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鼻咽原发性腺样囊性癌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鼻咽癌高发的广州地区鼻咽原发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17例鼻咽原发性腺样囊性癌进行临床资料分析。除HE、阿辛蓝及过碘酸Schiff(PAS)常规染色外,采用标记链酶素卵白素生物素(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一系列上皮性标志物、CD21和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LMP)1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RNAs(EBER)。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EB病毒DNA W片段。结果 17例鼻咽原发性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男女之比为7:10,年龄30-63岁,中位年龄46岁。17例中14例的肿物呈明显局部侵袭性生长,病变属T3或T4期,仅1例有同侧颈淋巴结转移。大部分肿瘤细胞呈基底细胞样,核小而深染、仅有少许胞质;细胞之间常可见伊红染色同质性或黏液样物质;16例可见筛孔状的特征性结构。鼻咽原发性腺样囊性癌均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9例(9/17)可见少数癌细胞呈EBER阳性,采用巢式PCR法同时检测到这9例活检组织192bp的EB病毒W片段阳性带,EBER阳性癌细胞的病例中,5例的癌细胞表达LMPI;其中3例的肿瘤间质中又可见少数EBER阳性的浸润性淋巴细胞。所有17例的癌细胞,包括EBER阳性的癌细胞均不表达CD21。结论 鼻咽原发性腺样囊性癌患者以女性为多见。肿瘤生长呈明显的侵袭性,常侵犯鼻咽及其周围组织。鼻咽原发性腺样囊性癌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并不密切。  相似文献   

2.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癌变(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ovarian mature cystic teratoma, MCT)较罕见。本文报道1例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 灶区伴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混合鳞状细胞癌变(小细胞癌约占60%, 鳞状细胞癌约占40%)。本例小细胞癌区域CD56、突触素阳性以及Ki-67阳性指数高表达至80%, p40、细胞角蛋白(CK)5/6阴性, 提示神经内分泌癌分化;鳞状细胞癌癌变区域p40、CK5/6阳性, CD56、突触素阴性;两种癌变区域p53及p16均阴性。该疾病主要与宫颈或阴道的鳞状细胞癌、胃肠道低分化腺癌、泌尿系统的尿路上皮癌、呼吸道及胃肠道小细胞癌转移、卵巢粒层细胞瘤相鉴别。此病以手术全切除为主, 术后辅以系统性放、化疗。  相似文献   

3.
胃伴淋巴样间质的(腺)癌合并杯状细胞腺癌罕见。本文报道1例63岁男性患者, 镜下见大部分癌细胞伴间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癌细胞EB病毒原位杂交阳性;少许癌细胞呈阑尾低级别杯状细胞腺癌样形态, 且部分癌细胞表达神经内分泌的标志物。本文结合既往文献报道重点讨论胃杯状细胞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特征及鉴别诊断, 以加深对阑尾外杯状细胞腺癌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鼻咽部癌4种组织学类型中EB病毒的感染率以及野生型潜伏膜蛋白(LMP)1和缺失型LMPl EB病毒变异株单独或双重感染的检出频率,阐明缺失型LMPl基因在鼻咽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117例鼻咽部癌,包括48例非角化性癌、25例角化性鳞状细胞癌、5例腺鳞癌、6例黏液表皮样癌和33例腺癌标本。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99例EBER阳性的癌组织和53个健康成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病毒LMPl基因。结果EBER原位杂交示,48例非角化性癌和25例角化性鳞状细胞癌的EB病毒感染率均为100%;而腺鳞癌和黏液表皮样癌的:EB病毒感染率为9/11,腺癌为51,5%(17/33)。阳性病例中大多数非角化性癌细胞呈EBER阳性,而在17例腺癌中仅见到少数EBER阳性肿瘤细胞。在非角化性癌中检测到单独缺失型LMPl:EB病毒变异株的百分率(85.4%,41/48)不但高于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8.7%,4/46),而且高于角化性鳞状细胞癌(16.0%,4/25)。在角化性鳞状细胞癌中检出野生型LMPl和缺失型LMPl基因EB病毒的双重感染率(56.0%,14/25)高于非角化性癌的(12.5%,6/48)。在腺癌和健康成人单个核细胞中检出的大多数EB病毒为野生型LMPl和缺失型LMPl基因变异株同时并存。非角化性癌/角化性鳞状细胞癌、腺鳞癌/黏液表皮样癌和腺癌之间的:EB病毒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非角化性癌和角化性鳞状细胞癌EB病毒的感染率相同,但非角化性癌中单独缺失型LMPl EB病毒变异株检出率远远大于角化性鳞状细胞癌,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多数含有野生型LMPl和缺失型LMPl双重EB病毒变异株。结论由于分化导向不同而发生的鼻咽部癌不同组织学类型具有不同的EB病毒感染率。缺失型LMPl基因的EB病毒变异株可能在非角化性癌中呈选择性优势。  相似文献   

5.
