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可通过相关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刺激多种炎性介质的产生,诱导及增强机体炎症反应。近年来发现损伤相关分子模式与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息息相关,并严重影响创伤患者的预后。通过对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在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作用、信号转导机制相关研究的回顾发现,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可作为创伤后炎症反应程度及预后的预警指标,并可成为治疗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新的标靶。  相似文献   

2.
<正>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指麻醉药物经过静脉、呼吸道或肌内注射等途径进入体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并在临床上表现为全身痛觉消失、反射抑制、意识不清等症状。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与血液内药物浓度有关,并且可以控制和调节~[1-2]。而且,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代谢分解或从体内排出后,患者的神志及各种反射就会逐渐恢复~[3]。目前,全身麻醉的临床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然而,关于全身麻醉分子机制的研究,尽  相似文献   

3.
内毒素的跨膜信号转导及其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失控性炎症反应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病理现象,是创伤后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细菌脂多糖(LPS)是最常见的诱导失控性炎症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单核/巨噬细胞表面LPS相关受体是机体识别并启动炎症反应的始动因素,是诱导炎症反应失控的关键环节之一,单核/巨噬细胞膜表面存在多种LPS相关受体,其中清道夫受体(SR)、CD14、Toll样受体4(TLR4)为高亲和力或敏感性LPS受体。SR与单核/巨噬细胞清除、灭活LPS有关;CD14和TLR4是介导LPS激活细胞的重要受体。TLR2、β2整合素、L-selectin等为低亲和力LPS受体,作为“二级受体”在促进LPS诱导的促炎症和抗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TLR4可能是LPS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的受体途径。单核/巨噬细胞表面防御性受体(如SR)下调、兴奋性受体(如CD14、TLR4、TLR2等)上调,可能是感染过程中单核/巨噬细胞由早期的防御性(清除、灭活LPS)转化为后期的效应性(释放大量的炎症和抗炎症介质)的重要机制。深化研究LPS跨膜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可望为有效控制失控性炎症反应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容易向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演变 ,因此积极防治SIRS十分重要。方法 前瞻性地研究了 2 36个腹部外科危重病人 ,将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 表明地塞米松治疗组的SIRS发生率为 2 2 % ,且SIRS平均持续时间 3 6d ;而对照组SIRS的发生率为 6 8% ,平均持续时间 7 9d ,(t检验P <0 .0 1)。结论 地塞米松可以防治腹部外科SIRS。  相似文献   

5.
严重创伤可致淋巴细胞功能受抑,但也可激活淋巴细胞。本文列举了创伤导致淋巴细胞活化的证据。阐述了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巨噬细胞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研究现状与展望630037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毛宝龄关键词巨噬细胞;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63半个多世纪以来,认为炎症与感染密切相关。炎症是机体抗病和修复的反应,是一种保护性防御过程。随着抗生素、重...  相似文献   

