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空肠造瘘管和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后行肠内营养的患者156例,以信封法分为空肠造瘘组(88例)和鼻空肠管组(68例)。两组患者均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空肠营养管护理、并发症防治、营养护理和口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意外脱管率、堵管率、置管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结果护理期间,空肠造瘘组患者意外脱管率、堵管率低于鼻空肠管组(均P0.05),平均置管时间长于鼻空肠管组(P0.001)。空肠造瘘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显著短于鼻空肠管组(均P0.001)。结论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空肠造瘘管与鼻空肠管途径相比,前者的意外脱管率和堵管率低,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置管时间,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食管癌术中应用空肠造瘘双向置管的效果。方法:对12例经腹、胸、颈食管癌切除患者术中行空肠造瘘双向置管,术后经胃肠减压管减压、空肠营养管管喂肠内营养。结果:12例患者均无造瘘相关并发症,无肺部并发症,部分患者延长使用造瘘管时间,促进了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好转。结论:空肠造瘘双向置管可在食管癌手术中选择性使用,有利于术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食管癌术中应用空肠造瘘双向置管的效果.方法:对12例经腹、胸、颈食管癌切除患者术中行空肠造瘘双向置管,术后经胃肠减压管减压、空肠营养管管喂肠内营养.结果:12例患者均无造瘘相关并发症,无肺部并发症,部分患者延长使用造瘘管时间,促进了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好转.结论:空肠造瘘双向置管可在食管癌手术中选择性使用,有利于术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探索 Ivor-Lewis 食管癌根治术中置入空肠营养管的方法,本文对比手术中逆行置入法与空肠造瘘法置 入空肠营养管的利弊与临床效果。方法 我们选取2010 年 1 月至2013 年 12 月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Ivor-Lewis 食管癌根 治术患者,根据置入空肠营养管的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空肠造瘘组 210 例及逆行置入营养管组 58 例,进行临床效果 的观察与总结。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放置营养管,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营养代谢障碍。逆行置入营养管组肛门排气恢复 明显较快,有显著性差异(P < 0.01);而排便恢复时间虽短于空肠造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空肠造 瘘组 1 例发生完全性肠梗阻。逆行置入营养管组有 2 例患者将鼻空肠管拔出,空肠造瘘组则无意外脱管事件。结论 相较于 空肠造瘘术,逆行置入法是一种无创的肠内营养管置入技术,适用于Ivor-Lewis 食管癌手术患者,它更简单、方便、实用 且易于掌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治疗途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癌腔镜术后不同营养途径对患者恢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腔镜手术的310例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术中放置鼻十二指肠管102例, 空肠造瘘98例, 术后早期进食110例。比较3组患者术前, 术后第4天血清白蛋白、体重; 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及鼻胃减压管拔除后咽喉不适、造瘘口渗液感染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3组均无住院死亡。鼻十二指肠管组与空肠造瘘组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而早期进食组较这两组时间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急性胃扩张及胃排空障碍, 在吻合口瘘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十二指肠管组在鼻胃减压管拔除后咽喉部不适高于空肠造瘘组, 术后有11%的患者自行拔管。空肠造瘘组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造瘘口渗液, 其中有1例较严重者予拔除造瘘管, 有5例患者出现不全肠梗阻。  结论  早期经口进食是食管癌腔镜术后较适宜的营养途径, 符合患者的生理状态, 减少手术带来的应激,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促进加速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王俊  李芝  甄福喜  张憬  骆金华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3):1503-150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中营养管放置和围术期营养支持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  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单手术组513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术中均常规放置营养管, 其中鼻肠管497例, 空肠造瘘16例。术后24 h后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治疗, 并辅以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治疗, 至全量EN后停PN支持。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放置营养管, 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营养代谢障碍。鼻肠管组吻合口瘘、肺部并发症及切口感染发生率与空肠造瘘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空肠造瘘组肠梗阻发生率高于鼻肠管组患者(P < 0.05)。  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中有效放置鼻肠管及早期应用EN为食管癌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鼻空肠管与空肠造瘘管置入术在全胃切除术患者中行肠内营养的效果。   方法  将8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43例采用鼻空肠管置入术行肠内营养治疗; B组:43例运用空肠造瘘管置入术进行肠内营养治疗, 比较两组肠内营养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  B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比A组更短(P < 0.05);B组术后营养指标优于A组(P>0.05);A、B组耐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  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实施空肠造瘘管置入术行肠内营养, 耐受性更好, 放置时间更长, 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经胃镜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的体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为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限制经口进食时,肠内营养支持的有效途径。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8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病人经胃镜置入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的资料。结果 本组胃镜置入营养管成功率96.4%,平均置管操作时间21分,无各种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经胃镜置入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是肠内营养支持的良好途径。可在床旁进行,特别适合于危重病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限制经口进食时,肠内营养支持的有效途径。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8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病人经胃镜置入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的资料。结果 本组胃镜置入营养管成功率964%(27/28),平均置管操作时间21分,无各种并发症发生。结论 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经胃镜置入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是肠内营养支持的良好途径。可在床旁进行,特别适合于危重病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空肠造瘘管与鼻空肠营养管在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后拟行肠内营养治疗的112例患者,根据肠内营养途径的不同分为试验组(空肠造瘘管组55例)和对照组(鼻空肠营养管组57例),比较两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21.4±4.38)分钟vs.(4.70±1.30)分钟,t=27.55,P<0.01];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1周的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血清白蛋白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中穿刺口疼痛、鼻咽部不适、导管堵塞、肺部感染、导管移位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在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中经空肠造瘘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与经鼻空肠营养管途径相比,术后恢复较快,且不易堵塞、移位及造成误吸,适用于早期并需要较长时间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胃癌术后患者。  相似文献   

