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抗凝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就诊(住院部、门诊)的心力衰竭患者240例,每一类心力衰竭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华法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各8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华法林治疗组患者口服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于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时比较3组患者的脑钠素(BNP)水平、6分钟步行试验(6MWT)、心功能〔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脑栓塞发生率、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华法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患者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6MW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治疗组患者的BNP水平低于阿司匹林治疗组、6MWT高于阿司匹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华法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患者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治疗组患者的LVEF高于阿司匹林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华法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的脑栓塞发生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治疗组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和病死率低于阿司匹林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治疗,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延长心力衰竭患者的寿命、减轻社会压力、降低社会卫生资源消耗;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优于阿司匹林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清胆红素(TBIL)、尿酸(UA)、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12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作为观察组,纳入同期我院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TBIL、UA、NT—proBNP等水平,运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测定,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TBIL、UA、NT—proBNP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增高逐渐升高。观察组治疗后TBIL、UA、NT—proBN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TBIL、UA、NT—proBNP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相应升高,并与LVEF及LVEDD有良好的相关性。从而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病情、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心功能的疗效。方法 8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和左卡尼汀组(治疗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心功能、E/A比值、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E/A比值、FS、LVEDD、LVESD、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G、TC均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改善心功能、心衰症状和体征,并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调节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联合多巴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低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住院的50例Ⅲ~Ⅳ级心功能的CHF合并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米力农联合多巴胺治疗;治疗组给予左西孟旦联合多巴胺治疗,均治疗7d,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左西孟旦联合多巴胺治疗CHF合并低血压效果较好,血浆BNP、LVEF和LVEDD水平在心力衰竭疗效评价中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同样的方法对两组的BNP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血BNP为(658.4±65.7)pg/m L,对照组血BNP为(88.3±12.5)pg/m L,观察组患者血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患者血BNP为(187.6±65.2)pg/m 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70.5±11.3)%,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41.3±9.8)mm,心功能Ⅲ级患者血BNP为(436.5±87.5)pg/m L,LVEF为(51.8±12.3)%,LVEDD为(59.8±11.4)mm,心功能Ⅳ级患者血BNP为(1103.5±125.6)pg/m L,LVEF为(42.1±10.6)%,LVEDD为(69.7±13.6)mm,由以上结果可知,心功能Ⅳ级患者血BNP明显高于心功能Ⅲ级和心功能Ⅱ级患者血BNP,心功能Ⅲ级患者血BNP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患者血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患者LVEF明显低于心功能Ⅲ级和心功能Ⅱ级患者LVEDD,心功能Ⅲ级患者LVEF明显低于心功能Ⅱ级患者LVE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患者LVEDD明显高于心功能Ⅲ级和心功能Ⅱ级患者LVEDD,心功能Ⅲ级患者LVEDD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患者LVE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明显升高,血浆BNP水平的高低能够反映左室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450例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其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运动指导,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运动康复训练,两组连续干预12 w,对比两组心功能改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6 min步行试验(6MWT)、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血管紧张素(Ang)Ⅱ及内皮素(ET)-1水平。结果 观察组心功能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高、左室短轴缩短率(FS)较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LVEDD较低、LVEF较高、FS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6MWT较高、MLHFQ评分较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6MWT较高、MLHFQ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血浆AngⅡ及ET-1水平较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汤联合比索洛尔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脑钠肽(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4月—2018年1月我院7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比索洛尔2.5~10.0mg口服;观察组采用比索洛尔2.5~10.0mg口服联合芪参益气汤治疗,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4.36%,低于观察组的9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LVEF、BNP及cTn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益气汤联合比索洛尔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疗效确切,有助于降低血浆BNP,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米力农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3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米力农。