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药师的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和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情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地入选某院神经内科收住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由医生常规进行疾病的药物治疗及二级预防的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出院时由专职临床药师对出院带药(方案)编写用药教育材料和床旁讲解。出院后6个月由专职临床药师对2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结果:共纳入210例患者,剔除失访脱落19例,最终纳入191例,其中干预组97例,对照组94例。2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随访时:(1)抗血栓药物使用的依从性:干预组有依从性较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他汀类药物使用的依从性:干预组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降压药物使用依从性及血压监测和达标的情况:干预组降压药物的使用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进行持续血压监测及达标的患者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降糖药物使用依从性及血糖监测和达标的情况:干预组降糖药物的使用依从性和血糖监测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血糖达标的患者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死亡及复发的例数,2组无差异。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的干预,提高了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和危险因素的控制达标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9,(15):2115-2120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主导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管理的效果,为慢病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5-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2例)和干预组(92例),对照组不实施临床药师干预,干预组以临床药师为主导对患者进行住院期间药学监护、出院时用药教育、出院后药学随访等慢病管理措施;考察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时的用药(使用抗血小板药、降压药、降糖药和降脂药)依从性良好率及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控制指标的达标率,考察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时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再住院率。结果:最终干预组与对照组统计患者数分别为84、82例。出院6个月时,干预组使用抗血小板药的用药依从性良好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95.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使用降压药、降糖药和降脂药的用药依从性良好率分别为92.86%、91.67%和77.38%,高于对照组的78.57%、69.70%和6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压指标的达标率为89.29%,高于对照组的76.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HbA1C和LDL-C指标的达标率分别为80.56%和66.67%,高于对照组的57.58%和4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8%,低于对照组的20.7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再住院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1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临床药师为主导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管理,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高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控制指标的达标率,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对癌痛控制的效果。方法:以2015年9月-2016年1月在某院肿瘤内科收治入院的成人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名患者接受医生和护士的常规诊疗,干预组50名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了临床药师干预。干预措施包括镇痛药物剂量调整、患者教育、镇痛药物疗效评估、向医生提出个体化用药建议、及时报告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比较2组患者在1,2,3,7,14 d时的疼痛评分,干预前后用药依从性、便秘改善情况,对干预过程中药师提出的用药建议进行汇总。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在24 h(4.12 vs 4.84,P=0.048)、48 h(3.10 vs 4.60,P<0.001)、72 h(2.68 vs 3.92,P<0.001)、7 d(2.71 vs 3.74,P<0.001)、14 d(2.28 vs 3.42,P<0.001)。干预组患者在经药师宣教后,用药依从性好的患者人数增加了近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诊疗前后用药依从性无变化(P=0.499)。干预组50例患者中,有34例发生便秘,23例便秘得到有效改善,有效率为67.65%;对照组有33例患者发生便秘,14例得到有效改善,有效率为42.42%。2组便秘改善有效率具有明显的组间差异(P=0.038)。临床药师针对干预组患者的药学监护共提出了122条建议,医生共采纳74条,采纳率为60.6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可降低患者疼痛强度和镇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疼痛缓解率与用药依从性,作为多学科癌痛治疗团队中的一员,临床药师在癌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师为风湿免疫疾病患者提供慢性疾病药物治疗管理(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MTM)的模式。方法:以某院风湿免疫科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药学干预组和对照组,对药学干预组实施MTM。将2组患者入院初期、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的临床评价指标、患者依从性评分、药学干预期内再入院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2组间的比较,观察MTM的实施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疗效指标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有更好的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依从性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有较高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药学干预组的再入院发生事件略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出院后6个月药学干预组ADR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风湿免疫患者实施MTM,可以达到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药学服务在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对照组和药学服务组,常规对照组采用传统医护模式,药学服务组除接受传统的住院医疗服务外,由临床药师进行药学监护及药物治疗管理,出院后每2个月进行一次药学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用药种类、用药数量、用药依从性、药品不良反应例数和脑卒中复发例数的差异,以及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药学服务干预前后的血压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240例患者,剔除失访和自然死亡患者共10例,最终纳入230例,两组各115例。出院6个月后,药学服务组的用药依从性要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的用药种类、用药数量、药品不良反应和脑卒中复发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药学服务干预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要显著低于干预前(P <0.05)。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对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院内和院外药学服务,能够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协助患者控制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规范化用药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75例心功能Ⅱ~Ⅳ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140例和对照组135例。干预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前、出院后第1,2,3个月6个时点,经过评估—制定方案—干预—再评估循环,评价2组患者在出院3个月后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对疾病知识和用药依从性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的使用率、达靶剂量率高于对照组(56.9%和29.2%;35.6%和16.4%,P<0.05),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达靶剂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8.9%和29.2%,27.6%和16.4%,P<0.05),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明显提高(干预组从来没有占95.7%~100%,对照组十分经常占31%~56%,P<0.05),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因心衰加重再入院率明显下降(16%和33%,P<0.05),2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规范化用药干预能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治疗,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信息化延续护理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设立延续护理中心,构建出院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管理模型,使用信息化平台对283例出院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监测,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按照8项Morisky量表总分分级标准分为低、中和高用药依从性组3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口服降压药的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的患者、服药频次较高的患者及有较长随访周期的患者具有较高的用药依从性。