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桃  王归真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0):1426-1426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vdial infav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骤的、持久的缺血、缺氧,导致缺血的心肌坏死,是冠心病患者最严重的临床类型。早期诊断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典型的AMI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和酶学改变,不难作出诊断。而不典型AMI临床表现特殊,缺乏典型的症状体征,容易造成误诊。为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现将我院2002年2月至2008年4月误诊的20例AMI患者的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焦塑 《齐鲁医学杂志》2005,20(5):439-43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后果,临床上根据典型的胸痛病史、心电图的演变特点及血清酶学测定,诊断一般不困难。但是大约20%的AMI由于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和心肌酶学改变,容易误诊、漏诊。现结合我们误诊的14例非典型AMI的临床特点,将其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AMI)具有典型胸痛症状者一般不难诊断,但临床实践证明:AMI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酶学检查三方面都可表现不典型:而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老年AMI缺乏胸痛)者则发病早期容易误漏诊。这就要求临床医生熟悉AMI的不典型表现,提高诊断AMI的警惕性。近10年来,我们收治无典型症状的AMI患者5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绞痛临床表现 ,探讨减少临床上的延迟诊断时间 ,使非典型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明确诊断 ,及时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5 2例未出现明显心绞痛典型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后确诊 )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结果 在未出现明显心绞痛典型表现的AMI病例中 ,以心血管表现如冠心病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等最多见 ,胃肠道症状其次 ,再次为呼吸系统表现、神经系统表现等。年龄 <4 5岁者的AMI初诊时不能及时明确诊断的高达 4 7 8%。延迟诊断时间 8~ 132小时 ,平均 6 1小时。结论 对有冠心病家族史、肥胖、酗酒、长期精神紧张者 ,或有出现难以解释之症状者 ,宜尽早做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并动态观察 ,以便及时发现非典型心绞痛AMI病例 ,早期诊断和治疗 ,减少延迟诊断率及延迟诊断时间。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引起心肌严重缺血和坏死.大多具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典型的损伤、缺血、坏死的心电图变化或动态变化,而临床上通常将不具备典型心肌梗死症状、心肌酶学或心电图表现者称为不典型心肌梗死.大量的医疗实践证明,约30%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不明显,25%的患者虽然具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肌酶改变,但缺乏典型的特征性心电图变化,极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表现有重要意义.现就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表现类型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典型临床表现多为持续性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多超过30min或1h以上。典型病例诊断不难,而不典型的病例则易误诊、漏诊。AMI的非典型临床表现多指无胸痛或无症状,或以其它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现总结 1996年~2000年收治的32例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海华 《海南医学》2007,18(9):58-58,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胸骨后剧烈持续性疼痛或心前区压榨窒息样疼痛是AMI的特征性改变,但有相当一部分AMI患者从发病甚至整个病程都无典型胸痛发生,而表现为其他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尤其老年AMI患者临床表现更是复杂多样,极易误诊漏诊,导致不良后果[1].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并评价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征,为AMI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4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41例不典型AMI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改变以及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全部41例患者以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状为主者居多。41例不典型AMI患者中有9例未见明显的ST段变化,仅见病理Q波;10例仅见ST-T缺血变化或损伤型抬高,未见病理Q 波;4例延缓见梗死图形,全部为下壁AMI;3例为常规12导联无梗死图形,属于正后壁AMI;4例原梗死图形消失,V1与V2导联Q波消失,可见小r波;最终治愈率达95.12%(39/41),2例死于心力衰竭。结论:AMI的临床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心肌酶学指标变化,并结合心电图的动态改变进行综合诊断,避免发生误诊。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1)的典型临床表现多为持续性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多超过30min或1h以上。典型病例诊断不难,而不典型的病例则易误诊、漏诊。AMI的非典型临床表现多指无胸痛或无症状,或以其它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我科1986年2月~1997年4月共收治362例AMI患者,其中临床症状不典型64例(17.6%),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4例中,男56例,女8例;年龄37~82岁。50岁以下8例,51~60岁21例,60岁以上35例。病史:高血压病史28例,糖尿病史6例,高脂血症11例。心电图(ECG)或动态心电图(Holier)检查证实有慢性冠状动脉供…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三大依据[1],虽然心电图是临床医生确诊AMI的重要依据,但也同时需要得到实验室检测结果的验证,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AMI患者胸痛发作时由于冠脉阻塞,心肌广泛而持久缺氧缺血,由此而导致的心肌损伤比心绞痛严重的多[1],AMI患者血清中心肌酶活力普遍升高,升高幅度也比心绞痛患者高得多.AMI患者胸痛发作早期,约3~6 h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酶活性即开始上升[2].因此,CK及CK-MB是AMI早期诊断的重要酶学指标,而且对判断梗死扩展、再梗死、梗死后再灌注以及估计心肌梗死范围均有重要价值.本文报道54例患者胸痛发作48h内来我院就诊时急诊室心肌酶谱检测结果.项目包括: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CK、CK-MB、乳酸脱氢酶(LDH).  相似文献   

11.
