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知隐喻学的基本观点为研究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隐喻是通过已知事物(始源域)来认识未知事物(目标域)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中集中体现为取象比类,包括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社会功能4种最基本的认知模型.基于阴阳隐喻认知模型,取阴阳之象,“阴静阳躁”之道为说明五脏主藏、六腑主泻的脏腑藏泻理论提供了认知基础,“阴阳互藏”之理则为阐释五脏藏中有泻、六腑泻中有藏提供了发生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医思维是象思维。象思维是根植于古代哲学、传统文化的重要思维方式。中医临床辨治也是以象思维为指导,病为形徵,症为表象,证为意象,"司外揣内"治未病和治已病。以传承中医象思维为切入点,从物象、意象、道象,表观、内观、因观,构象、比象、抽象等角度分析中医象思维,在唯象辨证、唯象论治等方面分析中医象思维的具体应用,在发展中医象思维上提出要形成现代中医思维模式,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  相似文献   

3.
以基于象思维理论视角,厘清"肝主疏泄"理论演化,探究其理论内涵为目的,采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肝主疏泄"理论源流和演化过程进行梳理,以及运用观物取象、据象类比、据象类推三种取象思维方式对"肝主疏泄"理论进行探析。得出"肝主疏泄"理论的形成经过了"肝司疏泄""肝喜疏泄"等演化及内涵的不断丰富,其中象思维的应用,在五行学说、肝的生理特性、肝与其他四脏生理关系三个方面均有体现的结果,从而体会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肝主疏泄"理论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发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成祥 《中医学报》2019,34(3):453-456
"藏象"即内在之藏与外应之象,藏象学说是以外应自然现象联系来构建内在脏腑功能系统的学说,具有形象性、功能性、系统性的特点。意象思维是藏象学说得以构建的文化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以贯之的思维方法,其形成源于《周易》。意象思维的特点就在于使无形变为有形,使无形之物呈现出形象性和易见性。意象思维广泛应用于《黄帝内经》,而《素问·六节藏象论》也已用意象思维的方法以五行生克理论构建五脏的功能系统。从中国传统文化来探求中医藏象学说得以构建的文化根源,为认识和诠释中医藏象学说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心象”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的原创思维方式.通过从发生学、学术内涵等方面对心象理论的诠释,总结认为“心象”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心学”.“心象”可以定义为存在呈现于“心”的显现形式,包括“意象”神象”“情象”“梦象”“空明之象”“本体之象”等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心理临床诊疗过程中提炼出阴阳两极思维病机。该研究从阴阳、两极、阴阳两极思维等基本概念切入,引申出太阴思维、太阳思维、有无思维的3种基本思维模式,并衍生出对立排斥、动态交替、静态守恒的3种基本关系,为中医心理病机理论发展和指导中医心理临床祛邪扶正治疗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内经》脾藏象理论发生的内在规律,提升中医对生命、疴疾、健康及其防治的认知思维能力,以更好把握中医学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方法]运用中医发生学原理,探讨《内经》脾的生理功能、脾之外象、脾的生理特性,及其发生的社会、文化、哲学背景和构建思维方法。[结果]在天人合一、形神一体、时空一体的整体观念指导下,《内经》借鉴先秦封建官衔制、儒道释传统文化、精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以及对生命的粗浅认识,运用取象比类、司外揣内、中庸和合、中土调平、恒动不息等思维方法,构建了脾藏象理论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内经》脾脏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复杂的功能单位,具有整体性、时空性、节律性、周期性和情感性特点,完全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实体解剖脾脏,充分体现了《内经》"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的生命认知规律。[结论]运用发生学原理,把中医理论回归到它所发生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中进行动态、综合地考察,是提升中医理论水平的重要方法和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发生学方法是合理诠释和研究藏象理论最应遵循的方法论之一。将藏象理论回置于其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探析藏象之形质之象、生理之象、病理之象、外应之象的发生学依据,揭示藏象理论的发生由来、形成原委,以进一步加深对藏象理论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9.
中医思维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学习的核心内容. 它源于中国哲学,使中医学从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和形神统一的角度去认识人体和疾病, 并把临床医疗视为一种谐调活动及过程,辨证论治、辨证施护是其医疗实践的方法 论.中医思维贯彻整个中医学中,指导着中医的理论、诊断、治则、护理.  相似文献   

