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肾样腺癌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罕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中肾样腺癌生长方式的多样性, 与许多肿瘤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学重叠, 使得其诊断极具挑战性。基于GATA3、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CD10等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的联合应用, 减少了此类肿瘤的漏诊和误诊。与中肾腺癌100%具有KRAS突变相似, >80%的中肾样腺癌存在该基因的高频突变。但是与中肾腺癌鲜少出现PIK3CA、PTEN、CTNNB1等基因突变不同, KRAS突变的部分中肾样腺癌同时也可以检测到这些与苗勒源性肿瘤相关的重要分子改变。此外, 中肾样腺癌还具有中等水平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有趣的是, 中肾样腺癌与苗勒源性病变混合存在的病例中, 二者不仅具有相同KRAS/NRAS突变及拷贝数异常, 各自还有其独特的分子改变。中肾样腺癌常与苗勒源性病变合并存在, 结合分子遗传学改变, 佐证了中肾样腺癌的起源可能与苗勒管密切相关。目前, 中肾样腺癌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 临床仍以经验性手术±放/化疗的治疗模式为主, 疗效尚不确切。鉴于KRAS基因在中肾样腺癌的高频突变, 靶向KRAS通路相关基因及KRAS突变的合成致死搭档的药...  相似文献   

2.
正发生在睾丸及其附件起源于苗勒管样浆液型或黏液型的肿瘤极其罕见,近年来也被逐渐认识。伴或不伴卵巢样间质的囊腺瘤、交界性肿瘤或囊腺癌是主要的类型。尽管有少数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报道,但据作者所知,目前文献仍没有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报道。作者报道1例发生在59岁男性左侧阴囊内直径2 cm的肿块,超声检测该肿块位于附睾尾,  相似文献   

3.
<正>中肾腺癌(mesonephric adenocarcinoma, MA)起源于正常或增生的中肾(Wolffian)管残余,属于罕见的侵袭性肿瘤,最常发生于子宫颈侧壁。2016年McFarland等[1]首次报道了中肾样腺癌(mesonephric-like adenocarcinoma, MLA),其属于罕见的妇科肿瘤,收入WHO(2020)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2]。MLA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改变上与MA有重叠,易与其他类型的妇科肿瘤混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系统中的中肾管腺癌(mesonephric adenocarcinomas, MA)和中肾样腺癌(mesonephric-like adenocarcinomas, MLA)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MA和3例MLA临床资料,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采用一代基因测序检测2例MA中KRAS基因突变,运用NGS检测对2例ML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子宫颈MA与卵巢、子宫体的MLA形态学相似,呈腺管状、乳头状、筛状、实性结构、裂隙样和性索样结构,局灶小管腔内见均质嗜酸性物质。免疫表型:ER通常阴性或小灶阳性,PR阴性,5例均有TTF-1和GATA3反向染色现象。3例有KRAS基因突变,MLA可见CTNNB1、PTEN等基因突变。结论 MA和MLA有相似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基因突变和临床侵袭性,发病部位和周围有无中肾管残件/中肾管增生是鉴别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女性生殖道的恶性肿瘤(malignant mesonephric tumor,MMT)是起源于中肾管残件的一种少见肿瘤。作者描述了9例MMT,其中宫体1例、宫颈6例、阴道2例,纯中肾腺癌(adinocarcinoma,AC)4例,患者年龄24~54岁。随访3例中,1例临床Ⅱ期患者手术后8.5年复发,2例IB期患者分别无瘤生存3年、11.5年。恶性混合性中肾肿瘤(malignant mixed mesonephric tumor,MMMT)组5例患者年龄37~62岁;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膀胱非尿路上皮起源的癌(以下简称非尿路上皮癌, non-urothelial carcinomas, N-UC)相对少见, 可具有鳞状、腺样或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NEC)的分化特征。伴有鳞状分化的膀胱癌主要包括传统型鳞状细胞癌、疣状癌、伴广泛鳞状分化的尿路上皮癌及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伴有腺样分化特征的膀胱癌主要包括原发性膀胱腺癌、脐尿管腺癌、苗勒管型肿瘤和肝样腺癌。膀胱神经内分泌肿瘤, 主要包括小细胞NEC、大细胞NEC、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和副神经节瘤。在诊断膀胱原发性N-UC之前, 首先要排除其他部位的癌直接蔓延或转移到膀胱的可能性, 因此重点了解患者的临床病史十分有必要。该文重点阐述了这三组肿瘤中不同类型之间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临床预后因素等, 避免一些实际诊断工作中的陷阱问题。  相似文献   

