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选择素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选取正常青年人下肢小动脉作对照 ,选出在粘附分子家族中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的粘附分子P 选择素 ,观察其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探讨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血栓形成的机理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 .材料 :我院 1 975~ 1 985年经病理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石蜡标本 1 1例。 1 2例正常小动脉对照标本来自 1 998年因外伤而下肢截肢的病人和第三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2 .免疫组织化学法 :第 1抗体为鼠抗人单抗 ,来自苏州医学院血栓病室 ,SP试剂盒来自福州迈新公司。SP法染色…  相似文献   

2.
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莫经刚王明华朱正练林祖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外科难治性疾病,主要发病部位累及中小动脉,发病年龄20~40岁之间,病变的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至今尚无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重者最终难免截肢致残。利用静脉动脉化手术重建肢体血液循...  相似文献   

3.
1990年~1995年5年间,作者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采用股两个平面复合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动脉以下三分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15例,经临床观察、随访,证实近期症状改善迅速、确切,远期供血持久,避免了引起肢体肿胀与心功能不全的并发症。作者认为复合静脉动脉化手术具有良好的解剖生理基础,提出静脉动脉化时,动脉应选用无病变波及的主干,静脉不应选用与其伴行的深静脉,而应选用远离病变动脉的中小静脉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检闭塞性脉管炎 (thromboangiitisobliterans ,TAO)是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的、四肢远端中小动脉为主的节段性、炎性、闭塞性疾病。近年来 ,TAO的实验研究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现就其研究进展概述如下。1 免疫学TAO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这一点已为学者认同。研究结果表明 :TAO活动期 ,免疫球蛋白 (主要是lgG、lgA)值、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动脉抗体的阳性率均有增高 ;补体系统变化不大 ;淋巴细胞功能明显降低 ,T细胞亚群CD3、CD4 、CD8均有减…  相似文献   

5.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现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现况薛莲,张培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以中小动脉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和腔内血栓形成为特征的疾病。1879年FelixvonWiniwarter报道了第1例患者,但直至1908年LeoBuerger通过对11例严重下肢缺血...  相似文献   

6.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 190 8年LeoBuerger确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AO)为独立性疾病以来 ,对这一病因不清且被认为是男性青年特有的疾病 ,国内外有 1个共识的诊断标准[1 3 ] ,但近年来此病的发病及诊治情况在发生变化。Stvrtinora等[2 ] 总结为 :女性和 4 0岁以上患者在增多 ;上肢常受累 ;诊断更确切 ;治疗更有效 ,截肢率减少。而病因仍不清楚 ,戒烟为首要防治措施。在此就其发病概况、机制研究和治疗现状作简要的叙述。一、TAO的发病概况1.发病率减少 :自 195 0年以后 ,西方国家的总发病率在明显下降 ,每 10万人的发病率 194 7年是 …  相似文献   

7.
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七例疗效观察林树良,梅建生我院于1989年3月至1994年5月应用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7例,经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30岁,最大的45岁,平均3...  相似文献   

8.
9.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 literans,TAO)是用[1]。对Ⅰ型和Ⅲ型胶原的的超敏反应已被证实在血液中存在抗胶原和抗弹力蛋白的抗体。最近研究发现,疾病活动期病人体内可检测到抗内皮细胞抗体,而内皮细胞抗体损害了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从而引起血管痉挛闭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手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头静脉远段与桡动脉作端侧吻合. 结果临床应用4例,术后缺血性疼痛症状消失,皮肤转红润,皮温回升,干性坏疽指愈合. 结论头静脉动脉化是治疗手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我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和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发病率变化。方法:调查我国13家医院1983-1998年TAO10401例和ASO8843例。结果:第一组1983-1986年TAO2313例、ASO849例;1987-1990年TAO2869例、ASO1243例;1991-1994年TAO2271例,ASO1438例和1995-1998年TAO1653例,ASO1506例,第二组1991-1994年TAO605例,ASO593例;1995-1998年TAO418例,ASO1044例,结论:在我国,TAO发病率呈逐年明显下降,ASO呈明显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作者利用致敏酵母菌法对28例TAO患者进行RBC免疫系列检查,结果表明28例患者均存在RBC·C3b花环率及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降低,而RBC·CIC花环率及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RFIR)升高,本病患者存在继发性红细胞免疫缺陷,且红细胞免疫抑制状态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结果同时表明红细胞免疫抑制状态同疾病活动情况密切相关,而与病变范围无关。  相似文献   

