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序性坏死是由死亡受体介导的不依赖于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的细胞死亡方式,与细胞凋亡不同,其具有坏死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程序性坏死受自噬、细胞器和蛋白质转换调节,在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肠病和老年痴呆等多种临床疾病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在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肺部炎症和哮喘等)的发病过程中程序性坏死也起重要作用,其参与调控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但程序性坏死与其他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关系尚未阐明,未来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骨关节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进行性关节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临床上尚未有根治性的治疗方法。程序性坏死是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是一种高度促炎症的细胞死亡模式。近年研究结果显示,程序性坏死相关因子与骨关节炎的进展密不可分,如损伤相关分子模式促进各类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募集巨噬细胞,促进骨关节局部炎症;抑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可减少关节细胞死亡及炎症因子表达,从而减少软骨破坏。本文综述了骨关节炎中程序性坏死的调控机制,以期进一步揭示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潜在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3.
杨锐  赵翠娟  陈吉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10):191-19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已逐渐取代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B, HBV)成为进展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但NAFLD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理论研究,目前尚无定论。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是细胞生理活动中关键的一环,在NAFLD的进展中具有举重若轻的作用。因此本文就程序性坏死的发生、调控及与NAFLD的作用进行概述,为NAFLD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程序性坏死是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在凋亡通路抑制条件下,死亡受体与配体结合可调控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依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具备典型的坏死样形态学特征,可触发显著的炎症反应。含死亡域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3在程序性坏死的调节中发挥特异性激酶作用,且可被坏死性抑制剂特异性抑制。程序性坏死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已发现其在心、肾、脑组织及视网膜等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作为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5.
申兵冰 《重庆医学》2018,(3):406-409
细胞的生存和死亡都是细胞周期中的重要事件,机体细胞不但需要恰当地诞生,恰当地发育,而且也要恰当地死亡.所以,在健康的人体组织中,“正常”的细胞死亡是普遍现象,也是维持机体功能和形态所必需的程序.而细胞死亡有很多方式,在机体的生长、发育,及应答反应、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观点认为,细胞死亡可以依据的死亡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死亡途径和方式,以及是否可控等特点划分为细胞坏死(necrosis)和细胞凋亡(apoptosis)这两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程序性坏死作为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参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病理过程,主要在疾病前期由各类高危因素触发,由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介导,导致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等细胞死亡,直接或通过调节机体炎症反应造成严重的肺泡结构损伤及肺水肿,应用抑制剂阻断程序性坏死可以减轻肺损伤。本文就程序性坏死在ALI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筛选高危患者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和死亡诱导进程。关于细胞坏死,经典研究认为是一种不受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而最新的RIP3基因功能研究突破了关于细胞坏死的经典观点,认为RIP3通过参与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等分子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的坏死进程(程序性坏死),是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相互转换的功能开关。该文主要围绕RIP3基因和蛋白结构、信号转导、相互作用网络以及与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程序性坏死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细胞坏死方式,研究表明,程序性坏死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有紧密的相关性。本文对程序性坏死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做一综述,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形成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10.
杨浩 《西部医学》2013,25(9):1422-1425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pl)是由PDCD-1基因编码的共刺激分子,PD-1及其配体PD-L1、PD-L2在调节免疫反应和维持外周免疫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PD-1、PD-L信号通路已经被证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慢性感染等疾病的发展有关。本文对该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孙硕  戎李  莫辰  张冰  高琴  王洪巨  康品方  张恒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4):437-441, 446
目的 探讨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通路相关蛋白在糖尿病心肌中的表达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在大鼠高糖高脂饮食喂养基础上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0 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大鼠,其中正常组(CON组,n=6)、高脂高糖组(HC组,n=6)和糖尿病组(DM组,n=6);10周后超声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处死大鼠后测量心质量(HW)、体质量(BW)、心体比(HW/BW);ELISA法检测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丙二醇(MDA)水平;心尖部组织行Masson染色;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中RIPK1、RIPK3、MLKL的含量变化。 结果 与CON组比,HC组HW、TNF-α、IL-6、MDA水平增加,RIPK1、RIPK3和MLKL的蛋白表达量增加(P < 0.05~P < 0.01),但MLKL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与HC组比较,DM组HW/BW升高,LVEF下降,TNF-α、IL-6及MDA水平增加,RIPK1、RIPK3、MLKL的mRNA及蛋白含量增加(P < 0.01),Masson染色蓝染加重。 结论 高糖状态可诱导心肌损伤,增加心肌纤维化及氧化水平,可能与上调Necroptosis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程序性坏死是具有独特信号通路、信号传递过程可被特异性抑制剂所抑制而中断、受信号分子调控的有序坏死.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与程序性坏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克服肿瘤细胞的凋亡抵抗进而发生程序性坏死.本综述将阐述细胞程序性坏死在肿瘤方面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3.
程序性坏死,是一种不依赖于Caspase的细胞死亡方式,主要由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和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LKL)介导。近年研究表明,程序性坏死具有促进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双重作用,通过调控程序性坏死可以影响肿瘤的发展。许多能够诱导程序性坏死的药物显示出潜在的抗肿瘤活性。此外,诱导程序性坏死还是克服肿瘤凋亡耐受的有效途径。本文概述了程序性坏死的相关机制及其与肿瘤之间的关系,重点介绍通过诱导程序性坏死而产生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包括天然产物、化疗药物、死亡受体配体、激酶抑制剂、无机盐、金属配合物和金属纳米颗粒等,以期为肿瘤尤其是凋亡耐受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炎症是宿主对于创伤、组织损伤和感染的应答反应。炎症反应导致组织内环境与血流量改变、免疫细胞激活与转移、细胞因子与介质时空一致性分泌。蛋白激酶是炎症反应信号通路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是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总结了蛋白激酶靶点识别和确证的研究进展,探讨发展小分子激酶抑制剂作为新一代口服抗炎药物中关键性问题,如反馈回路、特异性抑制剂和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信号通路在硫酸脑苷脂介导的抗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WTBALB/c小鼠随机分入正常对照组、哮喘对照组、硫酸脑苷脂治疗哮喘组、抗PD-1 mAb治疗哮喘组和硫酸脑苷脂+抗PD-1 mAb治疗哮喘组,每组5只。四组哮喘小鼠采用鸡卵清蛋白(OVA)和PBS致敏和激发,其余各组在相应时间用等量PBS替代;硫酸脑苷脂治疗哮喘组和硫酸脑苷脂+抗PD-1 mAb治疗哮喘组在激发前1 h腹腔注射硫酸脑苷(20μg/只),其余各组在相应时间用等量PBS替代;抗PD-1 mAb治疗哮喘组和硫酸脑苷脂+抗PD-1mAb治疗哮喘组于硫酸脑苷脂干预前24 h腹腔注射抗PD-1单克隆抗体(500μg/只),其余各组在相应时间用等量PBS替代。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PD-1+T细胞数量;HE和PAS染色检测肺组织学和支气管杯状细胞数量;瑞氏-姬姆萨染色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ELISA法检测血清OVA特异性IgE和BALF中IL-4、IL-5和IL-13水平。结果:抗PD-1 mAb治疗哮喘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增加;气道基底膜杯状细胞数量以及B...  相似文献   

