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了解国内外关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相关的临床研究及处理流程,探索我国对于这一问题的规范化管理流程。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相关的作用机制、流行病学数据及处理流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低,经临床相关的过敏风险评估后大部分患者可安全使用侧链结构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结合国外相关处理流程建立了对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患者可能的规范化管理流程。结论:对某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不应该完全排除使用该类抗菌药物的可能性;可通过制定相关管理流程,加强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桑蒺颗粒中陈皮、枳壳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及包合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挥发油提取量为评价指标,优化加水量、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以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物收率为评价指标,优化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温度和包合时间,优选挥发油包合工艺;采用显微镜、薄层色谱及加速试验对所得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桑蒺颗粒中陈皮、枳壳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浸泡0.5 h,提取6 h;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CD比例1:10,在40℃下包合0.5 h;3项表征试验均证实挥发油已包合于β-CD内。结论:优选的桑蒺颗粒中陈皮、枳壳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及包合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饱和水溶液法、液-液包合法、气-液包合法包合鬼针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工艺。方法:用饱和水溶液法、液-液包合法、气-液包合法3种方法制备鬼针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以包合物收率、挥发油包合率为综合评分指标,选择最佳的包合方法。结果:饱和水溶液法、液-液包合法、气-液包合法的综合评分分别为38.46%、66.17%、53.60%。结论:液-液包合法的综合评分最高,且操作简便,是制备鬼针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较理想的方法,本实验为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某院成人住院患者尿路感染及经验用药情况。方法:调取柳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尿培养阳性的成人尿路感染患者,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及危险因素对尿路感染的影响及细菌耐药及经验用药情况。结果:505例住院尿路感染患者,女性(71.49%)、61~90岁(70.30%)所占比例高,其中77例为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患者。糖尿病、尿路梗阻和留置导尿管患者分别占40.59%、35.05%和30.10%。致病菌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57.28%),ESBL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率达42.57%,环丙沙星耐药率达56.77%;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检出细菌耐药率更高;84例真菌感染,尿路梗阻和留置导尿管都占67.86%。经验用药中以喹诺酮类(51.68%)、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28.12%)和头孢类(14.85%)为主;反复发作患者以喹诺酮类(44.16%)、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42.86%)为主。结论:我院住院患者尿路感染以G-菌为主,耐药率高;控制血糖、尽早拔除导尿管以减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经验用药基本符合指南要求,但对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患者,经验用药可减少喹诺酮类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化伏立康唑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振荡法制备伏立康唑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物,将伏立康唑包合率作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法,设定三因素五水平考察包合温度、包合时间、磺丁基醚-β-环糊精与伏立康唑投料比对包合工艺的影响,并分别进行多元线性、二项式方程和三项式方程拟合,建立模型,效应面法选取最优工艺。结果:伏立康唑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工艺为:包合温度32℃、时间1.9 h、磺丁基醚-β-环糊精与伏立康唑投料比2.1:1,伏立康唑的包合率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偏差为2.6%。结论:以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效果良好,该方法适用于伏立康唑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参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和钙化的影响。方法:β-磷酸甘油诱导培养的VSMCs发生钙化;通过细胞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判断钙化程度;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骨形成蛋白BMP-2、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 3的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β-磷酸甘油引起VSMCs中钙含量和ALP活性明显增加。丹参素显著抑制β-磷酸甘油引起的钙化VSMCs中的钙含量和ALP活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β-磷酸甘油可引起VSMCs中BMP-2,bax和cleaved caspase 3的蛋白水平显著增高,Bcl-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丹参素可明显改善钙化的VSMCs中上述蛋白的变化。结论:丹参素可以抑制VSMCs发生钙化和凋亡,此效应可能与抑制BMP-2、bax和cleaved caspase 3的蛋白水平,上调Bcl-2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飞龙掌血茎的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MCI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核磁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飞龙掌血茎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并鉴定出8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2α, 3β, 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1),1β-羟基蔷薇酸(2), 2α, 3α, 19α, 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3), 2α, 3α, 19α-trihydroxyurs-12-en-23-formyl-28-oic acid(4),乌苏酸(5), 2α-羟基乌苏酸(6), 山楂酸(7),oleanolic acid(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FAK抑制剂(PF562,271)对人肝星状细胞(LX-2)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为抗肝纤维化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范围(0~7 μmol·L-1)FAK抑制剂(PF562,271)在12、24、48 h和72 h时对LX-2细胞增殖的影响,Real-time PCR分析PF562,271对LX-2细胞中α-SMA、Collagen Ⅰ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PF562,271对LX-2细胞中Akt、p-Akt、GSK-3β、p-GSK-3β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评价PF562,271对LX-2细胞中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PF562,271能够抑制LX-2细胞增殖,且该作用呈剂量和时间相关性;qRT-PCR检测到PF562,271能够抑制LX-2细胞中α-SMA、collagen Ⅰ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PF562,271对Akt/GSK-3β的磷酸化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FAK抑制剂能够抑制LX-2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缓解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艾滋病患者发生药物热的临床特征,以期为其药物热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发生药物热的艾滋病患者基本情况、诊疗经过、药物热发热特点、致热药物等,将感染性发热与药物热比较,总结药物热临床特征。