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前牙区为美学关键区,历来都是种植修复的难点和热点,但因各种牙周和根尖周问题导致的拔牙,常使种植修复面临牙槽嵴水平向及垂直向骨量不足的困境。前牙区牙槽嵴骨增量的手术方法包括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块骨移植术、骨劈开骨挤压术等,而即使采取骨增量手术后仍存在一定数量的病例出现软组织塌陷,为此临床上常采用游离结缔组织移植的方法来恢复美学区的软组织轮廓。由此而来,伴随各种复杂的软硬组织手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创口裂开、感染、出血、血肿,神经损伤,移植物暴露、坏死、吸收,软组织开裂,角化龈宽度、厚度不足等。文章针对上颌前牙区骨增量和软组织增量相关并发症及临床处理策略逐一介绍,并提出风险防控建议,以期降低相关术式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口腔医学》2013,(4):245-247
目的探讨上颌中切牙缺失且无明显垂直骨高度缺失患者的美学种植手术的方案设计与术后临床效果研究。方法 25例上颌中切牙缺失的患者,植入ITI种植体34颗,骨量不足者,在缺损区植入Bio-Oss人工骨粉,覆盖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植入后3~6个月完成上部结构修复,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25例患者共34颗种植体稳固无松动,患者无明显不适感,短期种植成功率100%。随访期间,1例患者唇侧牙龈退缩。临床效果满意率达96%。结论上颌中切牙缺失且牙槽嵴厚度不足时,可根据牙槽嵴宽度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术式,同时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来恢复牙槽嵴的丰满度,保证种植成功率,满足患者的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骨增量技术应用于种植修复上颌前牙缺失的早期临床评价.方法:对49例、种植修复上颌前牙缺失的患者共92枚种植体,应用骨挤压、骨劈开、引导骨再生、上颌鼻底提升植骨等骨增量技术,观察软组织瓣及骨缺损的愈合情况,对比种植体植入后6—9个月二期修复前、修复负载后12个月的X片,观察并初步一临床评价种植体与周围骨结合的情况。结果:修复负载6个月后种植体骨结合优良的共82枚,骨结合不满意的共10枚,骨结合优良率89.13%。结论:骨增量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修复上颌前牙缺失种植手术时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使种植体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且使上颌前牙修复后获得良好的覆He覆盖关系,保证种植修复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上颌美学区早期种植修复的治疗效果进行初步观察和分析。方法对15例上颌前牙缺失的患者于缺牙后4~8周植入种植体18颗,并同期进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在种植体植入后4~6个月行二期手术,采用种植体支持的暂时冠进行牙龈塑形1~2个月后行永久冠修复。随访2年,采用种植体成功率、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和种植体平台到骨与种植体第一点接触的距离(distance fiom the implant shoulder to the firstbone-to-implant contact,DIB)对种植体周软硬组织进行评价。结果18颗种植体成功率为100%。暂时冠塑形后PES为7.33±1.61,永久修复后1年PES为7.78±1.22,DIB为0.21±0.14,永久修复后2年PES为8.11±1.21,DIB为0.28±0.23。结论 上颌美学区早期种植修复能获得良好的短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颌前牙区应用多种种植美学修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上颌前牙缺失的患者行即刻或延期种植,采用软硬组织增量或临时冠诱导等方法进行美学修复,评估修复2年后的种植成功率和软组织美学。结果:种植修复2年后的成功率为97.4%,种植修复体近远中Jemt牙龈乳头指数Ⅱ级以上者为93.4%。结论:根据患者自身条件,综合采用多种美学修复方法可使上颌前牙区种植义齿修复达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即刻种植修复缺失牙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 10例患者的种植体20枚(直径为4.1或4.8 mm,长度10或12 mm),其中10枚为即刻种植,10枚为常规种植,在即刻植入的同时进行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骨增量手术.完成义齿修复后随访观察1年,通过X线片分别测量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的硬组织变化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记录各组种植体的牙周探诊深度和龈乳头指数,分析即刻种植对牙周软组织有无影响.结果 1年后10例患者的种植体20枚均存留,患者主观全部满意.种植体周软硬组织无病理性异常.1年后硬组织平均吸收值常规种植组(1.76±0.21) mm,即刻种植组(1.80±0.15)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1年后两组牙周探诊深度:即刻种植组(2.31 ±0.84)mm,常规种植组(2.27±0.84) m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龈乳头指数的频数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即刻种植的近期种植体周软硬组织变化达到临床治疗要求.  相似文献   

7.
