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内侧张开式楔形胫骨高位截骨(HTO)技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国外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多年来,HTO技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很有价值的手术方法。正确的术前评估和手术的精确性,对手术的成功较重要,患者相对年轻、术前关节活动好、单髁性骨性关节炎且伴有膝内翻畸形是最佳的手术适应证。植骨材料的选择包括:自体髂骨块、同种骨和骨替代材料等,但是应用自体髂骨块,仍是当今临床应用的金标准。术中截骨操作时,应用C形臂X线机监测很重要,以防截骨方向偏斜,截骨位置理想后再行植骨。研究资料表明:负重线向外移至胫骨平台宽度的62%~66%处时,治疗效果较满意。患者选择适当、截骨角度准确和不发生手术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外侧闭合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应用外侧闭合楔形HTO治疗9例(男3例,女6例)伴内翻畸形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年龄52~58岁,平均56岁。术中显露胫腓关节近侧,切开前侧关节囊,用骨锯或骨刀去除外侧楔形骨块,闭合截骨处缺损后用“U”形钉固定。结果:手术顺利,无手术并发症,经2-5、5年(平均3.5年)随访,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评定标准:优5例,良好3例,尚可1例。结论:外侧闲合楔形HTO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引起关节疼痛的有效手术方法,但不适用于年龄过大的患者(〉60岁)。 相似文献
4.
5.
胫骨高位截骨Link槽式钢板内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Link槽式钢板的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的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2年12月共1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接受HTO并应用Link槽式钢板内固定,其中男性3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43岁,平均51岁,膝内翻角度最大24°,最小8°,平均17°,HSS膝关节评分平均71分.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最长3年,最短6个月,平均25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截骨处无移位及松动,内固定无断裂,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同术前,纠正膝内翻角度平均22°,股胫角(FTA)平均达到外翻9°,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6分,较术前增加15分.1例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牵拉症状,2个月后消失.1例患者术后因脂肪液化伤口延迟愈合,换药后痊愈.结论HTO可明显改善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的下肢负重轴线及局部血供,降低骨内压,疗效满意.Link槽式钢板设计简单,固定可靠,截骨角度可准确掌握,是HTO理想的内固定选择. 相似文献
6.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访10年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随访10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螺钉钢丝内固定术治疗2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男3例,女17例,年龄43~76(57.80±8.05)岁。分别在术前,术后1、5、10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价膝关节疼痛、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16例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9~11(10.0±0.8)年。VAS评分由术前的7.88±1.15降至术后1、5、10年的3.19±0.91、3.44±0.96、3.69±1.20,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临床评分由术前的61.94±5.74增加至术后1、5、10年的75.50±4.62、80.13±3.97、77.38±6.40,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2.81±13.03增加至术后1、5、10年的77.50±8.56、81.88±6.55、76.88±10.78,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腓总神经损伤及截骨不愈合的并发症。结论: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螺钉钢丝内固定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具有较好效果,可以阻止或延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展,长期随访能达到与关节置换相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Jackson 1958年首次应用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以来,以其手术简单、止痛效果好、功能恢复快而被广泛开展.至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治疗伴有内外翻性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常规手术.临床上对于手术适应症,尤其是患肢畸形程度的要求限制极高.对于术前负重位X线片上股胫角(FTA)>185°者因为手术后疗效不确切,并发症多,临床应用和报道不多.我院近年来采用HTO(Maquset法)治疗FTA>185°骨性关节炎病例17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Link槽式钢板的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的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2年12月总共1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接受HTO并应用Link槽式钢板内固定,其中男性3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43岁(平均51岁),膝内翻角度最大24°,最小8°(平均17°),HSS膝关节评分甲均71分。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最长3年,最短6个月(平均25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截骨处无移位及松动,内固定无断裂,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同术前,纠正膝内翻角度平均22°,股胫角(胛A)平均达到外翻9°,HSS膝关节计分半均为86分,较术前增加15分。1例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牵拉症状,2月后消失。1例患者术后因脂肪液化伤口延迟愈合,换药后痊愈。结论:HTO可明显改善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的下肢负重轴线及局部血供,降低骨内瓜,疗效满意。Link槽式钢板设计简单,固定可靠,截骨角度可准确掌握,是HTO理想的内固定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0年5月-1995年12月,应用膝关节外固定加压融合器行高位径骨截骨术治疗伴有膝内翻畸形的骨性关节炎10例10膝,并随访6个月-5年半,平均3年9个月。术后结果,股胫角由术前平均184.7°矫正到平均170.3°。评分由术前平均47分,增加到平均85分。手术采用胫骨楔形截骨,双期氏针加压外固定。术中同时行胫骨远端前移1cm,以改善髌股关节的负重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清理胫骨高位截骨骑缝钉固定术治疗膝骨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及应用记忆合金骑缝钉固定的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2003年5月应用记忆合金骑缝钉固定的胫骨高位截骨术结合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34例(42膝),男6例(8膝),女28例(34膝),年龄42~67岁(平均54.2岁)。随访1 a 4个月~3 a 8个月(平均2 a 11个月)。关节镜下发现:髌内侧滑膜皱襞10例;内侧半月板损伤12例;外侧半月板损伤6例;关节软骨损伤20例;关节内游离体7例;髁间窝狭窄9例,关节镜下清理后进行胫骨高位截骨,不显露腓总神经,闭合楔形截骨,行改良胫骨结节前置,保持内侧骨膜的稳定性,应用记忆合金骑缝钉固定。[结果]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基本不受影响,膝内翻畸形得到矫正。