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旨在评价贝伐珠单抗在初治晚期卵巢癌患者中的应用模式、依从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初次诊治并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的组织学确诊为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腺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采用查阅病历和电话、门诊随访等方式收集随访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评价贝伐珠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7例患者,其中35例仅在新辅助化疗(NT)期间使用贝伐珠单抗,23例在新辅助化疗和一线化疗(NT+FL)期间均使用贝伐珠单抗,19例仅在一线化疗(FLA)期间使用贝伐珠单抗。在43例接受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IDS)的NT和NT+FL患者中,有38例(88.4%)实现了满意减瘤,24例(55.8%)在IDS后无残留病灶。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5个月(95% CI: 9.951~20.049),12个月的PFS率为61.7%。有7例(9.1%)患者因不良反应停用贝伐珠单抗。与贝伐珠单抗治疗相关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高血压。结论 在真实世界中,贝伐珠单抗在初治卵巢癌的治疗中有效且耐受性良好;在新辅助化疗中加入贝伐珠单抗是安全可行的,患者术前最后一次化疗采用含贝伐珠单抗方案未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对于贝伐珠单抗的用药剂量、疗程、用药模式及相关不良反应,还需更多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致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诊治方案。方法:对1例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结肠癌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例进行分析,并汇总分析国内外报道的不良反应文献。结果:本例54岁男性患者因结肠癌肝转移给予贝伐珠单抗300 mg+FOLFOX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静脉滴注,首次给药过程中出现胸痛急性发作,予硝酸异山梨酯片舌下含服后症状缓解,查心电图、心肌酶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停用贝伐珠单抗后未再出现胸痛。再次使用贝伐珠单抗后,胸痛再次发作,停用贝伐珠单抗,化疗方案为FOLFOX6,患者未再诉明显不适,予以出院。结论:贝伐珠单抗致心绞痛罕见,说明书未见贝伐珠单抗诱发心绞痛报道。本例属国内报道首例,国际报道第三例,值得关注和重视。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贝伐珠单抗潜在心绞痛不良反应风险,尤其伴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若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停药,给予对症治疗,最大限度降低药物性损害,避免延误病情,给患者造成不可挽救损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贝伐珠单抗致胃肠道穿孔(gastrointestinal perforation,GIP)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4年至2015年3月国内外学术期刊收载的贝伐珠单抗致GIP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7例不良反应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7例(41.18%);17例GIP患者中,发生在前15周疗程内有13例(76.47%)。有7例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10例采取手术治疗,死亡7例。结论:临床医师应了解贝伐珠单抗致GIP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GIP。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Avastin)联合奥沙利铂(L-OHP)+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LV)(FOLFOX4)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MC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入选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收治的MCC患者84例,其中用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者39例,单纯用FOLFOX4方案化疗者45例。FOLFOX4化疗方案:第1天,奥沙利铂85mg·m-2静脉滴注2 h;第1,2天,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滴注,2 h;5-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推注,第1,2天;5-氟尿嘧啶600 mg·m-2静脉滴注,第1,2天;贝伐珠单抗方案:贝伐珠单抗10 mg·kg-1+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静脉滴注1 h(第1次应用时为90 min),每2周1次。2组患者均接受2个周期化疗后,比较近期临床疗效及其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贝伐珠单抗+FOLFOX4组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显著高于FOLFOX4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Ⅲ~Ⅳ级恶心呕吐、粒细胞下降及血小板下降等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LFOX4联合贝伐珠单抗可显著提高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近期临床疗效,且不增加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XELOX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对胃癌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予XELOX方案进行化疗,观察组患者加用贝伐珠单抗,两组均治疗9周.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贝伐珠单抗用于卵巢癌治疗的经济学研究进行综述,为贝伐珠单抗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发表的贝伐珠单抗用于卵巢癌治疗的经济学评价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 共纳入10项贝伐珠单抗用于卵巢癌治疗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对于卵巢癌一线化疗,多数研究结果表明贝伐珠单抗联合标准化疗方案相比单一化疗方案用于卵巢癌一线治疗的增量成本效果比超出了常用的意愿支付阈值。对于二线化疗,有研究显示贝伐珠单抗加入化疗方案具成本效果。结论 在常用的意愿支付阈值下,贝伐珠单抗加入到卵巢癌标准一线化疗方案相比单一化疗方案不具有成本效果。当贝伐珠单抗价格降低一定程度,贝伐珠单抗联合标准化疗的方案对于进展高风险的卵巢癌患者可成为具成本效果的选择。贝伐珠单抗用于铂耐药的卵巢癌治疗可具成本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析可能影响贝伐珠单抗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77例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NSCLC患者,客观缓解率为27.3%,疾病控制率为67.