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在临床运用中的早期疗效分析. 方法 1999年1月~2001年6月,12例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者接受了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采用改良Moore小切口,在头下位置将股骨头截断,保留完整的股骨颈.选择合适的外杯,55度外翻角装入.内杯为超高分子聚乙烯,超半径设计保持外翻45度.术前、术后及随访中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摄X线片以了解假体的位置、松动情况及异位骨化.结果 12例均获随访2~4年6个月,平均3.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92分;仅3例出现轻度异位骨化;无假体松动及下沉;1例发生股骨假体柄周围的轻度吸收. 结论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主要适用于无骨质疏松且股骨颈完整者.  相似文献   

2.
背景:传统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切除股骨颈,严重影响股骨近端受力平衡,容易发生骨吸收,导致假体松动和下沉。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一种优良而又全新的全髋人工关节,目前报道尚少。目的:评价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及x线片影像结果。方法:2007年7月至2008年9月,50例61髋行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均选用保留股骨颈人工关节柄(CFP)和骨小梁固定型髋臼杯(TOP),使用专用模板,行垂直股骨颈截骨,自转子间窝向上保留股骨颈0.5-1cm。选择合适的外杯,55°外翻角装入。聚乙烯内杯设计保持外翻45°。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x线片评估包括假体位置、松动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52个月,平均46.35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8.5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91.22分。1例初次置换时出现穿通骨折;1例出现轻度异位骨化;无假体松动及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术保留了大量骨质,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CFP)置换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分析及其优点。方法对4例股骨颈骨折行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摄X线片以了解假体的位置及松动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92分,关节稳定,未发生假体脱位、松动、下沉。结论CFP适用于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尤其对年纪轻、活动量大、无骨质疏松、股骨颈完整的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CFP)置换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分析及其优点。方法对4例股骨颈骨折行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摄X线片以了解假体的位置及松动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92分,关节稳定,未发生假体脱位、松动、下沉。结论CFP适用于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尤其对年纪轻、活动量大、无骨质疏松、股骨颈完整的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14髋)因各种因为行保留股骨颈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采用改良Moore小切口,在头下位置将股骨头截断,保留完整的股骨颈;选择合适的外杯.外翻55°装入,内杯为超高分子聚乙烯,超半径设计保持外翻45°.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摄...  相似文献   

6.
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少华  郑慷 《临床骨科杂志》2010,13(1):45-46,48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使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26例髋关节疾病患者(31髋),术前、术后及每次随访时均常规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功能评测使用Harris评分,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7(5.6±0.86)年,31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0.88±0.90)分上升到术后的(91.31±0.77)分,优良率91.8%,术后X线片评价假体在位良好,假体无松动、下沉等临床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92%。结论应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年轻的髋关节疾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近期疗效,保留了更多宿主骨质,利于翻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髋关节疾病患者采用Gibson切口行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头下位置将股骨头截断,保留完整的股骨颈,并选择合适的外展角及前倾角植入假体。术前术后行Harris髋关节评分,随访时摄片了解假体的位置。结果 23例均获随访,时间33~50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37.7分±9.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0.4分±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出现双下肢不等长(长度差异2 cm);无感染及神经损伤,无脱位及肺栓塞形成;出现异位骨化Ⅰ级2例,Ⅱ级1例。结论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假体治疗髋关节疾病,保留了更多宿主骨质,利于再次假体翻修,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病的疗效。方法应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病55例(65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25~65岁,平均48岁。结果本组经过0.5~8年随访,所有人工髋关节临床效果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和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符合股骨近端生理顺应性,可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引起假体松动和下沉。  相似文献   

9.
