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其中以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程度为甚。胃肠道肿瘤除肿瘤自身消耗及特殊因子的释放,还经常因消化道的梗阻等症状,导致患者营养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进一步加重患者营养不良程度。围手术期营养不良可增加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降低生活质量以及增加非计划性二次手术率,最终增加病死率。利用有效的营养筛查工具筛查出营养不良患者,在围手术期提供精准而有效的营养治疗,改善肿瘤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降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结局,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因此,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筛查及精准营养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营养状况的评估与筛查,精准营养治疗适应证,营养制剂的选择及使用途径等方面阐述目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疗法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176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干预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PN)支持干预治疗措施,对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体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及其亚群构成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肠道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腹部不良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含量水平、淋巴细胞总数、CD3+、CD4+及CD8+T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应用两种治疗方式均有疗效,早期肠道营养的干预治疗措施不仅能更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营养状态,提高肠道功能,而且还能增强患者免疫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故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其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也更为普遍,虽然营养不良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但是营养治疗在国内实行的仍不理想,尤其是在围术期,患者经常存在营养不良,导致术后感染、切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增加病死率,严重影响术后恢复。因此,营养治疗在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术期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的发展,对围术期营养的管理更加精细化,尤其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应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营养治疗,维持围术期良好的营养状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维持机体有效的代谢和免疫功能,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小应激,从而减少并发症,加速患者的康复,改善预后。本文主要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影响、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及评估、术前术后营养治疗及营养制剂的选择几方面进行综述,以说明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术期的营养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程春来  李辉 《现代肿瘤医学》2015,(10):1412-1416
目的:运用患者主观全面评价法(patient generated-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和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并结合实验室指标对围化疗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营养评价及免疫功能检测,观察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对相关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于我院诊断为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待化疗患者80例,通过PG-SGA评分、NRS-2002评分、体格测量及实验室检测进行营养评价。检测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以PG-SGA评分作为营养评价指标,将80例化疗前患者分为A组(0-3分)、B组(4-8分)和C组(>8分),分别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其中资料完整的45例化疗患者于化疗6周期后重复上述内容,并观察化疗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PG-SGA评价结果为营养不良者占68.75%,NRS-2002评价结果营养不良者占42.50%。PG-SGA与NRS-2002分别与其他营养评价指标评价结果间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随着营养不良评分的升高,CD4+和CD4+/CD8+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SGA评分与CD4+之间的相关系数r=-0.399(P<0.01);PG-SGA与CD4+/CD8+之间的相关系数r=-0.655(P<0.01)。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后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化疗前。化疗后与化疗前,CD4+/CD8+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疗后营养不良组与营养良好组相比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与无营养风险组相比,存在营养风险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联合运用PG-SGA、NRS-2002和实验室检测指标有助于提高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肠内(enteralnutrion,EN)、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 PN)联合应用(EN+PN)和单用肠外营养(PN)对老年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营养免疫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老年消化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EN+P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20例。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同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一周,并检测术前和术后第8天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第8天的体重均较术前下降,两组间无差异(P>0. 05),两组病人经营养支持后营养指标明显升高, (P<0. 05)。T淋巴细胞亚群在EN+PN组术后8天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PN组与术前相比,尚有差异。结论 老年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EN+PN或PN都能改善营养及免疫状态,EN+PN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优于PN。术后早期EN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免疫营养支持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免疫营养、肿瘤、胃肠道"等为关键词,检索2005-2010的相关文献,共检到文献64篇,纳入标准:1)免疫营养物质抑制肿瘤生长和调节免疫的机制;2)免疫营养支持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标准,选取22篇进行分析。结果:谷氨酰胺、精氨酸、n-3脂肪酸等免疫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激活多条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增强NK细胞的杀伤功能。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多有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受抑制,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制剂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结论:围手术期,特别是术前应用免疫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减低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热量肠内营养(HEN)支持对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康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乐从医院收治的80例行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HEN组和低热量肠外营养(HPN)组,每组40例。