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用来检测人体中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并应用于临床中伏立康唑用药监测,以促进其个体化用药。方法:色谱柱:Kromasil C18(4.6 mm×150 mm,5 μm),柱温:35℃,流速:1.0 mL·min-1,流动相:甲醇-水(60:40),检测波长:257 nm,内标:酮康唑。对该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该方法专属性良好,血浆中伏立康唑在0.1~20.0 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6),定量下限为0.1 μg·mL-1。高、中、低3个浓度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0.68±10.32)%、(92.82±8.26)%、(97.47±4.58)%;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5.87%、7.85%、4.10%;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5.64%、3.30%、2.74%。对某院20例(男12例,女8例)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的患者运用该方法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浓度范围在0.71~13.51 μg·mL-1之间。结论:本方法专属性高,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临床上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检测,从而促进其个体化用药的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拟评估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在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76例以常规推荐剂量静脉滴注或口服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血液标本共99份,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谷浓度。结果:测定伏立康唑谷浓度中位值为0.784 μg·mL-1(0.025~9.910 μg·mL-1),其中44例(44.4%)达到目标浓度范围(1~5.5 μg·mL-1),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缺乏相关性(r=0.252,P=0.315)。个体间和个体内血药浓度变异系数分别为97.0%和69.6%。患儿年龄分布2个月~14岁,年龄<6岁的患儿与年龄>6岁的患者相比,谷浓度要达到目标范围需要给予更高剂量的伏立康唑(6.1 mg·kg-1/次vs. 4.55 mg·kg-1/次,P<0.05)。谷浓度<1 μg·mL-1的患儿治疗失败率高于成功率(58.8%vs. 4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5名患儿治疗中监测谷浓度<1 μg·mL-1且疗效不佳,通过提高给药剂量使谷浓度达1 μg·mL-1以上,最终治疗有效。2例谷浓度≥ 5.5 μg·mL-1的患儿均出现肝功能异常。结论:采用常规推荐剂量给药部分儿童难以达到伏立康唑的目标浓度。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个体间和个体内均有较大的差异。低龄儿童要达到有效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往往需给予更高的用药剂量。开展伏立康唑药物浓度监测不仅可以保障患儿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可为合理制订我国儿童的伏立康唑初始治疗方案提供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喜树碱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方法:采用超滤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喜树碱与大鼠血浆以及健康人血浆蛋白结合率进行测定。结果:在1,4,8 μg·mL-1质量浓度下喜树碱与大鼠血浆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6.68±0.45)%,(96.41±0.13)%,(96.09±0.44)%;与健康人血浆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5.47±0.27)%,(94.92±0.42)%,(94.72±0.48)%。结论:喜树碱与大鼠和健康人血浆蛋白均有很强的结合,并且在考察浓度范围内喜树碱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无浓度依赖性,但是存在种属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全自动二维色谱法(2D-LC-UV)测定血浆中氨甲环酸浓度的方法,用于临床上行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氨甲环酸治疗药物浓度的监测。方法:待测物在一维柱ASTON SPX(100 mm×4.6 mm,5 μm)上初步分离,通过中间柱ASTO N SHC(10 mm×4.6 mm,3 μm)截取保留并在二维柱ASTON SX1(150 mm×4.6 mm,5 μm)上进一步分离,200 μL样品进样,并最终测定。流速均为1.0 mL·min-1,柱温为40℃,紫外检测波长为220 nm。所建立方法运用于58名行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围术期中氨甲环酸血浆样本的检测分析。结果:在所建立的色谱条件下,氨甲环酸与各杂质分离良好,线性范围为5~300 μg·mL-1,最低检测限为5 μg·mL-1,批间批间精密度均小于6.6%,提取回收率大于72.4%。58名患者围术期中氨甲环酸首次给药后3个时间点(5 min,30 min和2 h)平均血浆浓度分别为:(103.3±20.4)μg·mL-1,(53.0±14.8)μg·mL-1和(22.8±8.3)μg·mL-1。