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42例食管癌患者(A组)术中经幽门后至空肠上段留置胃管(鼻空肠管)(EN组),对照组(B组)42例患者未进行肠内营养(PN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营养支持费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食管癌患者术中顺利留置胃管营养管,EN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较PN组明显缩短,体重、人血白蛋白水平术后第7d、第21dEN组明显高于PN组(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7d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EN组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胃管在幽门后一空肠上段行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其康复,能减少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手术成功率提高,是1种既经济又简单、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患者由于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代谢紊乱,在就医时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同时因手术创伤大,手术后禁食时间长,患者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就更加明显,从而使术后并发症增加,故术后营养支持特别重要。我科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开胸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进行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胃癌手术后早期(12 h)经术中放置的鼻空肠管进行早期肠营养,术前、术后1 d、7 d、14 测定血浆白蛋白、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结果:胃癌术后7 d白蛋白较术前增高术后14 d明显增高,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发现肝、肾功能及血糖、电解质异常。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能全力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安全可行,无其他并发症,与静脉营养相比可以明显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6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EN和60例术后肠外营养(PN)的对照研究,分析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主要生化指标、机体营养状况、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防治情况的影响。结果EN组EN支持1周后,血清白蛋白(ALB)升高显著,肠道功能恢复提前,对术后出现的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治疗,EN组有明显优势。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EN安全、可行、有效,对患者术后体力恢复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2例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24h开始应用肠内营养(EN);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PN),分别观察两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恢复饮食时间、生化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实验组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较对照组分别提前12h、16h,恢复饮食时间提前17h。生化指标ALB、K 、Na2 、Ca2 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EN,可促进肠功能尽快恢复,尽早恢复饮食,及时改善营养状况,是术后简便、有效、安全的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38例食管癌病人采用术中十二指肠放置营养管,术后48小时开始肠内营养,观察其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全组仅1例出现吻合口瘘,继续肠内营养顺利恢复;5例在肠内营养中出现轻度腹泻,经处理缓解,其余病人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有利于病人恢复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38例食管癌病人采用术中十二指肠放置营养管,术后48小时开始肠内营养,观察其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全组仅1例出现吻合口瘘,继续肠内营养顺利恢复;5例在肠内营养中出现轻度腹泻,经处理缓解,其余病人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有利于病人恢复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东林  陈奇勋 《浙江肿瘤》2000,6(3):151-152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0例食管癌病人分成两组,早期肠内营养(EEN)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在术前1天、术后、天、7天检测IgG、IgA、IgM及T细胞亚群、转铁蛋白。「结果」EEN组术后体液免疫(IgA、IgG)T细胞亚群9CD3^+、CD4^+CE4^+/CD8^+)及转铁蛋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EEN组术后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 将62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共342例,PN组286例,分别于术后24 h内开始行EN与PN,考察两组术前1天与术后10天的体重、血常规及血清白蛋白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及营养支持费用情况.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均无死亡,EN组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下降的幅度均小于PN组,作为免疫指标的淋巴细胞计数EN组较PN组恢复升高更快(均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EN组较PN组明显提前,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支持费用均小于PN组(均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EN安全、可靠且较PN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免疫功能及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手术并发症及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我科2006~2010年治疗的84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后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有明显的差异,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至2010年收治的84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28例,年龄31~71岁,平均为53.6岁。84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A组为双胃管早期肠内营养(EN)及引流减压;B组为单胃管,肠外营养(PN),2组在性别、年龄、有无基础疾病等方面情况无  相似文献   

11.