(2)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药频次、文化程度、随访周期、有无合并高血压是影响接受访问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论:接受访问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受随访周期时长、文化程度、服药频次及有无合并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可针对以上影响因素进一步开展干预研究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心内科冠心病患者用药干预模式,评价出院后药学干预对用药依从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6月期间我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实施出院时及出院后药学干预,包括出院时发放用药指导单、建立出院后药学服务档案、出院后电话随访用药情况等,对照组40例仅给予住院期间常规药学监护及用药教育,两组患者均于出院6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比较分析其用药依从性、病情控制情况、再住院率.结果:干预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再住院率均得到明显改善,血压及血脂达标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心内科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为高血压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效果和意义。方法:100例依从性差、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临床药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高血压用药知识和疑难问题,对干预组患者实施个体化药学服务,对照组不予干预,并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对患者的治疗结果、用药依从性、用药知识等进行随访调研。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高血压用药知识水平也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临床药师通过面向高血压患者的药学服务可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依从性和用药知识水平,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为高血压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效果和意义。 方法:100例依从性差、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临床药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高血压用药知识和潜在问题,对干预组患者实施个体化药学服务,对照组不予以干预,并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对患者的治疗结果、用药依从性、用药知识等进行随访研究。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等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高血压用药知识水平也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临床药师通过面向高血压患者的药学服务可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潜在问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和用药知识水平,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药学路径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7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药学干预组45例和常规组45例,药学干预组实施药物指导、用药知识教育等药学干预,常规组未开展药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药物的使用情况、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ADE)、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等。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药学干预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均更高,而用药偏差则较前者更低(P<0.01)。结论:遵循药学服务路径对于接受多药治疗的COPD住院患者进行全程化的药学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情况,降低用药偏差,为临床药师药学路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医院与社区综合的干预模式,探讨医院与社区联合干预模式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及药物依从性的影响。方法:以某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0例(UACR阳性80例,阴性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20例,每组包括UACR阳性40例及阴性80例;随访周期24个月。2组患者均以高血压病二级预防治疗为基础,均由某院专科医生4周随访1次并根据其血压、UACR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组同时由社区医师每周随访1次,进行用药督导、健康宣教、心理及生活方式干预。比较2组血压达标率及UACR变化趋势、药物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评分。结果:2组患者血压达标率呈上升趋势。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的血压达标率(31.67%)开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17%),随访12、24个月时观察组的血压达标率分别为60.83%、92.17%,高于对照组的35.00%及72.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UACR阳性患者UACR呈下降趋势,随访6、12及24个月时,观察组的UACR为41.60、35.60及21.60 mg·g-1,低于对照组的45.20、42.20及30.10 mg·g-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访12及24个月时,观察组的UACR转阳率为10.0%及15.0%,而对照组分别为25.00%及32.50%,转阳率显著高于的观察组(P<0.05);随访6、12及24个月时,观察组依从性好的比例为95.0%、90.8%及84.02%,高于对照组的87.5%、75.8%及72.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访6、12及24个月时,观察组的促进因子、障碍因子及自我效能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与社区综合干预模式可显著改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的UACR,提高其高血压的达标率,延缓高血压肾脏损害,是一种值得临床借鉴推广的老年高血压病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再住院率现状,科学选择药学干预切入点。方法:采用疾病知识问卷、治疗用药知识问卷、用药依从性问卷、临床不合理用药调查表调查120例CHF患者的基础资料、CHF疾病知识知晓度、CHF治疗用药知识了解程度、用药依从性情况、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CHF患者对疾病知识知晓程度很低;治疗用药知识了解程度很低;用药依从性很差;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很多。进一步分析发现, CHF患者再入院次数与对疾病知识知晓度呈负相关(P < 0.01),与对治疗用药知识了解程度呈负相关(P < 0.01),与用药依从性呈负相关(P < 0.01),与临床不合理用药呈正相关(P < 0.01)。结论:药物治疗不当所诱发的再入院不容忽视,临床应依此为药学干预的切入点,采取科学、有效措施进行药学干预,使患者和或家属主动参与到治疗中来,并学会自我管理,将对改善CHF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长期和预后、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学服务对妊娠期糖尿病用药依从、药物不良事件(ADE)、用药偏差、自我管理技能、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改善药学干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孕中期(24~28周)妊娠糖尿病孕妇为观察组,共计102例;据观察组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水平和异常项目数,按单纯随机分组和盲法分配方法,1:1匹配同期胰岛素治疗的102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传统医疗(常规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观察组进行传统医疗+药学服务的干预,时间持续至分娩和出院后24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用药依从、药物不良事件(ADE)、用药偏差和自我管理技能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χ2=4.140,4.412,7.257,4.408;P<0.05);血糖控制满意率(87.3%)显著高于对照组(76.5%)(χ2=3.995,P<0.05);孕妇剖宫产、妊高征、羊水过多、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发生率及分娩新生儿中巨大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6周和24周失访率(3.9%,6.9%)及糖代谢受损发生率(12.2%,18.9%)也显著低于对照组(14.7%,23.5%;20.9%,37.2%)(χ2=7.022,10.993,P<0.01;4.448,7.197,P<0.05)。结论:药学服务能显著有效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药物不良事件(ADE)、用药偏差和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药师应该更多提供和完善药学服务计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延续护理在提高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指导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出院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2例,自愿分为对照组37例,干预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制定出院患者延续护理服务登记表,建立出院指导规范化健康教育体系(对基于二级预防密切相关5个方面),于患者出院前3~7天进行评估,制定健康计划,制作患者访视记录手册,于出院后1周末、4周末、12周末进行规范出院访视,并记录.结果 采用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2周末的单项依从性及依从性总分,结果显示:依从性总分干预组为(9.71±1.637)分,对照组为(7.22±1.873)分(t=6.011,P<0.05);单项依从性中,康复训练(t=5.255,P<0.05)、规范用药(t=5.516,P<0.05)、复诊随访(t=3.476,P<0.05)三项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延续护理服务能显著提高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指导的依从性,研究中建立了规范化的健康教育体系,减少宣教的个体差异,提高护士理论水平,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