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评价MHIPS评分系统(The Madras Head Injury Prognostic Scale)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6月~2009年6月同济医院创伤外科收治的196例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和MHIPS评分,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大小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患者预后的能力,比较3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GCS、ISS和MHIP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8、0.770、0.854,MHIPS与GCS评分间AUC有统计学差异,与ISS评分AUC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HIPS评分系统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颅脑损伤评分系统,但仍需要更多临床资料去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发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SIRS评分对早期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性。方法对我院创伤外科108例多发伤患者进行SIRS评分,分为非SIRS组和轻、中、重度SIRS组共4组,比较各组间的病死率,并分析相关因素的影响及SIRS评分的关系。结果SIRS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5);且随着SIRS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P〈0.01)。同时多发伤病死率也随着相关因素的增加而增高(P〈0.05)。结论入院后SIRS评分操作简单,对独立预测多发伤患者预后、进行早期干预、提高救治水平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52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4例,女性118例;平均(35.45±8.65)岁。总结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如性别、高血压、使用甘露醇、手术史、年龄、损伤程度、糖尿病、大量输量、失血性休克,进一步探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56例(56/352,15.91%)多发伤患者出现AKI,其中男性4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2.21±11.89)岁。并发和未并发AKI的多发伤患者1个月和1年内死亡率均显著升高(32.14%vs.11.74%,44.64%vs.21.48%)。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 1.209,95%CI 1.102~2.980)、糖尿病(OR 5.899,95%CI 2.578~9.328)、严重损伤(OR 3.056,95%CI 1.786~6.435)、失血性休克(OR 1.690,95%CI 1.279~4.865)与AKI密切相关。随访1年,非死亡患者无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结论 AKI是多发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导致死亡率增加,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年龄、糖尿病、严重损伤、失血性休克是多发伤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同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及预后间的关系,辅助临床评估创伤严重程度和预测不良预后。方法将2012年7月~2015年12月安丘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562例多发伤患者依据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结果,分成创伤轻度组(n=50)、中度组(n=471)和重度组(n=41)三组,对比分析三组间患者入院10d内NLR水平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NLR水平与NISS评分的相关性。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生存组(n=522)和死亡组(n=40),对比两组间患者入院10d内NLR水平差异,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在多发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 (1)在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中,随着创伤严重程度增加,NLR水平呈增高趋势;创伤重度组NLR水平最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入院第2天NLR水平与NISS评分呈正相关。(2)死亡组患者NLR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示低NLR组与高NLR组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第2天NLR预测多发伤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论多发伤患者NLR水平同多发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可预测不良预后,可作为有效的炎症指标用于辅助指导患者的抢救、治疗及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5.
6.
多发伤的紧急伤情评估策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多发伤诊断包括损伤诊断、损伤并发症诊断和并存疾病诊断,其中损伤诊断遗漏指入院24小时后发现并导致不良后果的损伤,发生率2%~40%[1]。导致漏诊的因素主要有医师缺乏整体观念、影像学误导、忽视隐蔽损伤、缺乏损伤机制认识,以及伤情危重、意识障碍、致伤机制和病史不详等因素。多发伤紧急伤情评估策略包括根据致伤机制评估,合理应用影像学技术精确评估,按照CRASH PLAN程序系统(C=circulation循环,R=respiratory呼吸,A=abdomen腹部,S=spine脊柱,H=head头颅,P=pelvis骨盆,L=limbs四肢,A=arteries and veins动静脉,N=nerves神经)评估,复苏无效时重点评估,以及动态、反复评估。 相似文献
7.
多发伤患者血清促炎介质水平与创伤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多发伤患者发病过程中TNF-α、IL-8、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ER)的变化及其与创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ISS,将其分为轻伤组(ISS<16分),重伤组(16分≤ISS<25分),严重伤组(ISS≥25分).在入院后各时段测定其血清TNF-α、IL-8、CRP、CER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血清TNF-α、IL-8、CRP、CER在伤后早期即升高,4~7 d后达高峰.各组促炎介质水平若下降后再升高,则预示创伤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将发生.结论 ISS的增高与致炎因子血清水平增高呈明显的正相关,通过测定TNF-α、IL-8、CRP、CER水平有助于对创伤并发症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30例多发伤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损伤严重度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极易并发感染、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等并发症并影响预后 ,是创伤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 - 1(IL - 1)、白介素 - 6 (IL - 6 )等前炎症介质快速升高 ,常诱发过度炎症反应。近来报道证实 ,具有免疫抑制和抗炎功能的白介素- 10 (IL - 10 )在创伤患者血浆中能被检测到[1 ,2 ] ,但有关血浆IL - 10水平与损伤严重度、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仍不甚清楚 ,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选择及分组 :选择 … 相似文献
9.
多发伤患者的放射学急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伤的死亡率和救治成功率取决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的时间。尽管现在的综合性医院学科分支精细,但多发伤患者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的最快时间在不同的医院仍有很大差别。这与医院的等级水平和各学科专业医师之间的配合和技术熟练程度有很大关系。有研究表明快速正确的诊断可减少10%的死亡率,头颅外伤起始的CT检查可减少36%的死亡率。从急诊抢救室到放射科、CT、B超室的距离影响着检查时间。医院急诊室的各科室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人员结构安排同样直接影响着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1 放射科医生的位置创伤患者的救治原则之一是尽快… 相似文献
10.
11.