16.
程序性坏死( necroptosis)是继细胞凋亡、坏死和自噬后被新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主要表现为典型的坏死样形态.但与坏死相比,其过程受到一系列蛋白的精确调控.经典的 necroptosis 需要由起始因子介导,随即形成RIP1-RIP3-MLKL死亡复合体,同时发现存在由 RIP3-CaMKⅡ通路介导的新通...  相似文献   

17.
盘状结构域受体酪氨酸激酶1(DDR1)是新发现的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可以与其配体——胶原蛋白特异性结合,而这种结合可导致位于胞内区的酪氨酸激酶缓慢而持续的磷酸化,这种磷酸化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黏附、迁移以及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导致多种病理学的改变,如纤维化和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同时,DDR1还可参与多个脏器的炎症反应,如肝炎、肾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等。未来,需进一步研究DDR1是否参与其他脏器的炎症反应,力求全面反映DDR1在炎症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程序性坏死是一种由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3,RIP3)和混合谱系激酶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介导的细胞死亡形式,有研究指出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可能参与程序性坏死的调控,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binding protein 1,4EBP1)-真核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通路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最重要的下游分子通路之一,然而此通路是否参与程序性坏死的发生,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索4EBP1-eIF4E通路在程序性坏死中是否发生改变。方法:首先向小鼠上皮样成纤维细胞系L929细胞中加入程序性坏死诱导剂TSZ(TNF-α/SM-164/Z-VAD-FMK),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坏死情况;进一步向敲除RIP3和MLKL基因的L929细胞中加入TSZ,采用碘化丙啶(propid...  相似文献   

19.
程序性坏死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程序性死亡方式,其具有规律的基因调控机制及典型的坏死形态学特征,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坏死的不可调控性。程序性坏死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发展及预后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特异性抑制剂Nec-1(Necrostatin-1)可有效抑制程序性坏死的信号通路,明显减少颅脑创伤后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发生,为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细胞修复提供新思路。但程序性坏死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间的联系及其有效抑制在人体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的治疗效果仍需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20.
青光眼是世界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到2050年,我国青光眼患者将达到2516万,青光眼所导致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将继续增加 [1].青光眼以视神经损伤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 RGC)进行性丧失为主要病理特征,并伴有不可逆的视野缺失和视功能损害.眼压升高、局部缺血、兴奋毒性等因素是青光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