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0个月;使用前T分期为T1~T2(HR=2.627,P=0.048)、贝伐珠单抗使用时机为化疗第1个周期后(HR=0.214,P=0.018)、贝伐珠单抗使用周期>4个周期(HR=0.219,P=0.001)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与同期行常规化疗未使用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匹配后相比,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患者出现高血压、出血、蛋白尿及尿素氮的风险增高,但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NSCLC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控,尤其对于第1个周期化疗后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贝伐珠单抗致蛋白尿的临床特点,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OVid、Web of Science、Embase、Springer-link、Wiley Oli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等数据库,收集期刊文献中贝伐珠单抗致蛋白尿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贝伐珠单抗致蛋白尿患者12例,其中7例来自国内期刊,5例来自国外期刊。患者在出现蛋白尿后均停用贝伐珠单抗,最终患者蛋白尿症状及肾损伤都有所缓解。症状缓解的时间不同,最短为一个月。结论:贝伐单抗致蛋白尿出现的时间及严重程度在个体之间不一致,停药后均有所缓解,肾损害病例的肾功能均恢复正常,临床医师应了解贝伐珠单抗致蛋白尿的临床特点,使用抗VEGF药物前后应注意评估患者尿检及肾功能,加强用药监测,权衡用药的利与弊,及时发现和处理蛋白尿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贝伐珠单抗与安罗替尼分别联合化疗药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获得性耐药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10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84例EGFR-TKI获得性耐药晚期肺腺癌患者资料,按用药的不同分为化疗组(32例)、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24例)和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组(28例)。化疗组患者给予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卡铂注射液,并对症治疗不良反应;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患者在化疗组用药的基础上,于化疗第1天口服盐酸安罗替尼胶囊10 mg,每日1次,连续用药14 d,停药7 d;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组患者在化疗组用药的基础上,于化疗前1 d给予贝伐珠单抗注射液15 mg/kg,静脉滴注。3组患者均以每3周为1个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比较3组患者的总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治疗前后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的生存率。结果 治疗4个周期后,两个联合化疗组患者的ORR、DCR均显著高于化疗组,mPFS均显著长于化疗组,且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患者的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或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抗联合FOLFOX方案(奥沙利铂85 mg/m2+5-氟尿嘧啶400 mg/m2+亚叶酸钙200 mg/m2)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入院治疗的晚期mCRC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化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FOLFOX组22例、贝伐珠单抗+FOLFOX组22例、抗EGFR单抗+FOLFOX组23例.记录3组患者治疗期间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贝伐珠单抗+FOLFOX组、抗EGFR单抗+FOLFOX组晚期mCRC患者总缓解率9(40.91%)、8(34.78%)均显著高于FOLFOX组5(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依次为3.617、2.963,均P<0.05),贝伐珠单抗+FOLFOX组总缓解率略高于抗EGFR单抗+FOLFOX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4,P>0.05);贝伐珠单抗+FOLFOX组、抗EGFR单抗+FOLFOX组晚期mCRC患者总控制率18(81.82%)、18(78.26%)均显著高于FOLFOX组13(5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依次为2.909、2.787,均P<0.05),贝伐珠单抗+FOLFOX组总控制率略高于抗EGFR单抗+FOLFOX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4,P>0.05).贝伐珠单抗+FOLFOX组、抗EGFR单抗+FOLFOX组晚期mCRC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 9.6个月、10.2个月均显著高于FOLFOX组7.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依次为2.714、3.157,均P<0.05),抗EGFR单抗+FOLFOX组mPFS略高于贝伐珠单抗+FOLFOX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5,P>0.05);贝伐珠单抗+FOLFOX组、抗EGFR单抗+FOLFOX组晚期mCRC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 24.1个月、26.4个月均显著高于FOLFOX组18.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依次为2.909、3.371,均P<0.05),抗EGFR单抗+FOLFOX组mOS略高于贝伐珠单抗+FOLFOX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7,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或抗EGFR单抗联合FOLFOX两种化疗方案对于晚期mCRC患者治疗均疗效显著,贝伐珠单抗+FOLFOX化疗方案总缓解率和总控制率稍高,抗EGFR单抗+FOLFOX化疗方案mPFS和mOS稍长,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未见增加,该两种化疗方案均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辛月  吴昱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13):1275-1277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镇静、镇痛效果。方法:70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受试者筛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2组,地佐辛组(n=35例)麻醉维持采用地佐辛(1~3 μg·kg-1·min-1),瑞芬太尼组(n=35例)麻醉维持采用瑞芬太尼(0.1~0.3 μg·kg-1·min-1)。