13.
血管复生素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药白果、人参、葱根等发酵制成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新药血管复生素。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证明血管复生素:①具有类似吗啡的镇痛作用,其镇痛率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01);②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抗炎抑制率达75.33%,和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01);③具有显著扩张病变血管的功能,扩张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性(P<0.01);④可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观察68例,66例获近期痊愈,治愈率为97.02%,仪器检查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免疫学检测,血清中抗血管抗体消失。证明该药具有抗栓溶栓、抑制抗血管抗体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肿瘤坏死因子在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老年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进行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及外周循环内皮细胞检查,检测方法分别为放射免疫测定、亚硝酸盐比色法和Takahashi法。结果:50例患者均呈高内皮素、高肿瘤坏死因子、低一氧化氮血症以及外周循环内皮细胞数目明显增加(P<0.01)现象,且同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肿瘤坏死因子参与了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康脉注射液对股动脉硬化闭塞症家兔的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建立股动脉硬化闭塞症家兔模型,并观察康脉注射液对其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等内皮细胞活性因子的影响。结果:股动脉硬化闭塞症家兔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T-Ⅱ)、内皮素(ET-1)、血栓素B2(TXB2)升高,一氧化氮(NO)、6-酮-前列腺素lα(6-K—PGFl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降低。康脉注射液能够明显降低AT-Ⅱ、ET-1、TXB2,提高NO、6-K—PGFlαCGRP,且优于对照组。结论:康脉注射液具有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促进EF/NO、TXB2/6-K—PGF1α趋向平衡。  相似文献   

16.
腹部CT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应用腹部CT扫描对50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病人的主髂动脉壁钙化病变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主髂动脉钙化率(ICL)为76%,并分析了ICL与年龄、临床分期、肢体动脉闭塞平面和并发症的关系,提示腹部CT检查是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重要诊断手段,对其定性、定位诊断、预后判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选择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人毛囊干细胞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Dispase)分离人毛囊干细胞,用含10 ng/mL VEGF、2 ng/mL bFGF及10%血清的EGM-2诱导液对其诱导,以无诱导因子的基础培养液为对照组,对每代细胞形态进行观察。诱导4代后,检测vWF(von Willebrand factor)与CD31的表达。结果在诱导液的作用下,细胞形态逐步向内皮细胞的铺路石样形态转变,对照组细胞形态改变不明显。至第4代,实验组已明显表达vWF与CD31,对照组表达不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实验组阳性表达率近80%,对照组则低于5%;RT-PCR显示,实验组表达vWF,对照组未见明显表达。结论使用含10 ng/mL VEGF、2 ng/mL bFGF及10%血清的EGM-2诱导液,可在体外诱导人毛囊干细胞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研究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转染PAX6基因后角膜内皮细胞相关特征性基因的表达,探讨其作为角膜内皮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大鼠骨髓单核细胞,接种到纤连蛋白铺层的细胞皿,以EGM-2培养液选择培养,获得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31、CD34、CD133、LDL、U...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红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致酶酵母菌法对82例接爱中西医结合治疗的ASO患者进行红细胞免疫系列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红细胞C3b(RBC.C3b)受体花环结合率及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降低,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CIC)受体花环结合率及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RFIR)升高,且以Ⅲ期病人最明显;同时表明红细胞免疫抑制状态随中西医结合有效治疗而逐渐恢复。结论:ASO患者存在继发性红细胞免疫缺陷,且同ASO疾病进程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为探讨ASO发病机制,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提供了新的免疫学理论依据和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大鼠体外实验探讨白蛋白与血浆胰蛋白酶损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的关系,初步证实白蛋白的保护作用。方法:分离并培养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将血管内皮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待血管内皮细胞铺满96孔板底部,换用无血清DMEM 100μL并加入10组含不同白蛋白浓度的培养液50μL(浓度从10%~0.02%),各孔均含浓度为0.125%的胰蛋白酶,反应1 h,通过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OD值。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白蛋白浓度与相应血管内皮细胞OD值呈正相关。Y代表OD值,X代表板孔中白蛋白浓度,回归方程为:Y=0.021X^3-0.084X^2+0.140X+0.397。结论:白蛋白对胰蛋白酶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白蛋白浓度与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