7.
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是指碳链中碳原子小于6个的有机脂肪酸,主要是食物中未被小肠吸收消化的膳食纤维在大肠内的发酵产物,主要包括乙酸、丙酸、丁酸等。目前研究发现,SCFA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等重要作用;在改善胃肠道功能方面,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全身炎症反应机制及防治进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循环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变化极广,有些几乎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有些却能造成众多术后并发症,甚至演变为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随着对体外循环炎症反应的深入探讨,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不断被揭示,同时一些新的药理学因子及技术改进在内的众多治疗策略也相继应用于临床,以期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了解体外循环炎症反应严重程度及预防、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新标准制定后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60例新生儿SIRS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09年1月—2009年9月我院共收治的500例新生儿中符合SIRS者60例,发病率为12%。结论:西宁地区早期新生儿发生SIRS的主要病因为非感染因子,晚期新生儿感染因素是引起SIRS的主要病因,新标准的应用使SIR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对围生期的保健及降低窒息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卒中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其与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急性脑卒中发生后的第2、3天常有发热、白细胞增多、呼吸、脉搏加快等表现。这些临床症状符合SIRS的诊断标准。在继发这些表现之后的患者常发生MODS,有的甚至死亡。因此本文旨在报道急性脑卒中并发SIRS与MODS,并探讨其与血甲状腺激素(T3、T4、TSH)和皮质醇的关系。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①正常对照组:69名,年龄32~70岁,平均60岁,男35例,女34例,身体健康,无心、脑、肾、内分泌和高血压病史。②急性脑血管病组:195例,年龄38~88岁,平均64.5岁,男1…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由于腔内隔绝术 (EVE)的开展 ,腹主动脉瘤 (AAA)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手术并发症率降低、安全性提高。发生这种转变的基本原因是腔内治疗对患者的创伤小 ,术后相应的全身创伤反应小。但由于EVE有自身的特点 ,包括造影剂、移植物的使用和术后瘤腔内血栓的形成等原因 ,使EVE术后全身反应有不同于传统手术的特点 ,认识这些特点 ,对于理解EVE后的病理变化 ,指导围手术期处理有重要意义。EVE和传统开放手术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创伤小 ,其相应的全身炎症反应也相应较小。Galle等[1]详细比较了传统开放手术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白介素6水平的影响。方法重症监护病房(PICU)符合诊断SIRS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h,72h分别检查血白介素6并记录最终转归。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白介素6均明显高于正常,且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72h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肝素用于治疗SIRS患儿,可显著降低血白介素6水平,并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高原现场动物模型实验和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试图对发生在高原地区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与急性高原病(AHAS)的相互关系及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作者选取健康成年绵羊12只,随机分为平原常氧组(FG,n=7);高原缺氧组(AG,n=5)。FG绵羊取自本地生,AG绵羊选自1 517m急进3 780m。通过高原(低氧)和平原(常氧) 内毒素诱导的绵羊肺淋巴造瘘急性肺损伤(ALI)动物模型,比较高原(AG)和平原(FG)两组肺动脉压(Ppa)、肺嵌压(PAW)、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水质量[肺淋巴流量(QL)、肺通透表面积(PS)、肺淋巴液蛋白和血浆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SIRS)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29例严重创伤患者均于入院时进行SIRS评分,以住院期间的感染率、器官功能不全发生情况和死亡率为结局终点评价指标,评价预后。结果129例严重创伤患者发生感染52例(40.3%);发生器官功能不全28例(21.7%);死亡8例(6.2%)。而感染者、发生器官功能不全者和出现死亡者,其SIRS评分均较高(P〉0.05)。并且SIRS评分对感染、器官功能不全及死亡的预测均有价值,AUC〉0.5(P〈0.05)。结论SIRS评分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并且简单易行.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放射性肺纤维化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性肺纤维化是临床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也可见于战时核辐射、平时核事故。关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多种细胞因子、粘附分子、血管活性多肽参与了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某些基因与其发生具有相关性。分子机制的研究也给防治措施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缺血后处理方式(IP)对后肢挤压伤兔全身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兔后肢挤压伤模型,分别采用交替夹闭-开放挤压伤侧髂总动静脉及交替捆绑-松弛挤压伤肢体近端两种IP方式处理后肢挤压伤兔,检测处理前、处理后2、6、12、24小时后血浆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两种处理方式组及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IP组在上述处理后4个时相点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后2、6、12小时血浆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种IP模式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IP对后肢挤压伤早期兔全身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认识的变迁及现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自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研究以来 ,迄今已近 30年历史 ,我们可以把过去的这段时期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随着全身炎症反应和MODS概念的更新和发展 ,人们对其本质的理解不断加深 ,这些新认识为进一步探索MODS的早期识别和干预途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1] 。1  2 0世纪 6 0年代末期至 80年代中期196 9年Skillman发现危重外科病人临终前出现一系列器官或系统的进行性功能衰竭。 1973年Tilney系统地描述了相似的病情 ,并称之为序贯性系统衰竭。从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中期 ,…  相似文献   

18.
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危重病医学学会定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凭藉迅速发展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为这一疾病赋予更深层次的蕴涵,它从宏观上将细菌性/非细菌性炎症融为一体,并依据全身炎症反应程度把ALI—ARDS—MODS—MOF用动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成为认识SIRS的全过程。从而也唤起了我们对高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H—SIRS)与角件高原反府综合秆fAHARS)的重新认识和照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 ,RichardPfeiffer首次发现并命名内毒素 (LPS)以来 ,LPS的研究已近 1个世纪。过去的研究主要强调LPS的致病作用。近十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 ,人们逐步认识到了宿主自身因素 ,即内因 ,在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1 ] ,特别是Lps基因或Tlr4基因的发现 ,揭示了影响宿主对LPS反应的物质基础 ,标志着人们对LPS致病机制的认识取得了重要进展。一、Lps基因的发现早在 196 5年 ,Heppner和Weiss首次报告 ,注射致死剂量沙门菌LPS后 ,C3H HeJ小鼠能…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对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对全身炎症反应(SIR)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自体肺组(利用杂种犬自体肺作为氧合器)和人工肺组(常规体外循环,利用鼓泡肺作为氧合器).两组采用相同的心肌保护、心脏停跳方法(冷晶体停跳液),CBP持续1小时,于CPB前、CPB开始30分钟、停机后5、60分钟、2、4小时取血标本,用ELSISA法测定血浆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TNF-α及白介素-10(IL-10)水平.所得数据用SAS6.14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转流后各组血浆中IL-6、IL-8及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其中人工肺组在不同时点明显高于自体肺组(P<0.05);CPB开始后血浆中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人工肺组在不同时点低于自体肺组(P<0.05).结论 心脏手术CPB诱导了SIR及抗炎反应,自体CPB降低了血浆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促使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生成,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