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不同人群的吸烟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控烟健康教育对策、措施.方法 按照不同职业进行分层整群抽样,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共调查居民821人.结果 调查的821人中总吸烟率为30.9%,男性吸烟率46.9%高于女性吸烟率4.1名(x2=195.138,P<0.001).吸烟者中大多数人(89.6%)每日吸烟量为10~20支,男性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18.16±4.56岁)小于女性(27.21±9.39岁).在吸烟者中曾经试图戒烟3次及以上的人数占45.3%(115/254).结论 居民吸烟率仍然很高,烟草控制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居民吸烟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南省居民的吸烟状况,为开展针对性的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河南省15~69岁居民2056人的吸烟情况。结果:河南省居民的吸烟率为21.11%;男性吸烟率为44.49%(420/944),女性为1.26%(14/1112),男性高于女性(χ2=573.034,P<0.001);现在吸烟率为20.09%(413/2056)。不同年龄、职业和收入水平居民的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72,69.101和54.166,P<0.001)。吸烟者中有25.35%的人尝试过戒烟,戒烟成功率仅为4.84%,而且仅有13.32%的人打算在1a内戒烟。现在吸烟者开始吸烟时的年龄平均为21.92岁(95%CI为21.25~22.58岁),超过83.82%的现在吸烟者开始吸烟时的年龄不到25周岁。男性开始吸烟年龄早于女性(Z=2.219,P=0.027),烟龄长于女性(Z=2.219,P=0.027),但吸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46,P=0.081)。79.18%的调查对象知晓吸烟危害健康;现在吸烟者、戒烟者和从不吸烟者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8,P=0.332)。结论:河南省居民吸烟率仍然较高,控烟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刘明  屈宗银  苗菁 《重庆医学》2013,(35):4302-4303,4306
目的了解重庆市15岁及以上居民被动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控烟政策或改进已有的控烟措施,减少二手烟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共调查753名非吸烟者。结果重庆市15岁及以上居民的被动吸烟率为45.95%,其中男性为43.13%,女性为47.45%,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被动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34岁人群被动吸烟率最高(55.17%);不同职业人群被动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商业或服务人员被动吸烟率最高(58.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被动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吸烟者对别人在自己周围吸烟的态度,文化程度越高,选择介意的人就越多;女性(87.98%)选择介意的明显高于男性(70.99%)。结论重庆市15岁及以上居民受二手烟危害不低,必须加强立法和从严执法,尽可能防止公众接触香烟烟雾,降低人群被动吸烟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沧州市青年务工人员吸烟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匿名式问卷调查方式,问卷由调查员当场发放并收回,对1000名15-35岁青年务工人员开展关于吸烟的问卷调查,回收合格试卷971张。结果被调查者总体吸烟率47.5%,男性的吸烟率309/971(58.1%)、女性的吸烟率152/971(34.6%)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P0.005);吸烟者的父母的吸烟率高于不吸烟的调查者父母的吸烟率(χ~2=21.6,P0.005);吸烟的青年务工人员的周围朋友吸烟的可能性较不吸烟的高(χ2~=169.7,P0.005)。吸烟与健康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大于80%,但反对吸烟的比例确只有12.1%。461名吸烟者中无人成功戒烟。结论青年务工人员的吸烟率高于我国15岁以上人群的总体吸烟率,且该人群中女性的吸烟率是15岁以上人群的9.8倍。今后在针对青年务工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时,要形成家庭、学校、大众媒体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深入宣传烟草的危害性与成瘾性,特别是女性,让她们了解女性吸烟对自身和下一代的严重危害,同时提供抵制吸烟的技巧,让其自觉地抵制烟草的诱惑,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加烟草税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控烟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银川市城市居民不同人群的吸烟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控烟措施.方法 2007年3-5月,在银川市随机抽取6个社区的920名居民进行吸烟状况调查.结果 调杏920人,吸烟率为49.9%,其中男性吸烟占65.2%,女性占到17.8%;维修、运输和手工劳动者及服务业吸烟率较高,分别为64.7%和57.7%;学生和军人最低为30.9%;30~60岁年龄段吸烟率较高,均在50%以上;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吸烟率较高,分别为65.2%和53.5%;每天都吸烟者占63.2%;每天吸烟<10支的占53.2%,每天吸烟10~20支的占40.3%.每月吸烟支出101~200元者占42.3%;有17.2%的吸烟者正在进行戒烟,正在考虑采取戒烟行为的有22.2%,有31.4%的人没有考虑过戒烟.结论 银川市城市居民吸烟率较高,其中男性吸烟率显著高于女性.