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河北某高校大学生校园受欺凌情况、网络使用情况及两者间的相关性,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高校1~3年级学生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58名大学生的受欺凌情况和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校园受欺凌率为5.47%,男生(10.58%)高于女生(3.41%)。网络使用条目种类越多的学生受欺凌率越高(χ2=29.61,P<0.05)。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源地为城镇(OR=3.50,P=0.01)、挨打次数多(OR=2.90,P=0.03)、曾感受到孤独(OR=3.74,P=0.03)、一旦不能上网感到不舒服或不能静下心来干别的(OR=3.03,P=0.04)、向家长或老师同学隐瞒自己上网的事实(OR=4.82,P=0.04)等是大学生受欺凌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校大学生受欺凌与网络使用情况有关,应采取针对性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医学生既往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对自身抑郁状态的影响,为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齐齐哈尔医学院大一~大三共2 152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98名学生处于抑郁状态,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670人(74.61%),中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209人(23.27%),重度抑郁的检出人数为19人(2.12%)。男女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6.6%和37.8%,不同的性别(Z=-3.55,P<0.001)、不同的年级(H=14.81,P=0.001)、不同学习成绩(H=22.31,P<0.001)、不同生活经历(H=14.02,P=0.003)、父母经常争吵(Z=-5.57,P<0.001)和离异(Z=-4.40,P<0.001)之间大学生抑郁情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大三年级学生抑郁的检出率为47.0%,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抑郁检出率为52.8%,大学生既往住过托管机构的抑郁检出率为65.2%,父母经常争吵和离异情况下大学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54.5%、54.8%。800名学生在小学时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37.17%);578名学生在初高中学时有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26.86%);214名学生在大学时有遭受过校园欺凌(占总学生数的9.94%)。结果显示年级、父母争吵、父母离异、既往遭受欺凌均是医学生抑郁状态产生的危险因素(P<0.05);曾在小学、初高中及大学期间偶尔和经常遭受欺凌者均比未遭受欺凌者发生抑郁的危险性高(P均<0.01)。结论 既往遭受校园欺凌是后期医学生产生抑郁状态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该增加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的支持,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进而减少医学生抑郁状态的产生,为其营造良好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现象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苏州市3 006名中小学生进行遭受校园欺凌问卷调查。利用t /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的中小学生平均年龄为(13.080±2.582)岁,遭受校园欺凌检出率为3.160%,男生检出率高于女生(4.060% vs. 2.231%,χ2=8.212,P=0.0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饮酒、过去30日内被家长打骂与遭受校园欺凌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苏州市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伤害行为应引起重视,将限制饮酒和防止家长打骂作为中小学生预防遭受校园欺凌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佛山南海区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了解欺凌行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索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策略。方法 使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和自编的受欺凌行为问卷,对133名职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MHT与受欺凌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受欺凌行为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有部分关系,受欺凌行为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心理健康状况可预测受欺凌行为。结论 要重视欺凌行为的危害,及时发现欺凌行为,对受欺凌行为应采用“四预模式”,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人格、自我呈现策略和情绪表达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社交网络自我呈现策略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伯克利情绪表达问卷,对随机抽取的37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⑴外倾型人格总分与真实自我呈现策略总分呈正相关(r=0.170,P=0.001),与正性情绪表达呈正相关(r=0.166,P=0.001),与情绪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184,P=0.001),真实自我呈现策略与正性情绪表达呈正相关(r=0.239,P=0.001)。⑵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在外倾型人格与正性情绪表达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371名大学生的外倾型人格、真实自我呈现策略与正性情绪表达关系密切,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在外倾型人格与正性情绪表达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张敏 《中国校医》2019,33(12):897-898
目的 分析大学生高尿酸血症检出情况,探讨高尿酸血症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科生和研究生入学体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生高尿酸血症检出率(52.9%)明显高于女生(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071.15,P<0.01)。男生和女生血尿酸水平均随着BMI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尿酸水平与BMI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r=0.438,P<0.01)。结论 大学生高尿酸血症检出率较高,其与肥胖密切相关。应该对大学生高尿酸血症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高尿酸血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接受粪类圆线虫宣传的大学生对粪类圆线虫的畏惧情况。方法 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对粪类圆线虫畏惧情况的问卷对6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有效问卷481份,大学生的畏惧率为58.41%。女大学生的畏惧率为64.96%,高于男大学生的4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76,P<0.01)。海南籍贯的大学生的畏惧率最高(66.67%),长江以南的大学生的畏惧率最低(5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95,P<0.05)。大学生对粪类圆线虫的畏惧与其现居住地、专业、是否学过《人体寄生虫学》、是否听说过粪类圆线虫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 通过本次宣传,部分大学生已经对粪类圆线虫及其危害有一定的认识。根据大学生对粪类圆线虫畏惧情况可以推测其在之后的生活中未必会做好相关防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流行状况,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童年期虐待忽视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安徽省阜阳、铜陵、天长3市5 726名初一~高三学生,使用自编“安徽省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网络成瘾、童年期虐待忽视等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41%,女生为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6,P<0.001)。