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及实时定量RT-PCR (RQ-PCR) 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5例AML患者采用化疗药物进行诱导缓解、巩固和维持治疗,分别于初诊、诱导化疗结束及复发时采集骨髓标本,采用RQ-PCR法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与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 15例患者初诊时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为168%~694%,其与患者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年龄、性别等临床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 0.05);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在完全缓解时降低、复发时明显升高(并早于骨髓形态学复发).结论 AML患者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病情有关,采用RQ-PCR对其动态监测有利于发现分子水平复发及进行诊断、疗效判定、微小残留病(MRD)监测.  相似文献   

2.
患者于2012年10月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并伴有AML1/ETO融合基因,经2年的诱导、巩固化疗后缓解,随访期间病情稳定。2020年8月因视力下降检查确诊为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复发,脑脊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提示AML1-ETO阳性。予全身化疗、腰椎穿刺加鞘内注射,治疗过程中病情进展,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自动出院后随访期间病情得到缓解,更长久的疗效还需持续跟踪。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察23例伴t(8;21)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血液学异常、AML1-ETO融合基因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AML1-ETO融合基因可作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3b的分子标志物;本组病例完全缓解率61%,疗效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相似;肝脾肿大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逆转AML1-ETO融合蛋白转录抑制作用.方法:VPA处理t(8;21)急性白血病细胞株Kasumi-l细胞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髓系分化抗原CD11b表达水平的变化,DNA凝胶电泳检测细胞的凋亡变化,分子生物学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粒-单核细胞刺激因子(GM-CSF)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7(Caspase7)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①VPA诱导Kasumi-1细胞的髓系分化抗原 CD11b表达的阳性率增加,并呈现时间及剂量依赖性;②VPA诱导Kasumi-1细胞凋亡,出现的典型梯形DNA条带;③VPA诱导AML1靶基因GM-CSF和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7的mRNA表达水平的增加,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丙戊酸钠可以通过抑制脱乙酰化酶的活性,消除AML1-ETO融合蛋白转录抑制,诱导细胞分化和凋亡.  相似文献   

5.
WT1基因及蛋白在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T1基因及其蛋白产物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初治及复发的AML患者、正常志愿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WT1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观察可盯1基因及蛋白产物表达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WT1基因及蛋白在45例AML初治患者中分别有39例(86.7%)和38例(84.4%)表达阳性,在6例复发患者中两者均表达阳性;AML患者WT1基因与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277,P〈0.05)。初治患者中WT1基因和蛋白表达阳性的初次化疗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2.4%和40.6%,表达阴性的则分别为83.3%和85.7%;WT1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初治AML患者首次化疗的完全缓解率有关(χ2=4.356,P〈0.05)。结论AML患者WT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检测可作为判断其临床预后的一种手段,WT1蛋白的表达可以作为AML免疫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1例RUNX1::RUNX1T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缓解后继发PML::RARA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RUNX1::RUNX1T1阳性AML治疗缓解后继发PML::RARA阳性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中年男性,因全血细胞减少就诊。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示RUNX1::RUNX1T1阳性,明确诊断为RUNX1::RUNX1T1阳性AML。患者经过诱导缓解和巩固治疗后RUNX1::RUNX1T1转阴,缓解期大于2年,疾病复发时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示PML::RARA阳性,诊断为PML::RARA阳性APL,经37 d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达到骨髓象缓解。