建议政府制定相应控烟政策,积极开展控烟行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国城乡居民吸烟现状及其吸烟行为影响因素,为开展控烟教育及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9年数据,对9 995名(男4 763人,女5 232人)18周岁及以上居民的吸烟行为,包括吸烟率?现在吸烟率?重型吸烟率?平均吸烟量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数据进行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我国城乡居民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结果:我国18周岁及以上居民吸烟率为31.06%,现在吸烟率为27.65%,男女现在吸烟率分别为 54.25%和3.44%,男性高于女性?吸烟者开始吸烟年龄中位数为 20 岁,现在吸烟者日均吸烟中位数为 20 支?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0.039,95%CI:0.033~0.046)?文化程度(OR=0.797,95%CI:0.738~0.861)?饮酒(OR=2.406,95%CI:2.138~2.709)和家庭人均年收入(OR=0.870,95%CI:0.786~0.964)是吸烟的相关影响因素,在以医生或教师?未婚和70岁以上年龄组为对照时,职业?婚姻状况和年龄亦是吸烟的影响因素?结论:我国城乡居民的吸烟率依旧很高,烟草控制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控烟 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包头市区居民的吸烟状况。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在市区居住5年以上,年龄在18岁以上的男女居民调查,结果:包头市区居民吸烟率为39.46%,其中男性为63.28%,女性为13.24%。男性居民中以工人吸烟率为最高,占男性吸烟总人数的52.33%;女性居民中以无职业人群吸烟率最高,占女性吸烟总人数的45.92%,男性吸烟量以20-支为最多,女性吸烟量以〈5支人数最多,男女性居民戒烟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辽宁省部分农村地区居民的吸烟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情况,探讨吸烟与COPD患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沈阳市于洪区大潘乡和锦州市黑山县大兴乡4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调查,并进行体检和肺通气功能检测,取资料完整的2 001例问卷进行分析.结果 居民总的吸烟率为49.3%,目前吸烟率为42.8%,男性吸烟率为71.2%,女性吸烟率为30.8%;吸烟率在男性、40岁年龄段、农村地区、低文化程度中发生率高.吸烟者中只有5.6%接受过医务人员的戒烟劝导,而其中只有12.5%的人听从劝导戒烟成功.相关因素分析表明,COPD在吸烟者中的患病率(11.2%)高于非吸烟者(6.0%)(P<0.05);吸烟指数>400年支者患COPD的风险性是吸烟指数<400年支者的2.45倍.吸烟可降低体质指数.黑山地区COPD高患病率还与生物燃料的使用率高有关.结论 辽宁农村地区40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高,吸烟是COPD患病的危险因素,生物燃料的使用也是危险因素之一.综合控烟等措施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三亚市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状况,明确优先解决的问题、重点干预人群,为制定慢性病防控与健康促进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各专题监测结果,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市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过去一年内住院病人疾病前5位为高血压、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外, ≥60岁年龄组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P均<0.01)。40~<60岁组人群吸烟率最高,40~<60岁与≥60岁组经常饮酒、超重/肥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18~<40岁组。成人每日食盐与油摄入量限值知晓率、男性与女性健康腰围、正常BMI范围知晓率分别为28.66%、16.03%、16.92%、19.30%和17.24%。从未使用过限盐勺/限盐罐、控油壶、腰围尺和BMI尺的比例分别为82.74%、86.23%、74.20%和88.62%。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视力不良和龋患检出率分别为13.71%、28.95%、44.17%和36.63%。结论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危害三亚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60岁人群慢性病高发,≥40岁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较高,三亚市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低。应针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和中小学生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干预,以达到防控慢性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居民高血压的流行特点。方法 运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越秀区1425名15岁及以上居民,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高血压既往史和个人基本情况调查,体检获取血压值。结果 2002年越秀区1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3.86%,标准化患病率为12.7%;男,女患病率性别间差异不显著(χ2=0.80,P=0.37);年龄间差别显著,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增高明显;不同文化程度间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随着文化程度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下降。