男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童年期情感虐待、性虐待和躯体虐待是青少年轻度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P均<0.05),童年期性虐待是青少年重度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童年期虐待忽视密切相关,在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同时,应关注童年期虐待忽视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大学生灾难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其需求,探讨大学生灾难教育的可行性。 方法 2016年9月在苏南地区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417名,采用自制灾难素养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大学生灾难素养总得分(92.27±17.40);不同年级学生灾难素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知识性灾难素养、行为性灾难素养得分高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有应灾计划(P=0.00)、自身参加过培训演习(P=0.01)、自评具备应灾能力(P=0.01)对大学生灾难素养有影响;96.6%大学生有灾难教育需求。 结论 2016年苏南地区大学生总体灾难素养水平中等,受多因素影响,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灾难教育存在高度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以及学校生活满意度、自尊与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为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8月-2018年1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湖南、河南、辽宁、广西四省6所农村学校共抽取605名小学5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273名,非留守儿童332名,采用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自尊量表、校园欺凌问卷进行测量。结果 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遭受了更多的校园欺凌行为(t=2.90,P<0.01);校园欺凌行为和受欺凌行为均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296,-0.219,P<0.01);自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388,P<0.01);自尊在学校生活满意度与校园受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25,P<0.05)。结论 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遭受更多的校园欺凌行为,学校方面应尽量为儿童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同时通过开展心理活动健康教育,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探讨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与抑郁之间的关联,为预防网络欺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共3 9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行为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总体报告率为17.4%.男生遭受网络言语欺凌、网络伪造欺诈得分高于女生,父母离异的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各维度得分高于父母未离异的,母亲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上网时间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抑郁报告率为15.6%,女生抑郁得分高于男生;父母离异的大学生抑郁得分高于父母未离异的;父亲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上网时间大学生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2.05,6.64,3.91,19.52,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遭受网络言语欺凌、网络伪造欺诈、隐匿身份欺凌均与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40,0.36,0.46,P值均<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网络伪造欺诈、言语欺凌、隐匿身份网络欺凌形式均是大学生抑郁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89,0.38,0.38,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是抑郁情况严重性增加的危险因素之一.加强互联网使用管理,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社会、学校和家庭积极配合,对减少网络欺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太原市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流行状况及其与自杀行为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二、大三年级各随机选取2个院(系)共4 01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欺凌情况、自杀行为等。结果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总报告率为19.42%,其中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欺凌-受欺凌报告率分别为1.60%,11.49%和6.16%,自杀行为总报告率为10.8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受网络欺凌、欺凌-受欺凌与自杀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82,2.97,P值均<0.05)。结论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尤其是遭受网络欺凌或同时实施和遭受网络欺凌可能会增加学生自杀行为的风险。在降低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遭受网络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自杀等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揭示大学生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yndrome, MPDS)现状及其与自尊的相关性,为干预大学生MPDS的发生及其对自尊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甘肃省10所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调查相关内容,包括: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量表及自尊量表。结果 大学生MPDS发生率为33.80%;自尊的总体平均分为(19.60±4.37)分;MPDS与自尊显著负相关(r=-0.197,P<0.01)。结论 大学生普遍存在手机依赖倾向,MPDS者的自尊水平较差,指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有助于减少手机依赖,维持良好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中国高校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知和使用现状及教育需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用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5—7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北京、河北、广西5所高校2 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抗生素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6.7%。男生、医学专业、大四年级、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城市生源的学生知晓率高于其他组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生素使用行为总正确率为64.1%,医学生(68.9%)高于非医学生(62.5%)(χ2=46.073,P<0.001),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生(66.2%)高于普通高校学生(59.6%)(χ2=41.001,P<0.001)。大学生希望通过医务人员(45.4%)、网络(11.9%)、医学书刊(9.7%)等途径获得抗生素使用方法(70.8%)和注意事项(81.4%)等知识。结论 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知存在误区和不合理使用行为,应加强大学生医药知识教育,养成规范合理的用药习惯。  相似文献   

15.
