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辨证分肝胃不和、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及饮食停滞证6型论治,1剂/d,水煎服,21日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36例,好转6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8%。结论: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主要与胃肠功能紊乱特别是胃排空功能障碍有关。因此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与胃排空功能障碍即中医所说的胃失和降密切相关的症候群。西医治疗该病亦无特效方法。而中医药治疗该病则疗效显著 ,笔者对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如下 :1 辨病与辨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属西医的病名。 198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国际专题工作会议上将本病分为反流型、运动障碍型、溃疡型、特发性或原发性及吞气症等 5型。临床上应将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由于消化酶缺乏引起的消化…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论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福如 《中医药学刊》2003,21(8):1394-1395,1400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汉荣 《陕西中医》2001,22(7):407-409
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特征,作者总结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肝部气滞、湿热内蕴3种,治疗中以脾胃虚弱、肝郁气滞两大类型为总则,详辨为脾胃阳虚、脾虚气滞、脾胃阳虚、邪气积聚、正气虚损、湿热内蕴等6型,相应列举了治疗方药。同时指出本病的症状与组织学上的胃炎之间关系,是今后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福建省龙海市榜山卫生院(363100)郭丽花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362000)陈峻伟江西中医学院附院(330006)甘淳葛来安主题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以简称FD)是一组以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68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探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疗效 ,1 0 0例FD患者分为治疗组 6 8例 ,予辨证施治中药治疗 ;对照组 32例 ,予吗叮啉加舒可捷治疗 ,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1 .2 % ,对照组为 4 6 .9% ,P <0 .0 5 ,不同证型间的疗效比较 ,P >0 .0 5。提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特色等方面介绍了路广晁教授的治疗经验。即:脾胃虚弱,久病及肾为发病病机,健脾和胃,温肾为治疗关键,同时注意辨证施治。并介绍了路广晁教授的用药经验。介绍路广晁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紧扣脾胃虚弱,久病及肾的发病病机,健脾和胃,温肾为治疗的关键。初期必须牢牢抓住脾胃虚弱这个根本,后期注意顾护肾阳。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8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尚无消化系统器质性损伤,而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兼见有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疼痛等表现的一组症状群,其发病率占消化道疾病的20%~40%,笔者按中医辨证论治87例,疗效颇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6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光舜 《河北中医》2001,23(1):19-20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dyspepsia ,FD) ,原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non -ulcerdyspepsia ,NUD) ,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种消化不良症候群。FD发病率高 ,约 1/ 3人群患过此病 ,发病机理不甚清楚 ,亦无特效治疗方法。 1997~ 1999年 ,笔者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65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 65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2 9例 ,女 36例 ;年龄 2 5~ 65岁 ,平均 ( 4 3.1± 12 .7)岁 ;病程 2个月~ 15年 ;腹胀 56例 ,嗳气 4 3例 ,上腹痛 65例 ,恶心 4 4例 ,纳差…  相似文献   

11.
陈龙  胡锡元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585-1586
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是最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西医无特效药,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FD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及论治FD属中医胃脘痛、  相似文献   

12.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尤其餐后加重,上腹饱胀、嗳气、烧心、恶心、呕吐、反胃等一组无器质性原因的慢性或间歇性上消化道症状,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属"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病证范畴。其病机总属脾虚、气滞、虚实夹杂,健脾、疏肝、理气为其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3.
葛小兰 《新中医》2016,48(12):46-47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0例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对照组80例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00%,对照组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反酸、饱胀、上腹不适评分均有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1.25%,对照组1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好,改善症状明显,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临床上单纯西药治疗往往效果不甚理想,且易反复,给患者的身心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临床上辨证采用化湿醒脾、散郁和胃、补泻兼施、调肝和胃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易反复,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奚道杰 《国医论坛》2007,22(5):22-2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种消化不良症状群.自2000年以来,我们对5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辨证论治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250例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分为肝郁气滞、脾胃虚寒、脾虚湿阻、饮食积滞、胃阴亏虚5型辨证论治。对照组采用个体化西药对症治疗。治疗1个月后评估症状积分疗效,进行对比,并复查中药组HP感染率。结果:中药组较对照组症状积分、总有效率有优势(P〈0.05或P〈0.01);中药组HP根除率达到53.1%。结论:对于HP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坚持中药辨证论治疗效优于常规治疗;中药辨证论治并对抗HP感染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中医辨证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方法: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将3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共分为三种证型,用吗丁啉片治疗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以中医辨证论治的患者实验组得到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辨证论治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小儿消化不良在两岁以内的婴幼儿较多见,好发于春秋两季,尤以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发病率高,可危及小儿的生命和健康。很多父母认为小儿消化不良是饮食方面的原因,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发病的主要原因还有气候的影响,以及脾胃虚弱的因素。中医辨证论治将小儿消化不良分为虚寒和  相似文献   

19.
小儿消化不良在两岁以内的婴幼儿较多见,好发于春秋两季,尤以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发病率高,可危及小儿的生命和健康。很多父母认为小儿消化不良是饮食方面的原因,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发病的主要原因还有气候的影响,以及脾胃虚弱的因素。中医辨证论治将小儿消化不良分为虚寒和湿热两种类型。发病的主要原因:一是气候的影响,如天寒衣薄,伤风感冒,外邪由表入里而侵犯到肠胃;二是饮食不节,特别是喂养不当,伤及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引起饮食及水湿停滞而发生腹泻;三是脾胃素虚,中气不足,消化无力,使脾胃不能分清泌浊,而出现大便完谷不化。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月至2010年8月,笔者采用雷贝拉唑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来源于本院消化科病房及门诊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