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拟评估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在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76例以常规推荐剂量静脉滴注或口服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血液标本共99份,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谷浓度。结果:测定伏立康唑谷浓度中位值为0.784 μg·mL-1(0.025~9.910 μg·mL-1),其中44例(44.4%)达到目标浓度范围(1~5.5 μg·mL-1),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缺乏相关性(r=0.252,P=0.315)。个体间和个体内血药浓度变异系数分别为97.0%和69.6%。患儿年龄分布2个月~14岁,年龄<6岁的患儿与年龄>6岁的患者相比,谷浓度要达到目标范围需要给予更高剂量的伏立康唑(6.1 mg·kg-1/次vs. 4.55 mg·kg-1/次,P<0.05)。谷浓度<1 μg·mL-1的患儿治疗失败率高于成功率(58.8%vs. 4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5名患儿治疗中监测谷浓度<1 μg·mL-1且疗效不佳,通过提高给药剂量使谷浓度达1 μg·mL-1以上,最终治疗有效。2例谷浓度≥ 5.5 μg·mL-1的患儿均出现肝功能异常。结论:采用常规推荐剂量给药部分儿童难以达到伏立康唑的目标浓度。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个体间和个体内均有较大的差异。低龄儿童要达到有效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往往需给予更高的用药剂量。开展伏立康唑药物浓度监测不仅可以保障患儿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可为合理制订我国儿童的伏立康唑初始治疗方案提供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2.
李玲  李蕊  尹影  杨蕊  李妍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21):2209-2212
目的:建立盐酸二甲双胍血药浓度测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并测定2型糖尿病人群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药物浓度。方法: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二甲双胍血药浓度,以阿替洛尔为内标,并考察方法学的专属性、线性、定量下限、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和稳定性。12名2型糖尿病患者连续服药3天以上,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的稳态谷浓度和稳态峰浓度。结果:盐酸二甲双胍在血浆中浓度线性范围是0.2~5 μg·mL-1,标准方程为Y=1.153X+0.036 6 (R2=0.999 9),定量下限为0.2 μg·mL-1。准确度(RE)在±5.58%以内,批内、批间精密度(RSD) ≤ 9.96%,提取回收率在65%~76.9%之间。治疗药物监测显示,12名2型糖尿病患者稳态谷浓度平均值为0.87 μg·mL-1 (0.4~1.39 μg·mL-1),稳态峰浓度平均值为2.47 μg·mL-1(0.7~3.41 μg·mL-1)。结论:该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2型糖尿病人群二甲双胍治疗药物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临床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重症感染患者首次治疗药物监测(TDM)后的峰谷浓度及PK/PD参数达标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哌拉西林血药浓度,以本研究组建立的简易数学模拟法为基础,分别计算fT>MIC ≥ 50%及100%的比例,并分析不同MIC值下各PK/PD目标值的达标情况。结果:58例患者的首次谷浓度为(31.68±44.33)μg·mL-1,峰浓度为(206.59±101.37)μg·mL-1,有5例(8.6%)患者首次谷浓度超过5 MIC,患者个体间变异较大;fT>MIC ≥ 50%及100%的达标率分别为62.07%和36.21%。58例患者中7例确认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病原菌感染(MIC ≥ 128 μg·mL-1),当按耐药菌的最低MIC值(128 μg·mL-1)计算时,其fT>MIC ≥ 50%及100%的达标率仅为28.57%和0。结论:有必要在重症感染患者中开展基于TDM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分析替考拉宁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血药浓度范围及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某院重症医学科重症肺炎且需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常规负荷剂量(400 mg,q 12 h,3剂)以及维持剂量(400 mg,qd),给药后第5天收集替考拉宁稳态谷浓度血样,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其浓度,统计分析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细菌学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采用SPSS19.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替考拉宁在4~10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6 471.14X-2 065.43,R2=0.999 6,平均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RSD为3.35%和4.66%,稳定性试验RSD为5.13%。平均提取回收率和方法回收率为82.71%和98.34%。共62例重症肺炎患者纳入本研究,替考拉宁平均稳态谷浓度为(11.98±4.82)μg·mL-1,总体临床有效率为64.52%,细菌学有效率为66.13%,7例(11.29%)出现肾功能损伤,4例(6.45%)出现肝功能损伤。质量浓度<10 μg·mL-122例,占35.48%,浓度<15 μg·mL-1的45例,占72.5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考拉宁谷浓度与细菌学有效率以及肾毒性分别具有独立相关性,并确定目标谷浓度范围为9~17 μg·mL-1。结论:对于重症肺炎患者,为保证临床疗效建议适当增加替考拉宁给药剂量,必要时可开展血药浓度监测,使其有效浓度维持在9~17 μg·mL-1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呼吸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探讨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并对肺部真菌感染老年患者伏立康唑给药剂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呼吸科肺部真菌感染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并测定浓度的住院患者,从病历系统采集患者基本情况、伏立康唑及合并用药情况和肝、肾功能等临床数据,数据录入SPSS统计分析。