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和镇静/躁动评分(SAS)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离开PACU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开始即刻和术毕时的MAP、HR均明显低于麻醉时,且瑞芬太尼组下降较地佐辛组更为显著(P<0.05);地佐辛组苏醒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及离开PACU时间均明显长于瑞芬太尼组(P<0.05);地佐辛组苏醒后不同时间点VAS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瑞芬太尼组(P<0.05),而BCS评分明显高于瑞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麻醉维持使用地佐辛镇痛效果明显优于瑞芬太尼,且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弱阳离子固相萃取小柱(WCX-SPE)优化人血浆儿茶酚胺检测实验条件,以减少血浆用量,提高实验稳定性,建立操作简单、可靠的人血浆儿茶酚胺浓度检测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WCX固相萃取小柱提取血浆中儿茶酚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儿茶酚胺,并对其线性范围、方法回收率、提取回收率、日间日内精密度及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去甲肾上腺素(NE)在50~2 000 pg·ml-1(n=6,r=0.998 5),肾上腺素(E)在50~2 000 pg·ml-1(n=6,r=0.999 3)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5,50 pg·ml-1 (S/N≥3),NE、E样品的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9.6%、91.5%,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0.6%,99.4%,平均日间RSD分别为5.1%,4.3%,平均日内RSD分别为3.9%,3.6%。结论:采用WCX固相萃取小柱提取血浆中儿茶酚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适合于临床诊疗需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至2015年国内公开报道的64例左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例休克患者年龄分布主要介于21~50岁(67.19%),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92.19%),给药剂量集中于200~400 mg (73.44%)。发生于30 min以内的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占76.56%。休克患者恢复时间与用药类型没有关系,但与血压的高低有关。舒张压越低,恢复时间越长(rs=-0.389,P=0.003)。不同舒张压患者恢复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151,P=0.004,0~20 mmHg组患者恢复时间明显长于21~40 mmHg组(Z=2.274,P=0.023)和41~60 mmHg组(Z=3.116,P=0.002)。结论:左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日益多见,且速发型比例较高,应尽早发现及快速救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YP2C19、ABCB1和PON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59例,测定CYP2C19(rs4244285、rs4986893)、ABCB1(rs1045642)和PON1(rs662)基因型及血栓弹力图(TEG),并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记录临床终点事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CYP2C19、ABCB1、PON1基因型、一般情况及临床因素对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氯吡格雷疗效。结果:59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治疗相关的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的发生率为8.5%。CYP2C19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6.0±10.1)%、(78.4±17.3)%和(66.4±23.0)%,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之间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有显著性(P=0.047),ABCB1和PON1各基因型之间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CYP2C19、ABCB1、PON1基因型与HTPR相关(P=0.681)。随访1年中,CYP2C19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患者的临床事件分别有2、3和3例;ABCB1携带TT、TC、CC等位基因患者的临床事件分别有1,3和4例;PON1携带AA、AG、GG等位基因患者的临床事件分别有4,2和2例,各基因型之间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根据CYP2C19、ABCB1和PON1基因多态性尚不能预测服用氯吡格雷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肾功能亢进(augmented renal clearance, ARC)患者使用万古霉素的用药剂量、谷浓度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7月-2017年3月在某院住院期间使用过万古霉素并进行了血药浓度监测的67例ARC患者和142例肾功能正常患者病历资料,比较2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谷浓度及临床疗效。结果:ARC组与肾功能正常组初始给药的日剂量分别为(2.0±0.3) g和(1.8±0.4) g,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1)。ARC组初始给药方案下谷浓度均值(8.3±5.2) mg·L-1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的谷浓度均值(14.3±8.4) mg·L-1,有显著性差异(P=0.000)。ARC患者的初始给药方案谷浓度达标率为20.6%,肾功能正常组为40.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7)。ARC组万古霉素的临床总有效率和革兰阳性菌清除率分别为69.1%和67.6%,肾功能正常组为76.7%和81.6%,均无显著性差异(P=0.286;P=0.143)。结论:多数ARC患者初始方案万古霉素用药剂量不足,谷浓度达标率较肾功能正常患者更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挖掘和评价抗MRSA抗生素性别差异性药品不良反应信号(ADR),为不同性别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0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接收的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替考拉宁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数据挖掘方法对前述药品进行性别差异性ADR信号挖掘。结果:提取FAERS数据库信息得到ADE报告万古霉素3827例、利奈唑胺6 372例、达托霉素3 454例、替考拉宁1 413例,经ROR法检测,分别得到性别差异性ADR信号3,11,6,9个。统计学分析发现,女性患者各药品ADE上报数均小于男性患者,但女性ADR信号数量及强度均高于男性。