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被诊断时多数处于中晚期,传统治疗后的复发率和死亡率依然很高。免疫治疗的出现有效改善了复发/转移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现状,多个指南已经将相关药物作为二线或一线治疗推荐。诱导化疗在器官保留及减少远处转移的价值已经得到重视,以新辅助免疫治疗为基础的临床研究愈发被人们所关注。本文旨在结合目前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头颈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鳞状细胞癌是头颈肿瘤的主要组织类型,肿瘤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评估预后的关键因素.由于早期诊断的局限性,当出现局部或远端的肿瘤转移灶时,预后往往较差.为提高这组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寻求全身辅助性有效治疗方法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目前,应用单克隆抗体的放射免疫治疗已位居改善肿瘤病人五年存活率的新型辅助性治疗序列中的一种.本文就放射免疫治疗的实验、临床应用、技术手段的可行性及目前头颈肿瘤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加以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3.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全球第八大常见癌症,超过一半的HNSCC患者可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随着医学的发展,免疫治疗药物的陆续问世为复发/转移性HNSC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新辅助免疫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而以新辅助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包括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放疗、放化疗、靶向治疗以及新辅助双免疫联合治疗等新型治疗模式。本文将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在HNSC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head and neck,SCCHN)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度异质性.吸烟、酗酒和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SCCHN的高风险因素.尽管放化疗和手术切除可将SCCHN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40%~50%,但近30年来进展不明显.SCCHN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对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揭示SCCHN致病机制和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可能.本文就SCCHN分子机制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侵及颈动脉的晚期转移头颈鳞状细胞癌的挽救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侵及颈动脉的晚期转移头颈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年来对57例侵及颈总或颈内动脉的晚期转移头颈鳞癌患者实施外科治疗的病例资料及术后生存情况。48例患者术中可将肿瘤由颈动脉壁剥离而保留颈动脉;9例肿瘤已侵到动脉壁中膜层而切除动脉,术中不作动脉切除后的Ⅰ期动脉重建术。对手术中认为肿瘤残留和术前未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或放疗剂量不足70Gy的患者,进行术后放疗40~70Gy。结果57例患者中4例长期生存;53例死亡,死于术后多器官衰竭1例,死于局部复发10例,颈部复发19例,远处转移14例,颈总动脉出血7例,非肿瘤因素2例。用Kaplan-Meier生存率统计法计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8%、19.6%、12.5%、8.3%。术中肉眼切净与肉眼残留的复发率分别为26.7%、50.0%;2年生存率分别为22.2%、0。椎前组织受侵与椎前组织未受侵的术后复发率为76.0%、28.3%,2年生存率为12.0%、25.0%。术后放疗与未放疗的复发率分别为46.4%、73.1%;2年生存率分别为21.4%、15.4%。结论对于侵及颈动脉的晚期转移头颈鳞癌患者,应进行积极的外科挽救性手术治疗,术中应尽量整块切除肿瘤,且与周围组织应有合理的安全界限,对于受侵的动脉除非肿瘤已侵及动脉的中膜层,否则,应尽量剥离肿瘤保持动脉的完整,不切除动脉,以减少术后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放疗可以减低肿瘤复发,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7.
8.
FDG—PET在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在头颈鳞癌患者的诊断中较CT和MRI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断、肿瘤放射、化学治疗的评价、复发肿瘤的监测以及颈淋巴结转移灶的诊断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鳞癌)作为一种免疫抑制性肿瘤,免疫逃逸及T细胞信号的破坏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免疫治疗以此为靶点通过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在头颈部鳞癌的治疗中成为了又一重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若想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需要采取多学科联合治疗。其中,免疫治疗可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或者不同的免疫治疗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及当前头颈部鳞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系统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进一步探究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HNSCC基因芯片数据集,通过GEO2R鉴定HNSCC与正常样本间的DEGs,并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分析,应用Cytoscape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构建,最后通过UALCAN数据库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筛选出143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50个,下调基因93个。GO分析显著富集在胶原分解代谢过程、细胞粘附及蛋白水解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分析显著富集在药物代谢、核因子 κB(muclear factor κB,NF κB)信号通路、ECM 受体相互作用、补体和凝血级联等通路。PPI网络构建筛选出15个HNSCC相关核心基因,其中PLAU、SPP1、TIMP1被鉴定为临床相关基因。结论SPP1是抗癌治疗的良好靶标,也是指导放射治疗的标志物。PLAU和TIMP1可能是HNSCC的关键基因,有望成为分子靶向治疗的新靶点,PLAU和SPP1可能通过NF κB信号通路调节HNSCC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 E ( p- 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 E, p-eIF4 E )和磷酸化MAPK作用激酶1( p- MAP kinase integrating kinase, p-Mnk 1 )在头颈鳞状细胞癌(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ncer, HN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HNSCC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S.P法检测P-eIF4E和P—Mnkl在60例HNSCC和35例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HNS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elF4E和P—Mnkl在HNSCC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P-eIF4E的阳性表达率与HNSCC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HNSCC的P.Mnkl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HNSCC组织中P-eIF4E和P-Mnkl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75,P=0.005)。