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应用微小力传感技术和生物力学原理,研制能实施针刺时测量提插力和捻转扭矩的医用传感针,针刺提插捻转手法进行实时检测.方法 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20~30岁.选取临床较易得气、针感较好且便于提插捻转的足三里和腹部天枢两个穴位,单侧取穴,下肢非经非穴位为足三里穴与阳陵泉穴之间,足三里穴旁开1cm;腹部非经非穴位为天枢穴与大横穴之间中点.均垂直进针,穴位进针且在受试者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后,行均匀提插手法,提插频率为2次/秒,保持提插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行捻转手法时,捻转频率为2次/秒,捻转幅度为小于90°,保持捻转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获得针体受力时连续有规律的十个周期波长的图像和数据.非穴位的提插手法及针体受力检测系统与穴位相同.结果 ①腹部和下肢同一部位穴位与非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下肢穴位足三里穴与腹部穴位天枢穴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 为针刺手法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与分类规则在针刺手法测定中的应用。方法分别使用提插平补平泻、提插补法、提插泻法、捻转平补平泻、捻转补法、捻转泻法6种针刺手法,在ATP-II型针刺手法测定仪上进行总计200多次针刺手法操作,取得大量针刺手法参数。对测量参数整理后建立数据库;采用WEKA数据挖掘软件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主要采用关联规则中的Apriori关联规则和分类规则中的C4.5分类方法。结果 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出的结果:提插手法与提插最大值、提插最小值存在一定关联并且捻转离散度最小;捻转手法的提插离散度最小并且捻转幅度较大。C4.5分类规则较好的区分了提插手法与捻转手法。对个别手法特点做出了正确的评估,提插平补平泻手法捻转离散度小,提插频率高;捻转手法的捻转离散度较高,提插频率低。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在针刺手法参数的挖掘上具有可行性,也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3种基本操作手法(提插、捻转、提插捻转复合手法)对家兔穴区组织造成损伤形态计量学影响。[方法]36只家兔随机分入提插组,捻转组,提插捻转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对家兔足三里穴分别施3种操作手法,每日操作1次,行针时间1 min,共10次。计数穴区炎细胞数量;观察组织苏木精-伊红素(HE)染色和Masson染色后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3组针刺组炎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提插组神经损伤最轻,捻转组和提插捻转组出现的神经损伤较重。[结论]在不影响针感的前提下,在有神经干分布的穴位上针刺操作时采用单一提插法,可以减轻对神经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极泉穴不同操作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极泉穴不同手法操作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上肢感觉异常的改善程度.方法:将107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提插组37例采用极泉穴提插手法操作;捻转组36例采用极泉穴捻转手法操作;常规针刺组34例,穴取C4-T1夹脊、曲池等.结果:提插组总有效率达91.9%,显著优于捻转组的58.3%(P<0.005)和常规针刺组的76.5%(P<0.05),而捻转组和常规针刺组临床疗效接近(P>0.05).结论:极泉穴配合提插手法量学操作可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上肢感觉异常.  相似文献   

5.
针刺补泻手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手法 (指毫针针刺手法 ,下同 )是指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过程。针刺手法包括基本操作手法和补泻方法。而进针得气后的补泻手法是治疗中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笔者仅就针刺补泻手法中的有关问题阐述如下。1 针刺补泻手法种类于书庄[1] 收集了多种古今的补泻手法。其中基本补泻法 :徐疾、提插、捻转、迎随、呼吸、开合、九六等 ;综合针刺手法有 1分层 (部 )补泻法 :烧山火、透天凉 ,2补泻结合法 :阴中隐阳、阳中隐阴 ,3捻转补泻法 :龙虎交战 ,4捻转提插补泻法 :子午捣臼 ,5捻转升降行气法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原 ,6…  相似文献   

6.
针刺手法概而言之,总不外乎"补"与"泻"两种,只要针刺时注意做到选穴准确、意念专一、务令得气、捻转提插相结合,就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严洁教授在运用针灸技术治疗落枕方面有独到的认识和经验,临床疗效显著。选穴配方时她强调首先找准患部压痛点及活动障碍方向所在何经,然后依经选用其"输穴"配伍筋会穴阳陵泉等;刺灸时她要求患者配合做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运动与深呼吸,并根据病情虚实配合艾灸或刺络拔罐,以灸为补,以拔罐为泻;针刺补泻时她最常用提插、捻转与呼吸补泻法,实证采用捻转、提插及呼吸泻法相结合,虚证采用捻转、提插及呼吸补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1 耳体针二联针法 取? 穴:体穴——风池、翳风、下关.耳穴——神门、皮质下、额、颞、枕. 功? 效:祛风通络,镇静宁神. 主? 治:三叉神经痛. 针? 法:风池穴,针尖向对侧鼻尖斜刺1寸左右,只作捻转手法;翳风穴,于耳垂后方直刺1寸左右,手法只捻转,不提插;下关穴,在针刺前以左食指轻轻按压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  相似文献   

9.
方法:取曲骨、足五里、三阴交穴。针前令患者排净小便,足五里选28号三寸毫针,曲骨、三阴交用28号二寸毫针,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足五里行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传至会阴;曲骨用捻转手法,使小腹外阴有酸麻胀感;三阴交行提插捻转手法,使小腿内侧有酸麻胀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面瘫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4至64岁。病程1天至2个月。 治疗方法:第一组穴:患侧阳白透鱼腰、承泣透晴明、地仓透颊车、翳风、合谷。第二组穴:患侧丝竹空透太阳、下关透颧髎、颊车透地仓、翳风、太冲。每日针刺1次,连续针刺第一组穴1周,第二周用第二组腧穴。两组穴交替使用共4周。翳风、合谷及太冲施捻转,提插泻法其余面部腧穴施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相似文献   