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心功能NYHA分级、B型利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24小时动态心电图指标:平均心室率、室性心律失常、长RR间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B型利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EF)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BNP下降水平、LVEF升高幅度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心率、室性心律失常、长RR间期事件无明显增加,组间及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短期使用米力农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标志物和左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左西孟旦治疗,对照组给予多巴酚丁胺治疗,两组均治疗7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脏指数(CI)、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药物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LVEF、LVESD、LVEDD、CI、NT-proBNP、hs-CR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LVEF、CI较对照组明显升高,LVESD、LVEDD、NT-proBNP和hs-CRP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可以明显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并在较短时间内明显提高病人左心功能及降低心力衰竭标志物水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健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可溶性ST2(sST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健心颗粒,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和血浆sST2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LVEDD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LVEOD、LVEF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NT-proBNP和sST2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心颗粒具有抗心肌纤维化及抗心肌重构的作用,可进一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临床疗效、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Tei指数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医治的170例老年CHF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5例,给予标准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8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芪苈强心胶囊(4粒,每日3次)。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以及NT-pro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LVEF、Tei指数的变化。 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88.1%比63.4%,P<0.05)。2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LVEDD、Tei指数均降低(P<0.05),LVEF增加(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能在标准心力衰竭基础上进一步降低NT-proBNP、LVEDD、Tei指数,提高LVEF,改善老年CHF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钠对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心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 我科收治的172例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抽签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治疗4周.评价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及对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NT-proBNP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分别为治疗前(956.4±644.2)pmol/L和(973.6±639.8)pmol/L,治疗后(414.5±163.8)pmol/L和(719.3±477.5)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能改善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hosphocreatine treatment o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on amino-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level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Methods In our department, the 172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 86, each).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anti-heart failur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plus creatine phosphate sodium for 4 weeks. The cardiac function was evaluated and the NT-proBNP level was measured in all subjects. Results Four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e improvements of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 (LVESD) and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 (LVEDD) were better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all P<0.05). The plasma NT-proBNP leve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reatment group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before treatment: (956.4 ± 644.2) pmol/L and (973.6 ±639.8) pmol/L; after treatment: (414. 5 ± 163.8 ) pmol/L and ( 719.3 ± 477. 5 ) pmol/L, all P<0. 05]. Conclusions Phosphocreatine could improv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decrease plasma NT-proBNP level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加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83例冠心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63例)、普伐他汀组(58例)和卡维地洛加普伐他汀联合用药组(62例).三组均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一定剂量的上述药物,疗程12周,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和血压、心率变化,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用药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前后进行6 min步行试验(6-MWT),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用药前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观察3个月内患者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的LVEF、LVEDD、LVESD和血压、心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三组患者血浆中NT-proBNP与cTnI分子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6-MWT提高明显(P<0.05).卡维地洛加普伐他汀组以上效果最明显,且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卡维地洛加普伐他汀联合用药可以降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和cTnI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联合温肾活血方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生存质量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5月在重庆市中医院心内科就诊的9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A组、治疗B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基础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加用温肾活血方治疗,3组均以治疗8周为1个疗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距离和NT-proBNP、LVEF、LVEDD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A组、治疗B组中医证候疗效更佳(均P<0.05),且NYHA分级提高更显著(P<0.05),NT-proBNP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改善LVEF更为明显(均P<0.05)。治疗B组较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P<0.05),而治疗A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改善6 min步行距离方面优于治疗A组(P<0.05)。而在改善NYHA分级、降低NT-proBNP、升高LVEF、缩小LVEDD方面治疗A组、治疗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改善中医证候,提高NYHA分级,降低NT-proBNP,升高LVEF,降低LVEDD,但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增加6 min步行距离方面与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比较改善不明显,在沙库巴曲缬沙坦基础上加用温肾活血方可明显改善病人6 min步行距离,并进一步改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5.
