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士雄《温热经纬》的学术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士雄,字孟英,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卒于同治五年(1866)。王士雄一生著作颇丰,但以《温热经纬》一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此书在温病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温热经纬》中,王士雄的学术观点并不仅仅只是从他的按语中给出。实际上,王氏在做温病理论集成时,都是非常用心选择的。仔细分析他所选择的各部分内容,结合王氏按语,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王氏的学术主张。其关于温热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多取自于《内经》、《伤寒论》,辨证论治理论多取自于叶天士,风温病临床表现与治疗多取自陈平伯,  相似文献   

2.
张志斌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1):664-666
薛雪(生白)《湿热论》是清代温病学说的名著,也是薛雪存世不多的医学代表作。《清史稿》记载“世传《湿温篇》,为学者所宗”,但同时又留下了一个问题:“或曰非雪作”。该书是否为薛雪所作,现代学者亦见仁见智。一般认为“或曰”是指王盂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所言。王氏所疑是否确实?事涉温病学术来源的准确性,亟有必要追究其源。1王孟英关于《湿热病篇》的记载关于薛雪所撰《湿热论》,旧时最具有影响的记  相似文献   

3.
《通俗伤寒论》(以下简称《通俗》)是清末浙江绍兴名医俞根初先生所著。俞氏勤求古训,博采众法,理论精深,又临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体会到《伤寒论》虽是外感病的专书,但所论述仅以风寒为主;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王士雄《温热经纬》只讨论了温(热)、湿二邪为主的证治,各有所偏。只有六淫合论,才能成为四时外感病之  相似文献   

4.
《外感温病篇》是清代陈平伯(祖恭)所著。在吴子音《温食赘言》和王孟英《温热经纬》等书籍都有记载。本篇是论述风温邪在肺胃作为病机提纲,贯穿全篇始终,并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对风温的病因、病机以及有关治疗均作了系统的论述,是学习温病很好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号香岩,又号上津老人,清代著名温病大家,祖籍安徽歙县.其所著《外感温热篇》,尤为后人所推崇,基本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不仅在温病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整个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书中"治未病"思想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内容亦较为丰富,今初探其旨,择其要者,略述梗概.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有关温病学的论述,收入清代王士雄(字孟英)所著<温热经纬>一书中,题名为<外感温热篇>,分为37条.此篇充分反映了叶天士对温病学理论的建树和辨证论治的实践经验,对后世有重大指导意义.尤其是篇中的1至10条,集中体现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为研究温病学所必读.  相似文献   

7.
《外感温病篇》是论治风温病的专著,陈平伯对风温病的传变症见及治法独具精要,其治疗思想、用药选择也颇有特点,可与《温热论》《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相互参照。中医学风温病的研究,对辨治急性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外感温病篇》的整理分析,传承古人经验,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8.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是一部较早研究《伤寒论》而有一定影响的医学著作,该书在理、法、方、药方面对《伤寒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并有相当的补充和发辉。庞氏毕生致力于《伤求论》的研究,阐《伤寒论》理论之未发,补《伤寒论》证治之不足。所著《伤寒总病论》设专篇研究温病,别温病于伤采,独树一帜,在冶疗外感热病方面,他大胆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以“羽翼伤寒”,为促进温病治疗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庞安时是创立温病学说的杰出代表,其医学思想与学术成就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温热论笺正》一书,为清末民初医家陈光淞为“笺叶氏之旨,而正诸家之失”而作,于温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有颇多发明,实为研习温热病必备的参考书,建国以后历版《温病学》统编教材均有引用,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温热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著的一部论述温热疾病的专著。明清时期是温病学说的形成阶段,当时有代表性的著作如吴又可的《瘟疫论》、喻嘉言的《尚论篇》都对温热病的病因病机作了深入的研究,而直到叶天士《温热论》问世.才标志着温病学说走向成熟。从临床实践上看,其内容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己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伤寒和副伤寒、败血症、急性白血病等多种急性热病。书中对温热病的理论证治颇为后人推崇,时至今日,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其学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温热经纬》为清·王孟英所著。王氏长于治痰,尤长于治温病挟痰之症。在《温热经纬》中,王氏关于温病挟痰辨证施治的论述多达30余处,其中多数见于《余师愚疫病篇》的按语中。可见越是急症、重症和危症,王氏越是重视治痰以提高疗效。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归纳王氏在《温热经纬》中对温病痰症的论述。一、病因病机王氏认为温病痰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两方面。(一)素有痰症宿疾王氏指出:“邪火上炎,固能郁遏肺气  相似文献   

12.
《温热论》与《湿热病篇》分别是叶天士与薛生白的代表作,也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两篇著作不仅反映了叶、薛两家的温病学术思想,而且对临床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笔者将两者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探析《时病论》有关外感病的论述,表明在清代寒温争论之时就有力图使寒温合一的外感病学专著出现。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医外感病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对中医外感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鉴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仍将外感病学范围内的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作为两门学科开设,重习雷氏之见,对建立外感病学新学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外感温热篇》是叶氏究心于温热病五十多年的心血结晶,他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加以发挥,并创造性地、系统地提出新颖、独特、精辟的理论,是温热病学中的一篇著名的杰作。在温病学中极负盛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整个  相似文献   

15.
艾碧琛  赵国荣  肖碧跃 《光明中医》2011,26(7):1317-1318
从柳宝诒《温热逢源》的两篇文字分析其阐述伏气学说时比较法的运用,发现柳氏通过反复比较,将伤寒与温病、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这两个概念清晰区别开来,认为比较法是柳氏系统论述伏气温病理论不可或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6.
辨舌是叶氏《温热论》的重要内容,其有"必验之于舌"之明训。舌诊对辨别病邪性质、病位、邪正盛衰,指导辨证救治都有一定意义。1辨病邪性质温病病因甚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温热类病邪与湿热类病邪,《温热论》辨病邪性质首重舌苔,其论及的舌苔  相似文献   

17.
从温病学理论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伏气温病,其致病邪气因地域虽有寒热之分,但均以湿毒为主,因此宜命名为湿毒疫。《温热论》作为温病学家叶天士对于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在论述温病的诊疗时有三方面特色:①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②以透邪为要的治疗思路;③辨别体质灵活施治。叶氏在温病学理论中的发挥,也启迪着中医对此次新冠肺炎的诊治。  相似文献   

18.
朱俊程 《国医论坛》2005,20(2):49-49
《外感温热病篇》为清代医家叶天士所作,叶氏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在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痦等方面成就卓著。其不仅对温热病治疗过程中养阴和护阴等有独创性的见解,而且对温病治疗过程中阳气的调护也有较详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有关养阳、通阳、温阳及针对体质用药、慎防伤阳等一系列顾护阳气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指出伏气温病的病机为"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于骨髓",从病因学角度突出外感疾病的温热特性,并创辛凉透表之治则。用药主张辛凉宣透、清解郁阳;辛苦寒并用、表里双解;益气滋阴、扶正解表。其学术思想在温病学萌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笔者研习叶桂《外感温热篇》,揣摩其温病的理论框架,总结其诊断特色思路大致有三:首重湿邪诊察,其对温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次必验于舌,从苔辨病位、病性、并从舌形态判断病势转归及治疗;最次察皮肤斑疹,辨识属热属湿,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