心脏标志物及其应用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典型病人可根据病史、症状和心电图的特殊改变而进行诊断。但约有1/4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发病早期无典型症状,约1/2AMI病人缺乏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2.
在急性肌梗死(AMI)的诊断中,以往临床一直把心电图Q波改变和酶学检测视为重要指标,但有关资料显示心电图敏感性只有50%,而酶学检测也有其局限性,对部分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例诊断价值较低,常造成临床治疗不当,为此我科自2003年以来开展了肌红蛋白(Mb)和心肌钙蛋白I(ctn-I)的检测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收集97例急性胸痛1~12h入院患者,并按心电图检查有无Q波改变,将其分成二组,即1)观察组有Q波改变,并确诊为(AMI),共29例,年龄43~72岁;2)对照组无Q波改变的胸痛待查患者共68例年龄39~76…  相似文献   

13.
马旭  马陟 《中国医学创新》2007,(11Z):146-14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后果,临床上根据典型的胸痛病史、心电图的演变特点及血清酶学测定,诊断一般不困难,但是大约32%的AMI由于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和心肌酶学改变,容易误诊、漏诊。现将我院2003年-2007年收治的不典型心肌梗死15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复杂性缺血所致。由于AMI患者约1/4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55%没有特异的心电图改变,这使血清学标志物在AMI的诊断中居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不典型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45例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MI有各种不典型临床表现.结论 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及心肌标记物检测可使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得到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16.
石振清 《宁夏医学杂志》1991,13(5):316-318,F003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心肌暂时缺血、缺氧、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典型的冠心病心绞痛诊断并不困难,但对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乃致有无痛性发作的病人就比较困难。本文就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程序和方法综述如下。一、诊断程序 1.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史;2.可见陈旧性、亚急性或急性心肌梗塞的可靠诊断依据;3.休息时心电图呈缺血性ST—T并且是对应导联改变即能定位;4.双倍二级梯、平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急剧的血流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的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心肌发生坏死。临床常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的疼痛、发热等不适,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及心电图出现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典型的胸痛超过30分钟,硝酸甘油无法缓解;典型的心电图变化,持续异常的Q 波或两个以上的导联出现 QS 波,持续24 h以上;血清学变化酶测定值或心肌蛋白标志物持续异常或先升高后降低[1]。如何在发病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对降低急性期死亡率有重要价值。我们对97例AMI患者采血检测肌红蛋白( MYO)及高敏肌钙蛋白( hs-TNT )含量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方法:对36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诊治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6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临床表现为疼痛部位不典型者16例,无胸痛而以其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11例,心电图表现不典型者9例。结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极易误诊或漏诊,临床医生应常规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期早期诊治,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要重视心肌肌钙蛋白的临床应用和检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976年,WHO和一些心脏病学术组织共同提出了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三条标准,即胸痛症状、心电图异常(出现Q波或ST段抬高)以及有关心肌酶标志物的改变,符合其中的两条即可诊断为AMI。临床实践发现,AMI病例中约40%的胸痛症状不明显,约25%的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心肌酶标志物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20.
临床症状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据症状、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及血清学特异性的变化,不难做出诊断。而不典型AMI临床差异极大,表现复杂多样,误诊时有发生。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据资料统计,约1/3患者猝死于院外,大约有1/4—1/3患者症状轻微或无明显症状未及时就诊,仅1/3—1/2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