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16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了解TGF-β1与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6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按Child-Pugh分级法进行分级,同时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结果在肝郁脾虚组中以Child-Pugh分级A级为主占87.0%;在湿热内蕴、脾虚湿盛组中以B级为主;在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中以C级为主。TGF-β1水平在Child-PughA、B、C 3级中呈逐渐上升的趋势(P<0.01或0.05)。结论 Child-Pugh分级与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存在一定规律,可用于指导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血清TGF-β1水平与肝硬化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随着Child-Pugh分级进展,呈上升趋势;血清TGF-β1水平的变化也可以反映肝硬化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粗糙集技术与关联规则结合的数据挖掘方法对乙肝中医临床症候规律进行研究。方法:根据所收集到的883例乙肝患者中医临床资料,采用粗糙集方法建立中医证候决策信息表,提取与乙肝证型有密切关联的症状、体征,然后利用关联规则找出不同证型下的中医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对临床数据的挖掘分析,发现口苦、舌苔薄和脉弦等对肝胆湿热证判定以及舌胖、舌荣等对肝郁脾虚证的诊断分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结论: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揭示中医临床症状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于乙肝中医临床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且对其他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睾酮(T)检测在肝炎后肝硬化癌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2例男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椐有无癌变又分为肝炎后肝硬化无癌变和癌变亚组。另选取正常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空腹采血进行T、雌二醇(E2)、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检测。结果本组62例患者发生肝癌18例,癌变患病率为29.03%。肝炎后肝硬化无癌变亚组血清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T与AFP呈负相关(r=-0.203)。以AFP>400μg/L为肝癌的界限值,灵敏度为44.44%,准确度为55.56%。若取血清T水平为9.4nmol/L为肝炎后肝硬化癌变的界限值,灵敏度为88.89%,准确度为90.32%,阳性预测值为80.00%,阴性预测值为95.24%。肝炎后肝硬化癌变亚组血清T水平与E2呈负相关(r=-0.341,P<0.05),与AFP呈正相关(r=0.252,P<0.05),与ALP、γ-GT、ALT呈负相关。结论检测血清T对肝炎后肝硬化癌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应作为癌变较好的预测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多重对应分析在中医大样本分类变量相关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应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实现对大样本分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旨在对大样本疾病信息采集资料的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方法:应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中Data Reduction菜单的Optimal Scaling过程对大样本分类变量进行多重对应分析,以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慢性胃炎的4种病理组织诊断与8种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对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为慢性胃炎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结论:对于中医研究中常见的无序多分类或二分类变量,要同时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用多重对应分析在结果的直观性和可解释性方面优于对数线性模型。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易于实现多个变量间的多重对应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小红 《药品评价》2020,(1):28-29,33
目的:分析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郁脾虚夹瘀证患者采用中医通络消癥汤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9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甲组(45例)常规西药抗病毒疗法,乙组(45例)中医通络消癥汤疗法。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乙组疗效优于甲组,P<0.05。结论:针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郁脾虚夹瘀证患者采取络消癥汤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炎后和酒精性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 4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炎后肝硬化组,另选取同期治疗的4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作为酒精性肝硬化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不同的防治方法。结果特征分析结果 ,肝硬化男性居多,肝炎后肝硬化组19例,酒精性肝硬化组3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掌、肝大以及蜘蛛痣的发生率、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等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予以目的明确的防治措施,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试验设计是数理统计方法在药物分析学中应用比较成熟的领域,近几年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试验设计,但传统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提出一种新的改进关联分析方法来进行药物分析的试验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现有几种常用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一种既考虑因素序列关联度存在负值又兼顾序列差异性的综合算法。结果:通过实例分析,发现改进后的关联分析方法能够如实地反映药物分析数据中的客观事实。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改进关联分析方法能够为药物分析领域的试验设计提一种更为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同时,也可以应用于社会、经济、工程、教育等其他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粗糙集与支持向量机结合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中医临床肝硬化的辨证研究。方法:根据所收集的293例中医肝硬化患者临床的相关信息,采用粗糙集方法建立证候决策信息表,并通过计算提取与肝硬化各证型有密切关联的重要症状、体征。然后,利用这些提取的症状组合作为支持向量机的出入进行分类学习,从支持向量机分类结果得到相应的证候。结果:采用不同的输入指标所得到的辨证平均正确率均高于70%,尤其采用粗糙集约简后辨证的准确率为84.4%左右。结论:基于粗糙集与支持向量机的中医辨证具有比较高的可靠性,对于中医临床辨证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中医辨治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6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参比组各43例。参比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以及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指标结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较参比组更高,差异结果显著(P<0.05);治疗组的各项肝纤维化指标与感功能指标改善结果由于参比组,对比差异结果同样显著(P<0.05)。结论中医辨治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显著、确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臌胀”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预后较差。近3年来我们观察了健脾养阴利水方对肝炎肝硬化腹水的近期与远期疗效,结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及肝病学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熵权TOPSIS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法,探究2种颜色规格土茯苓的多元指标质量差异。方法 采用UHPLC测定32批土茯苓落新妇苷的含量,并测定水分、醇浸出物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借助熵权法、灰色关联度法以及熵权结合灰色关联度法构建质量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测定饮片的色度值,并计算与指标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3种评价方法的排序结果基本一致,红棕色土茯苓的质量高于类白色土茯苓。