结论 RUNX1::RUNX1T1阳性AML患者缓解后发生继发性APL临床罕见,容易漏诊,确诊主要依靠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其发病原因可能与药物毒性诱导克隆改变有关,采用三氧化二砷及维甲酸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正费城染色体由9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形成特征性Ph染色体和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细胞遗传学标志。此外,Ph染色体也常见于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出现Ph染色体临床上十分罕见,检出率仅约0.5%~3.0%[1-3]。Ph阳性AML发生率较低,缓解率低,预后差。Ph阴性AML复发为Ph阳性AML极为罕见,国内尚未发现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建立表达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同向性病毒整合位点(EVI)1融合基因斑马鱼模型,研究AML1-EVI1融合基因对造血转录因子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AML1-EVI1质粒,显微注射到斑马鱼胚胎单细胞期,建立生殖系稳定转染的转基因模型,常规养殖到F2代。以F2代转基因斑马鱼作为实验对象,运用反转录(RT)-PCR验证AML1-EVI1融合基因的表达,外周血涂片、肾细胞涂片检测血细胞形态学改变,全胚胎原位杂交及荧光实时定量PCR(RFQ-PCR)检测融合基因对造血转录因子[GATA结合蛋白1(GATA1)、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影响。结果:在性成熟146条嵌合表达的F0代斑马鱼中鉴定得到3条(2.1%)转基因阳性斑马鱼,其中雄鱼2条,雌鱼1条。外周血涂片及肾细胞涂片显示转基因斑马鱼出现造血细胞分化障碍,幼稚细胞增多,全胚胎原位杂交及RFQ-PCR均显示,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型斑马鱼造血转录因子MPO基因表达量无论造血细胞发育早期还是晚期都明显下降,转录因子GATA1则在发育早期上调,晚期呈现明显下调。结论:AML1-EVI1融合基因通过调节转录因子抑制髓系分化,红系发育,促进原始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核仁磷酸蛋白1(NPM1)基因突变发生情况,并了解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检测123例初发AML患者NPM1基因及正常核型AML患者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琼脂糖电泳分析正常核型AML患者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结果 123例AML患者中检出NPM1突变24例(19.5%),其中A型突变22例、B型突变1例、D型突变1例。57例正常核型中FLT3-ITD阳性10例,其中5例同时发生NPM1和FLT3-ITD两种突变。NPM1突变在正常核型中的发生率为40.3%(23/57),显著高于异常核型的2.1%(1/47)(P〈0.01)。正常核型中NPM1基因突变者发病年龄高、缓解率高,但合并FLT3-ITD突变者缓解率低。结论 NPM1基因突变是AML尤其是正常核型AML患者常见的分子学异常,NPM1基因突变检测对指导AML患者治疗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多能造血干细胞或已轻度分化的前体细胞出现基因改变导致原始细胞出现分化阻滞和(或)过度增殖,是一种恶性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随着肿瘤分子病理学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在AML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分子异常,如NPM1、FLT3-ITD、DNMT3A等基因突变及BCR-ABL、PML-RARa等基因融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认识Ph1阴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在病程中向BCR-ABL1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转变。方法密切监测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形态、BCR/ABL P210融合基因转录水平、FISH法Ph1染色体、JAK2基因V617F突变。结果初诊时患者骨髓巨核细胞胞体大、多分叶核,BCR/ABL P210融合基因阴性,Ph1染色体阴性,JAK2基因为野生型;33个月后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形态转为单圆核小巨核细胞,BCR/ABL P210融合基因转为阳性,Ph1染色体转为阳性,JAK2基因仍为野生型。结论该患者由Ph1阴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在治疗过程中转为BCR-ABL1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对化疗耐受性差, 早期病死率高, 化疗缓解率低。近几年, 随着AML分子机制逐渐被阐明, 一系列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获批上市, 老年AML治疗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药时代下, 老年AML的诊疗已经转变为分子检测指导的精准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仍然是高危或中危老年AML最有潜力治愈的方法, 随着移植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allo-HSCT对老年AML患者是一种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EVI1基因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多重RT-PCR)技术分析2002年9月至2005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45例AML和43例CML骨髓单个核细胞中EVI1基因mRNA的表达,分析EVI1mRNA阳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结果45例AML患者中有8例(17.8%)EVI1阳性,其中M11例、M23例、M54例。43例CML患者中有8例(18.6%)EVI1阳性,其中慢性期2例,占5.7%(2/35),加速期与急变期各3例,均占75.0%(3/4),加速期与急变期组的EVI1基因表达率高于慢性期组(P<0.01)。EVI1阳性的AML患者早期病死率高;EVI1基因阳性表达与CML白血病临床分期及预后相关。结论EVI1基因的高表达在髓系白血病的发生中,特别是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向急性期转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伴有t(2;8;21)(p12;q22;q22)染色体复杂易位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AML-M2)的实验室特征。