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的经验.方法 执行正确的术前指导与术后系统的康复训练相结合能有效的预防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1周内活动范围均达90°,术后2~3周去拐行走,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后进行早期全面康复锻炼,是保持手术效果,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总结了216例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及心得,强调术前注意进行心理和常规护理,术后重点预防并发症,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结果:216例患者均安全的度过围手术期,未发生并发症,且康复良好,对手术护理满意度100%。结论:做好围手术期规范的康复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措施,落实术后护理及相关的康复指导,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3.
Sun TZ  Lü HS  Guan ZP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0):708-711
目的探讨对血友病关节炎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及其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1997年2月至2006年2月在血液内科的配合下,在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Ⅷ和Ⅸ活性水平及抑制性抗体监测,强化凝血因子替代补充,我们对4例血友病关节炎患者共6个膝关节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术后平均随访4.4年,记录关节功能改善程度及并发症处理。结果血友病关节炎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可以使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步行距离、上下楼梯和坐位起立等功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加。术后早期3个膝关节出现关节内血肿或肌肉出血,其中1例患者因凝血因子Ⅷ抑制性抗体形成,单侧膝关节出现伤口愈合问题,1例患者一过性腓总神经麻痹,1例患者发生静脉循环危象。术后晚期1例患者出现双肘关节出血,但无晚期感染、假体松动、移位和断裂。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可以为重度血友病性关节炎患者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是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因子Ⅷ或Ⅸ活性,监测抑制性抗体形成,防止各种早期和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期间对6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方法进行术后疼痛的治疗。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包括:术前患者教育和应用COX-2抑制剂超前镇痛;术中手术技术改进和减少手术创伤,并行关节周围多模式药物镇痛注射;术后常规应用COX-2抑制剂、医患沟通、冰敷和主动功能锻炼。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随机分成多模式药物注射(MI)组和非多模式药物周围注射(NMI)组。观察患者术后疼痛情况(VAS)包括静息痛、运动疼痛。监测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并发症。结果MI组术后静息疼痛评分均比NMI组低,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比NMI组少,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组术后运动疼痛评分均比NMI组低,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和关节周围多模式药物注射,能有效地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疼痛,且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化主动运动训练方式对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生活质量恢复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54例,简单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两组,分别采用不同运动方式训练,即常规运动训练组和强化主动运动训练组。两组患者康复周期均为术后1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3、5、7 d记录改良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7 d在MBI、Berg评分中强化主动运动训练组均比较常规运动训练组有明显提高(MBI:t=-20.108, P<0.01;Berg:t=-13.335, P<0.01);强化主动运动训练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术后7 d均比常规运动训练组大(AROM:t=-4.288, P<0.01; PROM:t=-4.232, P<0.01)。 结论强化主动运动训练可明显改善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后平衡功能、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应用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序贯镇痛治疗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拟手术的60例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24h、12h给予口服塞来昔布(200mg),术毕使用镇痛泵2d,术后3h开始使用帕瑞昔布钠(40mg,2次/d)静注,连续使用3d后改为口服塞来昔布(200mg、2次/d);对照组术前24h、12h给予口服曲马多片(10mg),术毕使用镇痛泵2d,术后3h开始使用曲马多注射液(100mg,2次/d)静注,连续使用三天后改为口服曲马多片(10mg、2次/d)。分别记录静息、活动时(6、12、24、36、48、72h)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前、术后7d及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及术后需要止痛药援助情况。结果手术前两组疼痛程度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别(P〉0.05);观察组术后静息、活动时(6、12、24、36、48、72h)的视觉模拟评分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别(P〉0.05),手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需要止痛药援助情况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夜间睡眠满意度调查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OX-2抑制剂序贯治疗在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镇痛中效果确切、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副作用小、改善手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加快患肢功能锻炼及改善睡眠状况,适合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镇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膝关节强直患者行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及康复训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膝关节强直患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临床资料,对比其与普通患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护理要求的区别,总结其康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随访时间5~15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截骨处平均5个月愈合;末次随访关节平均屈曲95°(60°~110°)。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5分(4~8分)降低至术后平均2分(0~4分)。结论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可以明显缓解膝关节强直患者的疼痛,恢复关节活动度,达到生活基本自理。加强膝关节强直患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围术期护理及康复锻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方法。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共完成肥胖患者初次膝关节置换42例42膝,男8例,女34例;年龄60~78岁,平均65岁,身体质量指数(BMI)33—52,平均46。术后早期进行持续被动关节运动增加关节活动度(ROM)和进行股四头肌及胭绳肌肌力的强化训练,延长住院时间至术后14d。分别以术前2d、术后2d、1、2、4、8、12、24周作为观察点,使用VAS疼痛评分、WOMAC评分和ROM对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VAS疼痛评分、WOMAC评分低于术前,术后ROM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指标在术后4周以后均有逐步改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及适当延长住院时间可以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骨关节炎是骨关节方面常见疾病,而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由于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贫血发生率高和出血量大,故安全、有效的血液管理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目前髋膝关节置换血液管理贯穿于围手术期各个环节,大致为术前纠正贫血、术中控制出血和术后改善贫血,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方式,减少围手术期出血、贫血及输血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本文通过分析、总结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方面相关国内、外文献,综述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关节僵硬与对侧膝关节置换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6月至2017年06月在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行TKA的病例及随访资料,根据TKA术后12个月西安大略和曼彻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僵硬评分,分为非僵硬组、僵硬组。比较2组患者对侧膝关节行TKA的时机,进行生存分析,行log-rank、Wilcoxon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非僵硬组、僵硬组分别在初次TKA术后(31.1±1.4)个月、(23.9±1.5)个月行对侧膝关节TKA,两组患者行对侧TKA时间间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26.130,P<0.05;Wilcoxon检验χ2=18.286,P<0.05)。 结论初次TKA膝关节后关节僵硬的患者,行对侧TKA的时机会提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理论和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 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从患者正性情绪表现、术后活动与饮食的恢复、平均住院天数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围手术期正性情绪表现为 ( 3 .76± 1.3 9)、术后活动与饮食的恢复为 ( 4 .69±1.86)、平均住院天数为 ( 16.89± 1.77)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围手术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心理障碍 ,促进其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12.