结果:214名住院患者425例次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中,<1 mg·L-1、1~5 mg·L-1、>5 mg·L-1分别占16.0%、71.3%、12.7%。使用伏立康唑400 mg·d-1和300 mg·d-1,年龄≥70岁患者平均稳态谷浓度显著高于年龄<70岁患者[(4.05±2.24) mg·L-1 vs. (3.24±2.10) mg·L-1,P=0.02][(3.28±2.03) mg·L-1 vs. (2.60±1.56) mg·L-1,P=0.04]。同时用质子泵抑制剂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高于未用患者[(3.41±2.15) mg·L-1 vs. (2.92±1.81) mg·L-1,P=0.03]。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显著高于未发生者[(3.75±2.28) mg·L-1 vs. (2.72±1.83) mg·L-1, P=0.00],年龄≥70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谷浓度更高,为(4.44±2.25) mg·L-1。结论:伏立康唑浓度个体差异性大,年龄和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影响其血药浓度,需要开展伏立康唑浓度监测;建议年龄≥70岁患者伏立康唑给药剂量为300 mg·d-1。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液质联用(LC-MS)技术测定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吉西他滨血药浓度,探讨吉西他滨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入组某院化疗病区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并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化疗的患者,于输注吉西他滨完后5 min取血,采用LC-MS测定吉西他滨血药浓度,每两周期评估近期疗效,收集不良反应信息,比较高血药浓度组和低血药浓度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差异,探讨两者之间相关性。结果:53例患者吉西他滨峰浓度范围为:1.58~28.70 μg·mL-1,均值(14.37±8.63)μg·mL-1,其中>15 μg·mL-1组28例,≤15 μg·mL-1组25例。>15 μg·mL-1组客观缓解率(ORR)、临床获益率(CBR)显著高于≤15 μg·mL-1组(P<0.05);>15 μg·mL-1组白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Ⅲ~Ⅳ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15 μg·mL-1组(P<0.05),两组血红蛋白降低、肝肾功能损害、过敏反应及皮疹等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SCLC患者吉西他滨峰浓度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具有相关性,高峰浓度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但增加了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及Ⅲ~Ⅳ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伏立康唑潜在中毒浓度的相关危险因素,以筛查其高危人群。方法 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使用伏立康唑且监测其血药浓度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根据血药浓度值分为Cmin≤5.5μg·mL-1组和Cmin>5.5μg·mL-1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伏立康唑潜在中毒浓度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对数值型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因子的特异性、敏感性及临界值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者78例,其中33.33%(26例)患者的伏立康唑谷浓度>5.5μg·mL-1。单因素分析表明,伏立康唑潜在中毒浓度(>5.5 mg·L-1)与性别、低蛋白血症、总胆红素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高CRP是伏立康唑潜在中毒浓度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CRP>53 mg·L-1的患者是发生伏立康唑潜在中毒浓度的高危人群。结论 对CRP>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血药谷浓度(Cmin)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浓度变异的因素,并对其进行用药安全性评价。方法:患者使用的维持剂量有减半维持剂量(A组)和标准维持剂量(B组),采用HPLC法测定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收集伏立康唑用药相关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影响伏立康唑Cmin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监测了53例肝硬化病患者的74个血药浓度。A组患者伏立康唑Cmin为(4.02±1.94)μg·mL-1,B组患者伏立康唑Cmin为(6.89±4.57)μg·mL-1。其中A组中有30.8%的Cmin高于治疗窗上限,B组有63.4%的Cmin高于治疗窗上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组患者中伏立康唑Cmin与白蛋白值、INR值、合并使用肝毒性药物和CYP2C19抑制剂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对B组血药浓度有影响的因素。伏立康唑在A组和B组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4%和38.9%。结论:减半维持剂量在肝硬化患者中仍具有较高的血药浓度。肝硬化患者使用伏立康唑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从而保证伏立康唑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伏立康唑开展血药浓度监测(TDM)的结果进行分析,阐明TDM对伏立康唑合理用药的必要性。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伏立康唑TDM的结果,从性别、年龄、剂量与浓度相关性,浓度分布情况以及质子泵抑制剂(PPIs)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其中<1.0 μg·mL-1有12例,1.0~2.0 μg·mL-1有15例,2.0~5.5 μg·mL-1有25例,>5.5 μg·mL-1有9例;剂量与浓度无明显相关性(R2=0.172);老年组(>60岁)vs非老年组(<60岁)(P=0.19)、男性组vs.