垂直骨增量是口腔种植骨增量手术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当骨缺损较大时,往往需要开辟第二术区进行块状自体骨移植,或应用钛网或钛增强支架联合使用颗粒状自体骨及骨替代材料,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创伤较大。本病例患者上颌后牙区连续多牙重度垂直骨缺损,使用骨胶原(Bio-OssCollagen)结合钛钉及可吸收胶原膜进行垂直骨增量,于骨增量后6个月获得了平均6.57mm的骨高度增加,满足了种植体植入需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在修复后随访过程中较为稳定。此术式骨增量效果可预期、操作简便、创伤较小,或可为临床垂直骨增量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牙种植骨增量术及术后愈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现代种植技术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采用种植技术修复缺失牙。牙种植成功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要保证植入区有足够的牙槽骨量。种植修复通常要求受植区的骨高度不低于10mm,厚度不少于5mm。然而由于天然牙拔除后,牙槽嵴的宽度在随后的1年内减少约25%,而最终可导致50%左右的牙槽骨丧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病例报道1例牙周软硬组织增量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出现骨开裂及根面暴露的临床应用。诊治经过:一位26岁男性患者在正畸扩弓治疗过程中出现右上后牙牙龈退缩,遂停止正畸加力,要求牙周治疗。临床检查显示7-5牙Miller Ⅲ类牙龈退缩,CBCT检查显示$\underline{7-5}\rvert$牙颊侧根中1/3-根颈1/3牙槽骨吸收。一期通过膜龈手术完成根面覆盖及角化龈增量后,二期采用骨皮质切开+骨增量手术治疗$\underline{7-5}\rvert$牙颊侧骨开裂。结果 术后1年随访,正畸治疗顺利结束,$\underline{7-5}\rvert$牙根面覆盖效果稳定,颊侧骨充盈良好。结论 治疗正畸过程中出现骨开裂及根面暴露时,基于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的根面覆盖术联合骨皮质切开+骨增量技术能够取得满意效果,然而其长期稳定性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0.
上颌前牙区单牙种植钛膜引导成骨的美学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上颌前牙单牙种植采取不可吸收性无孔纯钛膜进行引导骨再生,对成骨效果以及修复后软组织美学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20例上颌前牙单牙缺失种植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34.0岁)。种植体植入后唇侧颈缘出现裂开性骨缺损或唇侧骨板厚度小于等于0.5mm,采用少量自体碎骨和Bio-Oss骨粉充填骨缺损后,以钛膜覆盖植骨区,并用小膜钉固定。愈合5~6个月行Ⅱ期手术,取出钛膜,测量种植体唇侧骨板的厚度。Ⅱ期术后2个月进行种植修复。使用PES(pink esthetic score)评分对种植修复体周围软组织进行评价。结果 20例病例中,没有一例出现伤口的裂开及感染。20颗种植体均获得骨结合。种植体植入时,唇侧骨板的厚度平均0.23mm,种植Ⅱ期手术暴露种植体取出钛膜时,测量唇侧骨板的厚度为1.5mm~3.5mm,平均2.33mm,平均增加2.10 mm。PES平均得分为10.05±1.57。结论在上颌前牙区单牙种植时,采取钛膜引导成骨,解决种植体唇侧颈部骨板裂开性骨缺损及厚度不足效果可靠,牙龈软组织的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种植体植入前进行局部牙槽嵴侧方骨增量术和/或上颌窦骨底提升植骨术,并在种植治疗后1年进行回顾性评价。材料和方法:47例患者在植骨后平均65个月进行种植体植入。共有82个部位进行骨移植,植入151颗种植体。全部从患者口内收集自体骨进行移植。采用骨块移植(13个部位,占16%),颗粒状骨移植(25个部位,占30%),骨块和颗粒状骨混合移植(44个部位,占54%,)三种方法。也有颗粒状骨与低于25%的多孔无机牛骨基质(28个部位,占34%)进行混合移植。大部分骨移植区使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膜(58个部位,占71%)或可吸收胶原膜(11个部位,占13%)进行覆盖。手术方案的选择是在对每个病例进行全面评估后根据外科医师的经验决定的。所有外科手术均由两位具有丰富的再生治疗临床经验的13腔颌面外科医师完成。结果评价包括骨增量情况,修复体留存率,种植体留存率和种植体边缘骨丧失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没有失访的患者。取骨后有8位患者(17%)出现并发症,其中2位患者暂时感觉异常(4%),5位患者出现膜暴露(11%),1位患者出现急性鼻窦炎(2%)。膜暴露仅在使用E—PTFE膜后出现,但对随后的种植体植入不产生影响。对于急性鼻窦炎的患者,取出移植物,未再行种植手术。在1年随访期中未发现任何的修复治疗失败。因此,修复体的留存率为99%。