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2000年9月~2005年1月,采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病16例(20侧),男5例,女11例;年龄32~56岁,平均48岁。其中股骨头坏死致髋关节骨关节病8例(4例为双侧),股骨头坏死4例(2例股骨颈骨折愈合后股骨头坏死),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坏死2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不愈合2例。病程2~8年,平均4年。结果全部患者获得0.5~4年的随访,20侧人工髋关节临床效果良好。人工髋关节的活动及功能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和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符合股骨近端生理顺应性,使假体适应应力分布,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引起假体松动和下沉。同时为今后假体翻修提供骨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术(CFP)的临床疗效.方法 头下型股骨颈骨折21例均行CFP手术,对比术前术后髋关节的Harris评分,并随访观察假体的位置及松动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2.3±19.8)分,显著高于术前(52.6±16.7)分,术后随访显示关节稳定,无假体脱位、松动、下沉等现象.结论 CFP可保留更多的宿主骨质,对假肢的以后翻修具有较好的作用,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打印髋关节旋转中心定位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辅助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郑州市骨科医院关节Ⅰ科采用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为37~65岁,平均51.8岁。运用3D打印髋关节旋转中心定位器辅助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臼杯的外展角、前倾角及髋关节旋转中心,记录患者手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O2(患侧)与解剖旋转中心O1(健侧)的符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髋关节旋转中心O2与解剖旋转中心O1的纵坐标分别为(19.36±3.61)、(18.33±3.41)mm,横坐标分别为(39.93±2.97)、(39.99±3.16)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中心符合。术后患侧外展角与髋臼前倾角均在正常范围内:外展39.3°±3.2°,前倾14.6°±1.2°。末次随访时14例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42.3±3.2)分提高至(94.3±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3,P=0.002);优13例,良1例。随访期间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髋臼及股骨假体松动,未见异位骨化形成。结论3D打印髋关节旋转中心定位器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协助髋关节旋转中心的重建,精准植入髋臼假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4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50髋)。记录术后感染、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65(24.1±16.0)个月。术后无感染、髋关节脱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由术前7~77(38.0±15.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68~96(87.2±6.0)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患侧髋关节疼痛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满意;摄髋关节X线片复查显示关节假体位置、宿主骨对臼杯覆盖良好,假体骨骼界面稳固、无松动。结论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满意,术中髋臼处理、真臼重建以及股骨假体的选择与安放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随访结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对51例56髋施行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男31例34髋,女20例22髋;年龄25~87岁,平均56.2岁.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72.4±8.4)分.新鲜股骨颈骨折6例6髋,股骨颈骨折继发股骨头坏死4例4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Ⅲ-Ⅳ期)34例37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2例3髋,类风湿髋关节炎2例3髋,髋关节结核3例3髋.全髋关节置换50髋,半髋关节置换6髋.以Harris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用Amstutz分区方法对X线片进行分区评价,观察假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2~7年,平均4.8年.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92.8+3.2)分,其中优44髋、良7髋、可4髋、差1例,优良率91%.术后第2,3天发生关节脱位2例,经手法复位成功;术后40天发生感染1例,行关节腔病灶清除及持续关节腔冲洗后治愈;术后半年髋区疼痛1例,行有柄全髋关节翻修.随访期间X线片未见关节松动、脱位及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 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保留股骨颈,创伤小、出血少易于于翻修,适合高龄体弱及年轻患者.早期疗效可靠,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术中假体安放位置的控制和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对42例45髋因DDH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女39例,男3例,平均年龄46.3岁,单侧39例39髋,双侧3例6髋。按Crowe分型,Ⅰ型17例18髋,Ⅱ型17例19髋,Ⅲ型6例6髋,Ⅳ型2例2髋。术前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股骨颈干角、股骨颈前倾角。入路采用改良后外侧Gibson入路,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对于颈干角小于135°,手术时适当增加至135°,大于135°则维持原有角度;DDH患者股骨前倾角均有增加,术中应适当减少,并减少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采用X线检查和Harris功能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术前股骨颈干角平均134.1°,术后平均138.2°,其中术前颈干角小于135°的34髋,平均131.7°,术后平均137°;术前颈干角大于135°的12髋,平均140.9°,术后平均141.5°。股骨前倾角术前平均34.5°。术后X线显示所有髋臼均为真臼重建,髋臼外展角平均42°。双侧肢体长度差别术前平均2.1cm,术后平均0.5cm。平均随访14.6个月。Harris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3.6分,最后一次随访功能评分为平均88.4分。随访期内无股骨颈骨折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年青DDH并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近期效果满意,术中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假体安放位置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前倾角技术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8-06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1例(36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比较手术前后髋臼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31例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术后骨盆正位及髋关节侧位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及对应关系良好,无假体松动、下沉,无脱位表现。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步态均明显改善,髋部疼痛均消失,仅2例轻度跛行。术后髋臼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较术前明显减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前倾角技术应用于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指导合适假体的选择、设计以及确定合适的髋臼前倾角、股骨柄前倾角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联合前倾角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继发性股骨头颈短缩的手术操作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本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合并继发性股骨头颈短缩畸形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1~66岁,平均43.6岁。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先切开并松解粘连挛缩的髋关节囊,真臼位置安放髋臼假体,先选择小一号股骨试模及短颈股骨头试模进行髋关节复位,在保持髋关节囊张力的情况下再进行髋周围挛缩软组织梯次松解。术后定期门诊随访,X线平片观察假体与骨界面骨愈合情况,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5~81个月,平均18.5个月,术中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及骨折并发症。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3.1±4.8)分改善至术后半年(91.2±5.2)分。