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方法 按时间先后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或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30天,共80例病人(n=40:40),甲组应用双腔中心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乙组应用PICC导管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置管成功率:PICC导管置管成功39例占97.5%;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40例(100%)。导管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有1例气胸并发症占2.5%。导管异位,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天然脉穿刺导管有1例占2.5%。静脉炎发生率,PICC导管有2例占5%;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无一例静脉炎发生。结论 PICC导管穿刺无风险,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是抢救危重病人有用的通道。  相似文献   

2.
郝美秀 《职业与健康》2006,22(4):304-306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头皮静脉、胭窝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下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国内在临床较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对置管方法、临床应用范围及并发症等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及失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58例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导管部位分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导管,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失功原因。结果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操作主要并发症为损伤动脉(4.19%)、局部血肿(3.63%)和渗血(2.23%);留置过程中并发症主要为感染(11.45%)和导管流量不足(4.19%)。三组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失功率分别为1.44%、4.55%和10.66%。感染导致导管失功的发生率最高为5.87%。结论选择适合的临时中心静脉导管,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尤其是预防感染,可降低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失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总结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的常见并发症及相关防治策略。方法:回顾60例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的MHD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导管相关并发症护理方法。结果: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有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流量不足、导管内血栓,多见于股静脉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7%(13/60),给予抗菌药物、重新穿刺置管和尿激酶溶栓等对症护理,均顺利完成MHD治疗。结论:通过规范静脉置管操作流程、掌握预防工作重点,有助于降低导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应用长期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对老年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46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3例。采用颈内穿刺置管技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采用锁骨下长期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对治疗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置管前后CVP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长期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对老年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258例中心静脉置管应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心静脉置管是一项基本临床操作技术,因其对临床诊治工作的良好辅助作用,近年来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现对我院ICU科2000~2003年258例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避免了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的特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如护士对PICC护理特点认识不足、对健康教育的涵义缺乏认识、对健康教育的程序认识不足、缺乏健康教育的技巧、缺乏健康教育相应的知识等导致PICC健康教育不能得以深入,并发症频频发生,给患者造成极大危害,所以重视PICC的健康教育方式,提出相应措施,促进PICC健康教育的进展,对预防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形成,维护患者健康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艳梅  赵建霞 《现代保健》2010,(21):163-164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地进行血液透析必须保持血液透析通路的通畅。而由于患者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或临时透析患者,则需建立中心静脉置管。但导管长期放置会出现很多并发症,感染是导致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全面、有效的监测和预防才是减少静脉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共行中心静脉置管术112例,对其发生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中,2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9.6%;股静脉感染率为21.9%,稍高于颈内静脉的17.1%及锁骨下静脉的15.4%,然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10d患者的感染率为11.5%,低于置管10~20、>20d患者的17.4%及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感染率为31.6%,显著高于其他基础疾病(P<0.05);中心静脉置管血流通畅患者感染率为17.9%,血流不通畅感染率为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减少感染发生,首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部位,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要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护理质量能有效预防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经腋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方法 我院静脉通路中心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36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组(n=687)利用超声评估血管,并在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n=682)采用体表定位法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记录并比较两组穿刺用时,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 超声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7.8±2.2)min与(8.4±1.7)min,P=0.000],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6.0% (659/687)与 81.7%(557/682),P=0.000],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异位率低于对照组[0.6%(4/687) 与 3.7%(25/682),P=0.000;0.6% (4/687) 与 2.1%(14/682),P=0.017]。结论 超声引导经腋静脉置管较传统体表定位法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针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置管过程中还可观察导管的走向,及时纠正导管异位,提高了中心静脉穿刺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CVT)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 206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导管穿刺部位、导管留置时间、4周血流通畅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等.结果 颈内静脉留置2 033例,股静脉留置173例.颈内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40.6±32.7)d,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22.4± 16.3)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留置导管4周血流通畅率96.4%(1 959/2 033),明显高于股静脉的83.2%(144/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11.0%(19/173),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的3.6%(73/2 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VT行血液透析便捷可靠,感染率低,并发症较少,操作技术水平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分析该院外科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该院普通外科ICU2010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24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感染的总发生率、比较不同穿刺部位的感染发生率。将送检样本直接接种于血平板,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242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发生感染,占15.7%。其股静脉穿刺发生感染率最高,80例行股静脉穿刺的患者中,2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8.8%;锁骨下静脉穿刺感染发生率最低,83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中,4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4.8%。38例患者一共分离得到细菌和真菌4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革兰阴性菌20株,真菌4株。革兰阳性菌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万古霉素之外的多种抗生素严重耐药,而革兰阴性菌对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外科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高,病原菌的耐药性也不容乐观,在临床上要注意无菌操作以及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以防止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两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 :将 1 34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分为两组 ,A组 (n =6 3)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B组 (n =71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均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观察 4周 ,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等并发症及病人的偏爱情况。 结果 :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和血气胸 ,两组均无统计意义 (P <0 .0 5 )。病人明显偏爱锁骨下静脉置管 (P <0 .0 5 )。 结论 :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 ,二者在置管特点和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 ,可根据医师对置管技术的熟练情况及病人的偏爱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科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特点、影响因素、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医院综合科收治的335例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60岁患者临床及病原学资料,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5例患者中,感染48例,感染率14.3%;感染组导管留置时间、胃肠外营养、气管切开、住院时间及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共培养出5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24株,占46.2%,革兰阴性杆菌22株,占42.3%,真菌6株,占11.5%;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最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费用明显增高,病原菌耐药严重,在高度怀疑严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而培养结果尚未回报时,可适当选用替考拉宁联合美罗培南或者阿米卡星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败血症病原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败血症(CRS)病人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对69例CRS病人的静脉导管尖端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CRS常见的致病菌依次为真菌(41.1%),革兰阳性球菌(35.6%),革兰阴性杆菌(23.3%).非白念珠菌已成为主要的致病真菌(19/30株),革兰阳性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而且多数对苯唑西林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常为多重耐药菌株.结论:CRS病原菌以念珠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并缩短留置时间,是有效预防CRS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心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菌血症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双腔导管相关菌血症的发生率、细菌分布、药物敏感性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3月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导管相关菌血症的临床资料,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菌血症治疗对策.结果 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平均感染率1.05‰,长期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平均感染率为0.85‰;染菌次数与置管时间成正相关;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89.29%)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0.62%、表皮葡萄球菌占37.50%;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结论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用于初始透析或急诊透析的临时导管主要以拔管重新换位置治疗为主,辅以抗菌药物治疗;用于维持性透析患者的长期透析导管以抗菌药物封管联合全身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在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C与CVC的置管用时、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 CVC组置管操作平均时间(28.67±5.13) min短于PICC组的(45.20±6.89) min (P=0.035);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14.85±10.29)d长于CVC组的(24.78±8.42)d(P=0.033);PICC组与CVC组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优于CVC组的并发症有5项,而CVC组优于PICC组的并发症仅为静脉炎.结论 对于长期营养(>4周)的患者提倡使用PICC,护理管理者应着眼于PICC技术的培训与发展;而CVC具有置管操作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更适合于重症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