HEN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输注治疗,HPN组患者给予静脉营养输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临床功能指标(住院天数、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出入院体重差及营养支持费用)及治疗过程中腹泻和导管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HEN组患者住院天数、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出入院体重差及营养支持费用均明显小于HPN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及CD8+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HEN组水平均高于H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N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低于HPN组的1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N支持能够提高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安全性较好,有利于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食管癌围术期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73例,根据营养干预途径不同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23例和全肠内营养组(TEN)50例。TPN组给予静脉营养治疗,TEN组给予经鼻饲管(经鼻至空肠起始位置)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道功能和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就诊前后体重丢失、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N组血清白蛋白和淋巴细胞数不同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EN组淋巴细胞数不同时间点整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组间比较,TEN组体重丢失幅度小于TPN组;TEN组术后72h、术后120h血清白蛋白均短于TPN组,TEN组术后120h淋巴细胞数高于TPN组;TEN组肛门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均低于TP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围术期患者而言,肠内营养的疗效总体优于肠外营养,且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耳 体穴针刺防治胃肠道肿瘤术后TPN引起的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及促进肝细胞代谢的意义。方法 胃肠道肿瘤术后行TPN支持的病人 (n =40 ) ,实验组 (n =2 0 )配合耳 体穴针刺 ,两组同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肝功能各项指标、术前及术后第 7天作乳果糖排泄率 /甘露醇排泄率 (L/M)实验。结果 术前后组内与组间比较 ,AST、ALT、TBIL、AKP均无增高 ,血浆白蛋白术后第三天较术前有明显下降 (P <0 .0 1) ,术后第 7天均有明显回升 ,研究组比对照组升高明显 (P <0 .0 5 )。术后第 7天 ,对照组与术前及与实验组比较 ,6h尿L/M明显增大 (P <0 .0 1) ;而实验组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胃肠道肿瘤术后行TPN支持的病人 ,配合针刺可保护肠粘膜屏障、促进肝细胞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胃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与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0例确诊并实施胃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干预组(Ⅰ组30例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混悬液)、常规肠内营养干预组(Ⅱ组20例,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混悬液)、肠外营养干预组(Ⅲ组30例)。术前1天及术后1天、3天、7天抽取静脉血,检测 NK 细胞活性和 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IgG、IgM、IgA 各项指标。记录并比较反映三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的排气、进食、排便时间差异。结果:Ⅰ组、Ⅱ组患者术后经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术后7天 NK 细胞活性较术前1天均上升,P <0.05,且Ⅰ组 NK 细胞活性明显高于Ⅱ组,P <0.05。术后3天及术后7天Ⅰ组、Ⅱ组、Ⅲ组患者 CD3+、CD4+、CD8+、IgG、IgM、IgA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Ⅰ组术后各项免疫指标明显高于Ⅱ组、Ⅲ组,其肠功能恢复时间较后两者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减少。结论:肠内营养干预可以显著提高胃恶性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及 邯郸市中心医院2016 年 10 月至2018 年 2 月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和整体 营养状况主观评估两种方法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评估,结果显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有20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其分为观察组(100 例)和对照组(100 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观察组实施肠内营养。结果 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 平均体质指数、平均血红蛋白、平均总蛋白、平均白蛋白、平均前白蛋白以及癌变部位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 值均 > 0.05);经过两周的营养治疗,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但两组的前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值均>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8%,明显低于对照 组的发病率 19%(P < 0.05)。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高营养风险会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与肠外营养治疗相比,肠内营养更适于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治疗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2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实验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免疫功能以及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各免疫细胞(CD3+、CD4+、CD4+/CD8+和NK)的活性均较术前减弱(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患者各免疫细胞的活性与术前水平相近(P>0.05),对照组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和实验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的发热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含量分别为(25.2±5.8)g/L、(136.7±18.8)g/L和(25.5±6.0)g/L、(134.3±17.7)g/L,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实验组术后第7天前白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分别为(172.5±22.8)g/L、(37.6±7.7)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45.5±20.5)g/L、(31.3±7.5)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添加丙谷双肽的肠外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eng YL  Gong QF  Wand ZQ 《癌症》2006,25(8):1044-1047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常出现进行性营养不良,但添加外源性谷氨酰胺(Gln)是否能够改善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尚有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双肽的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次双盲、随机、前瞻性试验中,将7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PN组(对照组)36例和Ala—Gln PN组(试验组)36例,检测化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蛋白、氮平衡变化,以及外周血中IgG、IgM、IgA、C3、C4值的变化。