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西格列汀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西格列汀联合地特胰岛素组)和对照组(瑞格列奈联合地特胰岛素组)各44例;观察12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体重指数(BMI)、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FPG、2hPG、 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FC-P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BMI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FC-P及BMI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FPG、2hPG、 HbA1c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FC-P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胰岛素用量显著减少(P<0.05),BMI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且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T2DM)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初诊T2DM患者64例,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14 d,比较治疗前后血清CRP、TNF-α、IL-6、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并与38例健康对照组人群进行比较。结果:T2DM患者治疗前血清CRP、TNF-α、IL-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强化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CRP、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HOMA-IS明显升高(P<0.01),而HOMA-IR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初诊T2DM患者存在慢性炎症反应,胰岛素具有抗炎作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改善患者糖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炎性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使用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86例,分为治疗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疗程1年。对照组维持原门冬胰岛素30治疗,治疗组改为利拉鲁肽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2,24,36,48周末测定患者身高、体质量、血压水平,计算体重指数(BMI),并记录血糖达标[糖化血红蛋白(Hb A1c)≤ 8%]、低血糖情况、实验室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各完成42例和41例。治疗12,24,36,48周末,治疗组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36,48周末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MMSE及MoCA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血糖达标率分别为76.19%(32/42)和82.93%(34/41),痴呆发生率均为0,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59.52%(25/42)和7.32%(3/4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和门冬胰岛素30相比,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MCI患者,能更好地控制FPG、2hPG、HbA1c,降低炎性因子水平(IL-1β、IL-6、TNF-α),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并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刘柱 《淮海医药》2014,(6):605-605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在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单用甘精胰岛素治疗,治疗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观察2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组FPG、2HPG、HbAlc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适用于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养阴清肝散结方对阴虚火旺型Graves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2例初诊为阴虚火旺型Graves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2组均给予西药基础治疗(甲巯咪唑+普萘洛尔)控制甲亢。治疗组加用养阴清肝散结方。治疗1个月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甲状腺功能改善情况,放射免疫测定外周血IL-1β、TNF-α及VEGF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抗原CD80、CD54及HLA-DR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经治疗后,2组患者FT3、FT4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SH显著升高(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FT3、FT4和TSH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前后TGAb和TPOAb两项抗体均显著降低(P< 0.05),但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0.05)。2组治疗后外周血IL-1β、TNF-α、VEGF及CD80、HLA-DR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养阴清肝散结方可协同西药改善Graves病的甲状腺功能,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T、B淋巴细胞的活化,降低机体炎性细胞水平,抑制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有效降低VEGF水平表达,抑制甲状腺组织增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利司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利司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临床试验(RCT),时限至2016年5月;2位研究者独立评阅文献,并筛选及予以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对各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篇RCT,文献质量评价均属低偏倚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2 089例,其中试验组(利司鲁肽治疗)1 128例,对照组(安慰剂)9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于治疗周期末,2组HbA1c水平、HbA1c达标率(≤6.5%)有统计学差异(P<0.05),FPG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心、呕吐、胃肠功能紊乱、低血糖反应及因不良事件(AE)退出治疗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泻、头痛、头晕、鼻咽炎及SA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司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有较好控制作用,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仍有较大差异,尚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7.
李祖宙 《海峡药学》2010,22(9):109-111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G)≥10mmol.L-1〕随机分为诺和灵30R治疗组20例(A组),甘精胰岛素治疗组20例(B组),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组20例(C组)。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治疗目标值FBG〈7.0mmol.L-1,治疗时间12周。观察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各组水平(P〈0.01),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诺和灵30R治疗组(P〈0.05),低于甘精胰岛素治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并且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治疗后水平(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能较好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且低血糖发生率低,胰岛素抵抗改善明显,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方便、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赵向晖 《中国当代医药》2012,(4):75+77-75,77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择58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组,B组为诺和灵30R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FPG、2hPG及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能较好控制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具有安全、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 T2DM患者64例,均为单用胰岛素血糖控制欠佳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加用格列美脲2~4 mg/d,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对照组继续应用胰岛素治疗,并根据血糖加大剂量。1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每日胰岛素用量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BG、2 hBG、HbA1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胰岛素用量减少(P〈0.05);所有入选者共发生低血糖6例,其中观察组2例,对照组4例。结论 T2DM单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者,加用格列美脲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低血糖发生率低,并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极化液和胰岛素个体化对严重创伤高血糖患者炎症和营养等指标影响。方法:将不同空腹高血糖和体质量的严重创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极化液个体化治疗组(GIK组,n=80)和胰岛素个体化治疗组(INS组,n=80)以及常规治疗组(C组,n=80),制定极化液和胰岛素个体化治疗指导方案,观察各组患者治疗1,3,5,7 d后血浆TNF-α,IL-6等炎症因子以及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变化,并统计治疗7 d内人日均胰岛素用量和葡萄糖用量,低血糖发生率,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变化。