手术中男女之间氨甲环酸血药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手术种类之间(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术)氨甲环酸血药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此法操作简单,准确、精密度好,适用于临床氨甲环酸血浆浓度的监测及浓度-疗效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用同一份血浆样品分析卡马西平(CBZ)游离浓度、总浓度及蛋白结合率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方法:加500 μL血浆样品至中空纤维离心装置(HFCF-UF)中,4 000 r·min-1离心15 min,取滤液直接注入HPLC测定游离浓度(cf)后,再向该装置中加入200 μL丙酮,混匀5 min,同法进行离心操作,取滤液分析得血浆剩余药物浓度(c0),经校正,可得血浆药物总浓度(ct),进而计算蛋白结合率(PPB)。结果:cfct在0.535~21.4 μ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ct的回收率为98.7%~101.3%,RSD小于1.2%。进行CBZ治疗的20名临床患者的PPB为10.1%~68.9%,其与健康受试者的PPB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该样品前处理方法简单,结果准确,为分析不同生理条件下不同患者的PPB及cf变化提供有利的手段,进而指导临床开展个性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生物样品中盐酸帕罗西汀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测定盐酸帕罗西汀在小鼠血浆和脑组织中的蛋白结合率。方法:以盐酸普萘洛尔为内标,血浆和脑组织匀浆样品采用醋酸乙酯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其中色谱柱为Eurospher 100-5 C18柱(250 mm×4 mm, 5 μm);流动相为乙腈-0.5%三乙胺水溶液=35:65(磷酸调pH值至3.5);柱温:40℃;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激发波长295 nm,发射波长350 nm,进样量:20 μL。蛋白结合率的测定采用平衡透析法。结果:血浆和脑匀浆液中盐酸帕罗西汀在0.05~1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血浆与脑匀浆液基质提取回收率均>75%;日内、日间精密度均<10%。磷酸盐缓冲液盐酸帕罗西汀在0.005~0.5 μg·mL-1内线性良好,定量下限为0.005 μg·mL-1,且日内、日间精密度均符合要求。当血浆和脑匀浆液中盐酸帕罗西汀质量浓度为1.0,3.0,6.0 μg·mL-1时,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6.14±0.38)%,(96.07±0.88)%,(97.25±0.23)%;脑组织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9.84±0.031)%,(99.83±0.021)%,(99.80±0.04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快速、简单、灵敏、准确,可用于生物样品中盐酸帕罗西汀含量的测定。小鼠血浆和脑组织中盐酸帕罗西汀蛋白结合率高,只有极少的药物以游离形式存在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症感染患者静脉滴注和鼻饲2种不同给药途经下利奈唑胺的药动学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13年8月-2014年3月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6例ICU患者,根据给药途径不同,分为静脉滴注组4例,鼻饲管给药组2例,2组均给予利奈唑胺600 mg/q12h,于给药后第5天的0,0.5,1,2,3,4,6,8,12 h采取静脉血1 mL,监测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结果:6例患者的Cmin变化范围为3.59~19.82 μg·mL-1,其中2例超过了安全临界值10 μg·mL-1,AUC0-12 h变化范围为116.7~305.5 μg·h-1·mL-1,Cmin与AUC0-12 h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0.997,P=0.001)。结论:重症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药动学参数个体差异较大,应根据PK/PD相关参数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预防细菌耐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自制伏立康唑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物与注射用伏立康唑(VFEND®)大鼠体内药动学对比研究。方法:以VFEND®为对照,Wistar大鼠为受试动物,采用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监测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对自制药与对照药的各药动参数进行独立样本双侧t检验。结果:自制药和对照药大鼠体内伏立康唑的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2.099±0.202)h和(2.142±0.163)h,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2)分别为(23.247±1.264)μg·h·mL-1和(22.748±1.568)μg·h·mL-1。结论:自制药与对照药的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相似,各药动学参数相近。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伏立康唑开展血药浓度监测(TDM)的结果进行分析,阐明TDM对伏立康唑合理用药的必要性。