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勇  周波 《陕西肿瘤医学》2012,(10):2127-212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时机、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51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26)和肠外营养组(PN组,n=25)。肠内营养组(EN组)采用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及胃肠减压管,术后12小时开始进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PN组)采用术中仅放置胃肠减压管,术后常规"三升袋"静脉高营养。两组分别监测术后第1天、第10天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A、G、M)、白细胞总数、早期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EN组术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水平较PN组恢复迅速,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EN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PN组缩短。EN组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与减少住院费用方面也较PN组具有优势,差异显著(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时机上是安全、恰当、可行的,对改善术后早期机体营养状态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明显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与费用。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洪波  黄和平 《肿瘤》2007,27(10):832-834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营养,尤其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537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均采取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天开始行周围静脉营养支持。监测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5 d、术后8 d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尿素氮以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在体质量、血浆白蛋白上无差异。在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P<0.01)。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贲门癌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将47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24例和常规输液组(对照组)23例,分别比较营养支持前后两组病例的生命体征、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体重、血浆蛋白、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无显著变化。但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和前白蛋白在肠内营养支持1周后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EN组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在肠内营养支持后明显改善(P<0.01)。结论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有明显的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大多数营养不良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术后禁食使机体营养不良加重,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发生 率、死亡率明显上升。本文探究围手术期 EN 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我院接受 手术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EN 组和PN 组,前者完成40 例,后者完成39 例。EN 组患者从术前5 天开始,在正常饮食基 础上加服肠内营养(瑞能)600ml/d,术后 24小时内开始经空肠营养管或鼻肠管滴注肠内营养液。 PN组患者术前5天开始, 在正常饮食基础上加用PN(能量为750kcal/d),术后常规静脉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 白变化,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和排便恢复时间,感染、吻合口瘘发生例数,心血管事件发生例数。结果  EN 组肛门排气恢复 时间和排便恢复时间比 PN 组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前后 EN 组的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计数降低 值比PN 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N 组术后感染、吻合口瘘发生例数比PN 组少,但腹胀发生例数多。结 论  围手术期 EN 优于 PN,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转归有积极影响,值得推广,也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全肠外营养进行比较。方法 102例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51例,全肠外营养组(TPN组)51例,术前、术后第8天测定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肝功能,观察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费用情况。结果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后行EEN对肝功能影响小,在改善营养、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感染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TPN。结论术后EEN可成为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过程中应用中药汤剂是否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方法:将67例行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和早期肠内营养+中药汤剂组(EN+中药组),观察在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过程中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量、吻合口瘘、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胀、呕吐、腹泻等临床指标、营养指标和肝功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纯EN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要长于EN+中药组,前组患者的腹腔引流量以及腹胀、呕吐发生的例数均要多于后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瘘、伤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对比营养、肝功指标的变化发现EN组的患者术后早期纠正负氮平衡的能力明显弱于EN+中药组(P〈0.05),并且前组患者血浆PALB以及ALB的浓度均显著低于后组患者(P〈0.05),体重下降值、HGB浓度、ALT、AST等其他指标的变化方面,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应用一定量的中药汤剂能够有效地减少术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肠内营养支持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肿瘤患者住院时间逐年缩短,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家庭中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由于需要营养 治疗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较复杂,如何对需要 HEN 的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以提高营养治疗效果、减少营养治疗并发症的 发生,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Pubmed、Embase 及 CNKI上的国内外HN 治疗相关文献,以及我院近年工 作经验显示,成立NST 团队(含医师、营养师、护师、药师等)并制定相关管理流程和随访制度,不仅减少HEN 患者的 体重丢失,也利于减少HEN 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营养门诊、电话或APP 等方式定期进行营养监测与随 访是肿瘤患者全程营养管理的关键步骤,可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在 HEN 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显著提高患者营养治疗的依从 性和疗效。由 NST 团队进行有计划的、重复的和渐进的营养教育和健康管理,并结合专业、有技巧的个体化营养咨询,可 以让患者了解营养治疗的目的及意义,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患者对营养治疗的依从性。NST 团队指导下的 HEN 是肿瘤患者院内营养治疗的延伸,有利于提高营养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HEN 在发达国家有较好的成本效益,在发展中 国家成本效益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阿帕替尼是目前首个治疗晚期化疗耐药胃癌患者的有效口服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该研究旨在探讨免疫肠内营养对晚期胃癌患者使用阿帕替尼治疗后营养状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免疫肠内营养)和对照组(普通饮食指导)各54例,观察组给与免疫肠内营养剂(瑞能,华瑞制药公司,200ml/瓶)联合阿帕替尼,对照组给与普通饮食营养指导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前后进行营养和代谢指标、治疗不良反应、疗效以及院内感染率的观察,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类型、营养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两周期的阿帕替尼治疗后,观察组的PG-SGA、BMI、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院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期治疗后,观察组的BMI、ALB、PA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的BMI、Hb、ALB、P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在阿帕替尼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中乏力、骨髓抑制、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抗血管生成治疗期间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可以显著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营养状态,并有效减轻治疗相关消化道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