结果:GIK组患者治疗3 d后血浆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INS组,INS组又明显低于C组(P<0.01);GIK组患者治疗3 d后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INS组(P<0.01),但INS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GIK组患者治疗7 d内人日均胰岛素用量明显高于INS组(P<0.01),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INS组(P<0.01);GIK组治疗7 d内患者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与INS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极化液个体化治疗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炎症反应和改善患者营养效果优于单纯胰岛素个体化治疗。极化液个体化治疗相对单纯胰岛素治疗,可降低严重创伤患者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异氟烷、七氟烷两种吸入性麻醉药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及血清S-100β蛋白、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探讨其与神经炎症的关系。方法:选择择期进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其中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2例,行骨折内固定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5例,全身诱导麻醉后分别以异氟烷、七氟烷维持麻醉。手术麻醉期间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和苏醒时间;分别于手术麻醉前(T0)和手术后6 h(T1),1 d(T2),3 d(T3),5 d(T4)抽取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并采用MMSE评分法进行神经精神功能测试,计算POCD发生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S-100β及炎性因子IL-1β、TNF-α、IL-6的浓度。结果:(1)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2)术前两组的MMSE评分、血清指标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术后1 d和3 d时MMSE评分明显低于同组术前及B组对应时间点(P<0.05),且术后5 d内POCD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3)A组术后1 d和3 d时,血清S-100β、IL-1β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同组术前及B组对应时间点(P<0.05);两组术后6 h,1 d,3 d时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A组比B组升高程度更大(P<0.05)。结论:吸入性麻醉药异氟烷可引起老年患者POCD以及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炎性因子表达增加,而七氟烷的影响不明显,其机制可能与老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每日2次注射地特胰岛素对于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0例已经使用诺和锐联合诺和平治疗仍血糖控制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各自保留三餐时注射诺和锐,对照组给予每日一次甘精胰岛素注射,试验组予以每日2次地特胰岛素注射,3个月后观察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经治疗后,2组患者在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空腹C肽(FC-P)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而组间比较试验组在FBG、2hPG、HbA1c显著性低于对照组, FC-P水平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对照组3倍血糖标准差(SD)大于血糖平均值(MBG),试验组3倍SD小于MBG。结论: 每日2次注射地特胰岛素对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抑制血糖波动更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改善糖尿病肾病(DN)患者抗氧化及肾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均给予降糖降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口服氯沙坦钾片治疗,50mg,qd;治疗组给予静脉注射丹参多酚酸盐,200mg,qd,2组均治疗2周。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肾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观察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33/45),治疗组为91.11%(41/45),2组间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肌酐(Scr)、24h尿蛋白(24h Upro)、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尿蛋白排泄率(UAER)、β2微球蛋白(β2-MG)等肾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肾功能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显著改善DN患者氧化应激及肾功能指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在急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47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等)、半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中至术后24~48 h使用微量泵按0.05 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全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中至术后24~48 h内使用微量泵按0.1 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比较3组患者在用药前后24 h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PCI术后即刻冠脉血流TIMI分级、校正TIMI计帧、ST段抬高恢复情况、血清炎症因子、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出血并发症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半量组患者PCI术后即刻冠脉TIMI血流分级明显偏高(P<0.05),全量组稍高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半量组和全量组患者CTFC帧数明显偏低(P<0.05);TMP2级以上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各治疗组患者血清MPA、cTnI、CK-MB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半量组和全量组患者上述血清指标降低程度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各剂量组患者在经PCI术后90 min ST段抬高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半量组和全量组在完全回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未回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全量组和半量组在ST段回落情况差异不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半量组和全量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表达水平在各观察点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半量组和全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偏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半量组与全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半量组和全量组不良心血管时间发生率明显偏低(P<0.05),半量组与全量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半剂量的替罗非班联合替格瑞洛可更好地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冠脉血流及心肌损伤,降低MPA,减少"无再流"现象的发生,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拉莫三嗪联合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生物学指标,包括血糖、血脂[以总胆固醇(TC)水平计]、体质量及心电图(EKG)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氮平以及对症支持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莫三嗪进行治疗。2组患者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后,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血糖、TC、体质量、EKG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59%(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精神病理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和PANSS总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试验组患者在上述各指标方面的改善程度相比对照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糖、EKG和体质量指标均明显增大,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则稍有降低或未有明显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在便秘、心跳过快、静坐不能、白细胞减少、心电图异常和体质量增加方面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相对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提高程度相比对照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联合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良好,并能够显著缓解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及对患者生物学指标影响,同时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提高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於积症的机制。方法: 选取某院收治的16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於积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於积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和肝功能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经过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后炎症因子IL-6、IL-8、TNF-α显著降低,IL-10显著升高;凝血功能指标PT变化不明显,APTT、FIB、D-D显著降低,PLT显著升高;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及肝功能和相关生化指标(TB、DB、TBA)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对照组炎症因子(IL-6、IL-8、TNF-α)、生化指标、血液流变学、FIB、D-D显著降低(P<0.05),IL-10、PLT显著升高(P<0.05),PT、APTT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的治疗能够改善妊娠期肝内胆汁於积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和肝功能及相关生化指标,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於积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