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伏立康唑TDM的结果,从性别、年龄、剂量与浓度相关性,浓度分布情况以及质子泵抑制剂(PPIs)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其中<1.0 μg·mL-1有12例,1.0~2.0 μg·mL-1有15例,2.0~5.5 μg·mL-1有25例,>5.5 μg·mL-1有9例;剂量与浓度无明显相关性(R2=0.172);老年组(>60岁)vs非老年组(<60岁)(P=0.19)、男性组vs.女性组(P=0.27)。当联用PPIs时,随着PPIs对CYP2C19抑制程度的增加,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呈上升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大部分患者使用后浓度不在治疗窗范围内。开展伏立康唑TDM有利于提高临床效应和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并验证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人血浆中阿司匹林(ASP)和水杨酸(SA)的浓度,并应用于临床ASP和SA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色谱柱为ACQUITY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为含0.05%三氟乙酸(TFA)的超纯水和乙腈(78%:22%),流速0.5 mL·min-1,柱温30℃,进样器4℃,检测波长304 nm和277 nm,内标为替硝唑。结果:ASP和SA分别在0.4~100 μg·mL-1和0.2~50 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2>0.999);ASP和SA的日内、日间准确度和精密度均<15%。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准确、灵敏且稳定的UPLC法测定ASP和SA血药浓度的方法,可应用于临床ASP和SA血药浓度的测定和药动学研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谷浓度(Cm in)在血液病患者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伏立康唑Cm in,采用SPSS软件分析伏立康唑Cm in和协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影响伏立康唑Cm in的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共监测了4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66个血样,伏立康唑Cm in具有较大的个体间差异,平均浓度为(1.57±1.40)μg·m L-1,只有53.0%的Cm in在治疗窗范围内。其中,静脉滴注伏立康唑患者的Cm in显著高于口服伏立康唑患者的Cm in[(2.69±1.52)vs.(1.31±1.53)μg·m L-1,P<0.05]。伏立康唑Cm in与患者的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性。CYP2C19慢代谢者的伏立康唑Cm in高于快代谢者和中间代谢者,合并使用肝药酶抑制剂可增加患者的伏立康唑Cm in,而合并使用肝药酶诱导剂可降低患者的伏立康唑Cm in。研究中并没发现伏立康唑可引起患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和血肌酐值显著增加。结论:伏立康唑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谷浓度低,其给药途径、患者的年龄和CYP2C19基因型及患者是否合用CYP2C19抑制剂或诱导剂对伏立康唑Cm in有影响。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时,应注意监测伏立康唑Cm in,以保证伏立康唑Cm in在治疗窗范围内,从而提高伏立康唑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伊马替尼及伏立康唑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血桨样品经乙酸乙酯-正己烷(75∶25)萃取,选择卡马西平为内标,氮吹浓缩、复溶后采用HPLC分析。ZORBAX SB-C18柱反相柱(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醋酸铵缓冲液(25 mmol·L-1 CH_3COONH_4,CH_3COOH调pH值至4.5)=20∶32∶48(V/V/V),检测波长264 nm,流速为1 mL·min-1,柱温35℃,进样量为20μL。结果:伊马替尼、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10~5.00μg·mL-1和0.10~6.00μg·mL-1,两者的线性均良好(r分别为0.998和0.999),最低定量下限均为0.10μg·mL-1。伊马替尼和伏立康唑低、中、高质量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69.21%,71.23%,73.53%和76.23%,78.12%,79.34%,二者批内RSD均小于15%。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满足同时检测伊马替尼和伏立康唑的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定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人血清中替考拉宁浓度的不确定度。方法:HPLC法测定人血清中替考拉宁浓度,分析评定测定精密性、天平称量、工作液制备、血清样品制备、液相色谱仪、提取回收率、标准曲线拟合、对照品纯度、样品均匀性以及温度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计算各因素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最终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当置信概率为95%时,人血清中低(6 μg·mL-1)、中(20 μg·mL-1)、高(50 μg·mL-1)浓度替考拉宁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U(L)=0.63 μg·mL-1U(M)=1.87 μg·mL-1U(H)=5.08 μg·mL-1,其测量结果可分别表示为(6.18±0.63)、(20.74±1.87)、(50.09±5.08)μg·mL-1。