11.
针刺手法是获得针灸疗效的关键技术.在总结近三十年从事刺法灸法学教学和临床针灸医疗经验基础上,笔者创立“平腕立指针刺手法”.该法是将刺手指力腕力融为一体,自然衔接,运针自如,组合操作提插捻转手法的一种针刺方法.为了突破目前针刺手法研究中提插和捻转单独研究的局限,笔者拟对“平腕立指手法”进行客观的量化研究,为教学临床及科研提供手法量化依据,并为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短篇报道     
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85例。取穴:主穴:人中、后溪;辅穴:肾俞、委中。凡确诊为急性腰扭伤者,即快速进针人中、后溪穴,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准。体质强者,采用捻转提插强刺激,留针15分钟,人中穴每隔3分钟强刺激一次,后溪穴每隔1分钟强刺激一次。在针刺捻转提插  相似文献   

13.
我们于1970年4月至1983年12月,应用针刺加共鸣火花治疗枕大神经炎88例,收效较好,介绍如下: 一、应用方法1.选穴及手法:按经络选取同侧(或双侧)风池、浮白穴为主,配以合谷或太阳穴。按针刺常规进针,以提插为主,捻转为辅,进针得气,尽可能使针感传导至病痛部位,以有酸、麻、胀而无痛感为宜。2.操作方法:针刺后,通以国产751型  相似文献   

14.
子午捣臼     
针刺手法名,出自《金针赋》。子午捣臼是一种捻转提插相结合的针刺手法。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次,再紧提慢按六次,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对健康人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针刺不行手法及不针刺干预,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手法针刺健康人体足三里穴后即刻,针后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即可使足三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增加,其中提插补法及提插泻法更为明显,且补法组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泻法组.结论:针刺手法操作可明显提高健康人足三里皮肤血流灌注量,且补泻手法不同,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提插与捻转手法强弱刺激内关穴对手厥阴经前臂段皮肤阻抗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使用课题组自行研制的阻抗测量仪进行经络阻抗测量.分别进行不施加手法和4种不同手法的试验。各试验组分别在不同时段测量手厥阴经前臂段皮肤阻抗.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各手法组皮肤阻抗基本变化趋势均为降低:提插强刺激和提插弱刺激对皮肤阻抗的变化影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刺激影响大于弱刺激:捻转强刺激和捻转弱刺激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刺激影响大于弱刺激:强刺激手法能稳定维持皮肤阻抗的变化趋势:捻转手法对阻抗变化趋势维持时间较久。结论:针刺及施加不同行针手法均对经络阻抗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提插与捻转手法强弱刺激内关穴对手厥阴经前臂段皮肤阻抗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使用课题组自行研制的阻抗测量仪进行经络阻抗测量,分别进行不施加手法和4种不同手法的试验.各试验组分别在不同时段测量手厥阴经前臂段皮肤阻抗,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各手法组皮肤阻抗基本变化趋势均为降低:提插强刺激和提插弱刺激对皮肤阻抗的变化影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叉.强刺激影响大于弱刺激:捻转强刺激和捻转弱刺激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刺激影响大于弱刺激:强刺激手法能稳定维持皮肤阻抗的变化趋势;捻转手法对阻抗变化趋势维持时间较久.结论:针刺及施加不同行针手法均对经络阻抗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针刺行气法,是指在针刺得气基础上使针下气沿着特定方向传导的一种针刺手法。针刺能否收效,这是关键的一步。在继承李毓麟老师针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已的实践体会,提出如下的几种常用针刺行气法。一是捻转法。拇指捻转方向不同,针下气运行方向也不同。本法多用于肌肉丰满处和要求气行缓慢者。二是提插法。小幅度的提插,有利于试探针下气的行走轨迹。三是按压法。按压部位与气行方向相反;如欲使气向前行,就要按压针的后方。四是针芒法。  相似文献   

19.
寇宏伟 《陕西中医》1997,18(4):188-190
<正> 哮喘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它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其引起的肺气肿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其治疗方法繁多,本文仅就收集到的90年以来有关针灸治疗该病的资料,分析归纳,综述如下。 1 针刺疗法 针刺治疗本病临床选穴种类较多,有十四正经的穴位,有经外奇穴,还有根据生物全息理论选择头针、眼针、手针的穴区等。手法多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临床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如马氏针刺手部喘咳点治疗咳喘病100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311-1314
目的:脐内环穴针刺的规范探讨。方法:对脐内环穴针刺的主要操作方法、治疗原理和可规范的相关延伸问题进行思考、比较分析。结果:脐内环穴定位宜取脐中外0.5寸处作一圆环,环线上均是穴位,适宜的针刺方法是以15°~30°角刺入,针0.5~0.8寸深。操作较适合采用呼吸、针芒迎随补泻的调气方法,在临床上可参以轻度的提插捻转行针手法和对取穴点先后、穴点补泻上予以规定操作。结论:脐内环穴是最基本的和全身性的调气方法,可在定位、针刺方法、呼吸补泻、针芒迎随补泻方面予以规范;并可参以提插捻转手法及在穴点先后、穴点补泻上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