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西地那非联合阿托伐他汀、西地那非联合贝前列素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4例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西地那非联合阿托伐他汀(A组)、西地那非联合贝前列素(B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观察6 min步行距离(6MWD)、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和心脏指数(CI)。结果 2组均能增加6MWD,降低mPAP和PVR,提高CI,且西地那非联合贝前列素疗效更显著。2组间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西地那非联合贝前列素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疗效优于西地那非联合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拉莫三嗪联合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生物学指标,包括血糖、血脂[以总胆固醇(TC)水平计]、体质量及心电图(EKG)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氮平以及对症支持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莫三嗪进行治疗。2组患者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后,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血糖、TC、体质量、EKG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59%(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精神病理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和PANSS总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试验组患者在上述各指标方面的改善程度相比对照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糖、EKG和体质量指标均明显增大,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则稍有降低或未有明显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在便秘、心跳过快、静坐不能、白细胞减少、心电图异常和体质量增加方面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相对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提高程度相比对照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联合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良好,并能够显著缓解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及对患者生物学指标影响,同时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提高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自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早产儿6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熊去氧胆酸胶囊。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儿肝功能指标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血清TB、ALT、AST水平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TB、ALT、AST水平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TB、ALT、AST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内毒素水平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内毒素水平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内毒素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效果明显,可明显改善患儿肝功能,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托伐普坦治疗恶性腹腔积液合并低钠血症患者后的血钠及24 h尿量等指标变化。方法: 38例恶性腹腔积液合并低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利尿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托伐普坦片,治疗7 d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钠、24 h尿量、腹围及体重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血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24 h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多(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24 h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4例患者出现口干不适,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托伐普坦治疗恶性腹腔积液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贝前列素联合波生坦对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贝前列素联合波生坦对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疗效.方法 30例中重度PH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及波生坦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贝前列素钠,观察用药前后患者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及肺动脉舒张压(DPAP)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贝前列素与波生坦联用可较单独应用波生坦更有效地改善肺动脉压,两药联合治疗组SPAP和mPAP均显著降低,且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贝前列素与波生坦联合治疗可能是PH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银翘散对小儿肺炎的治疗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收集某院肺炎患儿160例,均满足诊断标准,按完全随机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以各组方案进行相应治疗。经7 d治疗,计算2组患儿治愈的有效率,观察症状好转程度,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β、白介素-6、白介素-8(TNF-α、IL-1β、IL-6、IL-8)水平。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患儿高热、咳嗽症状显著轻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治愈总有效率为96.25%,显著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各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银翘散对小儿肺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降低TNF-α、IL-1β、IL-6、IL-8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与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合并肺外并发症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某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RMPP合并肺外并发症患儿共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70例)和B组(70例),在联合抗生素应用基础上分别加用常规剂量(2 mg·kg-1·d-1)和小剂量(1 mg·kg-1·d-1)甲泼尼龙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显效率,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等。结果:A组患儿治疗显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P、D-二聚体、LDH及ESR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患儿治疗后各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小剂量与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小儿RMPP合并肺外并发症临床疗效接近,但小剂量应用可有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发生风险,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CH)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断为ICH的104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必要的抗感染、抗病毒及保肝利胆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0.5 g/次,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对两组临床疗效及肝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31%,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虽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能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ICH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及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左乙拉西坦治疗妊娠期癫痫的疗效及其对胎儿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万方、维普、CBM数据库,收集有关左乙拉西坦治疗妊娠期癫痫疗效及胎儿安全性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依据纽卡斯-渥太华量表(NOS量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篇队列研究进行分析,采用NOS评分评估偏移风险,其中10项研究的得分均在7~9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妊娠期癫痫发作控制率方面,左乙拉西坦组低于丙戊酸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乙拉西坦与拉莫三嗪、托吡酯、卡马西平或苯妥因单药治疗相比,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严重先天畸形发生率方面,左乙拉西坦组低于拉莫三嗪、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乙拉西坦组与奥卡西平组相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组明显低于多药治疗组(P<0.05)。