10.
中医原创思维,是建构并规范中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层次,形成并指导临床诊疗实践模式与路径的意识活动.通过对中医原创思维定义存在的问题、中医原创思维定义的基本要求、中医原创思维的结构性要素及定义的表述等内容的探讨,指出中医原创思维应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认识论基础和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医原创思维基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下随时”的核心观念,综合了思维者主体信息和环境信息,以“象”为主要符号和基本思维单元,在理论诠释和临床实践中,按照气—阴阳—五行规则和辨证论治规则,去发现和构造人体生命活动与现象的秩序,规范和评价临床实践操作的意识活动.  相似文献   

11.
五脏五官相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已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核心。然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尚有一些不同看法,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笔者试就此作一初探,不妥之处,恳请斧正。 一、五脏开窍说 五脏与五官五窍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在窍”言之两者之间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则以“开窍”  相似文献   

12.
象思维源于《周易》,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广泛应用于古代中国的各个领域。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于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寻求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唯有援易入医。象思维作为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其核心是以构建具体事物为载体,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模型去推知抽象事物,目的在于宏观把握、执简驭繁,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全息性。本文通过《周易》、《黄帝内经》等经典的论述,结合岳美中、干祖望等多位名中医的临床案例,讨论象思维与藏象理论、中医诊断方法、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络腧穴理论及中药应用的联系,以分析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内经》的五脏概念以"四时法则"为核心内涵,同时吸纳了解剖形态的意象思维结果,并纳入到气-阴阳-五行方法论的推理模式之中,连同中医的其它有关概念和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和理论体系,经过二千年医疗实践的验证与完善,成为独树一帜的传统生命科学和医学概念与术语。  相似文献   

14.
象思维是中医学独特的思辨模式,是《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探析《黄帝内经》象思维对中医研究至关重要,《黄帝内经》象思维具有整体性、联系性、时空性等特点,有别于西医思维模式。阴阳是对自然形象的抽象概括,《黄帝内经》以阴阳学说建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骨架,藏象的诸多功能是通过象思维的思辨方法演化而来的,其成为《黄帝内经》核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特点,"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贯穿《内经》全书的学术思想之一,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四物汤被誉为"妇科圣方",是治疗血证的良方。本文从"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的角度,结合血与五脏关系的整体性,讨论了四物汤治疗血证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的构建过程,从临证的角度说,《内经》尤其是病机十九条是其集中的表现。病机思维源于中医整体观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其归纳的模式是直觉判断;运用的工具是意象思维,类象逻辑;方法是取类比象,司外揣内,以譬尽意;借助的是理性推导,注重的是病理联系,强调的是整体效应,谋求的是身心平衡——对立统一,重感觉,重表象,重时间中人的动态。  相似文献   

17.
取象思维深刻影响着中医学观察研究人体的方式,其与解剖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对脾脏功能的初始认识,奠定了"脾主升清"理论来源的基础;五行与五脏配属关系及脏腑阴阳属性决定了"脾性至阴,五行属土"的属性特征,成为了"脾主升清"理论创生的内在原因;《黄帝内经》气机升降理论与脾脏自身"至阴属土"特性的结合,最终推动了"脾主升清"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象思维为启发,探讨中医人体之神的形体归属、病因病机及其临床启示。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运用传统象思维,以中医气一元论、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结合《易经》之三才、道教之"三丹田"等传统文化,通过取象比类、言象尽意、得意忘象的意象思维方法对人体之神进行初步探讨。运用道教"三丹田"理论、中医经络"四海"理论及西医学研究进一步阐释脑、胸、腹三部神说。结果象思维是观察者以事物表象为依据,结合自身内在体悟,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由于中医神理论的多元性(心神说,脑神说,五藏神说等),不利于临床对神志病的辨证论治。故取象"三才"之天、人、地,将人体之神演绎于脑、胸、腹三部。结论象思维以其对抽象的人体之神具象化,使人体之神理论更加直观而易于把握,以期对中医神志病辨证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意象思维过程的全面梳理分析,将意象思维整体过程概括为"观""取""立""比""得""通"6个部分,以及思维之前的"前建"过程和思维之后"载"的过程,中医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皆与意象思维各过程紧密相连。而伴随着以上思维过程的推进,意象思维之"象"则分别呈现为5个具有不同含义和功能的层次,即"观""取"之物象、"立"之具象、"比"之具象群、"得"之意象、"载"之法象。  相似文献   

20.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首次运用发生学原理,从传统文化、思维和哲学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提出,以诸子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思想基础,决定和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的走向;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取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则渗透入中医养生理论之中,使之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内经》首次站在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养生,将散见于各家的养生文化进行归纳、总结和发挥,并最终升华为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从而成为中医养生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根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