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是一类少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合成、贮存和分泌激素的功能,发生于鼻咽者罕见,本文对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例鼻咽神经内分泌癌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3岁,因“左侧耳塞伴听力下降,浓血痰1月余”人院,查体:左侧鼻咽部隆起,表面有分泌物及伪膜附着,触及易出血,咽鼓管园枕肿胀,表面欠光滑;左颈部皮下肿物,直径约4cm,质硬,活动度差,边界清,无压痛.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胸腹部CT无明显异常,EB病毒弱阳性.  相似文献   

6.
EB病毒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类型, 发生于结肠罕见。患者女, 30岁, 产后8个月体检发现降结肠带蒂息肉样肿物。肿瘤大小2.8 cm×2.0 cm×1.9 cm, 切面灰白色, 质地韧。镜下观察:大量混杂炎性细胞背景中可见卵圆形、梭形肿瘤细胞或分散分布, 或束状、旋涡状排列;肿瘤细胞界限不清, 细胞质淡染, 轻度嗜酸, 细胞核具有异型性, 部分呈空泡状, 可见明显的小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 肿瘤细胞表达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CD21、CD23、CD35、D2-40、SSTR2a, 且EB病毒编码的RNA原位杂交阳性。病理诊断:EB病毒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腺原发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治的10例前列腺原发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中7例为普通腺癌伴小细胞癌,小细胞癌成分占10%~90%不等,其余3例为纯小细胞癌。镜检:小细胞癌区域细胞排列呈实性片状(5/10)、菊形团样(1/10)、小管状(1/10)及混合型(3/10)。肿瘤细胞体积小且较一致,细胞界限不清,间质血管丰富,部分区域可见坏死。胞质稀少或呈裸核状,核呈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深染,核仁不明显,易见核分裂。腺癌成分表现为嗜双色性胞质,细胞核增大,核仁明显,组织结构为筛状、腺体融合及实性片状。部分病例两种成分混杂存在。免疫表型:小细胞癌区域Syn阳性(10/10),CGA阳性(3/10),CD56阳性(10/10),NSE阳性(7/10),Ki-67增殖指数70%~90%,CK(AE1/AE3)点状阳性,PSA及AR均阴性;腺癌区域CK(AE1/AE3)、PSA及AR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40%~80%,其余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均阴性。结论前列腺原发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疾病,病程进展迅速,预后较差,部分为普通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转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原发性浅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寻找浅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合适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原发性浅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方法检测嗜铬粒素A(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CD56、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细胞角蛋白AE1/AE3、CK34βE12及CK10/13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中的表达.结果 原发性浅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发病率占同期浅表食管癌的4.8%(15/312).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平均生存时间23.7个月.1、2和5年生存的分别有10、5和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NSE、突触素、AE1/AE3均为阳性,CD56阳性14例,TTF-1阳性9例,CgA阳性8例,CK34βE12阳性1例,CK10/13均为阴性.结论 原发性浅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恶性度高,进展快速,预后很差.建立在放化疗联合外科切除基础上的系统性治疗或许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NSE、突触素、AE1/AE3、CD56、TTF-1、CgA在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中的高表达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报道1例罕见胃EB病毒阳性淋巴上皮瘤样癌合并B淋巴细胞单克隆性增生,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为男性75岁,胃底贲门见一溃疡型肿块。镜下观察:肿瘤以推挤性生长为主,侵及胃壁深肌层。肿瘤组织中淋巴上皮间质明显多于肿瘤细胞,肿瘤细胞间质淋巴细胞背景中部分为B淋巴细胞构成,周围可见淋巴上皮病变。EB病毒原位杂交显示:癌细胞阳性。分子病理显示B细胞IgH-DH克隆性基因重排。最终诊断为:胃EB病毒阳性淋巴上皮瘤样癌伴淋巴样间质内B细胞单克隆性增生。  相似文献   

10.
