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纤颤是心房纤颤中一种较特殊的情况。因心室率较快,患者胸闷、心悸症状明显,且较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严重时出现室颤而危及生命。我们对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58例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进行了总结。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比较PCI治疗时代伴和不伴高血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转归的差别。方法 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选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4 9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2 9例 ,其中高血压组 (HT)4 1例 ,非高血压组 (NHT) 37例 ,两组患者除慢性胸痛发生率和右冠状动脉病变差别有显著性外 (P <0 .0 5 ) ,其他临床特征、心功能状态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介入治疗情况相似 (P >0 .0 5 )。随访 6至 5 4个月 ,记录患者再次发生心绞痛、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重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 两组患者在相同的随访时间内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重要不良心脏事件类似 (P >0 .0 5 ) ,但NHT组再次心绞痛发生率较高 (P <0 .0 5 )。结论 合并高血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PCI治疗和积极的药物治疗后 ,近中期临床预后情况接近不伴高血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4.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房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房颤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现对我科于2011~2013年收治的37例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癌症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临床预后。方法选取自2008年1月至2019年3月因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PCI治疗的1 5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 218例,癌症组192例,非癌症组1 026例;女性358例,癌症组116例,非癌症组242例。观察不同性别癌症组及非癌症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男性癌症组患者的全因死亡、出血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比例高于非癌症组(P<0.05)。女性非癌症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高于癌症组(P<0.05)。K-M生存曲线显示,男性癌症组患者病死率高于非癌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癌症组患者的病死率虽高于非癌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贫血及癌症病史为男性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50%为女性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癌症会增加ACS患者PCI术后发生死亡、出血及血栓事件的风险,并且,癌症对男性患者的影响远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7.
左房扩大并心房纤颤患者心脏利钠肽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左房扩大并心房纤颤患者血浆利钠肽水平的变化,探讨房颤时心脏内分泌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 102例高血压左房扩大患者入选,其中52例伴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50例无AF,另有36例健康个体为参照.放射免疫法测定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结果所有高血压病左房扩大者,无论有无AF,血浆ANP、BNP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F组与无AF组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AF组ANP显著低于无AF组(P<0.01).结论左房扩大的高血压患者在心脏功能失代偿前,BNP已经出现代偿性地合成和分泌增加.AF后心房合成和分泌ANP较无AF者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三联抗栓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临床入选168例栓塞风险评分(CHADS2)≥2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3分的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三联抗栓治疗组(A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B组)以及华法林联合单一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治疗组(C组),每组各56例.随访2年,比较3组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 A组出血总发生率比B组及C组高(P<0.05),而B组与C组出血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较B组及C组低(P<0.05),而B组与C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合并房颤患者采用三重抗凝治疗,较双重抗血小板或华法林联合单一抗血小板聚集可以更好防治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具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评估2010年6月—2011年12月我科持续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栓治疗状况。方法查阅2010年6月—2011年12月我科116例持续性房颤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应用CHA: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风险,统计患者抗栓治疗用药情况,同时应用HAS-BLED出血风险评估方案评估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结果CHA2DS2.VASc积分1分者4例,均口服阿司匹林。积分t〉2分者112例,口服阿司匹林54例(48.2%),口服华法林39例(34.8%),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8例(7.1%),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3例(2.7%),口服氯吡格雷2例(1.8%),未服抗栓药6例(5.4%)。其中口服华法林出院时INR〈1.5者14例,INR在1.5~2.0者20例,INR在2.0—3.0者8例。CHA2DS2-VASc积分≥2分,且HAS-BLED积分≥3分共45例(40.2%)。结论我科持续性房颤住院患者的抗栓治疗与指南要求尚有差距,口服抗凝治疗明显不足。血栓栓塞高发人群通常也是出血高危人群,因此抗栓治疗更应规范并谨慎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和左心室舒张功能来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血运重建术后的持续性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生风险。方法 纳入2013-01至2017-12因STEMI入武警陕西总队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初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的患者256例。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PCI术后患者左房容积和LAVI。随访时间2年,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2年内新诊断的持续时间大于7 d的持续性心房颤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urve,ROC)确定左房内径的最佳截断值。logistics分析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LAVI大于31 ml/m2患者2年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风险增高,预测敏感度0.89,特异度0.60,约登指数0.49。