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方法。方法 总结1990年1月-2003年12月救治的严重多发伤2358例临床资料(其中2145例接受了ICU监护和治疗),分析严重多发伤早期救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并提出救治工作的要点。结果 本组早期诊断正确率95.04%(2 241/2 358)。发生ARDS 228例(9.67%),MODS 236例(10%),应激性溃疡伴出血103例(4.37%)。ARDS治愈率69.30%(158/228);MODS治愈率53.81%(127/236);应激性溃疡治愈率74.75%(77/103)。全组总治愈率89.86%(2 119/2 358),死亡率10.14%(239/2 358)。结论 提高早期诊断率、合理应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及时修复及动脉栓塞治疗腹膜后血管损伤等措施对提高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2368例多发伤的救治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探讨多发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0年间收治的2368例多发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本组剖胸或剖腹术治疗793例(33.5%),非剖胸或剖腹术治疗1575例(66.5%)。胸腹伤手术方法为膈修补(93例次)、心脏修补和胸内血管修补或结扎(82例次)、肺修补或切除(78例次)、支气管吻合或修补(8例次)、脾切除或修补(268例次)、肝修补或切除(208例次)、胰切除或内外引流(49例次)、胆道修复引流(17例次)、胃肠修补或切除吻合(303例次)、肾修补或切除(32例次)、膀胱修补造口(44例次)、输尿管吻合(7例次)、尿道会师(7例次)、腹内血管修补或结扎(116例次,含髂内动脉结扎29例)。非手术治疗腹伤主要手段为动脉造影栓塞,有效率为97.7%(42/43)。结果本组共死亡169例(7.1%),剖胸或剖腹术治疗组死亡72例(9.1%),非剖胸或剖腹术治疗组死亡9r7例(6.2%)。脑伤为主要死因,其次为大失血。结论抓紧创伤急救的“黄金时间”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诊断治疗是否及时准确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严重多发性创伤有效可靠的救治方法,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2007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GCS 3~8分重型颅脑损伤并严重多发性创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1例,恢复良好28例(39.4%)、中残11例(15.5%)、重残15例(21.1%)、植物生存1例(1.4%)、死亡16例(22.5%)。结论迅速查明伤情,早期诊断,妥善处理合并伤,迅速解除脑受压,多科室良好的协作,早期维持患者生命体征,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肝切除手术相关因素对肝细胞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影响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手术相关因素.方法 1991年1月~2002年6月实施根治性肝切除、随访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HCC患者234例,回顾性分析医源性肝癌被膜破裂、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大小程度、肝门阻断次数和术后并发症(胆漏、切口感染、胸腔积液)等手术相关因素对患者长期存活的影响.生存时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各因素间的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医源性肝癌被膜破裂、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手术持续时间可影响HCC预后(P<0.05).输血量与手术大小程度呈正相关(P<0.05),但出血量与后者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减少出血和输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肝癌被膜破裂是改善HCC预后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抢救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年间收治的236例严重多发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提出早期救治中应注意的重点。结果:本组抢救成功205例(86.86%),死亡31例(13.13%),其中24h内死亡14例,发生ARDS18例,应激性溃疡12例,多器官衰竭(MOF)8例。结论:及时手术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合理安排抢救顺序、采取恰当的手术方式等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犬多部位伤海水浸泡后血流动力学特点,为海水浸泡多部位伤的早期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成年杂种犬30只,制作多部位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致伤浸泡组(n=10)、致伤非浸泡组(n=10)和非致伤浸泡组(n=10)。观察犬多部位伤后在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结果 犬多部位伤海水浸泡后,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心输出量(CO)下降等血流动力学明显紊乱。致伤非浸泡组犬MAP和CO早期一过性升高,随后缓慢下降;浸泡非致伤组血流动力学在浸泡早期无明显变化,浸泡后1.5~2小时MAP、CVP和CO等指标出现轻度下降。结论 海水浸泡导致的高渗性脱水、体温过低等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引起犬多部位伤后血流动力学紊乱,引起犬早期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3年7月~2005年6月应用DCS救治的82例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82例严重多发伤均立即给予液体复苏、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治疗。70例经应用DCS后,休克逐渐得到纠正,再次行确定性于术,经过顺利,情况良好。复苏期患者pH、体温、PT值与一般腹腔损伤病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组70例痊愈出院,12例死于脑疝或多器官衰竭。结论对严重创伤病人,在复苏同时应尽快采用简单省时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病情稳定后再做相应的手术和治疗,可提高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Jaume Candell-Riera MD PhD FESC Guillermo Romero-Farina MD PhD FESC Santiago Aguadé-Bruix MD Joan Castell-Conesa MD PhD Gustavo de León MD David García-Dorado MD PhD FESC 《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2009,16(2):212-221
Background There are no extensive series in which 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C) is based on their
rest and exercise and scin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purpose of our study was to analyze rest and exercise myocardial
perfusion-gated SPECT variables f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IC.
Methods and Result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 study was performed in 167 patients with IC who consecutively underwent rest myocardial perfusion-gated
SPECT. In addition, stress SPECT was performed on 137 of these patients. During an average follow-up of 2.3 ± 1.2 years, cardiac
mortality (CM) was 17.4%.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CM in rest-gated SPECT were the positive criteria for myocardial viability
(P = 0.027; Hazard risk, HR: 5.1; 95% CI: 1.2-21.4). In the 13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tress-gated SPECT, predictors were scintigraphic
criteria for viability plus ischemia (P = 0.026; HR: 3.6; 95% CI: 1.16-11.2) and exercise duration ≤5 minutes (P = 0.04; HR: 2.7; 95% CI: 1.01-7.36). Coronary angiography variables, performed in 111 patients, did not significantly modify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non-invasive testing.
Conclusion Myocardial perfusion-gated SPECT improves prognostic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IC.
This study was partially funded by grants from Fundación Carolina and the Redes temáticas de investigación cooperativa, Instituto Carlos III (Red C03/01, RECAV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