结果:(1)化疗期间试验组患者胃肠道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在化疗后第4天均明显下降,化疗后第8天时继续下降,但对照组下降更快,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两组患者化疗后第4天IgG、IgA、IgM值值均低于化疗前.化疗后第8天IgG、IgA、IgM值进一步下降,但试验组下降较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化疗后第8天C3、C4值也高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化疗后第8天氮平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Ala—Gln双肽PN利大于弊.可明显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化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后使用脂肪乳(10%)/ 氨基酸(15)/ 葡萄糖(20%) 注射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 2016 年 10 月至 2017 年 10 月的 58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紫杉 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患者,按化疗后营养补给方式分组,对照组 30 例化疗后常规多瓶输注,观察组 28 例化疗后加以脂肪 乳(10%)/ 氨基酸(15)/ 葡萄糖(20%)注射液输注。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人体测量指标、营养指标、免疫功能和 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化疗前的一般资料、人体测量指标、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 > 0.05);观察组化疗后的人体测量指标(BMI、TSF、MAMC)和营养相关血液学指标(HB、TP、PA、ALB) 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化疗后的免疫指标(IgM、IgG、IgA、CD4+ 、CD4+ /CD8+ )数 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化疗后在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总体健康状态的评分显著高于对 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在恶心呕吐的症状领域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联合脂肪乳(10%)/ 氨基酸(15)/ 葡萄糖(20%)注射液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有 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彭亦良  龚茜芬  王自强 《肿瘤》2006,26(7):682-684
目的:评价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双肽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双盲、随机试验,4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PN组(对照组)24例和PN AlaGln组(试验组)24例,所有患者在化疗期间给予等热量[92.0kJ/(kg·d)]、等氮[0.2g/(kg·d)]的肠外营养治疗,试验组另外添加[0.5g/(kg·d)]的AlaGln双肽。观察化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蛋白、氮平衡变化,并检测化疗前后外周血lgG、lgM、lgA、C3、C4的变化。结果:化疗期间试验组患者胃肠道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在化疗后第4天均明显下降,化疗后第8天时继续下降,但对照组下降更快,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化疗后第4天IgG、IgA、IgM值均低于化疗前,化疗后第8天IgG、IgA、IgM进一步降低,但试验组下降较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化疗后第8天C3、C4值也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化疗后第8天氮平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AlaGln双肽肠外营养可明显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化疗期间的营养状况、体重、蛋白质、相关免疫学及氮平衡等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EN)、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住院时间及免疫功能的指标。结果 EN组患者术后肠道通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PN组(P均<0.05);EN组患者术后1 d及术后7d IgA、IgG、IgM、CD3+的水平及术后7 d CD4+的水平均显著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1 d及术后 7 d的NK细胞、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及术后1 d CD4+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N对促进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及提高免疫功能均优于PN,且住院时间较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阿帕替尼是目前首个治疗晚期化疗耐药胃癌患者的有效口服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该研究旨在探讨免疫肠内营养对晚期胃癌患者使用阿帕替尼治疗后营养状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免疫肠内营养)和对照组(普通饮食指导)各54例,观察组给与免疫肠内营养剂(瑞能,华瑞制药公司,200ml/瓶)联合阿帕替尼,对照组给与普通饮食营养指导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前后进行营养和代谢指标、治疗不良反应、疗效以及院内感染率的观察,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类型、营养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两周期的阿帕替尼治疗后,观察组的PG-SGA、BMI、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院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期治疗后,观察组的BMI、ALB、PA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的BMI、Hb、ALB、P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在阿帕替尼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中乏力、骨髓抑制、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抗血管生成治疗期间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可以显著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营养状态,并有效减轻治疗相关消化道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的价值。方法:将65例肝癌肝移植患者分为两组:25例术后给予肠外营养(PN组),40例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组)。比较两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28天感染发生率、28天死亡率及术后1、4、7天肝功能、营养状态、免疫指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分级、供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等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第7天,EN组较PN组TBIL、DBIL、ALT、CRP显著降低(P<005),Pab、TFN、IgA、IgM显著升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28天感染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28天内均无死亡病例。EN组主要并发症为腹胀、腹泻、营养导管堵塞或滑脱。结论: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EN比PN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肝细胞的修复,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显著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肿瘤晚期患者的营养状况关系到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预后、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对其合理的营养支持已经得到大家广泛的认可。目前营养支持方式主要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各类营养支持方式均有其利弊,临床上如何选择并没有明确的定论。本文就目前各类营养支持方式进行简明综述,以期为临床晚期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提供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