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虹膜后植入治疗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的无晶状体眼临床疗效.方法 选用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对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人工晶状体的患者25例(25眼)行人工晶状体虹膜后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房深度、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平均裸眼视力0.5±0.2,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眼(72%)裸眼视力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房深度和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人工晶状体位置保持良好的居中性,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虹膜后植入术是一种矫正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人工晶状体的无晶状体眼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Sensar以及PMMA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患者159例202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其中植入Bigbag,Sensar以及PMMAIOL分别为55眼、71眼和76眼。观察三组患者术后第1mo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 lacuity,BCVA)、术后第1mo与术前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间距离的差值、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mo时,BCVA≥0.6的眼数和百分比分别为Bigbag组9眼(16.4%)、Sensar组17眼(23.9%)和PMMA组11眼(14.5%),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gbag组术后第1mo与术前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间距离的差值为(1.52±0.11)mm,显著小于Sensar组和PMM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Bigbag人工晶状体较其它人工晶状体对于提高术后视力没有明显优越性,但由于其设计上的特殊性,对术后后囊膜能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可以减弱玻璃体前涌,减轻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对眼后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89例(114眼)高度近视接受ICL植入术,对比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前房深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1例发生一过性高眼压,余眼压正常.所有患者无白内障、青光眼或色素播散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ICL植入术具有可预见性、安全稳定、可逆性的特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刘莲  张广斌  钟敬祥 《眼科新进展》2011,31(11):1042-1045
目的利用前节OCT检查证实Bigbag人工晶状体在囊袋中的稳定性,探讨Bigbag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90例(169眼)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45例86眼(研究组)行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5例83眼(对照组)行AMO AR40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眼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后囊膜皱褶。前节OCT检查术前及术后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术后随访1~3个月。结果术中无后囊膜破裂等手术并发症。前节OCT检查ACD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前、术后3d、1个月平均ACD分别为(3.54±0.24)mm、(5.27±0.21)mm、(5.25±0.18)mm;对照组平均ACD分别为(3.61±0.16)mm、(4.11±0.35)mm、(3.91±0.24)mm。两组间术前ACD、术后两组内不同时间A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BCVA<0.1者4眼,0.1~0.4(包括0.4)者18眼,0.4~0.8者57眼,>0.8者7眼,术后1个月、3个月BCVA、裸眼视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3个月实际屈光度数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数差值≤±1.0D者研究组54眼(62.79%)、对照组40眼(4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眼(1.16%)、对照组5眼(6.02%)出现后囊膜混浊及皱褶。研究组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对照组2眼(2.41%)术后3周左右发现视网膜脱离。结论 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稳定性好;可获得与其他人工晶状体无差异的术后视力;对后囊膜有稳定支撑作用,降低了后囊膜皱褶的发生率;对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1例(55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18例(30只眼)植入Bigbag人工晶状体,13例(25只眼)植入Matrix Acrylic 400型人工晶状体。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及屈光状态;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55只眼人工晶状体均植入囊袋内且固定良好,术前裸眼视力均〈4.5,术前最佳矫正视力〉4.8者Bigbag组3只眼(10%),400组6只眼(24%);术后1个月Bigbag组最佳矫正视力〈4.5者1只眼,4.5~4.8者10只眼,〉4.8者19只眼,与400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6,P〉0.05);Bigbag组术后1个月屈光度-0.50~-2.00 D,平均(-0.68±0.38)D,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9,P〈0.05)。与术后3个月屈光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366,P〉0.05)。术后3个月Bigbag组,后囊膜未发现皱褶,2只眼(6.66%)后囊轻度混浊;400组2只眼(8%)后囊膜皱褶,3只眼(12%)后囊轻度混浊,随诊观察至6个月病情无进展。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Big-bag人工晶状体不但可获得与其它人工晶状体相同的良好视力,还可对后囊膜起到相对稳定的支撑作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汪静  杨昊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3):547-549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4-06/2015-06经我院检查确诊为高度近视患者34例68眼,均给予ICL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屈光度、视力恢复情况、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眼压情况。

