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癌螺旋CT检查中各期扫描的CT表现.方法对经过螺旋CT检查诊断为转移性肝癌且临床证实为肝转移瘤的36例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病灶检出率以门脉期扫描最高,动脉期次之,平扫最低,病灶的增强主要反映在门脉期,环形强化灶内囊性坏死及"牛眼"征为转移瘤的基本表现.结论肝转移瘤表现多样且交叉出现,增强扫描必不可少,螺旋CT双期扫描更有利于显示病灶组织学及血供特点,有利于病灶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转移性肝癌的CT平扫及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结果转移性肝癌的CT表现复杂多样,但多发性为肝转移瘤的特点,"牛眼征"和环形强化应视为转移瘤较具特征性的表现,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最清晰。结论转移性肝癌的典型CT表现是弥散分布的多发低密度或高密度病灶,增强可见环形强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肝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对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s,门脉期60s延迟2~3min,分析其表现特征。结果:动脉期75%(28/37)肿瘤病灶呈高密度,门期65%(24/37)呈低密度、35%(13/37)呈高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确诊脊柱转移瘤患者行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敏感性。结果:65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确诊脊柱转移瘤43例(66.2%),X线平片确诊24例(36.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诊断发现受累骨节数86个、椎体骨质破坏44例、骨性椎管受累25例,椎旁软组织和腰大肌受侵44例。结论:螺旋CT扫描机三维重建有助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林千早 《中原医刊》2003,30(23):59-60
近十年来,由于螺旋CT的问世,CT容积式扫描成为可能,扫描速度大大提高,克服了普通CT扫描层面不连续的缺点,对小病灶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同时,螺旋CT快速扫描技术也解决了CT增强时间窗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CT图像质量,诊断准确性也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小肝癌(肿瘤直径≤3cm)的诊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  相似文献   

6.
李晓阳 《医学文选》2001,20(1):76-78
普通 CT在肝脏疾病检查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普通 C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螺旋 CT,以其快速的扫描和容积信息采集技术 ,为 CT检查带来了新的技术革新 ,也扩大了肝脏的CT检查范围 ,大大地增加了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信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肝脏快速的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的螺旋 CT多期扫描对肝癌进行多方面研究 ,推动了肝癌 CT研究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开展这门技术 ,本文就螺旋CT扫描技术及在肝癌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 螺旋 CT基本原理  螺旋 CT装置 (Spiral CT或 Helical CT)是 1989年首次研制出来的。与传统 CT相比 …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肝癌的600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308例不论肿瘤大小(包括114例结节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292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600例中409例为巨块型(占68.2%),114例为结节型(占19%),77例为弥漫型(占12.8%).308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9%、98%、92%、98%.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以期降低误诊率。方法对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20例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和分析,分析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发生数量,观察螺旋CT 3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结果 45例肝血管瘤中,表现典型率为91.1%;33例原发性肝癌中,表现典型率为78.8%;28例肝转移中,表现典型率为96.4%;7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中表现典型率为71.4%;7例肝脓肿患者中,表现典型率为85.7%。结论使用64排螺旋CT对大多数的肝脏肿瘤及肝瘤样病变能够准确地进行鉴别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张红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1317-1318
螺旋CT扫描为容积扫描,它通过快速连续扫描方式立体地采集数据,在疾病诊断方面与常规CT比较具有很大优势,尤其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检出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现已成为肝脏部位病灶重要的影像检查手段。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利用肝脏双重血供的特点,发挥螺旋CT扫描速度快,结合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动脉期、静脉期甚至多期扫描,可增加病灶与肝实质密度差,对多血供和少血供病灶的检出都很有利,增加了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玉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3):1666-166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2例临床表现及CT表现(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和生长方式、增强特点等)。结果:12例胃肠道间质瘤均为单发,7例恶性,5例为良性。发生于胃部的8例,小肠的2例,结肠的1例,小网膜的1例。肿瘤直径在2.8 cm~13.6 cm,平均直径为7.6 cm,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呈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缘较清楚,2例有肝转移。