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阿帕替尼是目前首个治疗晚期化疗耐药胃癌患者的有效口服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该研究旨在探讨免疫肠内营养对晚期胃癌患者使用阿帕替尼治疗后营养状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免疫肠内营养)和对照组(普通饮食指导)各54例,观察组给与免疫肠内营养剂(瑞能,华瑞制药公司,200ml/瓶)联合阿帕替尼,对照组给与普通饮食营养指导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前后进行营养和代谢指标、治疗不良反应、疗效以及院内感染率的观察,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类型、营养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两周期的阿帕替尼治疗后,观察组的PG-SGA、BMI、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院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期治疗后,观察组的BMI、ALB、PA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的BMI、Hb、ALB、P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在阿帕替尼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中乏力、骨髓抑制、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抗血管生成治疗期间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可以显著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营养状态,并有效减轻治疗相关消化道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PG-SGA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营养状况与心功能相关性。方法 采用连续入组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日照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5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前临床心衰组(I级)和临床心衰组(Ⅱ~Ⅳ级)。采用PG-SGA行营养评估,同时对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N端前脑钠肽检测,观察PG-SGA指标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临床心衰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前临床心衰组 (P<0.001)。相对于PG-SGA评级营养正常患者,营养不良患者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降低,N端前脑钠肽升高 (P<0.05)。PG-SGA评分、前白蛋白水平在心功能Ⅰ~Ⅳ级各亚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PG-SGA可作为该类患者的营养评估的工具;PG-SGA评分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辅助评估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营养干预治疗对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2017年安徽省肿瘤医院确诊为食管癌行放疗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营养干预组(各23例),观察两组患者放疗前后体重指数(BMI)、主观整体评估(PG-SGA)、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等客观营养指标的变化及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放疗前两组年龄、性别、BMI、ALB、PLT、临床分期等具有可比性(P>0.05);营养干预组放疗后BMI较放疗前改善(21.52±2.67、21.13±2.73,P=0.000);干预组放疗后PG-SGA评分较放疗前明显降低(P=0.000);常规组放疗后BMI、HB、ALB、PLT、WBC水平较放疗前明显下降,且PG-SGA评分较放疗前更差(P<0.05);此外,干预组患者出现3级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降低(4.34%∶8.68%,P=0.000)。结论 食管癌放疗患者存在较高的营养风险,营养干预治疗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4.
关欣  杜成  郑振东 《现代肿瘤医学》2020,(14):2439-2442
目的:探讨服用口服营养补充剂对胃癌术后患者辅助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及化疗相关毒副反应耐受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胃癌术后首次接受辅助化疗的59名患者,其中28名患者自入院起即接受常规营养教育和口服肠内营养补充(ONS)且持续至化疗4周期以上作为ONS组, 31名患者仅接受常规营养饮食教育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及4周期化疗后的营养状况及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化疗前一般情况、PG-SGA评分、体重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4周期化疗后,ONS组患者PG-SGA评分(12.61±1.93)低于对照组(14.84±2.21)(P<0.05);ONS组患者体重指数BMI(22.32±3.06)kg/m2高于对照组患者(20.49±2.91)kg/m2(P<0.05);ONS组患者血清白蛋白(35.36±3.89)g/L高于对照组(31.32±3.03)g/L(P<0.05);ONS组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消化道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营养补充剂可以有效改善胃癌术后患者辅助化疗期间的营养不良状态,降低化疗毒副反应严重程度,增加化疗毒副反应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营养干预对晚期大肠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晚期大肠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观察组在常规饮食基础上给予个体化膳食指导、教育及肠内肠外营养治疗等综合营养干预,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等结果变化。结果:经综合营养干预后,两组化疗有效率与毒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营养干预可有效改善晚期大肠癌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倪婷  高红玉  赵丹  王海存 《肿瘤防治研究》2022,49(12):1286-1290
目的 探讨营养干预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56例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据其营养干预情况分为对照组(36例)和营养干预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4周后血液指标、PG-SGA评分和生活质量评价SF-36量表评分差异。结果 营养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时的PG-SG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7, P=0.730),而4周后的PG-SG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8, P=0.009)。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除了情感职能这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营养干预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营养干预能有效改善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胃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与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0例确诊并实施胃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干预组(Ⅰ组30例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混悬液)、常规肠内营养干预组(Ⅱ组20例,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混悬液)、肠外营养干预组(Ⅲ组30例)。术前1天及术后1天、3天、7天抽取静脉血,检测 NK 细胞活性和 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IgG、IgM、IgA 各项指标。记录并比较反映三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的排气、进食、排便时间差异。结果:Ⅰ组、Ⅱ组患者术后经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术后7天 NK 细胞活性较术前1天均上升,P <0.05,且Ⅰ组 NK 细胞活性明显高于Ⅱ组,P <0.05。术后3天及术后7天Ⅰ组、Ⅱ组、Ⅲ组患者 CD3+、CD4+、CD8+、IgG、IgM、IgA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Ⅰ组术后各项免疫指标明显高于Ⅱ组、Ⅲ组,其肠功能恢复时间较后两者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减少。结论:肠内营养干预可以显著提高胃恶性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探讨其是否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及PG-SGA在肿瘤患者营养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PG-SGA对427名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同时测定传统营养指标。结果 营养不良发生率在非老年与老年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性别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PG-SGA分级(A、B、C)患者BMI、TSF、MAC等营养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G-SGA评分与各个指标呈负相关,进一步就性别进行分层分析,表明除Hb、MAMC两个指标外,女性PG-SGA评分与其他营养指标显著负相关,而男性PG-SGA评分与各个营养指标均呈负相关。结论 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存在年龄差异。PG-SGA与传统营养指标之间具有良好关联性,但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均采用TP 方案进行化疗。在化疗前应用NRS-2002量表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在化疗过程中对营养支持组的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而对照组则不给予任何营养指导和支持。比较 2 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和化疗前、后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61.7%。和对照组比较,营养支持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前白蛋白(PA)等营养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营养支持组患者的BMI、ALB、Hb和PA等营养指标均有所改善,但对照组患者仅有ALB有所改善;并且,治疗后营养支持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营养支持可明显地改善晚期非小细胞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减轻其化疗毒副反应,提高化疗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对晚期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行 2 周期化疗后的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及化疗毒性 和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 100 例晚期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 例)采用肠内联合肠 外营养同时化疗,对照组(50 例)是普通饮食行化疗,每周期化疗前后检测和评估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毒性反应、生活 质量指标、院内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化疗前和第 1 周期化疗后与对照组各项营养指标、生活质量、院内感染率 相比,均未见临床统计差异。第 2 周期化疗后,治疗组的体质指数和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第 1 周期(19.59±4.05vs18.91±3.36, P < 0.05;109.5±7.55g/Lvs103.10±4.63g/L,P < 0.05)。化疗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8.0%vs70.0%,P < 0.05)。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22.0%vs52.0%,P < 0.05)。治 疗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vs26.0%,P < 0.05)。结论 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在 2 周期化疗后可明显改 善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有效减轻化疗不良反应,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