使用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牙槽嵴侧方骨增量术,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联合牙槽嵴侧方骨增量术的种植体存留率,分别为91%,97%和100%。共有4位患者(9%)种植失败。使用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牙槽嵴侧方骨增量术,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联合牙槽嵴侧方骨增量术的患者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平均值分别为0.60mm(范围0.31~1.25),0.31mm(范围0.00~0.75)和0.41mm(范围:0.00~1.25)。没有出现因操作引起的并发症。而且,也没有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或种植体周围炎。结论:在种植治疗前局部采用牙槽嵴侧方骨增量术和/或上颔窦底提升植骨术,术后1年很少出现并发症。但是,应强调的是,手术方案的选择及外科手术均应由在再生领域具有广泛临床经验的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口唇部作为面部关注的中心对患者的自信心与社会认可度有着显著影响,牙齿美学修复是上颌美学区域牙齿缺失患者主要关注焦点。美学区域是唇部组织在最大运动状态下(大笑)所显露的区域,包括牙齿、牙龈及相邻的软组织;而这些组织的质地、结构、形态是否正常,能否与周围邻牙及软组织协调,将明显影响患者容貌美观,进而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生活。种植修复因其长期成功率高,对邻牙没有损害,重建口颌功能效果好而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成为牙齿缺失首选的修复方法。如何使上颌前牙美学区域种植修复体能最大限度模仿天然牙的美学成为目前口腔种植学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讨上颌美学区域不同缺牙情况下种植修复使所需做的特殊处理,技术特点及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57例连续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上颌前牙缺失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科诊疗常规完成种植前常规检查、制定治疗计划,治疗前签种植治疗同意书。57例病例分二组:I组为翻瓣植骨组39例,其中种植同期行引导骨再生植骨28例,种植前行外置法植骨11例。在种植体暴露后6周行种植体支持的过渡义齿修复,以进行牙龈诱导塑形;II组为不翻瓣即刻种植组18例,种植体暴露愈合4周行种植体支持的过渡义齿修复,进行牙龈诱导塑形。美学评价指标包括牙龈乳头水平及种植体唇侧软组织丰满度。根据Jemt1997年牙间乳头的分类标准测量种植修复后牙间乳头的高度。结果:57例患者共植入73种植体,其中ReplaceSpeedy(NobelBiocare,G?teborg,Sweden)36枚,Ankylos(DENTSPLYFriadent,Mannheim,Germany)20枚,Camlog(Camlog,Wimsheim,Germany,CamlogRootline)17枚,平均追踪时间32.7月(24-64月),至最后一次复查未见种植体脱落。I组中11例种植前行外置法植骨(2例髂骨取骨,9例外斜线取骨),28例种植同期行引导骨再生技术(Bio-Oss&Bio-Gide,GeistlichPharmaAG,Switzerland),共植入种植体53枚,牙间乳头为0度0牙位,Ⅰ度5牙位,Ⅱ度32牙位,Ⅲ度16牙位,Ⅳ度0牙位。唇侧丰满度0度10牙位,Ⅰ度38牙位,Ⅱ度5牙位。II组中所有病例均为在拔牙同期植入种植体,并于拔牙窝间隙内同期植入人工骨材料(Bio-Oss,1-2mm,GeistlichPharmaAG,Switzerland),共植入种植体20枚,牙间乳头为0度0牙位,Ⅰ度0牙位,Ⅱ度1牙位,Ⅲ度19牙位,Ⅳ度0牙位。唇侧丰满度0度1牙位,Ⅰ度19牙位,Ⅱ度0牙位。结论:上颌前牙美学区域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主要受到种植区域是否有骨组织支持和修复体周围软组织的质与量的影响。尽最大可能保存软硬组织的形态结构并重建与重塑软组织是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外置法植骨技术与引导骨再生技术能有效重建种植体周围的骨组织以维持其周围软组织的稳定。不翻瓣即刻种植技术能保存天然牙的软硬组织结构形态且手术创伤小,临床效果肯定。而修复过程中基台及上部结构的的形态与大小将对最终美学修复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纯截根术与截根术结合引导性骨再生术5年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冠修复后根裂磨牙16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实验组(10例)截根术结合引导性骨再生术治疗,对照组(6例)单纯截根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患者主观感觉的变化,及出血指数、附着丧失、松动度、X线片牙槽骨高度等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随访5年。