色度相关性研究表明,样品颜色越深,质量较好。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结合2种评价模型的特点,可为土茯苓品质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近年来数据分析技术在中药抗氧化谱效关系研究中的进展情况,为抗氧化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评价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 综述了近年来应用于中药抗氧化谱效关系研究的数据分析技术,包括相关分析(双变量相关、多元相关、典型相关)、灰关联度分析、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主成分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 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中药抗氧化谱效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各种数据分析技术各有优缺点,采用哪种方法更合适,或者采用哪些方法组合更有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结论 将数据分析技术科学、合理地应用于中药抗氧化谱效关系的研究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有力推动抗氧化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宋岚  武静  郄艾芹 《中国药房》2007,18(12):937-938
目的探讨花粉症与中药制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8例中药制剂诱发过敏症状的患者,进行花粉变应原检测,并应用EL_ASE法测定血清中总IgE和IgG4的含量。结果28例患者夏秋季花粉、蒿属花粉变应原检测均呈强阳性反应,血清中总IgE和IgG4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正常值。结论某些中药制剂与蒿属花粉等有交叉抗原性,可以诱发或加重花粉症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黄龙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同亚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江西省儿童医院诊治的9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亚型不同进行分类,将注意力障碍为主型的患儿纳入A组(n=30)、将多动/冲动型患儿纳入B组(n=30)、将混合型患儿纳入C组(n=30)。比较三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症状(采用SNAP-Ⅳ评定量表)、临床疗效[采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ASQ)]及中医证候主症积分。结果:治疗后,三组SNAP-Ⅳ症状评分、AS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神思涣散、多动不宁、性急易怒、多言多语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黄龙颗粒对各分型ADHD患儿均有一定疗效,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后应激性溃疡(Curling’s ulcer)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Curling's ulcer患者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A组,应用立止血和洛赛克注射液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B组,应用立止血和洛赛克注射液和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治疗)。疗程7天,观察其呕吐、便血及伴随症状的改变。结果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85.7%,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西药联合活血化瘀中药是治疗Curling’s ulcer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稽延性症状对纳曲酮依从性的影响和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在广东、北京、浙江等地搜集到531例服用纳曲酮的海洛因依赖者,调查有关人口学和社会学信息、药物滥用史、纳曲酮使用和稽延性戒断症状的情况。分析纳曲酮短期组(服用时间≤4周)、中期组(服用时间〉4周且〈24周)和长期组(服用时间≥24周)脱毒后的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分和服用纳曲酮时间的关系。结果:纳曲酮短期组、中期组和长期组患者脱毒后的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分总分和睡眠障碍、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三类中的7个分项得分经F检验,P〈0.05。经进一步的组间两两t检验,在中期组和短期组之间,总分和易醒、早醒、全身无力、手脚不舒服4个分项得分P〈0.05。在长期组和短期组之间,总分和易醒、入睡困难、全身无力、烦躁不安4个分项得分P〈0.05。在长期组和中期组之间,总分和各分项得分P〉0.05。稽延性戒断症状与纳曲酮的依从性呈负相关,在短期-中期-长期组相关性检验中,稽延性戒断症状的总分和4个分项得分(入睡困难、易醒、烦躁不安和全身无力)P〈0.05。在短期-中期组相关性检验中,稽延性戒断症状的总分和6个分项得分(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全身无力、全身难受和四肢不适)P〈0.05。结论:稽延性戒断症状是影响纳曲酮早期服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对长期依从性没有影响。如果在服用纳曲酮早期,稽延性戒断症状得到较好控制,纳曲酮的依从性和防复吸的疗效会提高。  相似文献   

17.
杨菊 《北方药学》2020,(3):179-181
目的:分析我院近5年87例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特征、高危因素及用药规律,探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办法,提出应对措施,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我院2014—2018年上报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平台的8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及分析,对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评价及总结。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品种数占医院使用的中药注射剂的比例为52.70%。在87例不良反应中,痰热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7例,19.54%),其次为血塞通、丹参川芎嗪。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多分布在用药开始的10~30 min,占49.43%。70岁以上老人是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发生率为29.89%。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占45.98%。结论:中药注射剂易发生ADR;其发生与年龄、性别、用药时间、药物种类、用药合理性等多种因素有关;不良反应累及多个器官,临床症状及表现多样化。应遵循中成药合理应用指导原则,严格中医辨证施治,实施用药全过程管理,强化药学监护及用药宣教。  相似文献   

18.
中西药不同方案治疗带状疱疹的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运安 《中国药房》2005,16(1):37-38
目的 :研究中西药不同方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成本 -效果。方法 :将64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用中药和西药治疗 ,并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 -效果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中药组和西药组的成本分别为157 40元、594 50元 (P<0 05) ,疗效分别为96 88%、81 25% (P<0 05) ,成本 -效果比分别为1 62、7 32。结论 :中药方案明显优于西药方案 ,是治疗带状疱疹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述网络药理学方法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为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以"网络药理学""中药复方"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维普网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6年5月-2020年5月发表的文献,筛选文献,对其所用数据库、分析平台、软件进行统计汇总;在进行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结果与结论:共纳入有效文献761篇,其中2019年可检索到的文献数量高达313篇;在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中,网络药理学方法主要应用于中药复方作用机制、药效物质基础、配伍规律、复方优化以及"效-毒"网络等领域;常用的数据库及平台有中药信息数据库(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和中药综合数据库)、疾病靶点数据库(TTD、OMIM)、药物靶点数据库及靶点预测平台(Drugbank、SwissTargetPrediction、TargetNet、PharmMapper)、网络药理学分析及预测软件/平台(CytoScape)等。网络药理学方法在中药复方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较多,为其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今后学者在开展相关研究时可结合药动学参数、活性化合物药效以及相关基础实验,采用加权的方法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并注意整合多个数据库的信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