膝关节评分术前为(53.71±6.7),术后为(91.02±7.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优良率为95.24%。术后并发症少,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无需再次取出内固定。[结论]关节镜下清理及应用记忆合金骑缝钉固定的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关节内病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低,可早期负重,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质愈合,组织相容性好,无须二次手术取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45例63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男10例(15膝),女35例(48膝);年龄45~64岁,平均(54.76±5.54)岁。术前常规行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检查,准确测量股胫角大小,根据术前股胫角决定胫骨外侧截骨量,手术均在硬膜外麻醉下常规行胫骨高位截骨术,大部分行腓骨中段截骨,部分病例行上胫腓关节松解。术后第2天即行功能锻炼,2周开始无负重下床活动,术后8~10周开始负重。术后第2天、8~10周、半年、1年及以后每年1次拍片复查,对全部病例术前、术后3~5年、术后10~14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价膝关节疼痛、畸形、功能和运动范围。结果 :43例(61膝)进行了10年及以上的随访,全部患者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术后8~10周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术后10~14年HSS评分平均76.24±5.27,优27膝,良25膝,可7膝,差2膝。术前与术后3~5年、术前与术后10~14年VAS、HSS、KSS比较有差异,术后3~5年与术后10~14年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内侧间室关节炎)只要手术指征掌握适当,术后积极锻炼,其中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股骨髁上内翻截骨术常用于治疗伴有膝外翻畸形的膝外侧室骨性关节炎.2002年5月至2006年12月,采用股骨髁上内翻截骨Giebel内固定治疗因骨性关节炎并膝外翻畸形的12例(13膝),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胫骨高位截骨Giebel内固定治疗膝内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Giebel内固定术治疗膝内翻畸形的效果。方法对18膝内翻畸形患者采用胫骨高位截骨Giebel内固定。手术前后摄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测量内翻角、机械轴线和斛剖轴线并记录。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29个月。术后1例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经治疗3个月后肌力感觉完全恢复。截骨处在术后12~14周均达到骨性愈合,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摄片检查下肢力线维持在术后水平。结论胫骨高位截骨Giebel内固定术治疗膝内翻畸形效果确实可靠,骨愈合率高,推迟了膝关节置换的年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应用胫骨高位倒L形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性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应用AO外固定架固定的优点.方法 对30例(48肢)内翻畸形性骨性关节炎患者行胫骨高位倒L形截骨术,应用AO外固定架固定.采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JOA)、股胫角改变及患者的主诉来判断手术疗效.结果 30例随访2~18个月,所有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有3例出现小腿肿胀,经治疗后痊愈,股胫角明显改善.结论 胫骨高位行倒L形截骨,使骨折端接触面积进一步加大,增加了骨折断端的稳定性.AO外固定架与克氏针结合固定截骨端,属于一种弹性固定,对骨折端有持续性加压作用,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胫骨高位嵌插截骨治疗高龄屈曲型膝内侧间隙骨关节炎的方法疗效,并与传统高位胫骨截骨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对年龄60~82岁,病史3~20年,屈曲度7°~19°的膝内侧间隙骨关节炎的3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进行胫骨高位嵌插截骨和传统高位截骨手术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内翻畸形和屈曲畸形恢复、膝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要求患者术后第4、6、8、9、10、12、14、16周及5、7、9、12个月复查,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内翻、屈曲角度纠正情况。术后12个月时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胫骨高位嵌插截骨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9.26±2.23)周,传统高位截骨组平均(11.53±3.15)周,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术后1年,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胫骨高位嵌插截骨平均(88.5±4.4)分,优14例,良1例;传统高位截骨组平均(78.1±5.7)分,优8例,良5例,可2例。胫骨高位嵌插截骨组术后膝关节伸直位角度0°~-1.1°,术后平均矫正(13±3.3)°;传统高位截骨组术后膝关节伸直位角度与术前相同,为(14°±3.3)°。两组术后站立位X线测量,FTA平均170.2°(l69.1°~172.3°),平均矫正12.3°~12.5°。结论:胫骨高位嵌插截骨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隙骨关节炎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同时矫正了膝关节内翻畸形和屈曲畸形,更好地恢复了膝关节的功能,此手术方式明显优于传统的高位截骨术。 相似文献
17.
High tibial osteotomy with fixation by a blade plate for 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T Koshino T Morii J Wada H Saito N Ozawa K Noyori 《The 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89,20(2):227-243
Surgical techniques were described on tibial osteotomy above the tuberosity, the fragments of which were fixed with a Koshino blade plate. Postoperative clinical results on 176 knees with 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of 138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2.1 years were excellent in 110 and good in 55 knees with an average of 5.5 years' follow-up. The best knee score was obtained in the knee with postoperative limb alignment of 6 to 15 degree valgus angulation (standing). The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 especially in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which was much easier with the Koshino blade plate fixation than with other methods. The sinking of the osteotomy site was checked through observation of screw movement in the slot of the plate during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in 53 selected knees, and the averaged distance of sinking was 3.9 +/- 2.5 mm. The time of mechanical bone union judged by cessation of sinking averaged 12.9 +/- 6.2 weeks after osteotom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