结论:HPLC法测定人血清中替考拉宁浓度的不确定度主要由标准曲线拟合、样品提取过程(特别是低、高浓度)引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快速、灵敏的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克洛的含量分析方法并进行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方法:选择头孢拉定为内标,血浆样品经5%三氯乙酸沉淀蛋白处理后,以乙腈-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头孢克洛质量浓度在0.2~25.6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0.2μg·mL-1,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6.28%和7.44%,基质效应影响较小,相对回收率为93.76%~104.29%。口服头孢克洛胶囊后达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8.05±3.46)μg·mL-1和(0.89±0.15)h。结论:所建方法专属、灵敏、快速、准确,适用于头孢克洛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卢非酰胺浓度的方法。方法:4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单剂量口服给药卢非酰胺片200,400,800,1200 mg。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提取分离,色谱柱为Ultimate® AQ-C18(100 mm×2.1 mm,5 μm,Welch Material Inc.);流动相为乙腈-5 mmol·L-1乙酸胺水溶液(含0.1%甲酸)=32:68;流速为0.30 mL·min-1;内标为埃索美拉唑。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结果:卢非酰胺的血浆浓度在40~5000 n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定量下限为40 ng·mL-1,日内精密度(RSD)均≤8.20%,日间精密度(RSD)均≤6.35%,提取回收率为91.94%~96.48%。卢非酰胺呈非线性药动学特征,单剂量空腹口服给药卢非酰胺片200,400,800,1200 mg后,Cmax分别为1803.50±528.06, 2485.00±562.71, 3710.00±965.50和4158.00±1181.91 μg·L-1。AUC0-t分别为34522.13±9525.00, 56138.53±18021.98, 88848.53±23348.14和107058.03±34420.08 μg·h·L-1。结论:该法操作简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卢非酰胺片临床药动学研究。从药动学研究可知,卢非酰胺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呈非线性药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水杨酸、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浓度的GC-MS方法。方法:使用SH-Rxi-5Sil(30 m×0.25 mm ID,0.25 μm)气相色谱柱,以甲醇作为样品溶剂同时也是甲酯衍生化试剂,在气相进样口高温衬管内衍生化并气相分离,质谱定量检测样本中的水杨酸和阿司匹林衍生物,以及氯吡格雷的含量。结果:水杨酸、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分别在0.26~127.5μg·mL-1、1.93~965μg·mL-1和5.45~2180n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三种待测物的定量下限分别可达0.26,1.93,5.45 ng·mL-1。结论:该方法所用的血浆样本量少,操作相对简便污染小,测定周期短,对水杨酸、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测定结果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可以作为临床血药浓度检测的方法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辣椒素对文拉法辛及其活性代谢物O-去甲基文拉法辛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0只健康SD大鼠,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考察单剂量给予盐酸文拉法辛(20.25 mg·kg-1)(对照组)以及连续7 d灌胃辣椒素后再给予盐酸文拉法辛(实验组)的药动学差异。采用已验证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血浆中文拉法辛及O-去甲基文拉法辛的浓度,经DAS 3.2.4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SPSS软件计算两组实验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血浆中文拉法辛的AUC0-10CmaxTmaxt1/2分别为(780.81±709.76)μg·L-1·h-1和(1037.84±582.63)μg·L-1·h-1、(517.57±462.46)μg·L-1和(876.64±301.79)μg·L-1、(0.32±0.20)h和(0.25±0.09)h、(1.00±0.84)h和(0.89±0.18)h;O-去甲基文拉法辛的AUC0-10CmaxTmaxt1/2分别为(163.60±77.93)μg·L-1·h-1和(240.41±62.69)μg·L-1·h-1、(96.83±46.51)μg·L-1和(182.52±46.40)μg·L-1、(0.46±0.30)h和(0.25±0.06)h、(1.19±0.32)h和(2.65±1.58)h;其中实验组的AUC0-10Cmax均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辣椒素增加文拉法辛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即能影响文拉法辛的体内药动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