结论HNSCC组织中P-eIF4E和P—Mnkl异常表达与HNSCC的临床进展和浸润转移相关,两者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CCFIN)是世界范围内一个严重的问题,据调查,口腔及咽腔的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6,每年大约有400万个新发病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成为男性第3常见癌症,其中大约有75%患者为Ⅲ一Ⅳ期M0的局部进展型。对于Ⅰ-Ⅱ期SCCHN患者目前多采用手术或放射治疗,Ⅲ-Ⅳ期局部进展型的患者目前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C)的治疗方式有手术和放化疗.治疗后HSNCC的高复发率及其显著的转移能力是影响HNSC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且放化疗存在各种并发症,包括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局部软组织损伤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肿瘤局部组织内乏氧造成的乏氧微环境与肿瘤治疗抵抗和复发的关系密切相关,如果能采取措施改善肿瘤微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腮腺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1990年1月~2008年8月24例原发性腮腺鳞癌,总结其临床资料、病理结果、生存情况和预后因素。结果Kaplan-Meier法计算全组5年生存率达35.9%,手术肉眼切净肿瘤的患者(n=18)5年生存率达47.9%。初治(n=15)和复发挽救(n=9)患者的5年生产率分别为44.2%和22.2%(P=0.132),治疗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局部区域复发。多因素分析提示二次治疗和肿瘤肉眼残存是预后不良的因素。结论原发性腮腺鳞癌恶性程度较高,首次治疗是关键,切除的肿瘤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肿瘤肉眼残存或二次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系头颈部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现时多属中晚期,预后差,死亡率高。随着研究的深入,头颈鳞癌的治疗机制愈加清晰,治疗方式呈现多元化。免疫疫苗作为一种新兴的免疫治疗方式,因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步成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治疗的热点之一。其可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两者分别以不同的机制在头颈鳞癌的治疗中发挥疗效。相较其他免疫治疗方法,免疫疫苗可以更精准治疗头颈肿瘤且不良反应更轻微。随着免疫疫苗向个体化定制方向发展,其有望成为抗癌免疫治疗的强大工具。回顾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研究中关于免疫疫苗的进展,同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中cD45RO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喉鳞状细胞癌的预后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及为其生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01—2012—12期间我院确诊并手术治疗的初发喉鳞状细胞癌标本50例。另取10例喉部正常黏膜作对照分析。所有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检测CD45RO的阳性表达,分析其与喉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CD45RO在正常组织及喉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86%。在50例喉癌病例中,CD45RO与局部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713,P〈0.05),与肿瘤分区呈负相关(r=-0.750,P〈0.05),与年龄、T分类、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①CD45RO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喉黏膜组织中的表达;②CD45RO过表达可能减少区域淋巴结转移;③CD45RO过表达可能有利于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④传统UICC—TNM分期、组织学分级评估预后不同,通过对CD45RO的检测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评估喉鳞状细胞癌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7.
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cell carcinoma,BSCC)是一种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亚型.Wain等1986年首次报道,BSCC源于上皮基底层的多能干细胞(totipotential primitive cells)或腮腺导管内皮细胞,具有不同于普通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1].目前,对BSCC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较少,喉部BSCC的研究仅见于少量个案报道.1993~2003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收治喉部BSCC 2例,现予报告并回顾相关文献,以期益于喉部BSCC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叶青  赵舒薇 《耳鼻咽喉》2000,7(3):171-174
为探讨头颈部鳞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和HPV在头颈癌中基因组型的分布与表达,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制备非放射性探针标记物-地高辛村沪HPV共有引物探针,对103例头颈部鳞癌(喉癌68例,鼻腔和上颌窦癌21例,鼻咽癌14例)和15例正常喉组织新鲜组织标本,进行HPV6,11,16,18,31,33,35,42,58共9型HPV DNA感染的检测;阳性者用多重引物PCR方法分型。喉癌HP  相似文献   

19.
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作为起源于头颈各部的常见肿瘤,每年全球的新增病例数超过50万。在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基因治疗中,化疗的作用毋庸置疑,并且化疗应用于HNSCC已经30余年,也是近来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保留器官功能方面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本文主要简述了关于HNSCC化疗的相关试验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20.
由于症状的隐匿性和肿瘤异质性,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突变基因的检测可为HNSC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信息,而目前的基因诊断工具存在程序繁杂等局限性,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是一项新兴的基因测序技术,具有高通量、自动化等优点,在HNSCC的个体化治疗中日益发展成熟的NGS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就NGS在HNSCC的驱动基因检测、预后研究和治疗中所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