鼻咽刷片细胞学检查和EB病毒检测在鼻咽癌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细胞学检查结合DNA核型判断和细胞EB病毒检测在可疑鼻咽癌病人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对66例可疑鼻咽癌就诊病人作鼻咽刷片细胞学诊断和应用CAS200图像分析仪测定涂片细胞DNA含量,细胞学癌阳性病例同时作EB病毒编码RNA(EBERs)原位杂交。结果:与组织学诊断相比,细胞学诊断和DNA非二倍体诊断癌的敏感性分别为66%和55%,两者结合判断不能提高敏感性,并且假阴性率高;细胞学癌阳性病例的癌细胞核EBERs阳性率92.1%,其中6例DNA二部体核型病例均呈EBERs阳性,可诊断为鼻咽癌。结论:鼻咽细胞学检查结合DNA核型判断不能提高可凝鼻咽癌病人的诊断率,不适用于鼻咽癌筛查。细胞涂片的EB病毒原位杂交方法,在鼻咽癌可疑病人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在鼻咽癌筛查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具有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双向分化特征的癌(amphicrine carcinoma, A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及南京市第一医院2013—2020年诊断的8例结直肠AC的临床病理资料, 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超微结构特点及分子病理学改变,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例, 女性2例。发病年龄28~80岁, 平均为56岁。肿瘤发生的部位:乙状结肠4例、直肠3例、横结肠1例。组织学上肿瘤可见3种生长模式:第一种为巢团状生长伴间质胶原纤维增生;第二种为弥漫片状分布, 间质较少;第三种为腺管状或筛状分布伴菊形团样结构。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印戒样, 细胞质丰富, 可见较多黏液或嗜伊红粉染颗粒;细胞核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染色质较细腻, 核仁不明显, 核分裂象多见。电镜下肿瘤内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和黏液颗粒。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肿瘤细胞均呈现2种以上的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 其中突触素和CD56表达较为广泛, 均有7例阳性;嗜铬粒素A有5例阳性;所有病例均可见细胞质呈淀粉酶消化过碘酸雪夫特殊染色阳性的肿瘤细胞。分子病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发区原发鼻咽癌及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EB病毒BamH Ⅰ"f"变异情况.方法 原位杂交法检测了21对鼻咽原发癌及其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癌组织、22例未伴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EBER的表达,进而采用PCR和限制性酶切分析技术检测了所有鼻咽癌病例及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和50例鼻咽黏膜慢性炎组织中EB病毒BamH Ⅰ"f"变异情况.结果 所有鼻咽癌和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均呈EBER阳性表达.21对鼻咽原发癌及其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癌组织、22例未伴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组织和50例鼻咽黏膜慢性炎组织中EB病毒BamH Ⅰ"f"基因变异率分别为52.4%(11/21)、57.1%(12/21)、81.8%(18/22)和2.1%(1/47).统计学分析显示,鼻咽癌组织"f"变异率明显高于鼻咽黏膜慢性炎组织的变异率;伴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组织中"f"变异率并不比未伴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组织的变异率高.另外,表现为"f"变异的1例鼻咽黏膜慢性炎呈"F/f"型,且其组织学可见部分鼻咽上皮出现轻度的不典型增生.结论 高发区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BamH Ⅰ "f"变异率远高于同一地区鼻咽黏膜慢性炎组织中的变异率;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也有较高的BamH Ⅰ"f"变异率,且与其原发癌组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咽部碰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鼻咽部小细胞癌和鼻咽癌碰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0岁,发现右侧颈部肿物20天。鼻腔镜检查示鼻咽右侧壁明显增厚,取活检。镜下见肿物由两种区域构成:(1)浅染区域位于黏膜表面,细胞呈合体状,核大,核仁明显,排列呈巢状结构,细胞巢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2)深染区域,小细胞在间质内弥漫浸润,细胞核呈卵圆形或三角形,胞质稀少,核深染,巢状结构不明显,部分细胞挤压变形。两种区域相毗邻,但界限清楚。免疫表型:浅染区CK、CK5/6、p63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30%;深染区CK、CD56、Syn均阳性,vimentin、Cg A、CD45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80%。原位杂交:浅染区EBER阳性,深染区EBER阴性。结论该例是鼻咽部小细胞癌和鼻咽癌碰撞瘤的首例报道,临床表现与鼻咽癌相似,发病机制未明,治疗和预后需积累更多病例进一步分析,以防止误、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情况。方法提取1例33岁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癌变区域蜡块中的DNA,通过巢式PCR方法检测其中HPV感染情况。结果该患者肿瘤切除组织高危型HPV18型阳性。