方法通过骨髓涂片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诊断;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采用RT-PCR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通过R显带进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明确染色体易位。结果细胞形态学诊断为AML-M2,流式分析细胞表达髓系抗原,AML1-ETO融合基因为阳性;染色体常规核型分析及FISH结果显示t(2;8;21)(p12;q22;q22)三联复杂易位。结论t(2;8;21)(p12;q22;q22)是一种罕见的(8;21)(q22;q22)复杂变异易位。综合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分析白血病,有助于全面评价疾病的预后,并为临床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其发病的分子基础是Ph染色体[t(9,22)(q34;q11)易位]产生BCR-ABL融合基因。而该基因编码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融合蛋白,从而引发大量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1-2])。张艾等(2014)研究报道,BCR-ABL融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国产达沙替尼治疗e8a2 BCR-ABL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患者,男,25岁,因"恶心、厌食"1周来诊。血常规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及骨髓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支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诊断。经典G显带技术、FISH检查和巢式PCR产物测序分析发现该患者无明显Ph染色体,同时BCRABL1融合基因转录本为非经典型e8a2,由22号染色体上BCR基因片段插入9号染色体ABL1基因产生。结果:该患者经羟基脲治疗10d后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随后国产达沙替尼治疗3个月后获得完全细胞生物学缓解和早期分子生物学缓解,6个月时获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达沙替尼治疗期间无胸腔积液、发热、肺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该患者诊治经验提示,国产达沙替尼用于e8a2 BCR-ABL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醌氧化还原酶(NQO1)基因多态性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1:1配对病例-对照方法,PCR-LDR方法,对7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和100例对照人群进行NQO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AML病例组NQO1基因T等位基因频率(43%)和TC/TT基因型频率(63%)均高于对照组(28%和43%)。携带TC/TT基因型的个体发生AML的相对风险度为其野生型(CC)的1.67倍(95%CI=1.212~2.727)。结论:NQO1基因多态性与AML遗传易感性相关,等位基因C对AML易感性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的急性红白血病患者,复发后出现了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方法:对1例20岁的男性MDS-RAEB2患者进行持续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监测。结果:患者转化为急性红白血病(M6型),染色体正常男性核型,RT-PCR阴性,诱导缓解后短时间内复发,再诱导缓解后定期巩固治疗,1年后第2次复发,再诱导化疗未缓解,染色体46,XY,t(9,22),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结论:极少数情况下,MDS患者在疾病进展中会出现Ph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原癌基因EVI1位于人染色体3q26,编码一种DNA结合蛋白,研究表明EVI1基因重排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发病有关。该基因可转录出两种mRNA产物即EVI1和EVI1-MDS1,本文旨在研究究竟哪种基因产物与AML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罕见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收治的1例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进展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疗经过,并结合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早期发病临床表现及相关骨髓检查表现类似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呈骨髓增殖性疾病表现,结合患者染色体提示t(8;22)(p11;q11),FISH检测证实FGFR1基因重排阳性,并排除BCR-ABL重排,证实BCR-FGFR1融合基因阳性,确诊为伴BCR-FGFR1融合基因重排的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因患者拒绝早期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给予第3代TKI联合干扰素治疗后患者疾病短期维持在慢性期近1年,后患者因高血压控制不佳停药,疾病快速进展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伴BCR-FGFR1融合基因重排的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临床罕见,预后均较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增殖性疾病差,多短期内出现快速进展。结论:伴BCR-FGFR1融合基因重排的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且疾病进展迅速,目前早期无统一有效治疗方法。且该病早期易漏诊,需尽早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