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射性肠炎是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辐射引起肠道微生态改变、肠黏膜屏障破坏, 肠道共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免疫功能在辐射损伤和辐射抗性中发挥一定作用。以肠微生态为靶点的微生态制剂和菌群移植可能为预防和治疗放射性肠炎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SS是以侵犯泪腺和唾液腺为主的慢性淋巴细胞高度浸润的自身免疫病, 以口干、眼干和腮腺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在风湿免疫领域, SS发病率仅次于RA, 位居第二, 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肠道菌群作为人体"第二基因组"及"最大的免疫器官", 参与机体代谢, 保护肠道黏膜, 发挥免疫屏障作用,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据新近研究表明, 菌群差异和功能紊乱可能与SS发病密切相关, 这将是临床对于治疗SS的新靶点。本文对肠道菌群在SS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前景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3.
1型糖尿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好发于青少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胰岛β细胞进行性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高血糖为主要特征。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认为其主要与免疫、环境、遗传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肠道菌群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角度, 重点探讨了肠道菌群及其衍生物在1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相关免疫机制和作用, 并介绍了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肠道菌群的改变是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可以通过肠-肝轴影响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肠道和肝脏的免疫功能等, 从而介导自身免疫性肝炎。粪菌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噬菌体等靶向肠道菌群的治疗有望成为预防或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 由异常的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引起, 其潜在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些年来, 大量研究表明RA与肠道菌群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本文从RA患者体内肠道菌群变化、肠道菌群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肠道菌群在RA临床诊断中的作用、肠道菌群在RA治疗中的意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设想与展望, 为RA尤其早期RA及难治性RA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肠道内储存了大量微生物, 它们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肠道内和肠外免疫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过程包括肠道菌群自身成分的易位、代谢产物的循环以及免疫细胞的迁移。本文介绍了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并参与肠外疾病, 重点对肠道免疫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数万亿微生物寄居于人类肠道,在心血管疾病及其相关的代谢、免疫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机制都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菌群组分和代谢产物可调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分化及功能,并通过循环系统影响机体免疫稳态。本文将通过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讨论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发展之间潜在的免疫机制,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物群参与维持肠道内稳态平衡。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亦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进行双向沟通, 即"菌群–肠–脑轴"。多项研究表明, "菌群–肠–脑轴"失调在一些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脑小血管病和卒中。文章介绍了肠道菌群和脑血管病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从而为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选择。  相似文献   

9.
AS是以脊柱和骶髂关节附着点慢性炎症为主要症状的自身免疫病, 与HLA-B27呈强关联, 发病机制复杂。失调的肠道菌群通过与基因相互作用、改变黏膜屏障通透性、介导肠黏膜免疫及促进代谢产物失调促使AS发生发展, 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对A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在A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利用肠道菌群治疗AS的潜在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人体内肠道菌群变化与胰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肠道菌群与胰腺癌的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仍在不断探索中, 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已经被提出, 并且通过使用一些特征性肠道细菌群作为胰腺癌的预测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正在打开新的治疗视野。本文概述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胰腺癌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影响, 以期为肠道菌群作为胰腺癌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蚊虫肠道共生菌是指在蚊虫肠道内与其长期共同生活、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的菌群,其参与调控蚊虫生理功能的多个方面。本文简要综述了肠道共生菌的影响因素和其在蚊虫营养、免疫、繁殖以及抗药性等方面的功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肠道菌群在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外囊泡(EV)是由多种细胞释放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的纳米级囊泡, 作为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 参与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 EV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参与IBD的发生、发展, 并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将以EV与肠道菌群-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 探讨不同来源的EV在IBD中的作用机制, 以期为IBD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复杂生态系统,参与调节物质和能量代谢、机体免疫、组织器官发育等重要的生理过程,其结构和功能的稳态失调参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旨在阐明肠道菌群及相关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新进展,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为未来开展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指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益生菌指在足量条件下能对宿主产生确切有益健康功效的微生物。在肠道疾病防治中, 传统益生菌如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经过长期的研究已被证实安全、有效, 但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鉴定出的新型益生菌的具体作用和机制亟待阐明。本文重点回顾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普氏栖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3种新型益生菌与肠道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其通过改善肠道炎症, 维护肠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完整, 抑制肠道肿瘤的进程, 辅助诊断, 以及预测疗效等多种作用促进肠道疾病的防治。虽然现阶段仍面临安全性、准确性和可利用性的挑战, 但相关研究与转化的不断改进将使新型益生菌更好地服务于肠道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15.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多与感染相关, 即使无明显的感染灶, 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水平升高也可导致体内炎症状态。因此, 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为及时清除诱因、消除体内炎症, 调控肠道菌群、恢复肠道稳态。《抗菌药物防治肝性脑病多学科专家共识》就利福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等抗菌药物和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肝性脑病管理中的临床应用给予推荐意见, 为抗菌药物防治肝性脑病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6.
饮食营养可影响和重塑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 并调节机体代谢和免疫。RA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通过调整饮食结构, 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促进和维持机体免疫稳态, 可影响RA的发生发展。本文对饮食营养调控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以了解饮食和RA发生发展的关系, 以期对RA易感人群和患者提出营养建议, 降低RA的发生风险或疾病严重程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摘要] 失眠症与应激及情绪密切相关,是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失眠可导致宿主肠道菌群紊乱,而肠道菌群可通过肠-脑轴的免疫、神经内分泌和迷走神经等途径影响宿主的行为。肠道菌群可通过参与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的调节,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昼夜节律等导致失眠症的发生。该文对肠道菌群在失眠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参与的可能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肠道微生态由肠道微生物及其基因组和生存环境共同构成, 其异常改变与全身各类炎症、肿瘤和代谢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 肠道微生态异常改变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的关系研究不断增多, 引起临床重视。胰腺炎症可能并发或造成肠道微生态紊乱, 反之肠道微生态紊乱又可能加重胰腺炎症反应, 增加全身及局部并发症风险, 甚至诱发胰腺肿瘤。本文旨在探讨肠道微生态参与调控胰腺疾病的机制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对保障人体消化系统功能至关重要。化疗药物可通过直接导致黏膜损伤、影响肠道免疫屏障、影响肠道微生态等机制, 损伤胃肠道黏膜。化疗药物相关胃肠道黏膜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有助于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关药物包括黏膜保护剂、肠道微生态调节药物等。本综述聚焦于肿瘤化疗药物所致胃肠道黏膜损伤的机制及防治, 期望有助于指导相关领域临床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关于其机制的研究目前包括代谢产物对血压的影响、微生物群-肠道-大脑轴及免疫因素、血管内皮损伤等方面,其中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包括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脂肪酸等)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较为充分。本文主要综述了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高血压的关系,以期为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