具有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LVDD)的患者2年内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显著增高,预测敏感度0.76,特异度0.74,约登指数0.50。同时合并LVDD和左心房容积指数增大预测2年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敏感度为0.85,特异度为0.89,约登指数0.74。Logistics多元回归模型发现随访期内再发ACS事件,左前降支病变,LVDD和左心室容积指数增大均为2年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左心房增大和LVDD是STEMI患者血运重建后发生持续性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PCI术后LAVI联合左心室舒张功能可预测患者持续性房颤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治疗经验,分析AF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110例行CABG术的患者中共26例发生AF(AF组),对其进行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治疗。对房颤组及未发生AF的其余84例患者(非AF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CAN3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果CABG术后AF发生率为23.6%,应用可达龙治疗19例,转复为窦性心律17例(84.2%),应用艾司洛尔治疗4例,转复为窦性心律3例(75%),同步直流电复律转复为窦性心律3例(100%)。相关因素分析显示,CABG术后发生AF与年龄、左房大小、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及术前是否应用β受体阻滞剂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年龄〉65岁)、术前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可达龙、艾司洛尔等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是治疗CABG术后AF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高龄、左房大及存在右冠状动脉近一中段病变的患者,CABG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预防术后AF较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CI治疗时代影响男性患者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72例男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选 ,年龄 :(6 5± 10 )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4 2例 ,不稳定性心胶痛 30例。随访 (11.9±8.7)个月。综合患者的人群因素、无创检查、合并症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情况 ,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以重要心脏不良事件为因变量 ,前间隔心肌梗死和超声心动图提示前间隔收缩功能减弱是有意义的预测因素 (P <0 .0 5 ) ,系数分别是 1.90 8和 15。其他因素为无意义变量 ,P >0 .0 5。结论 前间隔心肌梗死和超声心动图提示前间隔收缩功能减弱是男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重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ACS诊断和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ACS的患者6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3例,以同期、同年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MP-2的浓度。结果 AMI组和UA组患者血清MMP-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I与UA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中MMP-2水平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MMP-2水平是有价值的冠脉损伤指标,可作为ACS的重要预测和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高原冠心病(CAD)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5例在高原世居的CAD患者按就诊顺序以1∶1的比例分为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n=37)和高剂量组(n=38),两组患者分别接受每晚20 mg和40 mg的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其余基础治疗相同。观察1年内心血管事件、支架内再狭窄、肌酶异常和横纹肌溶解的发生率。结果低剂量组1年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21.6%,高剂量组为5.3%,两组间有显著差异(χ2=4.34,P〈0.05);低剂量组1年时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为18.9%,高剂量组为2.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χ2=5.22,P〈0.05);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肌酶升高和横纹肌溶解。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可降低高原CAD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的发生率,且不增加肌酶异常和横纹肌溶解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对评估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new 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2014-01至2018-12于某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241例老年男性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是否发生NOAF,分成房颤组(n=40)和非房颤组(n=201)。搜集两组患者病历资料,并通过Logisi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LR对老年男性AMI患者NOAF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1)经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三酰甘油(T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PLR均是老年男性AMI患者入院后NO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ROC曲线分析显示:PLR预测老年男性急性AMI入院后NOAF的最佳截点为248.11,预测的敏感性为87.90%,特异性为95.9%,AUC曲线下面积为0.969(95%CI:0.939~0.9998;P<0.01)。结论 PLR评估老年男性AMI患者NOAF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缬沙坦减少心房颤动复发及延缓心房结构重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缬沙坦联合小剂量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房颤复发、左心房内径(LAD)、P波离散度(Pd)及P波最大时限(Pmax)的影响。方法 将7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缬沙坦+胺碘酮)和对照组(安慰剂+胺碘酮),共治疗18个月。如出现症状性房颤发作,立即与医生联系,并尽快描记心电图。计算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18个月的房颤负荷、Pmax、Pd和LAD。结果 18个月随访中,对照组共有15例(41%)发生心电图证实的房颤发作,而试验组为6例(1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房颤负荷无显著差异,但治疗后12个月和18个月,试验组患者的房颤负荷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PITiax、Pd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6、12、18个月治疗组的Pmax、P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LA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内无显著差异,治疗后12、18个月对照组LAD显著大于试验组。结论 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较单用胺碘酮能更有效地减少复发,这种效应可能与血管紧张素受体(ARB)改善心房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