高血压患者当中Ⅰ级、Ⅱ级和Ⅲ级高血压分别占65.95%、26.16%和7.89%。15岁及以上居民曾经测过血压的占76.34%,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9.71%、42.11%和17.95%。结论 广州市越秀区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及防治效果不容乐观,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强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至2009年9月,对沈阳市两个区3373名就业者进行吸烟问卷调查及肺功能检测,对可能为影响因素的11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吸烟所致疾病的认知情况做X2检验。总吸烟率为50.7%(1710/3373),其中男性86.8%(1458/1680),女性14.9%(252/1693)。可能的影响因素排序为:饮酒史、T作环境及多种基础疾病;而女性、大学以上学历、超重及50岁以上为可能的保护因素。调查者中有2478人参与了吸烟导致疾病的认知调查,吸烟815人,不吸烟1663人,两者对于吸烟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胎儿畸形、恶性肿瘤、流产、婴幼儿生长受限、死胎及心肌梗死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上海市虹口区居民的吸烟行为、态度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开展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上海市虹口区15~69岁对象960人,其中958人完成了吸烟情况的调查。结果 该区15~69岁人群吸烟率和标化吸烟率分别为20.04%和18.73%,男性吸烟率和标化吸烟率分别为41.05%和30.07%,女性吸烟率和标化吸烟率分别为0.80%和1.70%,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RR=0.02,95%CI:0.01~0.03);25岁以上各年龄组吸烟率高于15~24岁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吸烟率低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RR=0.45,95%CI:0.25~0.79);饮酒人群吸烟率高于不饮酒人群(RR=2.68,95%CI:1.76~4.09)。家庭人均年收入越低、烟草危害知识得分越高的人群越反对吸烟,赞同禁烟。结论 上海市虹口区15~69岁人群吸烟率较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饮酒情况是影响吸烟情况的因素。应加强对35岁以上人群的控烟教育;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应加强吸烟有害知识的宣传,纠正其对吸烟和禁烟的态度;在控烟教育的同时应强调控制饮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海南省居民血脂异常流行分布及影响因素,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多阶段抽样4 697名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血脂四项指标检测。结果 患病率和加权患病率分别是血脂异常37.5%(33.3%)、高TG症10.6%(12.6%)、高TC症16.9%(10.7%)、低HDL-C症16.8%(16.3%)和高LDL-C症18.5%(14.7%)。血脂异常流行分布呈现为男性(42.8%)高于女性(33.3%),城市(40.7%)高于农村(35.7%),黎族(29.6%)低于汉族(39.5%),离婚/丧偶/分居婚姻状况(44.3%)最高,随着文化程度和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大专以上毕业(42.9%)最高,50~岁组(44.7%)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血脂异常率与睡眠不足、身体活动不足、性别、年龄、城乡、吸烟、民族等多因素相关;高TC症患病率与睡眠不足、饮酒、年龄和民族等因素相关;高TG 症患病率与性别、城乡、身体活动、婚姻、水产品消耗和饮酒等因素有关;低HDL-C症患病率与地区、性别、年龄、身体活动不足、饮酒和吸烟等有关;高LDL-C症患病率与年龄、饮酒和民族因素有关。结论 海南省血脂异常形式严峻,应针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高危筛查,有的放矢地进行防治和宣传、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上海市虹口区居民的吸烟行为、态度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开展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上海市虹口区15~69岁对象960人,其中958人完成了吸烟情况的调查.结果 该区15~69岁人群吸烟率和标化吸烟率分别为20.04%和18.73%,男性吸烟率和标化吸烟率分别为41.05%和30.07%,女性吸烟率和标化吸烟率分别为0.80%和1.70%,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RR=0.02,95%CI:0.01~0.03);25岁以上各年龄组吸烟率高于15~24岁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吸烟率低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RR=0.45,95%CI:0.25~0.79);饮酒人群吸烟率高于不饮酒人群(RR=2.68,95%CI:1.76~4.09).家庭人均年收入越低、烟草危害知识得分越高的人群越反对吸烟,赞同禁烟.结论 上海市虹口区15~69岁人群吸烟率较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饮酒情况是影响吸烟情况的因素.