结论利用巢式PCR方法分型检测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中的高危型HPV型别,其准确性及敏感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例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析。结果镜下见2例肿瘤均可见2种成分。其中一种成分为神经内分泌癌,另一种成分为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例肿瘤中的神经内分泌癌成分均表达嗜铬素粒A、突触素和CD56,例1中子宫内膜样癌细胞角蛋白(CK)7、ER、PR、波形蛋白阳性。例2中黏液性癌CK7阳性。最终诊断为1例卵巢复合性小细胞癌(肺型)伴子宫内膜样癌,1例为卵巢复合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黏液性癌。结论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混合性肿瘤,预后较差,术前及术中诊断困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皮肤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MC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全身肿瘤多发,镜下见2例肿瘤主要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未侵及表皮,肿瘤组织均由大小较一致的肿瘤细胞弥漫呈片、巢状分布,瘤细胞体积较小,胞质稀少,核圆形或椭圆形,深染,核膜清楚,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并可见神经浸润现象。免疫组化标记示上皮和神经内分泌分化阳性,例1 CK20呈特征性的核旁点状阳性,例2 CK7阳性/CK20阴性在MCC中较为少见。结论MCC恶性程度高,临床较为罕见,应与其他小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原发性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及诊断。方法观察25例子宫原发性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5例子宫原发性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年龄24~72岁,平均44岁。临床表现多为阴道流血或占位性病变。组织学上示84%病例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性结构,电镜观察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小细胞型和大细胞型神经内分泌癌的细胞核特征典型,核分裂象≥20/10 HPF(64%)、10~20/10 HPF(28%)及10/10 HPF(8%),常伴凋亡(72%)及坏死(92%)。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3例,复合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合并CIN3级1例、鳞癌1例和腺癌3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4例,复合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3例(合并鳞癌2例、腺癌1例)。Syn阳性率96%(24/25),Cg A阳性率70.5%(12/17),CD56阳性率78.6%(11/14),CKpan阳性率76.9%(10/13),CKpan染色呈核旁点状或线性阳性,Ki-67增殖指数60%~90%。13例行根治术并辅以化疗,5例患者2年内死亡。结论子宫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少见,与消化道和肺系统的命名一致,诊断参数标准稍有差异,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18.
研究原始性神经外胚层肿瘤的特征。方法:采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对1例颈部原始生神经外胚层肿瘤进行观察。结果;肿瘤组织由小圆形细胞构成,肿瘤细胞胞膜示MIC2强阳性,肿瘤细胞胞浆内含有微和及神经内分泌颗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AX5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例PAX5阳性的ALCL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 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例1男, 58岁, 背部肿物, 光镜下皮肤表面溃疡, 真皮层见片状致密的异形的淋巴细胞浸润, 肿瘤细胞中等大到大, 呈免疫母细胞样, 散在分布R-S样细胞;例2女, 34岁, 左颈部肿物, 光镜下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 在多种炎性细胞背景中散在分布异型的淋巴样细胞, 肿瘤细胞大, 胞质丰富, 核不规则, 部分呈马蹄形或肾形, 可见花环样多核细胞。2例肿瘤细胞均弥漫性强表达CD30、CD43、CD5及CD4, 中到强阳性表达PAX5, 不同程度的表达CD2、CD3及CD7, 不表达CD20、CD8、颗粒酶B、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2例T细胞抗原(TCR)基因克隆性重排均阳性, Ig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均阴性;PAX5/IgH基因融合检测阴性, 但检测到PAX5基因拷贝数增加。例1采用局部放疗后获得完全缓解, 随访21个月, ...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1例原发中耳DEK::AFF2融合阳性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nonkeratinizi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NKSCC)。患者女, 66岁, 右耳疼痛、听力渐进性下降1年余。分别取中耳和鼻咽部两处标本送检, 肿瘤细胞均呈乳头状瘤样生长, 部分合并内翻性生长, 细胞呈非角化型鳞状上皮形态, 轻-中度异型, 上皮及间质内富于炎性细胞, 仅局灶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CK)5/6、p40、AFF2。荧光原位杂交检测DEK基因断裂重排,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Sanger测序结果示DEK::AFF2基因融合。分子病理的检测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