背景射血分数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是临床治疗的难点,患者预后不良、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且再住院率高。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治疗射血分数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但其应用于射血分数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潍坊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住院治疗的射血分数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缬沙坦、倍他乐克缓释片及其他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参数〔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白介素(IL)-1、IL-6、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肾小球滤过率(GFR),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过程中脱落患者4例,最终纳入患者60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两组治疗前LVEDD、LVES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LVEDD、LVESD小于对照组,LVEF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LVEDD、LVESD分别小于本组治疗前,LVEF分别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前IL-1、IL-6、NT-proBNP、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L-1、IL-6、NT-proBN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IL-1、IL-6、NT-proBNP分别小于本组治疗前,GFR分别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降低射血分数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清IL-1、IL-6、NT-proBNP,升高GFR,同时改善患者心肾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和肽素的变化,探讨缬沙坦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在湖南株洲凯德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就诊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9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缬沙坦,n=50)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n=49),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血浆NT-proBNP、和肽素水平及心室结构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治疗6个月与1个月比较,血浆NT-proBNP及和肽素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6个月的血浆NT-proBNP、和肽素水平与同时间段对照组相比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1个月,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治疗前比较,以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治疗组LVE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LVESD及LVEDD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均P<0.01)。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能够抑制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和肽素的分泌,抑制神经内分泌因子,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庭心脏康复运动在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疗效。方法 纳入于三级医院行PCI术、在我社区居住的CHD患者92例,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PCI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家庭心脏康复运动,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心率、血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及代谢当量(METs)。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BMI、心率、血压、LVEDD、LVEF、6min步行距离、METs及SAQ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MI、舒张压及LVEDD均低于治疗前,LVEF、6min步行距离、METs及SAQ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LVEDD低于治疗前,SAQ中的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舒张压低于对照组,LVEF、6min步行距离、METs及SAQ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庭心脏康复运动可降低CHD患者PCI术后的BMI,并调节血压,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受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标准化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标准化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连续治疗6月。记录两组用药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N-末端脑钠肽(NT-proBNP)、6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分。并记录研究期间住院次数、每次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6月后患者LVEDD、LVESD缩小,LVEF增加,NT-proBNP、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分降低,6 分钟步行距离延长,住院次数减少,平均住院天数缩短(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少。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左心衰竭患者的N末端A型利钠肽原(NT-proA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N末端C型利钠肽原(NT-proCNP)分别与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测定的方法测定112例左心衰竭患者(心衰组)和44例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浆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值,并分别与临床NYHA分级、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心衰组的NT-proANP、NT-proBNP、NT-proCN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心衰患者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均两两相关.NT-proANP与NT-proBNP的相关性最强(r=0.790,P=0.000),而NT-proCNP分别与NT-proBNP(r=0.278,P=0.003)和NT-proANP(r=0.236,P=0.012)相关性较弱.单因素分析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相关性的结果显示:NT-proANP、NT-proBNP均分别与LAD、LVEDD呈正相关(均为P<0.05),与LVEF呈负相关(均为P<0.05).但NT-proCNP未见与LAD、INEDD、INEF有明显相关性.在心衰组,分别引入包括年龄、性别、NYHA分级、超声心动图所测LAD、LVEDD、LVEF共6个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NYHA、LVEF、LAD、年龄与NT-proANP独立相关,NYHA、LVEF、年龄与NT-proBNP独立相关,而NT-proCNP未见与上述因素的相关性.结论 心衰患者血浆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的水平均显著升高,且三者两两相关.不论是单因素还是多元回归分析,NT-proCNP未见与心功能NYHA分级和超声心动图LAD、LVEF、LVEDD的相关性,NT-proCNP不能很好地反映心功能和超声心动图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托伐普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伴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CHF伴低钠血症患者9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托伐普坦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尿量、体质量、血清cTNT水平、氨基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钠离子水平以及心脏彩超检测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9.58%)显著高于对照组(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24小时尿量、体质量、cTNT水平、NT-proBNP水平、血清钠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24小时尿量、血清钠水平、LVEF水平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体质量、血清cTNT水平、血清NT-proBNP水平、LVESd水平、LVEDd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托伐普坦治疗CHF合并低钠血症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但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