结果实验组术后3个月患者咀嚼力显著增加,出血指数、附着丧失、松动度、X线片牙槽骨高度等明显改善,牙槽骨高度增加(7.26±0.47)和附着获得(6.85±2.05)明显;对照组各项指标改善不明显,牙槽骨高度仍有所降低(-2.91±0.42),出血指数无明显改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年后仍维持不变。结论截根术结合引导性骨再生术治疗根裂牙可获得稳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不同缺牙间隙大小对上前牙区连续缺牙伴水平骨量不足、行水平骨增量延期种植的临床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于烟台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上颌前牙连续缺失,行水平骨增量延期种植的患者,根据缺牙间隙分为两组,A组为2颗牙连续缺失,B组为3~6颗牙连续缺失.通过Mimics软件重建骨增...  相似文献   

16.
陶江丰  陈宁  禅祖权  许建军  袁华 《口腔医学》2010,30(11):646-648
目的 评价上颌前牙区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38例上颌前牙缺失的患者,植入ITI种植体46颗,植入后2~4个月完成上部结构修复。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种植修复后临床效果满意率达95%。但有2例出现颈缘金属外露,1例1年后唇侧牙龈退缩。结论 上前牙缺失在种植外科手术时,需注意种植体植入的三维方向,大多数需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恢复牙槽骨的骨量及丰满度,以达到理想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上颌单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和延期种植延期修复的美学效果。方法:收集42例上颌单前牙种植修复病例,A组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20例),B组行延期种植延期修复(22例)。采集永久修复后6个月复查的口内数码照片,用红白美学指数对其评分。统计分析以比较2组病例得分有无差异。结果:A组的种植体留存率(95.0%)和B组的种植体留存率(100%)相当,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组红色美学指数(PES)得分(12.05±0.97)和白色美学指数(WES)得分(8.00±1.41)均高于B组PES(10.50±1.57),WES(6.95±1.2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PES≥12的病例所占比例(68.4%)高于B组(22.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组的短期美学效果较延期种植延期修复组更好,且两者的种植体留存率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8.
《口腔医学》2018,(3):273-276
前牙区美学种植修复为目前口腔种植领域的研究热点。良好的美学效果要求有足够的软硬组织量,而前牙区多因为炎症及外伤等原因导致种植骨量的不足和角化龈的萎缩,从而导致种植修复后无法取得满意的美学效果。本病例通过钛网联合引导性骨再生技术重建了上前牙重度骨缺损,并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促进软组织增量,最终取得理想的种植修复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单颗上前牙早期种植后周围软组织美学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筛选2010 年2月至2012年4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行单颗上颌中切牙早期种植患者30例,记录并分析种植体初戴时以及戴入3、12、24个月时种植体留存率、红色美学指数(PES)、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I)、牙周探诊深度(PD)和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0枚种植体存留率为100%,至24个月随访时骨吸收为(0.61 ± 0.16)mm,PES值从基线期(6.33 ± 1.42)分增加至24个月的(10.83 ± 2.10)分,MBI为0.98 ± 0.68,PD为(2.16 ± 0.27)mm,各时间点MBI及PD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非常满意率为86.6%。结论    单颗上颌前牙缺失采用早期种植,可获得较好的软组织美学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多数牙先天缺失患者常伴有因恒牙缺失而导致的牙槽骨高度及宽度的严重不足,影响种植体植入。本文通过已行种植修复完成的病例,讨论多数牙先天缺失复杂牙列种植修复治疗中方案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