对于女性患者,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易发重症药疹及其相关ADR,如万古霉素(ROR=3.12;P=2.21×10-17)与利奈唑胺(ROR=2.62;P=8.28×10-5)诱发的药物超敏反应,替考拉宁诱发的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ROR=5.21;P=1.46×10(-6))、史-约综合征(ROR=4.54;P=6.80×10-6)等。对于男性患者,万古霉素未见ADR信号,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出现肾功能受损信号。结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替考拉宁存在性别差异性ADR信号,临床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抗MRSA抗生素不良反应性别差异性的认识,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程军  汪龙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23):2451-2454,2458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致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综合征(DRESS综合征)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库收载的万古霉素致DRESS综合征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有效个案报道15篇,22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8例,青少年2例。用药至发生DRESS综合征的平均时间为3周。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累及多器官损伤,最常见受累的器官为肝脏(16例,72.7%)。结论:临床医师应了解万古霉素致DRESS综合征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DRESS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扬州地区汉族人群CYP2C9VKORC1基因型、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与华法林稳态剂量及计算机模型预测剂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扬州地区汉族人群使用华法林的患者,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CYP2C9VKORC1基因型,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国家化标准比值(INR)、胺碘酮使用情况临床资料,并对这些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CYP2C9基因型检测有102例为野生AA型(91.9%),8例为杂合子AC型(7.21%),1例为突变CC型(0.9%)。VKORC1基因型检测有96例为突变纯合子AA型(86.49%),13例为杂合子GA型(11.71%),2例为野生GG型(1.80%),所有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VKORC1 AA型患者华法林剂量明显低于较AG型,CYP2C9*3 AC型明显低于AA型(P<0.05)。对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不同基因型、模型预测剂量及稳态剂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提示患者的年龄、体质量、CYP2C9VKORC1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个体剂量相关,而相关性分析提示性别和身高对华法林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提示模型预测剂量与实际稳态剂量的相关系数为0.732,配对t检验预估剂量与稳态剂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随访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1%,均为轻微出血,所有基因型中AC/AA型患者出血发生率最高。结论:扬州地区汉族人群存在CYP2C9VKORC1基因多态性,应用CYP2C9VKORC1基因多态性和模型可以准确估测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合评价某综合教学医院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甲医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或片剂的患者病例,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相关指南,分析利奈唑胺的应用情况,并统计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232例,评价结果合理的有186例(80.17%),不合理的有46例(19.83%);治疗结果痊愈118例(50.86%),显效48例(20.69%),进步21例(9.05%),无效45例(19.40%)。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有69例(29.74%),其中血小板减少50例(21.55%),白细胞减少13例(5.56%),血红蛋白减少9例(3.85%),恶心、呕吐13例(5.56%),腹泻6例(2.56%),皮疹4例(1.71%),乳酸性酸中毒3例(1.28%)。ICU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CU患者(P=0.004),但片剂与注射剂、≥65岁与<65岁患者间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152,0.148)。结论: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疗效较好,但临床应用存在不合理情况,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比例较高,尤其是ICU患者,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拟评估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在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76例以常规推荐剂量静脉滴注或口服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血液标本共99份,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谷浓度。结果:测定伏立康唑谷浓度中位值为0.784 μg·mL-1(0.025~9.910 μg·mL-1),其中44例(44.4%)达到目标浓度范围(1~5.5 μg·mL-1),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缺乏相关性(r=0.252,P=0.315)。个体间和个体内血药浓度变异系数分别为97.0%和69.6%。患儿年龄分布2个月~14岁,年龄<6岁的患儿与年龄>6岁的患者相比,谷浓度要达到目标范围需要给予更高剂量的伏立康唑(6.1 mg·kg-1/次vs. 4.55 mg·kg-1/次,P<0.05)。谷浓度<1 μg·mL-1的患儿治疗失败率高于成功率(58.8%vs. 4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5名患儿治疗中监测谷浓度<1 μg·mL-1且疗效不佳,通过提高给药剂量使谷浓度达1 μg·mL-1以上,最终治疗有效。2例谷浓度≥ 5.5 μg·mL-1的患儿均出现肝功能异常。结论:采用常规推荐剂量给药部分儿童难以达到伏立康唑的目标浓度。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个体间和个体内均有较大的差异。低龄儿童要达到有效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往往需给予更高的用药剂量。开展伏立康唑药物浓度监测不仅可以保障患儿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可为合理制订我国儿童的伏立康唑初始治疗方案提供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