结果:术后1、3、6mo,1、2a的等效球镜屈光度、中央前房深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情况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2a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眼压情况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1、2a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屈光度、中央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采用ICL植入术进行治疗,能够改善等效球镜屈光度和中央前房深度,提高裸眼视力,同时对患者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较小,效果维持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陈刚  赵晓华  王宇冉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2000-2001
目的:探讨虹膜夹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例13眼高度近视患者行虹膜夹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瞳孔活动度、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及并发症。结果:患者13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7d裸眼视力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0眼(77%);术后12mo,裸眼平均为0.6±0.2,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分位置居中,所有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应均正常,所有患者无白内障、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有2眼于术后3~4wk出现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仅1例于术后6mo发生单眼视网膜脱离。结论:虹膜夹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地手术方式。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刘贺婷  陶黎明  邢媛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2):2393-2395
目的:比较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两种人工晶状体(Bigbag和U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将56例95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1例55眼植入Bigbag人工晶状体;B组25例40眼植入US人工晶状体。术后3mo测量并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前房深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mo,两组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O.05)。A组较B组术后前房深度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自觉眼前黑影飘动较术前明显增多的患者,A组(5眼,9.1%)少于B组(10眼,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A组(2眼,3.6%)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较B组(3眼,7.5%)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Bigbag晶状体与US晶状体相比,在减少并发症、减少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行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23例(31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利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并按眼轴长度分为4组:A组8眼:29 mm≤眼轴长度<31 mm;B组16眼:31 mm≤眼轴长度<33mm;C组6眼:33 mE≤眼轴长度<35 mm;D组1眼:眼轴长度≥35 mm,记录术前术后视力、眼压、眼轴长度、屈光状态、前房深度等,比较术后屈光度数与预测值之间的偏差值,同时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 A组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3.17±0.36)mm,术后为(3.86±0.44)mm;B组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3.23±0.43)mm;术后为(3.95±0.67)mm;C组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3.36±0.45)mm,术后为(4.33±0.54)mm;D组术前前房深度为3.56 mm,术后为5.23mm,A、B、C组术前术后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术并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且在利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中以眼轴<33 mm较准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三襻式Bigbag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屈光晶状体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3例80只眼高度近视伴或不伴晶状体混浊,施行屈光晶状体置换术,其中单眼高度近视19例,双眼高度近视因近视力低于0.1,选择近视力及矫正视力较好的单眼进行手术的7例,双眼手术的27例,全部行超声乳化吸出植入低度数或负度数亲水性丙烯酸酯折叠Bigbag人工晶状体,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观察手术前后最佳远视力(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近视力(NVC),眼轴长度,屈光状态,术后随访6月~1年.结果 术后56只眼(占70%)裸眼视力≥0.3,46只眼(占57.5%)裸眼视力≥0.5,6只眼(占7.5%)裸眼视力≥0.8,≤0.3有24只眼(占30%),除2例(占3.7%)术前裸眼近视力≤0.1,术后视力无改善外,其余病人均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术中因撕囊口偏小,植入人工品状体后囊破裂人工晶状体偏位1例,其余病例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紧贴,后囊膜未见皱褶,人工晶状体固定良好.结论 通过详细术前检查,超声乳化吸出植入低度数或负度数Big bag人工晶状体,完成屈光晶状体置换手术安全有效,视觉质量好,不仅降低了后囊膜皱褶,后发性白内障,稳定囊袋,同时也减少了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冯督  李新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8):1297-1300

目的:探究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AcrySof ReSTOR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5-04/2017-08我院收治的66例66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其中32例患者植入AcrySof ReSTOR人工晶状体,纳入观察组,34例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视力、对比敏感度、立体视锐度、拟调节力及视功能满意度等指标。

结果:术后3mo观察组裸眼近、中视力、近立体视锐度、视近拟调节力及视远拟调节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在空间频率为3、6、12、18c/d时,观察组在有眩光及无眩光条件下对比敏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视近时满意度及戴镜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AcrySof ReSTOR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疗效显著,与单焦点晶状体相比可提高视近视力,提高拟调节力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但对比敏感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
阶梯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阶梯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ReSTOR MIOL)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在我院行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ReSTOR MIOL植入术连续病例12例(15眼)作为实验组,随机选择同期20例(24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A60AT)作为对照组。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伪调节幅度及对比敏感度。结果末次随访时的裸眼和矫正远视力后的近视力实验组依次为4.74±0.09,4.72±0.07;对照组依次为4.42±0.10,4.39±0.0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7,8.12;P=0.00)。实验组调节幅(3.95±0.33)D高于对照组(2.06±1.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P=0.00)。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0.76,-0.14,-1.15,0.33,-0.57,P=0.21,0.47,0.88,0.25,0.71,0.59)。结论ReSTOR MIOL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近视力,不会降低对比敏感度。但其远期效果还需要大样本及更长时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韦敏  杜旭果  高彩品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345-2440
目的:通过对Acrysof ReSTOR SA60D3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和Acrysof SN60AT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3a远近视力及拟调节力的对比研究,探讨Acrysof ReSTOR SA60D3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中期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对在同一时期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8例8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40眼植入Acrysof ReSTOR SA60D3多焦点人工晶状体,B组40眼植入Acrysof SN60AT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3a随访观察术眼的屈光状态,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远、近视力, 最佳远矫下近视力,对比敏感度,问卷调查视觉质量和满意度,术后脱镜率及并发症等。