38例髋术后均立即实现了髋臼及股骨柄的生物性压配与初始稳定,术后3个月X线片上均获骨性固定。结论对股骨头颈短缩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时,术前测量评估和术中定位测量有助于选择合适假体,采用髋关节复位后梯次松解法可安全、有效地对髋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挛缩进行分层松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大直径股骨头(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影响该类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12月,采用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病患者41例(49髋)进行术后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记录患髋的活动范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评估根据随访骨盆X线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前倾角,记录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透亮线和骨溶解情况.结果 截至随访终点,共39例(47髋)获得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25个月,随访率为95.1%.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3.8±13.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2.0±5.4)分.患髋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屈髋由79.8°增加至110.2°,外展由20.9°增加至38.3°,外旋由12.0°增加至26.0°;术后2年屈髋平均可达113.2°,外展可达40.2°,外旋可达30.8°.术后患者轻度跛行3例,大腿不适2例,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术后假体松动或脱位、术后异位骨化发生.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假体外展角为39.5°±4.9°,前倾角为14.5°±2.1°,髋臼未见松动、移位.术后均未发现透亮线和假体周围骨溶解.结论 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特别适用于活动量大、预期寿命较长的年轻患者.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using metal-on-metal prosthesis with large diameter femoral head.Methods From October 2007 to December 2007,41 patients (49 hips) underwent large diameter femoral head metal-on-metal THA in our hospital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Clinical outcomes measures were Harris score,hip range of motion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Abduction angle and anteversion angle of cup were measured on radiological films.The radiolucent line and osteolysis around the prosthesis were also recorded.Results Thirty-nine patients (47 hips) were followed up at least 2 years.The average Harris hip score had improved from (43.8±13.1) points preoperatively to (92.0±5.4) points at final follow-up.All the patients had attained satisfactory results.No late complication happened.For the rang of motion at final follow-up:flexion of the hip had improved from 79.8° to 113.2°,abduction had improved from 20.9° to 40.2°,external rotation had improved from 12.0° to 30.8°.Radiological measurement showed the mean abduction angle of cup was 39.5°±4.9°,the mean anteversion angle of cup was 14.5°±2.1°.No radiolucent line and osteolysis were found after THA.Conclusion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THA using metal-on-metal prosthesis with large diameter femoral head is encouraging,especially for young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保髋手术治疗失败后的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再次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2例(30髋)保髋手术失败后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例,女15例;行保髋手术时年龄1~18岁,平均(7.9±3.4)岁;行THA时年龄22~63岁,平均(34.2±11.2)岁;单髋14例,双髋8例,左髋16侧,右髋14侧。手术前后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评价,并对手术前后的X线片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病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0.5±18.5)个月。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Harris总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8.7±10.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9.4±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7,P<0.001),且患者的疼痛、行走、功能、活动度等各项指标的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9±0.9)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1.4±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7,P<0.01);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由术前的平均(3.32±0.51)cm降低到术后(0.71±0.3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1,P<0.001)。所有患者均无发生手术切口及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及异位骨化等术后并发症,仅2例患者术中出现股骨近端纵行劈裂。结论保髋手术失败后的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比两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股骨假体安放的技术,提高对术中股骨假体安放及假体周围软组织修复的认识。 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骨病骨肿瘤科同期收治的髋部肿瘤、股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肿瘤已全身转移且不宜手术治疗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者90例95髋,男53例56髋,女37例39髋;年龄12~81岁,平均(55±14)岁。其中行肿瘤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置换者(A组)12例12髋;行常规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者(B组)78例83髋。术中两组患者参照多处解剖标志安放股骨假体,并最大限度重建假体周围软组织解剖结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和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秩和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90例获3~30个月的随访,平均(36±7)个月的随访。在手术时间和术中术后出血量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7,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Harri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62,P<0.05),两组患者其术后髋关节功能得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79,P<0.05),术后B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于A组患者。随访期内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术后下肢不等长、术后关节脱位、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肿瘤型假体组1例由于外展肌力不全,出现行走步态异常。 结论股骨假体位置的正确安放及假体周围组织完整性的保持和术后重建恢复是术后髋关节获得良好功能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应用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3年内收治的23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实施单侧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53.5岁。平均随访26个月,手术前后评估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进行X线检查评价假体位置情况及主观满意度调查。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监测患者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术前50.7分改善为术后91.2分,优良率为95.7%,总体满意率为95.7%。手术前后及随访时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