左乙拉西坦对宫内死胎发生率的影响与拉莫三嗪、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妊娠期癫痫患者服用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其癫痫控制率可能低于丙戊酸钠,但与拉莫三嗪、托吡酯、卡马西平及苯妥因单药治疗疗效大致相当。在胎儿安全性结局方面,左乙拉西坦致畸性可能优于拉莫三嗪、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及苯巴比妥,合并使用其他抗癫痫药物增加其致畸风险;左乙拉西坦对宫内死胎发生率的影响与拉莫三嗪、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无明显区别。本文纳入研究均为队列研究,易受偏移风险的影响,故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西地那非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治疗的9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给予低流量吸氧,平喘、化痰、解除痉挛以及强心、利尿、改善心功能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西地那非治疗,观察组给予西地那非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力及右心功能、各项实验室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65%,较对照组的76.09%显著提高,2组有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FEV1、FEV1/FVC、FVC、SpO2、PaCO2、PaO2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EV1、FEV1/FVC、FVC、SpO2、PaCO2、PaO2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PASP、mPAP、PVR、RVESD、RVEF、6MWD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PASP、PVR、RVESD、RVEF、6 MWD明显较对照组提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浆NO、eNOS、hs-CRP、TNF-α、IL-1、IL-6、ET-1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NO、eNOS、hs-CRP、TNF-α、IL-1、IL-6、ET-1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西地那非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有确切疗效,能够改善肺功能及右心功能,有效扩张血管,降低肺动脉高压,减少全身炎症反应,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左氧氟沙星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某院收治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98例依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2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在此之上,对照组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治疗。对比分析2组免疫功能、凝血功能、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SCAP患者CD4+、CD4+/CD8+水平均与治疗前比显著升高(P<0.05),而CD8+与治疗前比显著降低,且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APTT、TT、DD水平显著高于其治疗前及观察组(P<0.05),而FIB水平显著低于其治疗前及观察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APTT、TT、FIB、DD水平与治疗前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780,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及CP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病死率及病原学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22,P=0.727)。结论:血必净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左氧氟沙星是治疗SCAP患者的有效方案,该方案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同时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其临床症状,细菌清除率高,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魏酸哌嗪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肾综合征出血热伴急性肾衰竭患者28例按抽签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例,对照组行血液透析等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阿魏酸哌嗪,200 mg tid,观察治疗前后临床体征、肾功能、血浆内皮素(ET)、循环内皮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无死亡病例,且全部治愈;对照组死亡1例,但2组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04,P>0.05;χ2=3.36,P>0.05)。在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恢复正常时间、尿蛋白消失时间、血浆ET-1、循环内皮细胞等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魏酸哌嗪能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UAP患者血清中MMPs、CK-MB和OX-LDL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本科室就诊的6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纳入本研究。受试者的年龄在60~82周岁之间,平均(70.4±6.5)岁。将所有纳入的受试者按照性别区域化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的抗冠心病UAP治疗,n=31)和丹红注射液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30 mL,连续14 d,n=3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的MMP-2、MMP-9、CK-MB以及OX-LDL水平,并考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与以上血清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本试验纳入的63例患者均无脱落,两组纳入患者的性别[χ2(1)=0.013, P=0.91>0.05]、BMI (P=0.319>0.05)以及年龄(P=0.121>0.05)均未呈现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丹红注射液组患者血清中的MMP-2(P=1.16×10-4)、MMP-9(P=4.74×10-4)、CK-MB(P=1.31×10-3)和OX-LDL(P=2.08×10-3)均显著降低,每周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1.93×10-7),心绞痛的持续时间虽有缩短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9>0.05)。心绞痛发作次数与以上血清指标显著正性相关。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保护心肌细胞、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冠脉的血管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喘舒片联合布地奈德与沙丁胺醇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症状改善、全身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在此之上,对照组患儿接受布地奈德与沙丁胺醇方案治疗,观察组患儿另外给予喘舒片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的日间症状积分、夜间症状积分、炎症指标、肺功能指标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日间症状积分、夜间症状积分、CRP、TNF-α、IL-6、PEF、FVC及FEV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间症状积分、夜间症状积分、CRP、TNF-α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EF、FVC及FEV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显著性(χ2=0.154,P=0.695)。