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静脉输液以其给药迅速、多样、疗效快,刺激性小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我院作为综合型二级甲等医院,小儿静脉输液每日占门诊输液总数的60%-70%,年总数达55000人左右,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输液过程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避免反复穿刺导致的多痛苦、大工作量、高压力、多抱怨、频投诉、浪费卫生资源等不良后果,从而创造和谐的输液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 通过阅读文献结合临床工作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与护士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穿刺部位的固定,持针手法,进针速度及穿刺后固定等因素有关.结论 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对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方法 30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穿刺方法,比较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结果 甲组一次成功率为88.67%,乙组一次成功率为96.67%,两组比较χ2=7.063,P=0.00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乙组成功率优于甲组.结论 经过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手法的改进,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5.
韦桂莲  邱妮  杨庆寒 《中外医疗》2012,31(18):149-149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首次穿刺的成功率。方法对我院门诊输液室近年来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应对措施。结果减少护患冲突,家长及患儿配合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结论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能,取得满意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操作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娴熟的护理技术和必要的专业知识,才能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孙丽  王永清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126-126,128
目的为提高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穿刺成功率达到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回顾我院儿科2006—2007年住院患儿1192例,对新生儿至2岁患儿的头皮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00例新生儿至2岁的患儿头皮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均达98%。结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并做好心理护理来减少负面影响。操作熟练,一针见血,妥善固定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患儿家长满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结果促进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护士的心理素质、环境、血管的选择及穿刺后固定等因素有关。结论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应从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训练入手,同时要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  相似文献   

9.
李泽义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3):1014-1015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2岁以内患儿治疗和抢救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其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成功后妥善地保护血管是临床护理实践中经常面对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结合临床护理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总结,谨供临床护理工作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胡敏 《中外健康文摘》2012,(38):156-157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方法500例患儿分成两组,分别选择不同的血管,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甲组一次成功率为89%,乙组一次成功率为97%,乙组优于甲组.  相似文献   

11.
王云辉  卢卉  周小香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0):1179-1180
目的:探讨顺-逆静脉穿刺在周围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肝硬化需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采用顺行静脉穿刺法,第二组采用顺-逆行静脉穿刺法。结果:第一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1%,第二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3%。结论:采用顺-逆行静脉穿刺法比单纯采用顺行静脉穿刺法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平肩水平式贴锁骨下进针的方法与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择期手术病例5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实验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是改良平肩水平式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对照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采用传统的一般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结果实验组采用改良平肩水平式贴锁骨下进针方法穿刺成功232例,成功率为92.8%;而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方法进行穿刺成功为199例,成功率79.6%。实验组与对照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发生气胸18例,误伤锁骨下动脉25例,血气胸3例,纵膈血肿1例,皮下气肿2例;而实验组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发生气胸仅3例,误伤锁骨下动脉为7例,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平肩水平式贴锁骨下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可行,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容易掌握和操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应用中的最佳穿刺部位,延长留置时间,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方法在收治的早产儿中随机抽取117例,根据血管情况分为4组,分别选择头皮静脉、上肢静脉、腋下静脉和下肢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观察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进而得出早产儿静脉留置针的最佳穿刺部位。结果腋下静脉留置时间(5.725±5.538)d,时间最长,与头皮静脉、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的留置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使用静脉留置针可首选腋下静脉。尤其对于一些需要输入高渗性静脉营养液的早产儿既可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可提高护理质量,增进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影响因素、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技巧及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本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1000余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穿刺、置管要点、肢体固定等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总结了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几点体会,减轻了儿科护理人员的心里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林建英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7-8,封3
目的为手背浅静脉穿刺时减少损伤皮神经,减轻疼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根据手背浅静脉和皮神经的分布及两者间位置关系的解剖学原理,明确进行手背浅静脉穿刺时尽量减少患者痛苦的最佳穿刺部位。结果手腕背侧和手背中部的三角形区域为手背浅静脉穿刺部位选择的相对“安全区”,掌背静脉外侧区域和拇指桡侧指背静脉桡侧作为穿刺时相对“危险区”。结论熟悉手背皮神经和浅静脉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有助于提高静脉穿刺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林建英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S):7-8,F0003
目的为手背浅静脉穿刺时减少损伤皮神经,减轻疼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根据手背浅静脉和皮神经的分布及两者间位置关系的解剖学原理,明确进行手背浅静脉穿刺时尽量减少患者痛苦的最佳穿刺部位。结果手腕背侧和手背中部的三角形区域为手背浅静脉穿刺部位选择的相对“安全区”,掌背静脉外侧区域和拇指桡侧指背静脉桡侧作为穿刺时相对“危险区”。结论熟悉手背皮神经和浅静脉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有助于提高静脉穿刺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王彬  王秀平  刘建  姚中强  张岩  李晨 《河北医学》2010,16(12):1419-1422
目的:探讨采用患侧股静脉穿刺行介入插管溶栓方法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对18例从右股静脉或右颈静脉入路行左髂股静脉插管失败的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左侧股静脉顺行法穿刺,成功后将导丝插入至下腔静脉,再从右侧股静脉或右颈静脉穿出后建立导丝轨道,再沿导丝将导管自右向左逆行插入左侧髂股静脉留置溶栓。结果:18例左股静脉穿刺16例获得成功,建立了左右股静脉导丝轨道,并顺利将导管至右股静脉或右颈静脉插入左侧髂股静脉内;经过3—14d导管溶栓后血栓均完全溶解,下肢肿胀消退;在溶栓过程中左侧股静脉穿刺处无明显淤血和血肿发生。结论:对于经右股静脉或右颈静脉入路插管失败的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患侧股静脉入路建立早丝轨道后再插管的方法,成功率高、安全、创伤小,临床应用可行。  相似文献   

18.
廖必芳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220-1221
目的探讨分析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护理对策。方法分析2011-12-2013-12间小儿一次静脉穿刺失败3528例,结合考察患儿家属、护理工作人员及其周围环境,总结影响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因素,并进行对策分析。结果影响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因素及比例:护理人员因素39.26%,患儿因素39.71%,家长因素14.91%,环境因素6.12%。结论提高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专业操作水平,做好穿刺前环境、物品准备与良好的沟通,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儿选择相应的穿刺方法,重视穿刺中的要点及穿刺后的护理,是有效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浅静脉穿刺困难的老年患者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试验组给予改进后的静脉穿刺方法,即穿刺前热敷浅静脉15~30min,手臂下垂扎止血带,穿刺时不握拳。结果改进后的静脉穿刺方法,大大提高了浅静脉穿刺困难的老年患者穿刺成功率。结论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浅静脉充盈,更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前随着对下肢静脉曲张,特别是对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及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根据其发病原因,许多创伤小、效果好的改良治疗方法出现。而下肢静脉曲张作为常见的静脉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临床症状,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多年来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仍以手术治疗效果最好。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致的浅静脉代偿性曲张外,其余病因所致下肢静脉曲张大多采用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然而,临床上常遇到小腿部有极度曲张静脉的病例,范围广泛,成迂曲状或蔓状改变,不能顺利插入剥脱探条进行静脉抽剥,需多切口分段抽剥或长切口大块剥离皮瓣切除曲张静脉,既不能完全清除广泛的静脉曲张,且在小腿上留下许多手术瘢痕,影响美观。我院外科从1996年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大腿段内翻剥脱联合经皮浅静脉电凝术(以下简称经皮浅静脉电凝术)治疗此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至2003年6月,我院共采用经皮浅静脉电凝术治疗185例,对其中129例进行随访,现就这一改良术式的临床疗效作一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