双膝关节同次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双膝关节置换术前和术后功能锻炼的原则和方法。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完成双膝关节置换72例144膝,男33例,女39例;年龄46~78岁,平均69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屈曲挛缩大于30°者7例9膝,固定内翻畸形大于30°者10例15膝,固定外翻畸形大于15°者6例8膝。按照术前、术后早期和术后远期的分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在多模式镇痛的前提下术后及早开始功能锻炼,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ROM)和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的强化训练提高手术效果。使用WOMAC评分、ROM和6min行走距离以及VAS疼痛评分分别对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进行评价,术后下肢血管超声判断血栓的形成,根据临床表现和D-二聚体水平诊断肺栓塞。结果:分别以术前2d、术后2d及术后1、2、8、24周作为观察点。失访3例6膝。术后WOMAC评分、VAS疼痛评分低于术前,术后ROM和6min持续行走距离高于术前。128膝可在术后2周内完全伸直,屈曲大于90°,135膝术后8周屈曲可达110°。发生单侧下肢静脉血栓2例2膝,双侧下肢血栓1例2膝,未见肺栓塞发生。结论:双侧膝关节同时置换应制定术前、术后早期和术后远期功能锻炼计划,并在多模式镇痛的前提下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以提高膝关节功能并降低疼痛和肿胀。  相似文献   

13.
田薇  杜杏利  李天丹  杨懿 《骨科》2016,7(5):368-371,374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同意配合调查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康复治疗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系统康复治疗。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术后1周、3个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化版(WHOQOL?BREF)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WHOQOL?BREF评分均逐步改善;康复治疗组患者术后1、3个月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术后3个月时的WHOQOL?BREF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均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辅以分阶段系统的康复训练及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膝关节重度屈曲畸形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措施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21例(36膝)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膝关节重度屈曲畸形患者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功能康复治疗的疗效情况。纳入标准为类风湿关节炎伴膝关节屈曲挛缩角度达60°以上患者,排除标准为存在其它继发性膝骨关节炎者。对所有患者实施系统康复治疗。评估术后、康复出院时以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屈曲挛缩角度以及膝关节活动范围,进而评估术后康复措施的疗效。根据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多组间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Friedman秩和检验。 结果在21例患者中,15例(26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6±15)个月。术后膝关节VAS评分中位数为7(6,8)分,康复出院时为2(2,3)分,末次随访为0(0,1.7)分,3个时间点的VAS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膝关节屈曲挛缩角度平均为(30±13)°,康复出院时(8±5)°,末次随访为(7±10)°,3个时间点屈曲挛缩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4,P<0.001)。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为(56±21)°,康复出院时(99±11)°,末次随访(88±18)°,3个时间点膝关节活动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8,P<0.001)。 结论类风湿关节炎伴膝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经过功能康复治疗后,可实现膝关节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塞来昔布镇痛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塞来昔布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手术期的疗效、安全性及合理用药方案.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行TKR病人148例.随机分为塞来昔布组(A组)、镇痛泵组(B组)、度冷丁组(C组)和塞来昔布加度冷丁组(D组),每组37例.A组手术前3天起开始给药(200mg,每日2次),术后6小时患者可进食后给药(首次剂量400mg.4小时后可再次服用200mg),24小时内不超过800mg,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决定停药时间.B组在麻醉作用消失前即开始给药,维持术后2天.C组术后按每公斤体重Img肌肉注射.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D组塞来昔布给药时间及给药剂量与A组完全一样,术后按需要给予肌注度冷丁.术后第1天和第2天观察病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药物不良反应、病人满意程度.结果 病人VAS显示.术后第1天和第2天,D组镇痛效果优于A组和C组.B组和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无一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余3组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不良反应.术后第1天,B组和D组病人满意度高于A组和C组.B组和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2天,D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其他3组.结论 TKR围手术期合理应用塞来昔布.镇痛疗效可靠、安全,适当加用度冷丁能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多模式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 :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对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分为2组。静脉自控镇痛组20例,男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6±2.3)岁;多模式镇痛组20例,男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3±1.3)岁。静脉自控镇痛组采用静脉镇痛泵控制性滴入舒芬太尼镇痛,多模式镇痛组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膝关节局部注射及丁丙诺啡贴剂联合镇痛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48 h内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1周HSS评分,评价两种镇痛模式的优劣。结果:术后6、24 h,多模式镇痛组患者VAS评分低于静脉自控镇痛组;术后48 h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多模式镇痛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静脉自控镇痛组。术后1周多模式镇痛组HSS评分高于静脉自控镇痛组,HSS评分中的功能、疼痛及活动度评分,多模式镇痛组优于静脉自控镇痛组,但肌力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模式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理想的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与功能锻炼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赵建宁  包倪荣 《中国骨伤》2011,24(6):445-447
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除了取决于病情、手术技术、假体设计和材料,很重要的是并发症的防治和术后功能康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一直是人工关节置换的重要话题,而术后的康复和锻炼在国内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