7.
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可显示各种形式的构型,非常类似于卵巢的性索一间质肿瘤,包括粒层细胞肿瘤、Sertoli细胞肿瘤和Sertoli—Leydig细胞肿瘤,这些类似于卵巢性索一间质肿瘤的子宫内膜样癌并已被人们认识。然而类似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卵巢性索一间质肿瘤还没有报道。作者报道了9例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肿瘤,肿瘤组织内均含有空的,有时扩张的小管,类似于子宫内膜样腺体,作者将这些结构称为假子宫内膜样小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具有中肾形态特征的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例子宫颈中肾腺癌(mesonephric adenocarcinoma, MA)及2例子宫体子宫内膜中肾样腺癌(mesonephric-like adenocarcinoma, MLA)进行HE、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4例患者发病年龄47~76岁,平均65岁,以绝经后阴道出血常见。MLA/MA可见弥漫或局部黏液样变伴炎细胞浸润的肿瘤间质背景,组织形态结构多样,表现为单腺管状伴腺腔内嗜酸性分泌物、筛状、乳头状、导管状伴导管内低级别乳头状瘤样生长,少数呈梭形平滑肌瘤样、性索样及鞋钉状透明细胞样。免疫表型:GATA3、DNA错配修复蛋白及SMARA4均阳性,p53野生型,p16阴性或斑驳非钟点状阳性,Napshin A、PR及WT1均阴性;3/4例CR核阳性及CD10腺腔腔缘阳性,Ki-67增殖指数25%~60%。随访3~16个月,均无瘤生存,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MLA/MA在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上相似,但来源可能不同,MLA来源与苗勒管更为相近。  相似文献   

9.
抗苗勒管激素(AMH)由睾丸支持细胞和卵巢颗粒细胞分泌,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在男性性别分化及女性卵泡生长发育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其他生物学指标相比,AMH浓度相对稳定,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AMH在临床上着广泛应用于小儿隐睾、男性不育症、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女性卵巢储备功能的评价以及辅助生殖技术中卵巢反应性的评估等。AMH亦与妇科肿瘤密切相关,作为肿瘤标记物,血清AMH水平的异常升高可用于卵巢颗粒细胞瘤的诊断及复发监测;另外,可在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检测到许多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细胞抗苗勒管激素受体(AMHR)表达,且AMH对表达AMHR的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有抑制作用,提示AMH信号转导途径有望成为特定妇科肿瘤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抗苗勒管激素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颈中肾管腺癌(mesonephric adenocarcinoma,MN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子宫颈MNA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1、77岁,临床均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子宫颈赘生物;术前活检诊断及会诊结果为子宫颈低分化癌、鳞状细胞癌、癌肉瘤、间质肉瘤、滑膜肉瘤等;镜下肿瘤组织以实性巢状、条索状结构为主,肿瘤细胞圆形或梭形,局灶可见少量腺样结构,腺腔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K(AE1/AE3)和PAX8均弥漫强(+),梭形细胞CD10弥漫强(+),EMA、p16和p53灶(+),ER、PR、CEA均(-),Ki-67增殖指数20%~60%;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例均存在KRAS基因2号外显子p. G12A突变,例2还同时存在NRAS基因3号外显子p. A59D突变。结论子宫颈MNA是来源于中肾管残件的罕见肿瘤,生物学行为与其他类型子宫颈腺癌及肉瘤相比更加惰性,但其病理学形态多样,尤以梭形细胞成分为主时,极易误诊。认识子宫颈MNA不同组织学形态,寻找特征性诊断线索,对该肿瘤的正确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KRAS/NRAS分子检测为临床尝试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由于部分卵巢外的转移性肿瘤可显示出相似的显微镜下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给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确诊带来困难,如原发于结直肠、阑尾、胃、胰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转移可与卵巢原发性黏液性囊腺瘤、交界性黏液性肿瘤及黏液腺癌相似。近年研究证明,SATB2是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及结直肠腺癌的高度敏感标志物。因此,作者对SATB2鉴别卵巢转移性结直肠腺癌、卵巢原发性黏液性肿瘤及子宫内膜样癌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卵巢原发性肿瘤中,22例缺乏  相似文献   

12.
李懿堂  杨红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3,22(6):344-346,T066
报道肾乳头腺癌15例,大体均为多囊性,组织学可分为乳头状囊腺癌,嗜细胞乳头状囊腺癌和粘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三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呈高分子量角蛋白阳性(9/9例)EMA呈腺腔面细胞膜阳性,支持该类种瘤起源于集合管。瘤体积多较大(平均直径9.6cm),80%有肾周组织扩展,显示侵袭性临床行为,该瘤主要及肾髓质,侵儿集合管系统,与肾细胞癌比较,有相对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内胸腺癌(intrathyroid thymic carcinoma, ITT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头颈部肿瘤, 组织形态学上易与原发性甲状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未分化癌等混淆。由于病例较少, 影像学及穿刺细胞学特征尚未明确, 导致诊治过程中误诊及过度治疗概率大。本文报道1例ITTC, 62岁女性患者, 因颈部不适入院, 甲状腺超声发现病灶, 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 并复习相关文献, 旨在提高头颈外科和病理科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中肾样癌是一类罕见的子宫内膜癌亚型,其组织形态和分子标记与中肾管腺癌相似,存在KRAS基因突变和缺乏微卫星不稳定性。该亚型还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即GATA-3、CD10和TTF-1阳性,ER和PR阴性。该文通过形态学和分子学相结合方法对子宫内膜中肾样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作者从经大规模测序的570例子宫内膜癌数据库中选择KRAS突变的微卫星稳定(MSS)子宫内膜癌病例,并对典型KRAS突变且缺乏诊断子宫内膜样癌特征(包括鳞状或黏液分化)的MSS肿瘤进行中肾样腺癌的形态学特征复查。  相似文献   