11.
腹部肿瘤围手术期试用PICC导管胃肠外营养研究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目的 前瞻性研究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对33例和30例腹部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应用了经肘部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实施胃肠外营养,比较两种导管的优劣。结果 PICC置管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穿刺置管组相比,两组置管成功率基本相似,均无导管阻塞发生,且PICC置管组无严重穿刺并发症,无中途脱管现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P〈0.05  相似文献   

12.
Multiple routes of vascular access are required in children undergoing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to facilitate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blood withdrawal; and administration of blood products, antibiotics, fluids, and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Placement of multiple catheters frequently requires multiple venotomies in separate vessels. We have found that both a Broviac catheter and pediatric dual-lumen Raaf catheter can be placed through separate venotomies in the external jugular vein, which provides sufficient routes of vascular access without complications. This technique places only one vessel at risk while minimizing the chance for infection by utilizing two exit sites. We consider this to be the procedure of choice in young patients requiring multiple routes of vascular access.  相似文献   

13.
An Australian-manufactured, superselective catheter is available for deep catheterisation of target vessels using a coaxial technique. The catheter is compatible with standard micro coils and is able to deliver embolic particles of appropriate size.  相似文献   

14.
15.
A 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system is described which greatly improved the ability to gain long-term venous access in selected patients. The external jugular approach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 safe and simple technique. The only major problem associated with the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system was the development of one-way catheter occlusions. A number of methods for restoring catheter patency have been advocated. The use of streptokinase appears to be the most reliable and was found effective in this study. Importantly, however, catheter sepsis has been virtually eliminated with this totally implantable system.  相似文献   

16.
肌肉减少症是一组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和力量的进行性和普遍性减少和丧失的综合征。肌肉减少症在老年人 群中非常普遍,约有10% 的60 岁以上老年人患有该综合征。患肌肉减少症的老年人发生失能、生活质量降低和死亡等临床 不良事件的风险大大增加。营养不良也是老年人群常见问题。虽然营养状态正常的老年人也会罹患肌肉减少症,但研究发现 营养不良的老年人其患病风险会进一步增高。此外,缺乏某些特殊的微量营养元素也被发现与肌肉减少症的患病有关。鉴于 肌肉减少症给老年人结局带来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肌肉减少症的有效干预手段。目前,针对肌肉减少症的 干预措施主要从病因方面入手,包括运动干预、营养干预、激素补充以及药物干预等,其中营养干预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肌肉减少症的营养干预的方案多种多样,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肌酸、维生素D、矿物质元素、不饱和脂肪酸等。本文将 就不同营养元素对肌肉减少症干预的有效性进行介绍,并基于目前证据提出肌肉减少症营养干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实施营养治疗,本文提出整体营养疗法新模式,从时间(time,T)、空间(space,S)、内涵(connotation,C)及外延(denotation,D)四个维度上延伸营养治疗,构建TSCD立体整体营养治疗体系。将营养治疗时间由住院治疗期间(hospitalization,H)向家居期间(home stay,HS)、宁养期间(hospice,H)延长,建立H-HS-H模式,实施终身(lifelong,LL)营养治疗;将营养治疗空间由医院(hospital,H)向社区(community,C)、家庭(home,H)延展,建立H-C-H模式,实施分级营养治疗;将营养治疗内涵由关注身体(physical,P)向心理(psychological,P)、社会(social,S)及灵性(心灵,spiritual,S)延伸,建立P-P-S-S模式,实施全人营养治疗;将营养治疗外延由疾病治疗(treatment,T)向疾病预防(prevention,P)及疾病康复(rehabilitation,R)延扩,建立P-T-R模式,实施全程营养治疗。最充分地发挥营养治疗在慢病(肿瘤)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三级预防中的核心作用,还营养为一线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节省医疗费用及社会经济资源,从而整体提高我国慢病(肿瘤)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石汉平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8):1141-1144
本文介绍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方法-肿瘤营养疗法(Cancer nutrition therapy, CNT)。肿瘤营养疗法是计划、实施并评价营养干预, 以治疗肿瘤及其并发症或身体状况, 从而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过程, 包括营养筛查/评估、营养干预(咨询、饮食调整、ONS、EN及PN)、疗效评价(包括随访)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