结论:喘舒片联合布地奈德与沙丁胺醇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和肺功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行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STEM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79例,氯吡格雷组75例,比较分析2组治疗1,6,12个月时全因死亡率、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等指标。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2组患者治疗5 d时血小板抑制率和抵抗率。结果:替格瑞洛组1,6,12个月时全因病死率、MACE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左室射血分数优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但症状轻微,无需特殊治疗;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时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氯吡格雷组(69.22±12.34)% vs (46.87±22.1)%(P<0.05),血小板抵抗率低于氯吡格雷组(2.53% vs 22.67%)(P<0.05)。结论:在行PCI治疗的STEMI合并DM患者中应用替格瑞洛可改善预后,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开颅手术患者应用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等3种不同抗癫痫药(AEDs)诱发高氨血症(AHA)的发生率、发作程度,并分析患者发生AHA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4月至2018年9月间在某院神经外科进行开颅手术的108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左乙拉西坦组(n=36)、丙戊酸钠组(n=36)与卡马西平组(n=36)。3组患者术后分别口服左乙拉西坦片、丙戊酸钠片与卡马西平片进行癫痫预防治疗,在术前,手术当天,术后第1,3,7天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的血氨浓度、肝功能和凝血指标,评价3组患者术后AHA发生率、血氨浓度、血氨变化趋势及AEDs对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发生AHA,将患者分为术后AHA组(n=70)与术后血氨正常组(n=38),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价患者发生AHA的危险因素。结果:左乙拉西坦组、丙戊酸组与卡马西平组分别有24(66.7%)例、29(80.6%)例及17(47.2%)例患者发生AHA,丙戊酸组患者AHA发生率显著高于卡马西平组(χ2=8.669,P=0.003)。丙戊酸钠组患者术后第3天和第7天血氨浓度及术后血氨的平均浓度均显著高于卡马西平组患者(P=0.023,<0.001,0.028)。术后第7天丙戊酸组患者ALT指标显著低于左乙拉西坦组与卡马西平组(均P<0.001)。影响患者术后发生AHA的危险因素包括:较低的年龄(t=2.061,P=0.042)与较高的术前血氨浓度(t=7.986,P<0.001)。AHA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t=3.788,P<0.001)、直接胆红素(t=3.329,P=0.001)和血清白蛋白(t=11.624,P<0.001)较术前显著降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t=4.109,P<0.001)。而衡量急性肝炎的指标丙氨酸转氨酶没有显著变化(t=0.956,P=0.341)。结论:卡马西平对患者术后血氨浓度影响较小,是开颅手术患者的首选AEDs药物,而丙戊酸钠更适合肝脏氨基转移酶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对SAP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生长抑素组(n=45)、乌司他丁组(n=30)和联合用药组(n=45),生长抑素组给予生长抑素治疗,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治疗,联合用药组给予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3组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及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血小板黏附率、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高切、CRP、TNF-α、IL-6含量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3组全血比黏度高切、血小板黏附率、血浆比黏度均出现显著下降,并且联合用药组治疗后显著低于生长抑素组和乌司他丁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CRP、TNF-α、IL-6含量均出现显著下降,且治疗后联合用药组含量显著低于生长抑素组和乌司他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生长抑素组(80.00%)和乌司他丁组(7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生长抑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对687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体外抗菌活性,为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IC法测定同一株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性,对细菌的耐药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0株大肠埃希菌、245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3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菌株之比是146:147、233:232和24:22,经χ2检验 P>0.05,两药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高于亚胺培南(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小于20%。结论: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肠杆菌科仍保持高活性有同样有效,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美罗培南体外试验有着较高抗菌活性。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鲍氏不动杆菌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调脂药物的种类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组44例,基本用量20 mg·d-1,用药(7.6±1.9)个月;瑞舒伐他汀组83例,基本用量10 mg·d-1,用药(7.9±2.1)个月。分别统计治疗前、治疗后1,2,4,8,12周及末次复查时血脂水平,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接受药物治疗1周时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2周时,两组TG、TC及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4,8,12周时,两组TG、TC及LDL-C较治疗前降低(P<0.05),瑞舒伐他汀组LDL-C水平低于阿托伐他汀组,而LDL-C的降幅和血脂达标率均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复查,两组TG、TC及LDL-C均较基线水平显著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组LDL-C的降幅低于瑞舒伐他汀组(P<0.05)。两组共发生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9例,其中阿托伐他汀组4例(9.1%),瑞舒伐他汀组5例(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于用药2周时表现出较好的调脂疗效,10 mg·d-1瑞舒伐他汀的调脂疗效优于20 mg·d-1阿托伐他汀,两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脑损伤患者应用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例,随机分为3组,在肌松与镇静药相同的基础上,F组(n=22)、RF组(n=22)和SF组(n=22)在全麻诱导期分别应用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于诱导前(t0)、诱导后30 s(t1)和1 min(t2)、插管后5 min(t3)和10 min(t4)观察3组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Qmean、Vmean、PI和RI),同时监测HR和MAP。结果:在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3组患者在t1~t4期,Qmean和Vmean均较同组t0期不同程度变化,其中F组和RF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SF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PI和RI均较同组t0期明显升高(P<0.05或P<0.01);RF组t1~t4Qmean和Vmean较F组降低更明显、PI和RI升高也更明显(均为P<0.05);SF组t1~t2期各参数较F组变化幅度更小(P<0.05),t3~t4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HR和MAP方面,F组和SF组患者在t1~t2期均较t0期明显降低(P<0.05);RF组t1~t3期均明显降低(P<0.05),且较F组在t1~t3期降低更明显(P<0.05),其他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患者应用等效浓度的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诱导麻醉时,以瑞芬太尼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影响最大,芬太尼次之,舒芬太尼更有利于脑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