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两种剂量辛伐他汀(40mg/d和20mg/d)对血脂、血浆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0例,每晚服用40mg辛伐他汀;对照组40例,每晚服用20mg辛伐他汀。治疗12周,观察调脂疗效及血浆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2周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均显著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应用40mg/d辛伐他汀治疗,能有效调脂,明显抑制hs-CRP,从而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王文斐 《海峡药学》2013,25(5):74-75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辛伐他汀(Simvastatin)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探讨大剂量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ACS患者1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给予ACS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加Simvastatin 1日20mg,观察组加Simvastatin 1日40mg,均睡前顿服,疗程24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对照组血脂参数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观察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胆固醇下降更显著(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大剂量辛伐他汀可以减少ACS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以及应用他汀类调脂药对其影响。方法:113例ACS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分为普伐他汀治疗组(n=56)及非他汀治疗组(n=57),另选健康对照组(n=55),测定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浆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①ACS患者hs-CRP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②ACS患者中治疗组8周后hs-CRP明显下降,非治疗组hs-CRP无明显变化。结论:①ACS患者冠脉粥样病变处存在炎症反应。②他汀类调脂药可阻止ACS患者冠脉病变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杨波华 《中国药业》2012,21(3):70-71
目的 观察强化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0例随机分为强化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常规治疗,常规剂量组加辛伐他汀20 mg/d.强化剂量组加辛伐他汀40 mg/d,均睡前顿服,治疗8周后观察有关指标.结果 强化剂量组疗效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脂(TG)、低蜜度脂蛋白(LDL)均有下降,但强化剂量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比较无差异(P>0.05);强化剂量组心血管事件少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因不良反应退出者.结论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使用较强化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可行性。方法对1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当天测定血浆hsCRP水平,根据血浆hsCRP水平分为3组:≤10.0 mg/L组,10.1~20.0 mg/L组,20.0 mg/L组。随访ACS患者住院期间、30 d以及3个月死亡事件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hsCRP水平与ACS患者的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密切相关,CRP水平预测30 d、3个月的死亡率和MAC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sCRP水平可预测短期的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对判断ACS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后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PCI经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d、20 mg/d,观察2组用药后4周、12周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心肌梗死、心绞痛、再次进行血运重建、心脏性猝死)、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三酰甘油(TG)]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术后12周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2组血脂均下降,LDL-C达标率分别为76.4%和55.8%,A组高于B组(P<0.05).hs-CRP水平降低,A组降低幅度高于B组(P<0.05).不良反应:服药后4周A组3例、B组1例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正常上限值3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反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阿托伐他汀80 mg治疗提高LDL-c达标率、减少心脏缺血事件等方面效果明显,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ACS患者(ACS组)105例和正常对照组90例,测定其PAPP-A及CRP水平,将105例ACS患者随机分阿托伐他汀20mg组(高剂量组,51例)和阿托伐他汀10mg组(低剂量组,54例),分别采用20mg和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1周后,再次测定PAPP-A及CRP水平。结果:ACS组血清PAPP-A和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PAPP-A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PAPP-A及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高剂量组的PAPP-A及CRP水平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ACS患者的炎症反应,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ACS病例180例,随机分为普伐他汀治疗组(90例)和非普伐他汀治疗组(90例),监测临床症状、心电图、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论普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并可减少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其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文健能 《北方药学》2016,13(3):80-8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给予大剂量普伐他汀对免疫炎症抑制和斑块稳定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住院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入院顺位分为三组,每组32例,A组给予20mg/d普伐他汀治疗,B组给予40mg/d普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不给予调脂药物;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d免疫炎症抑制指标和斑块稳定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3d后CRP、Lp-PLA2和MMP-9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sCD40L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3dCRP、sCD40L、Lp-PLA2和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B组治疗3d CRP、sCD40L、Lp-PLA2和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对照组和A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给予普伐他汀治疗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并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大剂量普伐他汀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影响,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初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7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26例)、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测定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水平及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结果:(1)3组病例治疗前后血脂各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治疗后3d的一氧化氮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比较,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治疗后3d的一氧化氮水平升高更明显,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内皮素-1水平3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初期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即可明显升高一氧化氮水平,对改善内皮功能有利,剂量偏大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24h内)应用大剂量辛伐他汀40mg/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即早期强化降脂组(24h内辛伐他汀40mg/d),常规降脂组(辛伐他汀20mg/d),随访半年,观察调脂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半年,均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1),但40mg组与20m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总死亡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发生情况,早期强化降脂组比常规降脂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他汀类药除具有强大降脂作用外,尚具有抑制血管的炎症反应,稳定病变斑块等非调脂作用,更早更强的降脂治疗能改善ACS的预后。使ACS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2.