女性组(P=0.27)。当联用PPIs时,随着PPIs对CYP2C19抑制程度的增加,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呈上升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大部分患者使用后浓度不在治疗窗范围内。开展伏立康唑TDM有利于提高临床效应和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YP2C19*3基因多态性与癫痫患者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活性代谢产物10,11-二氢-10-羟基卡马西平(monohydroxycarbazepine,MHD)血药浓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20例OXC单药治疗1个月以上且症状控制良好的癫痫患者,采集清晨服药前空腹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MHD稳态谷浓度。通过PCR和sanger测序判定患者CYP2C19*3基因型。结果:120例癫痫患者快代谢患者64例,MHD血浆浓度为(18.17±7.34)μg·mL-1;中代谢型患者36例,MHD血浆浓度为(19.31±9.17)μg·mL-1;慢代谢型患者20例,MHD血浆浓度为(25.79±7.51)μg·mL-1,3种基因型的MHD浓度有显著性差异(F=7.077,P=0.0013)。多因素分析显示,日剂量作为影响血药浓度的重要指标呈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YP2C19*3基因多态性影响MHD血药浓度,并且日剂量越高,MHD血药浓度越大,两者成显著正相关,临床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C反应蛋白(CRP)研究不同炎症程度对伏立康唑代谢及外周血谷浓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血液科住院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并同时测定伏立康唑(VCZ)谷浓度、伏立康唑N-氧化(N-oxide VCZ)浓度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156名患者纳入分析。结果:在3组患者体质量标准化剂量无差异(P=0.477)情况下,重度炎症组(CRP≥100mg·L-1,n=27)患者VCZ谷浓度(4.60±2.10mg·d-1)明显高于中度炎症组(40-1,n=37)患者VCZ谷浓度(3.10±1.43mg·L-1)和轻度炎症组(CRP≤40mg·L-1,n=92)患者VCZ谷浓度(2.66±1.72mg·L-1)(P=0.000)。重度炎症组N-oxide VCZ/VCZ(0.38±0.25)明显低于中度(0.64±0.41)和轻度(1.17±1.66)炎症组(P=0.009)。156名患者伏立康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8%,而重度炎症组伏立康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结论:重度炎症抑制伏立康唑代谢,升高增加稳态谷浓度,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期间需要密切监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mPEG-PLGA聚合物对大鼠肝CYP450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芘荧光探针技术测定mPEG-PLGA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并用薄膜分散法制备mPEG-PLGA聚合物胶束;分别采用大鼠肝微粒体和原代大鼠肝细胞模型,将mPEG-PLGA聚合物溶液与CYP450酶特异性探针底物孵育,经液-质联用技术(LC-MS/MS)检测代谢产物,通过比较代谢产物生成量的变化,评价聚合物对CYP450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结果:mPEG-PLGA聚合物的CMC为5.37 μg·mL-1;mPEG-PLGA聚合物浓度低于CMC时对大鼠肝CYP450酶无抑制作用;当聚合物胶束质量浓度≥100 μg·mL-1时显示有抑制作用,且呈现浓度依赖性。mPEG-PLGA聚合物对CYP1A1/B2、CYP1A2、CYP2B1、CYP2C6、CYP2C11、CYP2D2、CYP3A1/2(底物为咪达唑仑)、CYP3A1/2(底物为睾酮)7种酶亚型的IC50值分别为1.13,2.37,2.38,1.77,1.32,1.17,1.12,0.91 mg·mL-1,其中对CYP3A1/2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mPEG-PLGA聚合物在0.1~1 000 μg·mL-1质量浓度范围对CYP1A2酶均有诱导作用,且在高质量浓度1 000 μg·mL-1时最强(P<0.001);而该聚合物仅在0.1 μg·mL-1时对CYP2B1、CYP2C6和CYP3A1/2酶呈现诱导作用(P<0.05)。结论:mPEG-PLGA聚合物对大鼠肝脏CYP450酶亚型活性有一定的抑制和诱导作用,其抑制和诱导作用程度与酶亚型种类和聚合物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禹琦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11):1162-1165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六君子丸中橙皮苷、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甘草苷、甘草酸铵、党参炔苷、茯苓酸共7种成分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Venusil MP-C18柱(250 mm×4.6 mm,5.0 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45∶55,A)和0.2%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40 ℃。结果:7种有效成分橙皮苷、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甘草苷、甘草酸铵、党参炔苷、茯苓酸分别在3.010~301.0 μg·mL-1r=0.999 6)、0.154~15.4 μg·mL-1r=0.999 4)、0.202~20.2 μg·mL-1r=0.999 2)、1.025~102.5 μg·mL-1r=0.999 5)、1.240~124.0 μg·mL-1r=0.9993)、5.030~503.0 μg·mL-1r=0.999 5)、0.412~41.2 μg·mL-1r=0.999 3)范围内含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在96.59%~98.34%之间。6批次供试品中橙皮苷、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甘草苷、甘草酸铵、党参炔苷、茯苓酸的含量分别为:5.126~5.773,0.058~0.078,0.105~0.132,1.257~1.514,2.012~2.241,8.256~8.425,0.235~0.334 mg·g-1。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六君子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