了解不同学业水平大学生的受欺负经历及其与人际关系敏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校园欺负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问卷匿名调查上海市2所高校(1所高职院校和1所综合大学)1 963名学生,用x2检验比较两校学生受欺负经历的差异,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受欺负经历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关联.结果 2所高校大学生曾经受言语欺负比例最高(24.5%).综合大学学生被威胁恐吓、受身体欺负及被勒索钱财报告率均高于高职院校学生(x2值分别为19.27,6.08,7.46,P值均<0.05).随着受欺负学段及时长数增长,学生受欺负报告率下降,且有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可能性增大(P值均<0.05).小学阶段曾受欺负者更可能在大学时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症状(OR=2.532,95%CI=1.183~5.417).而初中、高中是否受欺负以及受欺负的时长对大学阶段是否出现明显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受欺负经历对心理成长有不良影响,社会各级各界有理由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孟雨晴  芮其康  邢国静  程娟  张婷 《中国校医》2021,35(2):85-87,113
目的 探讨大学生身体欣赏与社交网站体像比较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身体欣赏量表、社交网站体像比较量表对安徽省某5所高校57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大学生身体欣赏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大学生身体欣赏总均分为(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抑郁在儿童期虐待与实施网络欺凌间的关系, 为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防范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网络欺凌量表、儿童期虐待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山西省6所高校的4 040名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在实施网络欺凌及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和网络伪造欺诈三个维度上, 男生和独生子女学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01)。儿童期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各维度两两间均成正相关(均有P < 0.001)。中介效应结果显示, 成年期抑郁症状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实施网络欺凌行为之间为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90, P < 0.001), 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12.16%, 中介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39.96, RMSEA=0.101, CFI=0.948, TLI=0.924, SRMR=0.043。   结论   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期间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关系密切, 且抑郁症状在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预测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yndrome,MPDS) 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为大学生 MPDS 的发生及其导致的人际关系敏感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兰州市10 所高校3 023 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手机依赖和人际关系敏感的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MPDS 发生率为33.84%(1 023 /3 023),人际关系敏感检出率为16.84%(509 /3 023); MPDS 组和非MPDS 组人际关系敏感检出率分别为20.82%(213 /1 023) 和14.80%(296 /2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01,P<0.01); 有MPDS 的大学生发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可能性是非MPDS 者的1.41 倍(95%CI = 1.20~ 1.66).结论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存在严重负面影响.控制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发生,促进身心健康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探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关系,为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高校的大二和大三共3 850名学生,采用《网络欺凌情况调查问卷》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5.22,4.39,7.53),父母离异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各因子报告率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大学生(x2值分别为86.80,134.06,130.18,175.64,118.46);除躯体忽视外,独生子女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等因子报告率均高于非独生子女(x2值分别为9.44,12.44,21.18,2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实施网络欺凌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网络伪造欺诈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9.35,5.59,5.83,7.57),独生子女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t值分别为2.79,3.74,4.78,4.40),父母离异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学生(t值分别为6.99,6.78,8.04,1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大学生儿童期各虐待因子与实施网络欺凌状况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0,0.11,0.05,10.08,0.06,P值均<0.05).结论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