结果:(1)共收集发生药物热的艾滋病患者37例,其入院时均因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9.2±0.87)℃,抗感染治疗后体温均恢复正常,感染性发热病程(17.72±12.98)d。(2)β-内酰胺类抗生素、美罗培南、异烟肼及利福霉素类抗结核药物、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均可导致药物热,以β-内酰胺类最常见(51%),其次是利福霉素类(30%)。(3)与感染性发热比较,药物热高热者更多(70.3%),以弛张热、稽留热为主,而感染性发热高热者43.2%,以不规则热更常见(均P<0.05);药物热时血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感染性发热,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感染性发热患者(均P<0.05)。结论:药物热是艾滋病患者发热原因中并不少见的原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利福霉素类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发热的热型、热度、用药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为药物热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美托洛尔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和美托洛尔联合银杏叶提取物组,美托洛尔组口服给予美托洛尔40 mg·kg-1,美托洛尔联合银杏叶提取物组口服给予银杏叶片28.8 mg·kg-1(按黄酮醇苷量)和美托洛尔40 mg·kg-1。给药后2,5,10,20,40,60,90,120,240,360,480,720 min股动脉采血,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美托洛尔及代谢物血药浓度。结果:美托洛尔组联合灌胃给予银杏叶提取物与美托洛尔后,美托洛尔Ka和AUC0-t显著降低(P<0.05),tmax显著增加(P<0.05),美托洛尔代谢产物O-去甲基美托洛尔和α-羟基化美托洛尔AUC0-t显著增加(P<0.05),而CL显著减小(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美托洛尔的血药浓度,抑制其代谢物O-去甲基美托洛尔和α-羟基化美托洛尔的清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自制伏立康唑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物与注射用伏立康唑(VFEND®)大鼠体内药动学对比研究。方法:以VFEND®为对照,Wistar大鼠为受试动物,采用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监测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对自制药与对照药的各药动参数进行独立样本双侧t检验。结果:自制药和对照药大鼠体内伏立康唑的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2.099±0.202)h和(2.142±0.163)h,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2)分别为(23.247±1.264)μg·h·mL-1和(22.748±1.568)μg·h·mL-1。结论:自制药与对照药的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相似,各药动学参数相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阿魏酸(FA)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脑内炎症与胶质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揭示阿魏酸对小鼠大脑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D模型组、FA低、中和高3个剂量组。采用脑定位向小鼠右侧海马CA1区注射1μL Aβ1-40建立AD模型,造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给药,阿魏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20.0、40.0、80.0mg·kg-1剂量灌胃,假手术与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用药时间为30 d。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剖取各组小鼠大脑,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大脑皮层区GFAP的表达,用ELISA法测定脑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AD模型组小鼠大脑皮层区GFAP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多(P<0.01),且大脑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阿魏酸3个剂量组小鼠皮层区域GFAP阳性细胞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且大脑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也相应地减少(P<0.01、P<0.01、P<0.01)。结论:阿魏酸可能是通过抑制Aβ1-40对神经细胞的毒性和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使得胶质细胞合成的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减少,进而减轻痴呆大脑组织中炎症的形成,从而达到治疗或改善AD患者的临床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莪术油注射液对宫颈癌细胞Hela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筛选莪术油最佳给药剂量,并设立对照组和莪术油处理高、中、低剂量组。CCK-8法检测莪术油对Hela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莪术油对Hela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试验检测莪术油对Hela细胞中Wnt3a、β-catenin、C-myc、CyclinD1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CCK-8试验表明,莪术油给药剂量越大,其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以高剂量组为最优。流式细胞术试验表明,莪术油可将Hela细胞阻滞在G1期,使S期和G2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Western Blot试验结果显示,莪术油处理后Wnt3a、β-catenin、C-myc、CyclinD1蛋白表达相较于对照组其表达明显降低。结论:莪术油注射液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4.
肺孢子菌肺炎是一种严重的机会性肺部感染疾病,目前治疗的一线方案为复方磺胺甲噁唑,但是该药物容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由于肺孢子菌核苷酸序列与真菌之间具有高度相似性,大部分学者将它从原虫归属为真菌。β-葡聚糖是构成肺孢子包囊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对宿主细胞的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针对β-(1,3)-D-葡聚糖合成的卡泊芬净成为肺孢子菌肺炎治疗新的替代药物。尤其是卡泊芬净与复方磺胺甲噁唑联合使用的方案可能比一线方案具有更优的疗效和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文就肺孢子菌的真菌特点、卡泊芬净用于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溪黄草水提物(RWE)对高糖诱导的大鼠HBZY-1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以及对TLR 4/NF-κB/NLRP 3通路的作用。方法:用高糖(HG,30 mmol·L-1)孵育大鼠肾小球细胞株HBZY-1细胞,MTT法测定不同浓度RWE(5,10,20 mg·mL-1)对HG环境下HBZY-1细胞增殖的影响,测定RWE对HG诱导的HBZY-1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同时测定其对细胞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HG能诱导HBZY-1细胞增殖,提高MDA、IL-6、IL-1β、TNF-α水平和TLR 4/NF-κB/NLRP 3信号通路的表达,降低SOD和GSH水平;RWE减弱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MDA、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提高SOD和GSH水平,抑制TLR 4/NF-κB/NLRP 3信号通路的表达。结论:RWE对HG诱导的HBZY-1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TLR 4/NF-κB/NLRP 3信号通路可能参与RWE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