不同剂量普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普伐他汀在脑梗死急性期治疗的可行性、降脂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脑梗死急性期病人146例,随机分为3组,A组(50例)为对照组,B组(49例)每晚服普伐他汀10mg,C组(47例)每晚服普伐他汀20mg,观察30d。比较治疗前后血脂、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化指标等变化,并记录服药后不良反应。结果:各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治疗后都有所下降,C组下降最显著,B组次之,A组下降程度较小。A组TG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B组和C组TG治疗后有所下降,两组间无明显差别。脂蛋白(Lpa)在A组治疗后有下降,B组无明显变化,C组较前轻度升高。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降低,但各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期间所有病人均能耐受普伐他汀,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肌酸激酶(CK)等无明显变化。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应用普伐他汀(每日10~20mg)是安全可行的,且每日20mgTC、TG降低更显著,脑梗死急性期的病人应用普伐他汀后取得较好的降脂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有待较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DES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6~2011年收治的800例进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420例)和对照组(380例),治疗组用阿托伐他汀40mg,连用14d,后改为常规剂量20mg/d,对照组使用常规剂量10mg,连续应用15~20周,随访9个月,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及对血浆可溶性Fas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患者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浆可溶性Fas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减少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降低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血浆可溶性Fas可成为预测再狭窄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40mg/d对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下肢动脉超声诊断的冠心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40mg组及辛伐他汀20mg组,每组48例,于给药前、给药3个月和9个月后采用高频超声检测下肢动脉,记录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辛伐他汀20mg或40mg治疗3个月和9个月后,40mg组较20mg组作用更为明显(P〈0.01),治疗3个月和9个月后辛伐他汀40mg组的下肢动脉IM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而辛伐他汀20mg组IMT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辛伐他汀40mg/d对冠心病患者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稳定和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稳定斑块、减少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69例ACS患者(ACS组)随机分为小剂量亚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35例、大剂量亚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34例,并设正常对照组(同期健康查体者)34例。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并比较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40(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治疗前ACS组血清sCD40L、MMP-9、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ACS组在治疗后sCD40L、MMP-9、和hs-CRP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1),但大剂量亚组较小剂量亚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结论 早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ACS,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少炎性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普伐他汀调节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少刚  陶金成  吴建龙  田洁 《中国药房》2005,16(22):1725-1727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的调节作用及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普伐他汀20mg,每晚1次;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疗程均为4wk。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TC、TG与DBP显著下降,HDL-C则显著升高(P<0.05)。结论: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还具有一定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CS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各40例,在常规ACS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或辛伐他汀20 mg/d,观察5个月。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并观察对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均显著降低(t=6.75、6.34,4.32、4.12,P<0.05),瑞舒伐他汀治疗后显著低于辛伐他汀组(t=3.15、3.11,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瑞舒伐他汀组略低于辛伐他汀组,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2,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具有显著抗炎作用,都能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瑞舒伐他汀抗炎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脂联素(APN)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SC)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2例。并选取门诊健康查体者20例作为对照组。在患者入院后30d内随访其心血管事件发发生情况,将ASC患者以随访结果分为再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组(MACE组)和未再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组(N--MACE组)。结果:ASC组脂联素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脂联素浓度(5.95±0.55.9.35±0.6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MACE组和N—MACE组脂联素浓度,前者低于后者(5.75±0.48.6.08±0.56)mg/L,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可能是预测ASC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7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对照组36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加用辛伐他汀,20mg/Qn,治疗1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血脂、CRP的变化,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能有效地降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CRP(P〈0.05),实验组治疗后TC、LDL-C及CRP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降脂效果好,可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前使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73例择期行PCI治疗的CHD患者根据术前使用瑞舒片他汀剂量不同分为A组(瑞舒伐他汀10 mg,58例)、B 组(瑞舒伐他汀20 mg,59例)和C组(瑞舒伐他汀40 mg,56例),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抽血测定肝肾功能、血脂指标,并观察其球囊扩张次数和置入支架情况。于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测定各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8(IL-18),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肾功能、血脂及CK-MB、cTn-T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IL-8水平,免疫浊度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肝肾功能、血脂指标及球囊扩张次数、置入支架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PCI术前hs-CRP、IL-18、CK-MB、cTn-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PCI术后24 h hs-CRP、IL-18、CK-MB、cTn-I水平较同组术前均增高,而术后7 d hs-CRP、IL-18、CK-MB、cTn-T水平较同组术前、术后24 h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间术后7 d各指标水平比较,C组明显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8.62%(5/58)、5.08%(3/59)、7.14%(4/5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择期PCI术术前应用20、40 mg瑞舒伐他汀对PCI术后心肌损伤保护作用均优于10 mg,且40 mg作用效果优于20 mg,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