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大多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瘤体较小、圆形、边缘较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瘤体较大、分叶、中心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后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等征象。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CT一直为肝脏占位病变的重要诊断手段,在螺旋CT问世前,有关肝脏CT的研究很多,尽管存在某些分歧,但都主张将团注动态增强扫描列为常规,分移动式全肝动态扫描和同层动态扫描两种方式,前者为了检出病灶,后者侧重病灶定性.常规CT由于扫描速度的限制,动态增强不可能在肝脏的动脉期内完成全肝扫描,这对富血供的小病灶的检出非常不利.另外.也不可能使所有扫描层面均落在肝脏强化的峰值期内,这对少血供病灶的检出同样不利.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3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以进一步选择理想的扫描时期和方案。方法 43例小肝癌患者地平扫及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率为3或4ml/s然后开始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折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观察病灶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结果 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2.59%,70.37%及75.93%动脉期和门脉期,平衡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和平衡期之间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收集我院经螺旋CT检查并病理证实后50例鼻咽癌患者,其中放疗前后复查 8例.年龄20~70岁,男性32例,女性18例. 结果螺旋CT扫描表现为以下情况8例患者咽后璧局部软组织稍增厚局限隆起. 8例表现为咽隐窝变平,前后壁融合.18例见肿块向邻近软组织侵犯咽旁间隙不同程度移位、变形,甚至消失,其中 3例有淋巴结转移.18例除明显的肿块向周围广泛浸润,向颅内侵犯伴不同程度颅底骨质破坏,其中部分病例有双侧或单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螺旋CT对于鼻咽癌诊断、分期、放疗野设计及放疗后复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肺癌肾上腺转移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有无远处转移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尤其是能否手术、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其预后判断起决定性的作用。肾上腺是肺癌肺外常见的转移部位。笔者搜集28例肺癌肾上腺转移的临床及螺旋CT的相关资料,对其规律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谢雪芬  陈双庆  吴平 《右江医学》2004,32(6):563-56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造影剂在螺旋CT肝脏扫描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CT扫描两组健康人员的肝脏 ,注射造影剂的剂量分别为 75ml及 10 0ml。结果 造影剂剂量的增加 ,对肝脏的峰值及肝脏峰值出现的时间无显著的影响。结论 应用小剂量造影剂是螺旋CT肝脏扫描检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临床诊断胃癌的主要手段为胃镜和胃肠造影 ,但两种检查方法只能显示粘膜表面的病变 ,对胃壁、浆膜、邻近脏器受累及分期价值均有限。CT对胃癌诊断价值一直在广泛争议。近年来 ,螺旋CT的问世以及快速成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们通过对 6 7例胃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 ,以评估螺旋CT检查对胃癌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7例 ,男 4 3例 ,女 2 4例 ,年龄 39~ 77岁 ,平均 5 2 .4岁。多以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返酸、纳差、呕吐、消瘦或呕血为主。全组均经胃镜活检、手术病理或临床病史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以进一步选择理想的扫描时期和方案。方法43例小肝癌患者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或4ml/s,然后开始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的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观察病灶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结果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2.59%、70.37%及75.93%,动脉期和门脉期、平衡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和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另外平衡期时病灶的包膜和边缘的显示较其他两期更为清楚。结论在小肝癌的检出方面动脉期价值最大而门脉期和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双期扫描(动脉期加门脉期)可作为小肝癌CT诊断的常规技术,对不典型病例,平衡期扫描很有必要,有助于病灶的定性。  相似文献   

19.
王信祥 《中外医疗》2011,30(13):178-179
目的探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螺旋CT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及病理结果证实为原发性肝癌的69例患者的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扫描共发现106个病灶。肝脏平扫发现52个,低密度者26个;密度均匀者8个;12个病灶密度不均匀且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坏死病灶或脂肪变性;6个病灶呈脂肪肝性高密度影。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共106个,病灶均匀高密度强化者30个;强化不均匀且中心低密度部位强化不显著病灶72个;另有4个病灶为无显著强化低密度影。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5个,其中低密度影病灶68个;等密度影病灶12个;高密度影病灶5个。结论螺旋CT可以充分反映出肝癌病灶的血液供应特点,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翔宇 《广西医学》1998,20(2):251-252
在1989年北美放射年会上,螺旋CT首次被提出用于临床检查”’。螺旋CT采用进床式容积扫描,一次屏气可获得多个层面图像,完全可以避免层面的跳跃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病灶的漏检,提高了CT的可信程度’‘’。另外,螺旋CT还可以任意选择重建间隔,保证重建图像通过病灶中心层面,使部分容积效应减少到最小’‘’。大大提高了对小病灶的检出率。1则旋CT在肝脏中的双用扫描CT和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已广泛用于肝脏病的诊断’‘’。造影剂在肝脏内循环的过程分动脉期、门脉期和实质期。以往普通CT由于受扫描速度的限制,经外周静脉注人造影剂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