结果:术中术后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均有良好的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组患者裸眼近视力明显优于B组,A组脱镜率达82%,B组脱镜率16%; 术后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视觉症状无明显差异,但是术后满意度A组明显高于B组。

结论:Acrysof ReSTOR SA60D3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安全有效,可为患者同时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49眼)高度近视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矫正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矫正视力≥0.5者37眼(75.51%)。术中无发生后囊破裂者。术后有4眼(8.16%)发生后囊浑浊,随访期内出现2眼(4.08%)视网膜周边变性,1眼(2.04%)视网膜周边干孔,给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未发现角膜水肿失代偿、视网膜脱离、囊样黄斑水肿、眼底出血、青光眼或人工晶状体偏位等并发症。结论高度近视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好、屈光状态稳定、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其他屈光手术难以解决的高度近视的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探讨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18例(3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17例(2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Rayner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第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间距离的差值、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第1个月,研究组BCVA〈4.5者3眼.4.5~4.7者10眼.≥4.8者17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间距离的差值.研究组为(1.49±0.03)mm,对照组为(1.93±0.06)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变化值小于对照组。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Bigbag人工晶状体不但可获得与其他人工晶状体相同的良好术后视力,同时由于其设计上的特殊性,对术后后囊膜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减弱因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眼球内部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衍射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眼术后远期的视觉质量。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67例白内障患者分两组,其中30例33眼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37例37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3mo和1a进行裸眼远视力、中间视力、近视力、矫正远、中、近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检查。视功能和生存质量调查问卷评价患者主观的视觉功能。结果:(1)术后多焦点组裸眼近视力优于单焦点组(P<0·05),中间距离视力亦优于单焦点组(P<0.05),两组裸眼和矫正远视力、近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a和3mo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术后两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常范围,空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术后多焦点组脱镜率达83%,而单焦点组脱镜率为3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焦点组4例有眩光。多焦点组患者对全程视力的满意度高于单焦组患者。结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能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但近视力更好,视觉症状轻,脱镜率更高,有效地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igbag和Rayner620 H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4-01/2015-03在我院就诊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高度近视患者77例128眼,采用 Bigbag 人工晶状体39例65眼,采用Rayner620 H人工晶状体38例63眼。测量和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 mo后BCVA分布情况、实际屈光度和术前预留屈光度差值、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比较 Bigbag 组和Rayner620H组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屈光度预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igbag组患者自觉眼前黑影飘动、后囊膜混浊及皱褶发生的例数少于Rayner620 H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Bigbag人工晶状体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高度近视患者的效果好,能减少术后不良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Acrysof ResToR及Acrysof Natural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化临床试验,选择年龄性白内障患者,ReSTOR组30例36眼,植入ReSTOR SA60D3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Natural组28例30眼,植入NaturalSN60AT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观察术后未矫正远视力(UCDVA)、未矫正近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远矫正下的近视力(DCNVA)。中间距离视力(40,60,80cm)和视觉症状。结果:两组患者UCDVA,BCDVA和BCNVA无显著差异,术后ReSTOR组UCNVA,DCNVA及中间距离视力明显优于Natural组(P<0.05)。ReSTOR组术后4wk UCNVA,UCDVA明显优于1wk。术后12wk,ReSTOR组术后UCNVA优于中间距离视力(4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间距离视力之间(40与60cm;60与80cm)无统计学差异。ReSTOR组患者术后受眩光和光晕影响较Natural组明显(P<0.05),但均可忍受。ReSTOR组戴镜率低于Natur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衍射型MIOL ReSTOR能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有效减低患者对老视镜的依赖,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