治疗上存在缺陷的脑胶质瘤患者,其生存期和生存质量较差。本文旨在分析总结脑胶质瘤患者治疗中存存的缺陷及其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自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期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门诊及住院诊治的有完整病案记录、有完整随访资料和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脑胶质瘤患者的资料。参照2005年美国NCCN(National Compressive Cancer Network)的诊疗规范,以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脑胶质瘤单病种诊疗指引(2006),共收集82例治疗有缺陷的胶质瘤患者的资料,用Kaplan—Meier法来评估患者术后的生存状况,同时分析造成治疗缺陷的原因。结果:低级别胶质瘤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33个月,高级别胶质瘤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13个月;低级别胶质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高级别胶质瘤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各种治疗缺陷的胶质瘤患者治疗后KPS评分明显下降。各种治疗缺陷以因患者原因导致手术后需要而未行放化疗的患者最多,共24例,占293%:其次为因医生原因导致的应该而未行化疗的患者,共18例,占22.0%;然后为因医生原因导致手术后需要而未行放化疗者、术后未行普通放疗而先行γ-刀治疗及因患者原因术后化疗而未行放疗者,各7例,分别占8.5%。结论:目前在脑胶质瘤的临床实践中有众多胶质瘤患者治疗存存缺陷.其中主要是因医生或/和患者原因导致的手术后应该而未行常规放疗及系统化疗的患者。所以在神经肿瘤医生中强调对胶质瘤的规范治疗意识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20.
人脑胶质瘤研究20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强  兰青  董军  杜子威 《中国肿瘤》2001,10(1):34-36
目的 总结人脑胶质瘤研究20年的经验,探讨进一步研究策略。方法 回顾1980至2000年在人脑胶质胶瘤的模型制作、化疗实验、抗体制备与应用、诱导分化、生物治疗等方面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的改进。结果 创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SHG-44及其可移植性裸小鼠NHG-1、杂交瘤单抗细胞株SZ38和SZ39及其在生物导向诊治中的应用、详细观察诱导分化剂HMBA和DMF的促分化效应等。改进,从SHG-44中克隆出具有高.中.低三个不同分化程度的细胞株,建立人鼠肿瘤免疫嵌合模型以弥补NHG-1不能用于生物免疫治疗的不足,SU2000替代效价不断下降的SZ39、基因工程改造SZ39为ScFv、Fab/Hu、ScFv/TNF、ScFv/PE40和化学偶联SZ39Fab/CD3Fab等小分子.低免疫原.双功能抗体。结论 胶质瘤研究举步为艰,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人类DNA密码的破译,传统治疗加生物.免疫和基因治疗有可能永久性治愈胶质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