15.
中枢/脑室外神经细胞瘤是WHO Ⅱ级伴神经元分化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发生于脑室内, 脑室外神经细胞瘤可发生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神经细胞瘤非常罕见。该文报道1例27岁女性起源于卵巢成熟性畸胎瘤的神经细胞瘤。镜下肿瘤由一致的小圆细胞构成, 位于纤丝背景内, 并与衬覆室管膜样细胞的囊肿相邻。免疫表型: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 神经元核抗原及神经胶原酸性蛋白阴性, Ki-67阳性指数1%。细胞遗传学分析未发现染色体1p及19q共缺失。中枢神经系统外神经细胞瘤非常罕见, 大多起源于畸胎瘤, 相较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肿瘤, 两者免疫表型存在轻度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杯状细胞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5月及2022年1月北京医院病理科2例直肠杯状细胞腺癌的患者资料、病理诊断及预后信息, 分析直肠原发杯状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改变。结果例1女, 72岁;例2男, 67岁。手术切除后均诊断为杯状细胞腺癌, 例1肿瘤位于直肠距肛门5 cm, 大小2.5 cm×2.0 cm×1.3 cm, 带粗蒂;例2肿瘤位于直肠距肛门7 cm后壁, 肿瘤大小1.0 cm×0.8 cm×0.7 cm。镜下见肿瘤在直肠内浸润性生长, 2例中可见杯状或印戒样肿瘤细胞。杯状细胞呈柱状, 细胞质透亮, 核位于基底部, 核异型不明显;印戒样细胞圆形或椭圆形, 细胞质内富含黏液, 核深染, 月牙形。瘤巢呈腺管样、小巢状、菊形团样、小梁状、筛状或片状结构。2例杯状细胞腺癌肿瘤细胞均表达细胞角蛋白(CK)20、CDX2、突触素, 嗜铬粒素A和CD56;HER2免疫组织化学2例均阴性, 错配修复蛋白2例MLH1、MSH2、MSH6和PMS2肿瘤细胞均显示未缺失。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基因检测结果发现2例直肠原发杯状细胞腺癌均示APC、p53...  相似文献   

17.
子宫中肾样腺癌是一类新近报道的子宫恶性肿瘤, 伴有卵黄囊瘤成分的病例较少报道。本文报道1例59岁女性患者, 因"绝经后阴道流血7个月"就诊, 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提示恶性肿瘤, 子宫内膜癌可能, 2022年9月23日行宫腔诊刮术。镜下肿瘤细胞由2种成分构成, 一部分肿瘤呈腺管状、乳头状及实体状生长, 腺腔内见嗜伊红分泌物, 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角蛋白(CK)7、GATA3、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CD10阳性;另一部分肿瘤呈网状、微囊状, 间质呈黏液样, 免疫组织化学CK7、甲胎蛋白、Glypican-3、SALL4阳性, 突变扩增阻滞系统PCR(ARMS-PCR)检测显示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G12D点突变, 诊断为子宫中肾样腺癌合并卵黄囊瘤成分。2022年10月8日行根治性手术, 术后病理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左右盆腔淋巴结和膀胱腹膜反折处肿瘤转移。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结果为非特异性分子谱。术后行BEP(地塞米松5 mg+博来霉素15 mg+依托泊苷100 mg+顺铂56 mg)方案化疗。该肿瘤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 治疗以手术+化疗为主。  相似文献   

18.
卵巢黏液瘤是一种罕见的卵巢良性肿瘤, 类似发生在软组织的黏液瘤, 为第5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新增的肿瘤类型。本文报道1例卵巢黏液瘤, 局部合并硬化性间质瘤, 复习相关文献, 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 以提高病理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2,(6):553-555
后纵隔苗勒管囊肿罕见, 因部位特殊, 临床、影像和病理均易误诊, 准确诊断依赖于细致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特征性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本文介绍2例后纵隔苗勒管囊肿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探讨后纵隔苗勒管囊肿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也称内胚窦瘤, 是通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睾丸及卵巢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纵隔、腹膜后及尾椎等性腺外部位亦可发病。其中原发于颅内的卵黄囊瘤较少见, 而原发于脊髓内的病例则更为罕见, 国外报道仅3例, 国内未见报道。许多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对原发脊髓的卵黄囊瘤认识不足, 易引起误诊。现报道1例发生于28岁女性的脊髓内多灶性卵黄囊瘤。磁共振成像显示脊髓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肿瘤镜下可见卵黄囊瘤经典的Schiller-Duval(S-D)小体及网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SALL4、Glypican-3、胎盘碱性磷酸酶弥漫阳性, 甲胎蛋白及甲状腺转录因子1部分阳性。患者于术后34 d死于脑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