应加强对35岁以上人群的控烟教育;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应加强吸烟有害知识的宣传,纠正其对吸烟和禁烟的态度;在控烟教育的同时应强调控制饮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成年吸烟人群中联合应用无创血管功能状态检测方法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社区18岁以上常住居民2739例进行调查随访,调查指标包括烟龄、男女吸烟比例等,同时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以及颈动脉斑块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2739例受访对象中男952例,女1787例,吸烟组462例,吸烟率为16.9%(462/2739);吸烟组中男417例,吸烟率为43.8%(417/952),女45例,吸烟率为2.5%(45/178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狭窄均与不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WV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I吸烟组与不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5)。吸烟与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相关性分析均呈正相关(P<0.01),与ABI呈负相关(P<0.01),与PWV不相关。结论吸烟是颈动脉硬化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吸烟人群中,尽早联合进行PWV、ABI以及颈动脉IMT等指标检查,可能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5月对广州市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并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jstic回归对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1593人,大学生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分别为23.98%、6.09%;吸第一口烟的行为发生在18岁以下占89.34%;平均每天吸烟量在2~5支的吸烟者比例最大,占19.32%。学校、家庭月收入、在校期间每月生活费、户籍所在地、饮酒情况、饮食习惯、家人吸烟情况、吸烟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是男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而学校、在校期间每月生活费、饮酒情况则是女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大学生吸烟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多种.应综合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遏制烟草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的被动吸烟现状,为制定适宜农村地区的控烟政策、有效地保护不吸烟者的健康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全球成人吸烟行为调查(GATS)设计调查表,在山东省莒南、梁山和平阴3县中抽取9个自然村,面对面调查15岁及以上居民的被动吸烟情况。结果被动吸烟率为39.00%,其中男性被动吸烟率为38.26%,女性为39.35%;低年龄组男性被动吸烟率高于女性,高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男性中未婚者被动吸烟率较高(42.61%),女性中已婚者被动吸烟率较高(41.19%);男性中打工者的被动吸烟率较高(48.99%),女性中商业/服务业从业者的被动吸烟率较高(46.42%);男性被动吸烟的地点主要为工作场所(54.30%),女性则为自己家中(88.31%)。结论与之前的研究相比,山东省三县农村地区的被动吸烟率高于山东其他地区,虽然人们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并没有真正行动起来抵制香烟,今后的控烟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居民吸烟行为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西安市居民的吸烟现状 .方法 随机抽取 10 0 0名 15~ 6 9岁居民进行入户调查 .结果 西安市居民吸烟率为 32 .2 % (男 6 4.2 % ,女 1.8% ) ,平均开始吸烟年龄为2 2 .5岁 ,日平均吸烟量为 12 .8支 ,且开始吸烟年龄越早 ,吸烟量越大 ,尝试、社交需要和解乏是主要的吸烟原因 ,吸烟者的戒烟率为 9.0 3% .分析发现 ,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家庭成员吸烟均与居民的吸烟行为有关 .结论 吸烟在西安市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控烟应从全社会抓起 ,以青少年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 ,加强控烟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家庭健康功能、大五人格与吸烟行为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中国家庭健康指数调查报告》中18岁及以上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健康量表简版、大五人格量表简版收集信息,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人口学特征、家庭健康功能、大五人格对吸烟行为的影响情况。结果: 纳入的18岁及以上人群共10 315例,其中有2 171例吸烟者,吸烟率为21.05%,男性吸烟率为41.76%,女性吸烟率为3.69%,城市吸烟率为20.03%,农村吸烟率为23.77%。吸烟者在总体家庭健康功能、家庭内部情感交流、家庭健康生活方式、家庭健康资源、家庭外部社会支持以及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中的得分低于不吸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文化程度低、离异是我国成人吸烟的危险因素(P < 0.05);女性、未婚、核心家庭、家庭内部情感交流良好、家庭健康资源丰富、人格特质为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是我国成人吸烟的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除性别、年龄、常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类型等吸烟的传统影响因素外,家庭健康功能及大五人格亦是我国成人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今后可针对不同人群家庭健康功能状况及人格的多样性,采取个性化的控烟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